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教育为基石,提升高校安全管理水平

2020-10-19 11:03潘小明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问题与对策

潘小明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加之受到国外势力的影响,社会问题与矛盾屡有发生。在此背景下,高校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愈发严峻,管理难度加大,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校园安全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高校安全稳定;思想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高校校园安全面临的问题

1.西方敌对势力的不断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截止目前,我国已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曾经“赶英超美”的口号如今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以西方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自新中国成立时起,就把社会主义的中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实施各种手段企图消灭新生的中国。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部分西方国家又在制定新的敌视策略,以期通过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进而对我国施行“和平演变”,消灭社会主义的中国。

高校作为国家最高的教育机构,大学生承载着实现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自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拉拢侵蚀的首要目标。而随着我国高校与世界各国高校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借助这一渠道,打着举办研讨会、报告会、讲座、文化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幌子,灌输宣扬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企图对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渗透,以期培植学生成为他们攻击中国的代理人。尤其前一段时间,部分西方国家政府、媒体不断歪曲事实真相,策划蛊惑怂恿香港示威者尤其是青年学生通过堵道路、扔国旗、攻警署、袭警员、殴打群众等暴力手段,以期“反中乱港”、搞“颜色革命”,他们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不惜利用年轻人当炮灰,不惜把青年学生引向歧途,送上绝路。正如俄罗斯外交政策、国防与安全领域专家格里高利·特罗菲姆丘克说道:没有西方国家支持,香港暴乱事件根本就不会发生。

2.市场经济体制下多种社会问题的干扰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论断清楚的表明,人民群众的生活不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民生、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然而,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诸如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住房、医疗、教育)、食品安全问题、官员贪污腐败、暴力拆迁等等,这些问题和事件对我国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因此也自然会成为高校学生关注的焦点。同时,当代高校部分学生思想意识相对薄弱,涉世不深,缺乏自控力和自我约束力,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判断存在片面性,很容易受到不明舆论的错误引导,进而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从而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

3.民族分裂势力的不断侵扰破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大多能够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但有少部分民族分裂势力,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企图建立民族共和国,妄图分裂国家领土。他们的主要形式就是聚集部分民族势力或反动势力,接受国际势力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与资助,以脱离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整体为目的,破坏国家统一和团结,制造并加剧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纷争,以期达到民族分裂的目的。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汇聚了来自全国各民族的学生,他们共同学习和生活,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集聚力量。但是,我们也该清楚的认识到,一些民族分裂分子正将他们的魔爪伸向高校的学生。煽动高校里的少数民族学生,打着维护“民族利益”的幌子,不断制造矛盾和冲突。利用高校学生涉世不深、易受蒙蔽的特点,通过非法宣传,秘密发展成员,制造危害社会的事件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企图在乱中实现分裂国家的目的。这些行为严重威胁高校的安全稳定。

4.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活是从学生走入社会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学習、生活环境的改变,一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好适应而变得无所适从,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从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业问题、情绪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生活适应问题、性问题、择业就业问题等等。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社会竞争极其激烈,处于社会加速变革中的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一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经常处于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冲突中,久而久之,心理不可避免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发极端事件,成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又一大因素。

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筑牢校园安全底线

1.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根植于心。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国家,我们的文化底蕴深厚悠久。高校要引领当代大学生,秉承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坚持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青年明大理、识大体,深刻领悟“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决抵制各种敌对势力的蛊惑。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辨别事物的能力,对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并给予正面回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只有安全稳定才能发展,才能强盛,才能幸福,从而让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强化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让学生对我国国情有一个客观认识,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3.加强文化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团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而强化高校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

切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我国各民族同根同源,中华文化是囊括了所有少数民族文化的集合。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主体性、持续性、多元性和变通性。要引导各民族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让学生们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要切实尊重各民族学生的文化传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免疫力”

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組织系列心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教育讲座,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以期将各种危险的苗头消除在萌芽阶段。2019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举办了首届研究生心理健康节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倡议导师通过多种方式与研究生相约畅谈,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关照学生、引导学生,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

进一步创新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变以往枯燥的灌输教育模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典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对心理教育的认同。从而帮助引导学生打开心扉,树立积极的心态,更好的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上存在的问题。2017年5月天津职业大学开展的《培育阳光心态遇见更好的自己:积极心理下的人生与职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一改以往枯燥的灌输教育模式,与在场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扮演角色,现场掌声笑声不断,加深了学生对心理教育的认同,从而帮助引导学生打开心扉,树立积极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促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对策研究[J].李鹤,宋民.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10)

[2]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唐水宝.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4)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问题与对策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