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会-道德-信仰”健康管理模式探讨

2020-10-19 08:07李智罗秀荃孟庆忠唐晓红赵立杰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信仰道德

李智 罗秀荃 孟庆忠 唐晓红 赵立杰

【摘 要】目的: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社会飞速进步,促使人们越发重视健康,追求生命质量。然而,不容否认,很多人对自身健康的维护不系统,不科学,不全面,尚未树立真正意义的信仰健康。信仰对很多人来讲似乎高大上,遥不可及。事实上,信仰既简单,离现实生活又很近,只是需要普及而已。模糊的认识必然出现不坚定的健康观念和侥幸行为,出现一些本不该出现的健康问题。本文将信仰列为影响健康的核心因素,以鼓励人们树立信仰健康的观念,促进其他各个方面的健康和减少意外,提高幸福指数,实现生存意义。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道德-信仰;健康管理模式;信仰健康

【中图分类号】R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1--01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飞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重要追求目标。然而,多种慢病、生活方式病伴随而来,威胁人们的健康。人类生存的目的,归根结底,是生存和生存质量的问题。物质问题解决后,生存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健康认知和生活态度。医学专家们总结出多种医学模式来指导疾病预防和医学实践。

本文将简要分析各种医学模式,提出“生物-心理-社会-道德-信仰”健康管理模式并做初步阐述,抛转引玉,为医学模式向健康管理模式过渡以及“治未病”思想提供点滴补充,为健康管理者、医学工作者和民众维护健康提供思路。

1 医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1.1 古代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度不发达,人们对自身没有认识,当生病或遇到灾害时,往往用超自然的作用来解释健康和疾病。认为健康是神灵的恩赐,疾病是神灵对个人的惩罚或邪恶的侵害。在治疗手段上用求神问卜、烧香拜佛,祈求神明等方法,将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1]。此时,人类是被动的,受着自然的奴役。

1.2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对自然认识的增加,人们寻求更多的自然因素解释疾病,以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将人体看成一个整体来寻求分析解决疾病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如我国传统医学和古希腊医学等医学体系。人们把体液失衡、阴阳失调看成是病因,认为人有自然痊愈的能力,用中草药、针灸、拔罐等方法,发明太极、武术等锻炼形式,增强体质维护健康[2]。此时,人类踏上深度探索自然的征程,变被动为主动。

1.3 现代生物医学模式

西方文艺复兴促进了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发展,逐渐建立了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生物医学体系,使人们开始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实验医学、基础医学的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细胞水平。细菌的发现、遗传学的进步、X射的发现、青霉素的使用等等使生物医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影响至今。此阶段医学模式总结为“生物医学模式”。以此模式治愈了很多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大大延长了人类寿命,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此时,人们发现疾病源于自身,从宏观的自然哲学模式向微观领域探索。

1.4 近代机械论医学模式

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医疗器械的进步,传统的手术刀、各种医疗仪器、现代介入技术、机器人手术技术等, 解决了肿瘤、创伤等很多问题,进一步提高寿命。二十年前,肝癌从发现到死亡是半年到两年。现代影像技术可以发现超微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五年生存率提高到50%以上。甲状腺癌、乳腺癌达到近乎治愈水平,其他肿瘤的治疗效果同样显著。此模式将是目前乃至未来主要的医疗模式之一。生物学和机械模式正从两个方向朝一个圆点汇合,尽管难度极大,毕竟是个趋势。

1.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学专业化程度加深,生物医学的还原论使得医学过程变成单纯技术过程,忽视了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完整统一体。1977年,美国医生G.L.Engle(恩格尔)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个理论认为,人不是独立存在的,受社会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人的心理会发生改变,疾病是这些变化的一种局部表现。此模式改变了人们以往的健康观念,从单纯生物属性中跳出来,深刻认识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价值。

此模式强调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心理变化影响人的生理,互为因果。此模式把人看做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有相通之处,是中西医朝着一个方向迈进的标志。生物、心理、社会组成生物集合体,三者处在一个平面共同影响健康,为整体医疗注入重要的社会学因素,是医学模式一个跨越性进步。

1.6 “生物-心理-社会-道德”医学模式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基础上,增加了道德因素。丰富的物质、良好的身体、强大的心理、畅通的社会关系也只有在符合社会道德框架下才算健康,否则道德缺失,危害社会,就是不健康状态,是一种病态。此模式产生于国际交流日益紧密、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它超越了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从初级的平面模式演变为立体模式。遵循良性道德将极大拓展人类生存的空间,自然对维护生命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2 探讨 “生物-心理-社会-道德-信仰” 健康管理模式

2.1 医学的进步促使医学模式向健康管理模式转变

生物医学已实现基因水平的干预,越发接近微观的终点;精密医疗器械能治愈极微小病灶,抵近人类操作能力的极限。然而以权钱为信仰的前提下,残酷的不正当的逐利竞争使人和人之间关系紧张,伦理缺失,道德沦丧,生存问题再一次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不是进步,而是一种生物属性中自私成分的膨胀。自私和细菌病毒一样,蚕食人类自己。这种情况下,治疗疾病只能成为维护健康的生物或机械手段,道德力量在物质面前不堪一击,制度和法律只能让人类更加被動和疲惫。

