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育中职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2020-10-20 06:16黄嘉凤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培育中职政治

黄嘉凤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蓝图徐徐展开,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船已在惊涛骇浪中坚定前行。“乘风破浪会有时”,作为中国梦的亲历者、见证者、践行者,我们每个人都将在时光中见证“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历史。年轻一代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见证者,更是践行者,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民族复兴梦,终将在这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在这一段时光的关键词中,文化自信成为了大家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关注的一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随着世界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多元的文化环境和巨大的信息量中生存,文化认同感和意识形态的信仰甚至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是否稳定和安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感和民族文化生命力信心也成为了国家教育体系的重点关注对象,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之一。作为新时代中职生,作为中国年轻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国家荣誉感的高素质劳动人才,是必须要交出的答卷。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2020年1月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任务其中一项是:“培育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可见,在中职阶段,思政课在培育中职生文化自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中职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关于文化自信的内涵,各学者给出了多种解释,他们主要是从文化自信的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实际上众多解释并非在讲不同的东西。如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从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角度,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国防大学的夏兴教授则认为,“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人们在进行文化反思、比较、展望后的一种主观认同。”这是从文化肯定的角度,即认为文化自信是在正确认识自身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文化的比较后,依然认同自身文化的科学的主观认识。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以及中职生的文化自信现状,笔者认为,中职生文化自信主要在于把握一个正确的文化态度和了解基本的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最后形成对于自身的职业认同、群体认同,继而能够传承和弘扬中華优秀文化。所以,中职生文化自信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义:

第一, 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了解的基础上接受、认同我国文化。中职生跟大学生在文化学识方面有基础上的差别,我们很容易忽略中职生对于文化不了解、认识不到位这一问题。因此,在2020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这也为思政课进行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了基础。

第二, 自觉传承自身文化。中职生文化自信应当让中职生自愿相信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担负起传承我国文化的历史使命。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属性,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承是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内容,“传承是指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也称文化继承”。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 年版)》中,中职思政课的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提到,“培育中职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因此,文化自信能增强中职生的政治认同感,反过来,政治认同有利于中职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自身文化。

第三, 包容其他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正如夏兴教授的观点,中职生作为介于成年和未成年阶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加上大部分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面对文化多元带来的冲击容易迷失自我。因此,培育中职生文化自信,应使他们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在对比和了解其他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文化优越性的认同。

第四, 主动弘扬自身文化。中职生应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素养,在活动中主动弘扬自身文化,成为有高雅兴趣的技能技术劳动者。

二、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育中职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对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持有的正确态度,这绝不是某个人、某一个群体的事,而是整个中国人的事。”(周宏铎,《文化传播学通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断提高,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深入,市场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并不足以让他们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他们有中职群体认同感,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崇高的工匠精神,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切的基础,必然离不开培育中职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与中职思政课的内容和功能是相同的,培育中职生文化自信和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即都是指向人,都是对人进行价值观的培植。中职学校即将在语文学科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语文更多的是从文学常识和文学知识方面让学生增强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但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文化生命力的信心,还需要在思政课上对学生加以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加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的培育。因此,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育中职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有利于通过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弘扬民族精神。职业精神的培育是中职思政课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培育学生“自觉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境界”的过程中,渗透着对民族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向社会甚至是世界展现出自信的“中国表情”。

第二, 有利于引导中职生辨别各种文化,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民族的文化或多或少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安全问题。文化自信是应对不同文化冲击的一道坚强的思想屏障,中职生对世界的了解,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电视剧、电影等渠道,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普及和网络平台的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部分的观点都是媒体人或普通人通过自身理解后呈现出来的,西方某些霸权主义国家也试图通过电影等文化渗透的手段对我国的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严重地冲击了我国的文化安全。

通过《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考方式,从而以包容批判的姿态去辨别不同文化,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科学地选择优秀文化,剔除腐朽落后的文化,坚定意识形态,坚定文化主流方向。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锋中,培育中职生展示自身的文化魅力和价值底气的能力,彰显我国的文化价值底气和中国人的自豪感。

第三,有利于促进中职生更进一步的学习,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之意,是思政课的培养目标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 年版)》提到,“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将有利于提高中職生的升学率,使他们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人才。

“奋斗新时代,出彩职业人”,中职生的培养任重且道远,我们希望中职生在脱下蓝色的工装服时,也能走进文化和艺术的殿堂,以“文化自信”做底气,走出中国职业人的风采,走出出彩的人生路。

实习编辑 吴沚洋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培育中职政治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办公室政治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