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探讨

2020-10-19 20:02李峰隋鑫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1期

李峰 隋鑫

【摘 要】目的:探讨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在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行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的中隔偏曲患者63例(改良组)及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3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鼻中隔黏膜损伤情况及治疗效果等。结果:改良组治愈率(74.60%)、有效率(95.24%)均高于对照组(47.62%、84.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58.0±7.8)min]、术中出血量[(50.0±6.7)mL]、术后疼痛(7.94%)、鼻中隔黏膜损伤(11.11%)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70.0±7.7)min、(61.0±8.2)mL、20.63%、2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切口张力低、术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治疗效果佳,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手术方案。

【关键词】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5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1--02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为16%~79%[1],主要症状为鼻塞、头痛、鼻出血等。发病原因主要有外伤、鼻部发育异常、骨与软骨发育之间发育不均衡、骨与骨之间的生长不均衡[2],从而导致鼻中隔畸形或偏曲,引起鼻功能障碍。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手术方式一般选择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采用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63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行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鼻中隔偏曲患者63例为改良组,其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17~56岁,平均(45.2±1.6);病程1~8年。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手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3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27例;年龄16~58岁,平均(44.5±2.1)岁;病程6个月~10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偏曲的凸面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过鼻窦CT、鼻内窥镜检查确诊,并有鼻塞、头痛、出血等不同程度的症状。有手术指征,无心肺功能不全等手术禁忌证,将有明显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者排除本组研究之外。

1.2 手术方法

改良组:应用德国Wolf鼻内窥镜、鼻中隔手术器械及摄像系统完成手术。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根据患者病变程度、身体情况及心理状态等综合评定,或随患者的意愿及要求决定麻醉方式。用1%丁卡因+0.1%肾上腺素棉片作两侧鼻中隔鼻甲黏膜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行鼻前庭皮肤黏膜交界处浸润麻醉。单纯性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局麻+强化麻醉;合并有鼻窦炎、鼻息肉者采用插管全身麻醉,所有患者均在鼻内窥镜下手术。手术切口选择在左侧鼻中隔。改良组患者手术切口按照李杰恩等[3]介绍的改良切口,即在鼻小柱后方鼻中隔软骨尾端前缘,上自鼻中隔尾端顶部,沿软骨前缘向下延至鼻底,沿此线切开皮肤黏膜,暴露软骨,剥离子在紧贴软骨表面剥离,上至鼻顶,下至弄底,往后剥离至筛骨垂直板,在鼻内窥镜引导下黏膜刀在筛骨垂直板前缘2~3 mm自上而下切开软骨,咬除筛骨垂直板前缘的软骨使之形成2~3 mm的骨缝,沿骨缝分离对侧筛骨垂直板的黏膜,剥离子断开鼻中隔软骨与犁骨、上颌骨鼻嵴的连接处,使鼻中隔软骨后、下方完全游离,根据偏曲部位不同,对偏曲的骨质、嵴突或棘突进行凿除或切除。软骨偏曲的部分在表面作“井”字切开重新塑形,使鼻中隔居中。检查嗅裂、中鼻道、总鼻道通畅。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疗效评价结果比较

改良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其治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及鼻中隔黏膜损伤情况比较

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鼻中隔黏膜损伤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

3 讨论

3.1 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安全效果好

鼻中隔偏曲是鼻中隔骨和软骨的发育不均衡导致鼻中隔偏离中线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局部形成突起,引起鼻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鼻塞、头痛及鼻出血症状,部分有嗅觉功能减退,有的并发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6-7]。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矫正偏曲的骨及软骨使鼻中隔居中,解决鼻腔通气引流,消除头痛、出血等症状,恢复正常鼻腔生理功能。

3.2 手术切口比较

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切口,即killian切口局限于鼻中隔最小切口,张力过大,不易暴露术野,鼻中隔嵴突、棘突、高位偏曲及后段偏曲的手术操作比较困难,明视下操作,视野清晰宽广、操作准确、解剖层次清晰,对偏曲部分能准确定位,术中可以很好识别出血部位并妥善处理,防止术后并发黏膜下血肿。

3.3 手术方式的特点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术中切除了大部分骨和软骨导致没有骨性支架,极容易鼻塌陷和鼻中隔膜扑动,手术范围大,出血量多。由于切口张力大,视野不清,操作有一定的盲目性,鼻中隔黏膜易撕裂,甚至导致鼻中隔穿孔。上颌骨鼻嵴与腭骨鼻突交界处,此三线产生张造成鼻中偏曲关键部位,提出了三张减张法行鼻中隔矫正术,保留四方软骨,保留了鼻的基本支架,视野清楚,减少了出血量及鼻黏膜的撕裂伤,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鼻内窥镜下用改良切口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保留骨性支架,鼻中隔畸形矫正效果好[15-16],有利于术后鼻腔代偿性改变向生理状态转化,最终恢复鼻腔、鼻窦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7-18]。同时,手术过程中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韩德民,王彤,藏淇瑞.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9,24:103-105.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8

李杰恩,杨颉,何金年,等.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J].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6(5):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