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震视图检测仪下耳石复位的效果研究

2020-10-20 10:31苏丽葵蒋智李园园秦秀英
智慧健康 2020年25期
关键词:规管耳石前庭

苏丽葵,蒋智,李园园,秦秀英

(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 529000)

0 引言

临床眩晕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则为良性阵法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1],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因患者头部位置发生变化,进入到半规管中的耳石刺激到内感受器,进而发生短暂性眩晕,临床也将其称耳石症。目前暂不完全明确此疾病发病机制和病因,一般可将其分继发性和特发性两类,暂不明确特发性病因,继发性多因内耳术后、偏头痛、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病毒性迷路炎、头部外伤后发生。临床首选是手法复位治疗,其基础为准确定位受累半规管,但近年发现,以往采用肉眼观察下实施耳石复位干预,疗效提升空间仍然较大[1]。随着我院将红外线眼震视图检测仪应用到耳石复位法中,用于治疗BPPV疾病,结果显示,其疗效比肉眼观察下实施耳石复位的效果更好。但目前,不仅此点在医学界未形成定论,且有关此方面的报告也非常少。现纳入我院200例BPPV患者分组论述此点。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治疗方式分组200例BPPV患者。入选标准:①患者均满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2]中BPPV疾病判定标准;②Roll test或Dix-Hallpike诱发试验结果为阳性;③可以配合复位治疗,并可以通过电话或其它方式随访提供必要信息者。排除标准:①确诊为BPPV,但体弱多病、理解语言功能障碍者;②合并颈椎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者;③中途转其他方式治疗者;④中枢性眩晕者。对照组:病程时间0.6 d-69 d,平均为(36.2±1.6)d,年龄35-78岁,平均为(54.8±1.2)岁,女性43例,男性57例;研究组:病程时间0.5 d-68 d年,平均为(36.8±1.2)d,年龄34-79岁,平均为(54.2±1.1)岁,女性44例,男性56例。基本资料差异小(P>0.05)。

1.2 方法

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检查,询问其疾病史,记录患者疾病状况,如眩晕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并接受影像学和前庭功能检查。

研究组利用眼震视图检测仪进行Roll test或Dix-Hallpike诱发试验,从眼动描记曲线图和眼动监视窗口观察患者眼震状况,确定受累半规管。

后半规管受累者给予Epley复位治疗,患者端坐治疗床上,佩戴眼震视图检测仪的视频眼罩,操作者在患者后方,两手辅助患者头部转向患侧45°,后仰头部,让患者头部与床面之间夹角10-30°,从眼动监视窗口观察患者眼震状况,直至眼震消失1 min后向健侧转动头部90°,继续从眼动监视窗口观察患者眼震状况,直至眼震消失1 min,然后身体转为健侧卧位,再向健侧转动头部90°,面朝地面,从眼动监视窗口观察患者眼震直至眼震消失1 min后坐起,头转正低头20°保持10-15 min。针对水平半规管受累者,给予Barecue 360°(270°)翻滚法或Gufoni复位治疗,以Barecue 360°翻滚法为例,患者坐于治疗床上,佩戴视频眼罩,操作者在患者后方,两手辅助患者头部转向患侧90°,迅速平卧,从眼动监视窗口观察患者眼震状况,直至眼震消失1 min后向健侧转动头部90°,此时头为正中仰卧位,继续从眼动监视窗口观察患者眼震状况,直至眼震消失1 min后向健侧转动头部90°,同时身体转为左侧卧位,从眼动监视窗口观察患者眼震直至眼震消失1 min后向健侧转动头部90°,使鼻尖朝地面,身体为俯卧位,从眼动监视窗口观察患者眼震直至眼震消失1 min后向健侧方向翻转,使患者卧于健侧,连续翻滚360°,然后坐起10-15 min。对前半规管耳石症患者,一般采取Kim法或Yacovinoifc,每种复位方法均佩戴眼震视图检测仪的视频眼罩,并根据眼动监视窗口观察患者眼震改变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复位动作。

