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科临床思维在消化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2020-10-19 18:05董雪梅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3期

董雪梅

【摘 要】目的:探讨大内科临床思维在消化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消化科门诊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另选择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消化科门诊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模式,观察组行大内科临床思维模式。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出诊误诊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初诊准确率83.82%(57/68)高于对照组97.06%(66/68),满意度98.53%(67/68)高于对照组86.76%(5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内科临床思维模式应用于消化疾病诊治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初诊准确率和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消化疾病诊治;大内科临床思维;初诊准确率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3--01

消化道疾病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多为胃、食管、肠系膜、肝胆以及肠等,常见类型包括胃炎、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胰腺炎等,重症疾病多为胃癌、食管癌以及直结肠癌等,且部分患者伴随着肝硬化等消化道系统并发症,但重症疾病早期的临床症状和普通疾病较为相似,因此部分误诊率会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1]。因此,应重视临床初诊,降低误诊率,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常规临床初诊较为简单,效率较高,但其具有一定误诊率。大内科临床思维模式是消化科最新的诊断模式,近几年使用较多,但临床上对其具体初诊误诊率报道较少[2]。故本研究选取我院患者分别应用两种初诊诊断模式,旨在探讨大内科临床思维在消化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消化科门诊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另选择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消化科门诊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12-62岁,平均年龄(37.85±8.85)岁;病程6-25h,平均病程(15.86±6.58)h。观察组男35例,女33例;年龄11-60岁,平均年龄(38.69±9.33)岁;病程5-27h,平均病程(16.85±7.28)h。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①临床症状符合《消化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3]标准;②患者或其家属知情且签字。(2)排除:①合并内分泌紊乱疾病;②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③合并全身代谢性疾病;④伴随恶性肿瘤;⑤精神严重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常规临床诊断模式进行临床初步诊断,后根据临床检查仪器作进一步确诊。观察组行大内科临床思维模式进行临床初步诊断,选择大内科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且工龄时间5年以上的临床医师进行初步诊断,并记录其诊断结果,患者行临床检查仪器作进一步确诊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临床初步诊断结果是否和临床仪器确诊结果一致。

1.4 评价指标 (1)初诊准确率。记录两组患者初诊诊断结果,与临床仪器确诊结果相比较,计算其誤诊率。误诊率=误诊患者/总患者例数*100%。(2)满意度。使用本科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定患者满意度情况,包括诊治医生态度、诊治医生技术、诊断准确率等10项内容,满分100分,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5-89分;一般满意:60-74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诊准确率 观察组初诊准确率83.82%(57/68)较高于对照组97.06%(6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89,P=0.009)。

2.2 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98.53%(67/68)(非常满意32例,满意13例,一般满意22例,不满意1例)较高于对照组86.76%(59/68)(非常满意18例,满意23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08,P=0.009)。

3 讨论

近年来,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消化道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规临床诊断方式使用较多,但因消化道各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较为相似,尤其是重症疾病,故临床上常出现误诊,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寻找一个较为准确的诊断方式极其重要。

虽然近年来因医学科技发展,各种先进仪器检查设备检查结果较为准确,但单纯依靠设备检查工具不能够完全替代临床医师的诊治。在诊断患者过程中,仍需要临床医师的思维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以提高临床解决问题的效率及质量。临床思维指的是对某一个疾病症状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对疾病本质进行详细认知和了解是其主要目的,一份高质量病例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更能够体现出病情的发展史[4]。内科属于核心科学,有较高临床思维要求。大内科临床思维指的是进行疾病诊治过程中,需遵循和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要求内科专科医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内科基本功和充足的内科知识,更要将专科局限性突破,正确分析和把握对临床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初诊准确率,为患者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报告。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大内科临床思维模式诊断的观察组误诊率比对照组低,且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表明大内科临床思维模式可有效降低初诊误诊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分析其原因在于选择内科知识较扎实且工作经验较长的医师进行诊断,可从全身角度看待患者疾病,使用较为缜密的思维方式对疾病进行判断,故准确率较高;患者经准确诊治,找到病因,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效率,故其满意度较高[5]。

综上所述,大内科临床思维模式应用于消化疾病诊治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初诊准确率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尹昕茹,陈东风.隐源性肝硬化诊治的临床思维[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32(6):576-579.

周彦彬.大内科临床思维在消化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1):100-101.

张军.《消化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5):327-327.

向国卿.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疗思维[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12):3-5.

张日恒.大内科临床思维在消化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7):3992-3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