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园的“秩序感”与“界限感”

2020-10-20 06:23肖宇飞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幼稚园沙地界限

肖宇飞

来到日本广岛县福山市的第一天,在参访天使幼稚园和东深津保育所过程中,扑面而来的第一感受是“秩序感”。宽敞、明亮、整齐的环境秩序感处处可见,而在这样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幼儿同样散发着一种秩序感。宽阔的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游戏的场所,幼儿的行动基本上不受任何障碍物的阻挡。他们在活动中专注自我,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保持着“秩序”。与此同时,幼儿园的整体环境与活动仿佛都在给每一个幼儿传达着“界限感”。自由只能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需要有适当的界限。界限感在成人社会中很重要,笔者认为,对于儿童也有其重要意义。适当的界限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习惯,明确自己的界限与他人的界限,守护自己的界限,也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需要环境来维持,更需要在活动中自觉地去维持。下面,我将从环境的布置与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

一、室内外环境布置

室内——物品秩序与收纳艺术

我们参访的第一所幼稚园已有七十年的历史。天使幼稚园经历了战争年代,得到基督教教会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得以建立。跟随着老师和翻译,我们换好拖鞋进入室内参观。宽敞的走廊并没有设置任何区角,原木色的木质地板、收纳柜等自然色调和谐得让人身心舒适;班级外的图书角落虽然面积不大但简洁、明亮,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空间;图书角落的一座纸质小房子让幼儿拥有安静读书的私密一隅;每个教室的格局均可以用整齐二字来形容,除了靠边摆放的收纳柜、钢琴、桌椅,看不到任何杂物……看到这里,随行的老师同学们都禁不住地赞叹这收纳、整理的秩序艺术,让人不忍打破这种静谧的平衡。

而在以基本“保育”为目标的东深津保育所,室内外环境布置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还是整洁、宽敞。室内的地面、置物柜、桌椅、推拉门均为木质,有的室内地面铺设了凉席,裁剪规整。保育所善用墙壁一侧的收纳柜,不同形状大小的木质柜子所收纳的物品也不尽相同。上层空间利用凸起的柜子进行空间利用,下层则使用抽屉类或无遮挡柜子进行物品摆放与收纳,课桌等物品采用抽拉、叠加的方式收纳在下层空间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收纳柜。

值得一提的还有推拉门,木质边框,玻璃明亮,无物遮挡,以幼儿的身高和视角,完全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室内或室外的景象。明亮的玻璃对着户外活动场地,光线的作用让整个室内空间看起来大了很多,也明亮许多。

室外——沙地上的“移动城堡”

推拉门外,是一片开阔的沙地活动场地,所有固定位置的锻炼器材均布置在沙地的周围。可移动的锻炼器材收纳整齐放置在场地外侧,在需要使用时,因距离短可以迅速拿出来在开阔的沙地上整齐摆放好。每一个区域摆放几件器械,器械的方向、大小、颜色均有规律可循,俨然是供幼儿活动的“移动城堡”。

二、室内外活动开展

室内——专注与自由,自由与秩序

在天使幼稚园参观过程中,班级内的小朋友们跟随老师的指令进行听声音心数珠子、成语的学习、齐唱歌曲、跟录音读英语,训练幼儿的听觉、视觉、触觉等。一间教室中,老师一下一下拨珠子,发出清脆明亮的撞击声,幼儿在各自座位上闭上眼睛,仔細听着一声一声珠子撞击传来的响声,专注地朝向声音的方向数数;另一间教室内,教师和幼儿们进行着声音的游戏:教师取出一沓成语卡片,一张一张迅速更换,让幼儿迅速说出成语。在听觉、视觉的输入与自我表达的输出过程中,幼儿的专注深深打动着我们。

在东深津保育所的活动室内,没有如天使幼稚园一般的教室课桌的格局,仅仅是一间宽敞的大教室。或是老师坐在教室中,孩子们围坐在老师周围共读绘本;或是听着老师弹钢琴的旋律与节奏,孩子们在宽敞无障碍物的室内跟着节奏奔跑、跳跃,随着音乐随时发生的变化作出各种各样动作;或是在宽敞的空地肆意发挥想象力,搭建自己的“理想城堡”。正是室内的宽敞和整洁,为孩子们自由的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空间基础,看上去的自由实质上是每个孩子都在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被其他的事物所干扰,形成一种专注的“秩序”。整齐的“秩序感”给幼儿的自由互动创造了天然的空间,给予了他们自由表现与发展的场所。

室外——一定的界限,一定的自由

天使幼稚园的户外活动时间长,幼儿运动负载量也比较大。印象深刻的为晨礼和混龄跑圈。

晨礼即全园幼儿与教师进行晨间的问好活动。幼儿排成若干队,教师并没强调其保持安静或向前看齐,但幼儿自然而然地维持着一种秩序感。

混龄跑圈则是全园幼儿在一起混龄奔跑的体育活动。在这个跑步活动中,年龄较小的幼儿们在内圈,年龄较大的幼儿在外圈。跟随音乐,他们绕圈奔跑着,看似极其自由的跑步其实蕴涵着小道理——在跑步过程中怎样控制自己的身体不碰撞到他人,控制自己的身体韵律与速度,与他人产生一定的界限,获得对“界限感”的感知和规则的遵守。外表上看,他们好动、自由、热情,其实内在更多的是无言的秩序遵守与习惯性的“界限感”,而正是在这一定的界限之中,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做这件事情时的自由感。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提及,“自由行动的一个条件是不妨碍他人”。在《儿童的世纪》中她写道:理想的育儿室是一个宽大的房间,在其中幼儿可以享受到最充分的行动自由。但是离开这块自由之地,儿童应该得到一些提醒——这个世界人人有份,无论到哪里都有一个限制。

天使幼稚园与东深津保育所的环境创设,向我们展示的便是如此:在宽阔的环境布局中每名幼儿都有其活动的相对自由,他们可以在走廊自由活动、在沙地里自由奔跑;但是这自由仅对于他们内心而言,与外部世界相接触时,这种自由便被种种“枷锁”“套住”:在场地进行晨礼活动时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在沙地混龄奔跑时需要避免与其他幼儿的碰撞等。幼儿感受到这一点,在悠然自得中形成“秩序感”,形成的“秩序感”又可作用于活动形成秩序的良性循环。儿童的活动也需要安静,在安静、有秩序的环境中,他们可以专注于手中的活动,展现出他们强大的创造力与活动能力。自由行动不妨碍他人,在环境与活动中体现为一种“界限感”的涵义,比如环境布局中对私密空间的考虑,再如在活动中对自己与他人距离界限的感知。这种界限告知幼儿,在有其他人的世界中需要养成一种习惯。

通过这次参访,我们感受到了日本幼稚园、保育所在自由与秩序之间、热情与界限之间的平衡与考量。其实,两极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让幼儿在平衡中养成习惯,会对幼儿的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秩序感”与“界限感”也值得我们身处社会之中的成人去思考。

猜你喜欢
幼稚园沙地界限
塞罕坝地区沙地云杉引种试验及培育要点
间隙
过去
沙地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考量
沙地迷宫
破次元
风滚草
材料作文“界限”导写
台湾地区《补助办理公私立幼稚园辅导计划》及其对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