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

2020-10-19 16:24王丽芳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律失常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王丽芳

【摘 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数字奇偶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疾病认知达标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等指标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时间和疾病认知达标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心律失常发生率仅为7.55%,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4.3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实施循证护理,可显著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1--01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疾病发生率。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以文献资料与科学研究为依据,可以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选择10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现将报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本研究所指定的相关标准,选择10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为样本,入院时间均分布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的范围之内。采用数字奇偶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占比為56.6%(30/53),女性占比为43.4%(23/53);患者年龄为44-70岁之间,以(54.73±2.69)岁为年龄平均值;病程时间最长为6年,最短为1年,平均病程时间为(3.21±1.69)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占比为58.49%(31/53),女性占比为41.51%(22/53);患者年龄为45-70岁之间,以(54.68±2.70)岁为年龄平均值;病程时间最长为5年,最短为1年,平均病程时间为(3.15±1.67)年。纳入标准:所有选择对象,经检查和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医护人员将研究的相关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包括目的、方法、手段等,患者及患者家属在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重要器官存在系统性疾病;(2)精神系统患有严重疾病;(3)患有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等。对一般资料中所涉及的数据指标实施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临床比对。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护理,提醒患者保证足够的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起伏和病情变化。观察组患者施行循证护理,基于相关文献和科学依据,结合患者的疾病资料及护理要求等,为患者构建科学且合理的护理方案,措施如下:第一,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对于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各类疑问,护理人员耐心细心的给予解答,在为患者解疑答惑的同时增强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另一方面,与患者家属达成高度协同,给足患者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构建战胜疾病的决心,以合理的心态面对疾病。第二,病情监测;加大巡视病房的力度,每隔20分钟就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当发现患者发生异常时,如出现心悸、呼吸急促等不良情况时,要掌握一定的抢救技巧,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危机患者生命。第三,环境干预;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保持室内的干净度和通风度。第四,健康宣教;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普及,增强患者及患者家属对于疾病症状、危害和治疗手段等知识认知,提升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疾病认知达标率等相关指标,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2]。护理满意度调查载体借助本院自制的问卷,总分为100分。其中,≥90分的为完全满意,80-90分的为满意,≤80分的为不满意。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行统计学分析,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处理载体。计量资料用表示,以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卡方检验处理。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时间为(10.11±1.18)d,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P<0.05;对照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达22.64%,观察组中仅有4例发生,且疾病认知达标率高达96.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是常见的临床重症。临床上,常选择溶栓对患者实施疾病治疗,但是易导致患者发生心悸、休克和呼吸急促等不良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循证护理是一种医学技术持续性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新型护理模式,在了解患者实际情况的前提之下,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科研结果,为患者构建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在满足患者护理需求的同时,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3]。结果显示,53例行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仅为7.55%,护理总满意度高达94.34%,均显著优于实施基础护理的对照组,差异P<0.05。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等情况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宣传。

参考文献

牛文芳, 宋志君.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3):5-6.

李华, 李思静, 钟敏.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1):117-118.

王敏.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29(16):3118-3119.

猜你喜欢
心律失常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