2.2 信仰健康应该成为生命的核心元素

我们必须解释信仰这个词汇,因为一谈到信仰,人们就想到共产主义、各种宗教等等,似乎很遥远。这些信仰都是人类的终极信仰,这些目标必须由每个健康个体去实现。信仰就是信任与仰视,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行为。只有相信才能采取行动;仰视或者尊敬,能促使人们愿意去做某件事,不附加任何条件。当人们坚信维护健康能带来切实的好处,不遵守健康行为必然带来各种风险时,自然会遵守健康准则,践行健康行为。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这个定义表明人不是单纯身体和心理结合产物,而是生存在社会关系中符合人类道德规范前提下身体、心理和道德的统一生命体。脱离社会关系或超越道德规范,人就不属于健康状态。或可认为,人生存于一个系统中,任何影响健康的因素缺失或遭到破坏,系统将被打破,健康或生命面临疾病和死亡威胁。

健康是个系统命题。从人体角度,健康包括细胞健康、组织健康、器官健康和整个人体系统健康;从社会角度,包括家庭健康、企业健康、国家健康、世界健康;从自然环境角度,包括空气健康、水质健康、粮食健康等;从社会管理学角度,包括制度健康、法律健康等。只有处在整个背景下谈健康才有意义。人体健康受整个环境影响,中国社会整体快速进步,科学维护我们自身健康越来越有条件。

从微观到宏观,从自体到社会,各健康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支撑,保持平衡状态。笔者认为,决定这些方面的,关键在于人的信仰健康。只要信仰健康,就会有健康行为。信仰是影响健康的因素之一,是核心因素,指导因素,决定性因素。信仰健康,即认识自我,热爱健康,珍惜生命,关爱社会!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健康应包括五大因素,即身体、心理、社会、道德和信仰,信仰是核心。重新定义健康的话,健康即在信仰健康前提下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

2.3 以吸烟为例谈“生物-心理-社会-道德-信仰”健康管理模式的应用

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早已被证实。吸烟危害健康的广告随处可见,制烟者都在烟盒上标有控烟字样;更有人制作触目惊心的视觉作品规劝烟民禁烟;吸烟污染家庭、工作、自然环境,是引起火灾的危险因素。

既然是人们都反对的行为,那就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虽然法律没有采取强硬手段,从自身角度也该戒烟控烟。然而很多人做不到。一旦得了重病,威胁生命的时候,戒烟就不是问题了。因为他亲身会到痛苦和死亡威胁,他依然热爱生命,才知健康宝贵。此时才相信吸烟的危害是真实的,别人的规劝是真诚的,及早的预防是必要的。这是什么问题?是信仰问题。自身看不到就不相信,别人的任何帮助都是徒劳的。只有受到疾病的折磨和死亡威胁的时候,才知道后悔。若坚定不移地信仰健康,防范一切危险因素,那么就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信仰是影响健康的核心因素。

2.4 二十一世纪的医学主流思想支持信仰健康

二十世纪末,《巴黎宣言》中即强调,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同时认为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宣言强调医生的职责是维护健康,将医疗模式推向健康管理模式。当然,宣言只强调了医生的职责,并未强调维护健康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我们相信“健康幸福”是全人类唯一共同认可的追求,那信仰健康自然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最基础的信仰。

实现完全的健康是很难的,但主观坚信不疑依然是首要的。有的人身体健康,心理上有缺陷;有的人身体有缺陷,但身残志坚;有的身心强大,社会关系强大,却行为不道德。每一种因素的缺失超过一定范围就打破了平衡。过量饮食加重身体负担导致疾病,却控制不住嘴;大量饮酒危害身体,却嗜酒如命;运动有益健康却疏于活动;长期看手机微信有害健康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过度游戏让人玩物丧志,却百般成瘾;明知超速行驶危险,却侥幸以身试法等等,影响健康和生命的因素已不只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道德因素或其中的复合,而在于能否自律,这个自律就取决于是否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意义。维护健康已不单纯是医生的事情,是每一个的人责任和义务。若自身不自律,外力的作用是有限的。认清生命的本质,树立热爱健康、热爱生命的信仰就是十分重要了。

人的信仰千差万变。衣食住行,功名利禄的欲望人人都想得到,这是本能,但超越理性,过度追求,打破平衡,就会出现问题,导致疾病,可体现在自身、家庭和社会。一旦系统被打破,将导致个体的疾病和社会的问题。

这个模式用在医学上就是要了解人类自己,重视预防,阻止疾病;从急救医学角度,就是通过普及,达到主动去防,而不是被动地救。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系统相对平衡,生命不断延续,健康生存和生活,人生目的仅此而已。

人类最基本的目标首先是活着,然后要活的好。在经济和科技相当发达的今天,若主观无视健康,无视生命,任何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和道德规范都无法挽救我们自己,必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也将辜负人类智慧带给我们的福利,最后只能罹患疾病,承受痛苦,有一天人类自身就成了自我毁灭的病毒!

总结医学模式的发展脉络发现,人们把致病因素从虚无飘渺的神灵探寻到可见的自然,再到人类智慧创造的技术、社会道德的约束,最终回归我们自身。几种因素相互影响,核心就是认识自我,热爱健康,珍惜生命,服务社会。生物、心理、社会和道德因素需要信仰连接和支撑,形成完整的生命系统。从神灵到人类自身,由远及近,回归自我,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人类自己就那个神灵,就是大自然,就是原点,这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必然过程。要实现自我乃至人类的健康,就要消灭私有制,消灭私心。

现在是我们该再唱起国际歌的时候了,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只能靠我们自己。当我们清晰知道我们是谁的时候,不得不对自己和所有生命更加的敬畏、珍视,更好的指导医疗、健康工作,指导人们日常的行为,让生命更加有价值,让社会更加和谐,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助力。

参考文献

杨秉辉,祝墡珠,胡传来.全科医学概论第四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郭清,王培玉,聞德亮.健康管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社会信仰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