内蒙古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应然逻辑与实然困境

2020-10-15 00:05段晓娟
传播力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摘 要:内蒙古紅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与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内蒙古红色资源作为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时代背景下,将内蒙古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从应然逻辑看,内蒙古红色资源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是应然的优质资源,但却遭到了实然的“困境”。如何有效地实现资源的转化,应架起“应然”与“实然”的桥梁,让内蒙古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堂“立”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关键词:内蒙古红色资源;高校思政课;应然逻辑;实然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他说:“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内蒙古作为党史大区,在革命浪潮中,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革命精神,形成了一系列宝贵且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新时代下,内蒙古红色资源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一定要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学子的血脉,补充好红色营养,帮助青年学子打好信仰底色。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发挥好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落实好责任田,培育一代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时代新人,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一、内蒙古红色资源概述

内蒙古一直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更是一个马背上战斗的民族。内蒙古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辟革命工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峥嵘岁月,内蒙古各族人民进行了气势磅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浴血奋战,书写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域风格、民族特色、英雄本色的红色宝贵资源。

内蒙古红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分布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物质类形态资源与非物质类形态资源两大类。物质类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抗日革命根据地(大青山抗日游击革命根据地、林县绥南革命根据地遗址);纪念馆及故居(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绥蒙革命纪念馆、集宁战役红色纪念馆、乌兰夫故居及纪念馆等);烈士陵园(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乌兰浩特烈士陵园、五原抗日烈士陵园等);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内蒙国民旬刊》《内蒙古周报》《内蒙画报》等)。非物质类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主要代表作:《红路》《草原烽火》《茫茫的草原》等);文艺作品(代表作:歌剧《上延安》《草原民兵》《反抗》;话剧《我们都是哨兵》;戏剧《蒙古之路》《子弟兵与老百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影视作品(代表作:《鸿雁》《集宁战役》《英雄出草原》)及革命时期涌现出的红色革命人物。伟大的时代总会造就伟大的英雄儿女,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中,涌现出一大批以云泽(乌兰夫)、李裕智、吉雅泰、多松年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无形的红色革命精神感召着新一代的青年学子。近年来,内蒙古大力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展示出靓丽的“红色之都——内蒙古”名片。内蒙古红色资源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更是不可多得的思政教学素材。

二、内蒙古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应然逻辑

内蒙古红色资源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上都体现出与高校思政课的完美契合,二者之间具有应然的逻辑性。

(一)理论来源具有同一性

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理论基础是统一的,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内蒙古红色文化资源是由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的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根本指导思想。二者同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载体,因此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当代大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主阵地、主渠道,要让内蒙古红色文化真正地在课堂中活起来、红起来,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温度,体会到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教育本质具有一致性

内蒙古红色资源能否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应从学科的学理性及其逻辑起点去分析、去把握。本质属性是一个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内蒙古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从以下三个方面都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从政治导向上,在革命、改革、建设的各个时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志;从内容上,都体现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主题;从理论上,都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得出的结论就是红色资源的功能是由其本质属性决定的,意识形态是红色资源的本质属性。那么,作为时代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并是一种普通的知识教育,它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阶级思想、阶级意识的根本体现。不言而喻,意识形态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方向。二者作为不同的呈现方式,都充分体现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教育价值具有同向性

内蒙古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教育价值具有同向合一性。红色资源的形成发展过程,实质就是其先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与丰富的过程。内蒙古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政治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上都体现出了强大的价值包容性。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生产活动,它塑造人的灵魂、品德,解决人们的方向、动力、品德问题,直接创造着精神生产力,具有精神价值。高校思政课不仅要牢牢守好“一段渠”,还要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这一主渠道,必须用主渠道充沛的水量滋润青年学子的心灵与思想。最终实现二者在价值目标上的契合,同向同行,在相互融合中走向共同的价值归属,最终形成协同效应。

三、内蒙古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然困境

内蒙古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育人價值,理应成为高校思政课的优质资源,但在现实教学当中,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价值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播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认同程度不高。

(一)传播力度不够

新时代,面临新问题,内蒙古红色资源未能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途径遇到了瓶颈。传统的传播方式无法满足时代需要而凸显出明显的滞后性。当今进入融媒体时代,以前单一的、教条式的传播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站在时代前沿的青年大学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对于内蒙古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传播方式上而言,一些高校依旧是以空洞枯燥的说教为主,没有与时俱进;传播内容上,没有拉近学生与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时间差、空间差和理论差的亲近感,让思政课缺乏亲和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传播途径上,还未健全新媒体教学平台,实现全方位、多元化、交互式、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因此,为进一步推进内蒙古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优化传播方式、拓展传播内容、完善传播途径。

(二)创新能力不足

内蒙古红色资源作为天然的优质资源,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些高校对本土红色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运用不足,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内蒙古红色资源是革命岁月所形成的一部奋斗史、血泪史。但是,由于时间上的久远性、空间上的零散性、形式上的单调性等原因,没有更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因此要注入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新内容、新载体。运用创新性思维把红色资源活起来、立起来,更好适应时代化、大众化、开放化的新需求。不断创新主渠道与主旋律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真正地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感受到和触摸到红色历史,激发内心对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敬畏之情,形成思想上的共鸣。

(三)认同程度不高

所谓的红色文化认同是指蕴含在红色文化中的价值认可,将其内化为自身理念,并指导行为规范。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不同性质的思想文化交相激荡。大学生正处于“孕穗灌浆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初具轮廓和规模,面对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辨析、甄别、抵御的能力,难免会被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所影响。当下对红色文化认同出现了几种声音,如红色文化淡化论、红色文化失语论及红色文化过时论等,红色文化遇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内蒙古红色资源作为红色资源宝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红色文化占领制高点,高校思政课要使出杀手锏,要搭建好红色资源与大学生之间的“红色走廊”,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大学生追忆红色历史、发扬红色传统、争当红色传人,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郝维民.内蒙古革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内蒙古百年大事回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4]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李霞.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白雪.内蒙古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8(2).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2)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收稿日期:2020-3-2

作者简介:段晓娟(1995—),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一年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重构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改革考核模式,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