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讨

2020-10-20 06:08陈亚杰
科技经济市场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学科

陈亚杰

摘 要:“新工科”是当代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社会与科技变革的需要,我们应该构建合适的环境与机制促进新学科的集成、交叉与融合。要改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和解决未来重大科技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加强“新工科”建设,精准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脉络,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拓展科学研究方向,为社会提供真正需要的创新人才,从而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升级,增强国家实力。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创新人才

中国自2016年加入国际工程联盟后,国家教育部随后实行“新工科”计划,加快“新工科”研究和具体实践,希望据此能为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及其他相关建设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推进制造业及其他产业的升级转变。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发展。在信息时代,各项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的突破,引领着其他产业的变革方向,未来新型工业、产业信息化、世界區域经济总量变化的关键时期。从时代变革的角度看,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对产业革新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新工科”的建设发展

从字面上看,“新工科”意味着“新的工科”。这里的“新”是与以往的传统工科相区别的。它是以往传统工科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力求通过改造升级或者加强各个学科与工科的关系的渗透融合,希望能够发展为不同以往的、更适应当下时代发展要求的工科。“新工科”还可以被理解为人们为了满足新的经济产业发展要求,孕育诞生的一种新的学科。这是产业经济发展对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从而衍生出高校教育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体系模式。

我国实现现代工业化的进程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特别是新型工科的发展,而发展科学技术需要理工科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作为人才资源支撑。因此,在“新工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新人才,特别是适应“新工科”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对于服务国家重要战略、实现美丽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地方、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地方高校是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重要输出渠道,是输送相关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充分保障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供给数量与指令,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非凡。在地方高校中,一般学科门类多,分类广,学科之间的发展质量也良莠不齐。在“新工科”方面,一般将建设状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新工科”属于一流学科的地方高校,要继续保持其突出领先的地位,增强“新工科”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引领作用。第二种是“新工科”属于优势学科的地方高校,要保持该方面的优势且力争进一步提升,争取跻身一流学科。第三种是“新工科”属于突出领先的地方高校,应该根据地区或者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具有特色的工科,力争成为优势学科甚至是一流学科。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属于第三种类型。

但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过于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创新人才方面培养还是集中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大多高校教师仍然把自身积累的经验灌输给学生。但是,“新工科”更多的要求创新人才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方高校教学过程中,受限于理论教学环节多,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充分,加上不完善的考核,很可能造成创新人才虽然增加了知识储备,建立了一定的知识框架,但是仍旧难以联系到以后的实际工作,很难将所学知识与未来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有效结合。

2.2 创新思维不够灵活,创新能力不足

在我国产业升级、经济结构优化的进程中,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创新人才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落地的关键要素。这些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努力与付出。然而大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目前仍旧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采用的方式也是传统课堂教育的直接灌输,在掌握成果的最终考察上,仍是采用考试的方式。这样无法保障学生真正灵活掌握知识,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思辨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3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现代制造业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也迎来了新的巨大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多学科融合发展、产业交织紧密的情况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地方高校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人才的中坚力量,在相关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也必须紧跟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的要求。我国地方高校受限于起步晚,发展慢,资源相对较少,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很多还停留在初始阶段。近些年虽然在创新人才数量上不断增加,但是在质量上还难以满足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机制与企业发展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3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3.1 改进教学管理体制,适应“新工科”发展

滞后的教学管理体制很难适应“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新工科”创新人才是面向未来新型工科发展需要的人才,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培养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应新业态、新经济、新产业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在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上,首先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与过程。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设计中,不仅要考量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加强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方性大学在教学资源上相对于双一流大学或者985、211大学本身就存在不足。更需要在社会、企业、学校及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整合,借助多方力量,利用多元化教学主体提升学校在“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同时,还需要利用多方资源培养学生在交叉学科上的融合贯通。这样才能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3.2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适应“新工科”建设

在当前的教育理念里,虽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学习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特别是在大学的教学环节中,教学主体更多的由学生担任。然而,教师依旧在教学活动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组织教学活动,构建教学过程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教授学生知识、传递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教师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師转变教育理念。首先,地方大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树立专业融合交叉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满足当下社会各界对“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发展要求。同时,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后,还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融合交叉的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尽可能多的将大学生培养成“新工科”创新人才。

3.3 完善“新工科”创新人才的考核方式

在大多数地方性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都是以期末理论考试的形势进行考核。事实上,评价方式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要想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地方高校就必须设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考核方式。“新工科”与以往的传统工科不同,它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上都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考试为主的形式,不能有效地体现出“新工科”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所以,在相应的考核形式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的人才。

因此,在“新工科”地方大学创新人才考核上要注重“专”与“博”的结合,可以采用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跨学科复合知识与其他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除了知识内容以外还要注重其他各项能力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既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察,还需要对学生知识体系建立、能力培养的过程进行评价,力求最终的考核形式能做到全面性和发展性。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举措的提出实施,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响应。“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大学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新工科”交叉学科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还需要改进,为国家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贵兵,彭建华,张红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型IE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03):105-110.

[2]徐曦,李亚宁,邓依婷.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1):9-10.

[3]王昆.基于新工科背景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5):200-201.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