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超然”佳作,让苏轼变成了“苏东坡”

2020-10-20 06:24章雪峰
意林·作文素材 2020年17期
关键词:密州指人顺境

章雪峰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在密州抗灾、政务大致有了头绪之后,苏轼开始着手对西北城墙上的旧台进行修葺,并将其作为偶尔登临、宴乐作诗的场所。为此,他向包括苏辙在内的亲友们写信,为这个台子征名。

最后,苏辙为此台命名“超然台”,得到了苏轼的认可。苏辙还作了一篇名文《超然台赋》寄来。关于命名之由,苏辙是这样说的:

今夫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安于其所而已。其乐不相及也,而台则尽之。天下之士,奔走于是非之场,浮沉于荣辱之海,嚣然尽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而达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于物故邪?《老子》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尝试以“超然”命之,可乎?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即使荣华富贵,也能超然面对,也不沉溺其中。”苏辙这是借用老子的话,勉励、劝告正处于政治生涯低谷的兄长,要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荣华富贵,更要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厄。

对于弟弟的劝告,苏轼不仅听进去了,还进行了发挥: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

苏轼认为,只有“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才是真正的“超然”。

笔者认为,所谓“寓意于物”,是指人要学会顺其自然,适应任何顺境或逆境,在每一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事物身上,找到寄托,发现快乐,并且乐在其中;所谓“留意于物”,是指人成为事物的奴隶,顺境时斤斤计较于每一个事物的得到,逆境时斤斤计较于每一个事物的失去,并且为之烦恼、伤心。

很显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对于这两种人生态度,冷眼旁观之时,我们当然知道前者高于后者;但置身其中之时,我们却很有可能在明明知道前者更为高明的情况下,沉溺于后者而不能自拔。

苏轼在密州“超然台”,他想到了,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也做到了。“超然台”,是一个标志,一个苏轼人生思考成熟的标志。

正是在密州确立起来的“超然”思想,支撑着苏轼熬过了未來岁月中多达三次的痛苦贬谪。

贬到黄州,他在东坡种菜,在长江吃鱼,在厨房炖肉,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贬到惠州,他修西湖、筑长堤,会佛僧、陪爱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此心安处即吾乡”;贬到儋州,他建筑茅屋,沐浴海风,安贫乐道,教书育人,“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就是这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下里巴人;进可居庙堂之高,退可处江湖之远。大哉,东坡;乐哉,东坡。

(摘自《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

猜你喜欢
密州指人顺境
顺与逆
密州在哪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报复性熬夜
做好一个人
螳螂捕蝉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
岳西话指人“底”字短语的情感表达功能
人生三境遇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