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板凳,两亿观看,阿木爷爷为何海外走红

2020-10-20 06:24杨翘楚
意林·作文素材 2020年17期
关键词:榫卯阿木鲁班

杨翘楚

最近一位名叫“阿木爷爷”的木匠师傅在海内外视频平台上走红。一顶草帽,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双布满皱纹的手,他用榫接卯和的方式造出爱心锁、世博会中国馆模型甚至溪涧上的木拱桥,被网友誉为“当代鲁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老匠人。

不同于许多短视频的酷炫,将榫卯运于股掌之间的阿木爷爷朴实而充满净气。全程不讲一句话、不着一滴胶、不落一根钉,仅在木头上“左1”“右2”做好标记后,胸有丘壑地用普通刀锯切削组合,便能将构件镶嵌成一件件手工作品,俘获观众们的心。

有的人从中温习着童心,为小孙子打造一只“鲁班凳”,直让人想起儿时和爷爷一起做手工的简单快乐;有的人从中感受到耐心,42根榫卯棱、27道锁,一样一样从零开始,组装成惟妙惟肖的建筑模型;还有人从中品咂到匠心,传承2600多年的榫卯工艺,在这个制图软件代替尺笔、3D打印免去亲为之苦的时代里,闪耀着手工的魅力与智慧的坚守。

越是在快节奏的喧嚣中,专注、克制甚至不事声张的匠人越有魅力。从在故宫修文物的老师傅,到被戏称为“专门发明无用之物”的手工耿,再到今天获得2亿多次海外播放量的木匠爷爷,他们兀自钻研着自己的兴趣、打磨着自己的手艺,最终突破圈层,成为全网明星。这当中除了互联网的赋能,除了些许幸运,更折射着后工业时代观众返璞归真的共同心理。

有趣的是,这几位中国匠人在国外的名气甚至比在国内大。有人说,西方国家推崇亲绘蓝图、自己动手的“车库文化”,东洋美学讲究专注一事、“一生悬命”的“职人哲学”,都与中国的工匠若合符契。还有人说,相比于需要特定语境才能理解的歌曲、戏剧,字幕不多、旁白寥寥的匠人视频,能够直击心灵,无惧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实际上,心无旁骛的匠人能够走红,背后的精神中外相通。美国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将这种精神归结为一种朴素的冲动:一心一意地将手头工作做到最好。是这种精神让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惟妙惟肖,让“都云作者痴”的《红楼梦》成为传世经典,留下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也是这种精神让蒸汽化为动能,让石油涌出海底,让晶圆磨为芯片,一次次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滴水穿石地追求完美,不仅是处事之法,更是为人之道。十几岁开始给老师傅打下手,动手更动脑的持续积累,让阿木爷爷在晚年收获百万粉丝;钳工宁允展辞去班长坚守一线,只为确保0.05毫米的车轮研磨空间,为京沪高铁保驾护航;深宫高墙、刀笔玉石的沈伟,作为三代单传的故宫摹印传人,耐得毕生寂寞只为修好文物……在碎片化成为常态、注意力格外稀缺的今天,中国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坚守常能触动我们的心弦。

越是发达的社会,劳动越应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不仅是因为世界在勞动中被改造,更是因为劳动本身便是对人的涵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静心、专注的匠人,值得我们格外尊敬,凝神、笃志的匠心,理应获得更多的弘扬。

这正是: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有恒者不声张,功成时美名扬。

(摘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

猜你喜欢
榫卯阿木鲁班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三牛
心花怒放
果然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聪明的鲁班
榫卯构造在现代空间装饰中的创新应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