对照组与研究组一致,均采用眼震视图检测仪检查,确定受累半管,但在复位治疗时,对照组无佩戴眼震视图检测仪的视频眼罩,仅在肉眼观察下进行耳石复位。

1.3 指标判定

依据《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2]中BPPV判定标准评估疗效,显效:患者无眩晕症状,Roll test试验或Dix-Hallpike试验结果为阴性;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眩晕症状无任何改善;有效:患者眩晕症状发生率降低>50%,但仍然存在程度不同的不平衡感、头昏,Roll test试验或Dix-Hallpike试验显示,症状时间缩短。

治疗前、治疗后1周时记录其眩晕次数、前庭功能状况。

记录其症状改善时间,如恶心呕吐、强迫体位、恐惧感、眩晕等。

随访其6个月,记录患者疾病复发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治疗疗效(计数数据,%)和眩晕次数、前庭功能、症状改善时间(计量数据,),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13.0版本)中,用χ2、t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研究组治疗疗效92%高于对照组78%(P<0.05),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疗效[n,(%)]

2.2 前庭功能、眩晕次数

比较前庭功能、眩晕次数,治疗前组间数据差异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前庭功能、眩晕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症状改善时间

研究组症状改善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比较前庭功能、眩晕次数()

表2 比较前庭功能、眩晕次数()

表3 比较症状改善时间[n,(%)]

2.4 复发率

研究组复发率1%(1/100)低于对照组12%(12/100),数据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周围性眩晕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最早在1969年则有Barany学者指出顶石症理论,认为后半规管壶腹嵴部位沉积有耳石颗粒,加大半规管重力敏感性,当嵴顶和重力两者垂直时,嵴顶则会出现偏斜。因嵴顶上黏附有耳石颗粒,刺激时间长,此特征对顶石症诱发眼震和眩晕时间长有正比关系[2]。现医学界认为治疗BPPV疾病,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则为耳石复位,可显著缩短病程[3]。此方式有机结合角度、力度、速度,把聚集或脱落在壶腹部位的耳石用重力惯性,从相应平面移动到总脚部位,进而进入到椭圆囊内[4-5]。但以往在治疗中多采用肉眼观察患者眼震状况,不易辨识旋转型眼震方向,会忽略微弱眼震,难以辨别两侧强弱程度,且无法保存眼震相关资料,影响耳石复位治疗中的定位准确性[6]。本研究的研究组患者接受眼震视图检测仪协助进行耳石复位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疗效、前庭功能、眩晕次数、症状改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耳石复位治疗BPPV疾病时,采用眼震视图检测仪协助,比肉眼观察下实施治疗,疗效更好。笔者分析原因为:眼震视图检测仪可显示出受累半规管与眼震方向的对应关系,直接、客观地记录并分析各体位状态下眼震状况,进而准确定位、明确受累半规管,并实施相应复位方式[7],且在治疗中,患者通过佩戴眼震视图检测仪的视频眼罩进行耳石复位,能直接客观地观察到在复位过程中耳石移位时眼震改变的状况,并根据眼震改变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复位动作,既避免肉眼观察的误差,又能利用眼震视图仪眼罩的遮盖而减轻患者在复位过程中耳石移位时产生剧烈眩晕的恐惧感,更好地配合复位,从而提高耳石复位成功率[8-10]。综上所述,临床治疗BPPV疾病,可在眼震视图检测仪协助下实施耳石复位,其效果比肉眼观察状况下实施手法复位更好,病症改善速度快,复发率低,疗效明显。

猜你喜欢
规管耳石前庭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鼠半规管造模的实验技术优势及其应用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被忽视的“前庭觉”
Dix-Hallpike 诱发试验双侧阳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都是“石头”惹的祸
民营电视剧企业社会效益失范问题的规管举措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