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意义研究

2020-10-19 08:07张素萍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1期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康复训练

张素萍

【摘 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骨科手术治疗后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需接受手术治疗76例病患为对象,以就诊顺序将该例病患平分两组,每个小组均38例。常规组实施基础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病患经护理后下肢周径增加值优势突出,发生深静脉血栓概率显著较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较高,组间的数据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骨科术后,通过护理干预可达到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良好预防效果,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康复训练;深静脉血栓;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1--02

引言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深静脉腔内血液异常凝固和静脉腔内阻塞,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髂静脉最常见,但也可发生于近端静脉,如髂静脉,股静脉,髂静脉。如果不治疗,20%~30%的深静脉血栓可向近端延伸。其所导致的两个主要后果是肺栓塞和静脉炎后综合征,外科手术和创伤是DVT最常见的诱因。现就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需接受手術治疗76例病患为对象:研究组男女病患的比例为25/13例,年龄的区间范围25~64岁,平均的年龄(26.08±6.16)岁;常规组男女病患的比例为22/16例,年龄的区间范围24~66岁,平均的年龄(25.10±6.32)岁;所有的病患、家属们均知晓、应允此次临床试验观察,同意书已签署。两组病患资料间的差异无统计意义,可比性存在(P>0.05)。

1.2 方法

76例手术患者术后均未使用低分子肝素及止血药物,同时在手术医生及专业护理人员指导下,术后当日即开始按随机次序完成下列5种运动:踝关节的被动及主动屈伸、膝关节的被动及主动屈伸、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频率为踝关节30次/分,膝关节20次/分,股四头肌20次/分,持续时间15min,每日8次循环。所有患者在术后第7日,通过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低频探头测定其不同运动状态前、后的股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峰速度及平均速度;每例患者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了减少不同运动间的相互影响,每次测量结束后,患者均平卧休息1h。所有被动运动均由同一专业护理人员完成,所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均由同一超声科医师在同一部位测量。

2 研究结果

2.1 比较分析经护理后两组下肢周径指标情况

经护理后常规组病患下肢踝部的周径增加值:左侧(4.25±1.57)、右侧(4.51±1.04)。下肢小腿周径增加值:左侧(4.54±1.31)、右侧(4.35±1.43);研究组病患下肢踝部的周径增加值:左侧(1.05±0.28)、右侧(0.07±0.13)。下肢小腿周径增加值:左侧(0.21±0.04)、右侧(0.17±0.05)。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病患经护理后下肢周径增加值优势突出,组间的数据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t=3.172、3.206、2.193、2.211)。

2.2 比较分析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情况

常规组中,2(5.26)例病患发生深静脉重度血栓,4(10.53)例病患发生深静脉中度血栓,总发生率即为15.79%(6/38);研究组中,近有2(5.26)例病患发生深静脉中度血栓,总发生率即为5.26%(2/38);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发生深静脉血栓概率显著较低,组间的数据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3 比较分析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较高,组间的数据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属于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以骨科术后患者最为常见,不仅仅影响着患者的治疗与预后,严重的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分析一种可以有效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下肢静脉泵是一种通过模拟肢体远端静脉丛生理效应制作而出的一种临床辅助治疗仪器,其操作简单、安全,可以加快患者肢体的恢复,减少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出现,为患者更好的治疗提供了基础。在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下肢静脉泵的运用加速了静脉血回流,其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理想且显著,可以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是一种效果理想的骨科辅助治疗仪器。骨科属于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之一,根据对相关研究显示,骨科患者在术后12h~24h之间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并且患者发病时症状不是十分明显,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将会对其预后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康复训练是一种以“优质、高效、满意、低耗”为理念的护理模式,其更加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对患者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从而起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深静脉血管血液异常凝固,引起静脉阻塞和血液回流障碍,它引起四肢,疼痛和深静脉血管疾病的早期大面积水肿,导致深静脉功能不全。延迟的血流量,静脉壁损伤和高风险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麻醉、手术后制动、长期卧床等是导致血流滞缓的主要原因,化学、机械和感染等导致静脉壁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和血小板聚集的形成,促进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并发肺栓塞和股青肿而危及生命,或遗留肢体静脉功能不全,造成患者肢体不同程度的失用。

参考文献

邰传粉.试论康复训练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01):100-101.

李建陆,陈国胜,马剑玲,等康复训练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07):161-162.

吴玉衡.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5):3241-3242.

乔艳,王欣.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4):252-254.

猜你喜欢
深静脉血栓预防康复训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探析
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分析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