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肝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及流行病学分析

2020-10-16 03:2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528329梁晓静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青霉耐药测序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528329)梁晓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选择2017年~2018年收集的1164株肠杆菌科菌株开展研究,选择对于碳青霉烯类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共计152株(样本来源1)。②选择2017年~2018年我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菌株506株,择选亚胺培南≥2mg/L细菌菌株216株(样本来源2)。③选择2017~2018年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318株,选择对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肠杆菌科细菌34株(样本来源3)。

1.2 方法 ①碳青霉烯基因酶筛选以及确定:本实验使用Hodge实验开展基因酶筛选。加入苯硼酸以及苯唑西林改良后的实验和EDTA协同实验针对碳青霉烯药物敏感性下降的402株肠杆菌科细菌开展酶表型筛查。并使用PCR扩增法针对相关基因开展了扩增以及测序。所使用的引物参照文献报道进行,针对阳性产物实施测序以及确认;②药物敏感性检测;③实施脉冲肠凝胶电泳;④多位点序列分型;⑤接合实验。

1.3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利用描述性方式,完成统计学分析工作。

2 结果

2.1 耐药基因测定 本实验内,在碳青霉烯药物敏感度下降的细菌内,酶基因携带率为26.4%。表型筛查以及基因检测符合率达到了100.00%。在此同时,针对生产酶菌株用PCR扩增法检测喹诺酮、ESBLs等诸多耐药基因以及整合子,106株产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也携带多类耐药基因,其整合子的携带率达到了5.7%。其为I类整合子。

2.2 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针对106株肠杆菌科细菌使用琼脂稀释法开展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以及其余临床常见MIC测定,见附表。

附表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细菌针对抗菌药物MIC分布详情(株)

2.3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水平传播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情况 ①PFGE分型情况 将66株产碳青霉烯克雷伯菌砸分为三型2个亚型。18株产碳青霉烯弗劳地砸枸缘酸杆菌分为四个亚型,10株产碳青霉烯酶阴沟肠杆菌分成4个型。12株产碳青霉烯情酶大肠埃希菌为相同型。②接合实验 把106株产碳青霉烯酶类的肠杆菌细菌和大肠埃希菌EC600完成接合。取得56株带有碳青霉烯耐药基因接合子。其接合成功率达到了52.8%。③MLST 66株产碳青霉烯酶克雷伯菌使用MLST,对内部存在的7个管家基因片段经PCR扩增以及测序,得出引物。且经比对证实。在58株产KPC-2型碳青霉烯克雷伯菌均是ST11。携带IMP-4内,6株为ST876(来自相同医院)。2株为ST147(来自于同一地)。

3 讨论

目前,诸多体外药敏监测结果表示,替加环素以及多黏菌素针对碳青霉烯酶非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依旧保持高度活性。因为多黏菌素,有着高毒性的特征。因此其在使用上受到了一定限制。针对临床多重耐药中包含碳青霉烯酶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依旧保留了较为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因此其可以被视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的选择方向[1][2]。本实验利用结合实验针对106株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分别和大肠埃希菌EC600完成结合,有效研究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于不同肠杆菌科细菌间水平传递状况。结果证实:碳青霉烯酶基因结合成功率为52.8%,证实碳青霉烯酶基因很容易与不同肠杆菌科细菌之间呈现出水平转移现象。这必须引起医院的高度重视,以有效防止院内感染暴发流行。

猜你喜欢
青霉耐药测序
两种高通量测序平台应用于不同SARS-CoV-2变异株的对比研究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开展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的影响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血培养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对比研究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生物测序走在前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