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恶化原因与解决方案—基于医患双方视角

2020-10-19 08:09张华清陈银华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1期
关键词:医患关系对策建议影响因素

张华清 陈银华

【摘 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已常态化,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已经演变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了解引起关系紧张的原因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主要从医患双方的角度回顾并总结导致紧张关系的原因,之后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今后改善医患关系的两个方向:一是改变医疗模式,从医生为主导的现状到医患合作模式,从而提高医患沟通,增强患者信任度;二是从各个角度减小医疗工作者的生存压力。

【关键词】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R1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1--02

医患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也是医学-社会领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众多因素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1]。中国医师协会在2018年1月公布的《中国医师职业状况白皮书》显示,45%的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此外,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影响到了医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王伟等人的调查显示,约有54.4%的医学生认为医患关系不和谐[2]。想要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首先要了解引起紧张关系的原因,深入了解我国医疗关系内涵,才能“对症下药”。本文从以上角度出发,从医患双方角度来分析原因,最后给出改善医患关系的两点建议。

1 影响医疗关系的原因

张忠鲁[3]认为,影响医疗关系主要有三方面:医生、患者和社会因素。其中,医生与患者是医疗活动的两个直接方,是基本要素。而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医疗关系的道德、法律、媒体、舆论等。本文主要从前两点分析。

1.1 医疗工作者

马丽源等人[1]的调查分析显示,在对医患关系现状的认知中,医护人员有27.5%认为医患关系比较紧张,有13.5%认为非常紧张。在具体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医疗工作者身上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医患关系。

1.1.1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长期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Maslach的理论模型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际关系冷漠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4]。2010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调查显示:52.4%的医务人员有职业倦怠,其中3.1%处于高度职业倦怠状态[5],这说明我国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已常态化。医生的职业懈怠会直接影响其工作表现,主要有:失去工作热情;厌恶与患者交流;对患者态度不佳等。这些不良的工作表现会恶化医患关系,而医患矛盾的恶化更易使医生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1.1.2 市场化医疗中的逐利需求 Yang Tian等人[6]指出,中国医生的较低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与他们高昂的培训成本、职业技术要求和风险形成鮮明对比。此外,在过去10年,中国市场化医疗改革的效果对医生来说是负面的,例如“以药养医”等。这些制度与背景都会迫使或诱使医生追求利益,从而滋生“乱检查”、“乱开药”等问题,加重医患矛盾,而且也抹黑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

1.1.3 传统关系的主导者 Szasz[7]提出医患关系的3种主要模式,即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和共同参与模式。传统的医患沟通大多是以医生为主导或是以疾病为中心[8],患者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治疗计划,而没有自主权。这会导致双方医疗信息不对称,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与理解,很难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分析问题,这可能会成为矛盾的起源。

1.2 患者 患者作为医患关系的参与者之一,在医患纠纷加剧恶化现象下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大多数医疗纠纷中,大众都将批判重点放在医疗工作者以及医疗制度上,潜意识下将患者作为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忽略了他们的责任。沈玉梅等人[9]认为,部分患者对医生存在严重的信任缺失。患者有时甚至并不了解自己的病情,只是盲目跟随医生的治疗方案,这主要是因为较高的医疗工作强度使医生无暇与患者充分沟通。但医生的职责并不仅在于为患者治愈疾病,还需要为患者进行精神心理治疗。因此,医护人员未很好履行告知义务,是使医患双方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汪辉[10]在统计分析2012-2014年媒体报道的伤医医闹事件后发现,患者医闹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医疗效果不满意”,占统计数的80.20%。这可能是患者与医生沟通不充分,过高预估了治疗效果;还可能是患者医疗知识不高,错误预估了治疗效果或者判断不清医疗责任,将之全盘推给医疗方。例如“8.10湖南孕妇死亡事件”:该孕妇在分娩时发生了羊水栓塞,最后抢救无效死亡。羊水栓塞属于分娩并发症,目前并无有效预防救治手段。因此医院并无医疗事故责任。但患者家属将责任归咎于院方“未进行有效抢救”,并向众多媒体曝光此事件,给医院声誉带来不良影响。

2 讨论

医学从诞生的那天起便具备着科学与人文双属性。Donabedian[11]提出医患关系不仅仅应该包含诊疗过程中技术因素,还要有人际交往因素,它包括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关怀。此外,王林[12]提出,评价医患关系模式要从医疗质量与医患信息两个维度入手。即和谐的医疗关系中既有较高的医疗水平,也有高的患者信任度。基于以上研究与讨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改善医患关系。

2.1 升级至医患合作模式

我国目前的医患模式大多还停留在以医生为中心,这是对现状的一种妥协。因为这种模式相对来说更加效率,成本也相对较低,能缓解我国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稀缺优质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但很显然,这种一方主导模式下,医生是“积极的”,患者是“消极的”,并不利于医患之间的有效交流沟通,给医患矛盾埋下隐患。而在上文中提及的医患共同参与模式中[7],医患双方完全平等独立,双方互动频率增加,患者参与度与知情度提高,从而改善医患关系。这种医患沟通模式为医疗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但目前在中国大规模应用仍很困难,因我国的医患关系正处于利益冲突加剧和发展不稳定、不平衡的特殊时期[13],未来发展出一套适应于中国医疗服务环境的沟通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2.2 改善医生生存环境

2017年国内医生平台医联与艾瑞咨询共同发布了《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医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工作、晋升、收入、医患关系等方面承受巨大压力。诸多压力因素给医患交流带来不小的阻碍,这也是导致医生职业懈怠的主要因素。减小放松医生压力,主要從以下几点:1.降低晋升要求,回归到临床技能的考核上;2.提高医生待遇,促进医疗工资合理增长。

3 总结

我国紧张的医患关系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质的改善。目前对于医患关系的研究与改革仍然十分重要。当下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医学、管理、心理、统计等领域知识,探讨矛盾原因分析、医疗模式、社会医疗体系改革等方面。笔者认为国外医疗模式体系对于我国有良好的借鉴学习意义。取其精华,结合本我,未来开辟出一条适应国情的医疗体系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马丽源,苏维.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分析和对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61-1863.

王伟, 尹文强. 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8):619-621.

张忠鲁.从医生和医院角度透视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2004(09):22-24,27.

李烟然, 吕红亮, 刘毅.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9):3489-3492.

中国. 中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Tian Y, Hua L J, Chao W M. Chinese doctors' salaries[J]. Lancet,2008,371(9624):1576-1577.

SZASZ TS, HOLLENDER MH. A contribu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e basic model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J]. A.m.a.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956,97(5):585.

纪永章, 陈家应, 胡晓翔,等. 围医患沟通理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中国医院管理,2014,34(9):78-80.

沈玉梅, 牛树敏, 张勇,等. 医患信任缺乏的原因分析与信任重建[J]. 中国医院管理,2013,33(8):79-80.

汪辉. 公众医学素养缺失与医患纠纷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2015.

Donabedian A. Quality assessment and assurance: unity of purpose, diversity of means.[J]. Inquiry,1988,25(1):173-192.

王林, 沈坤荣, 唐晓东. 医患关系内涵及模式: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J]. 医学与哲学(A),2014(3):49-51.

董云萍. 医患关系的物化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J]. 医学与社会,2009,22(1):22-23.

猜你喜欢
医患关系对策建议影响因素
“微信”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研究
对医患关系本质及双方权利义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