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视频创设问题的情境化教学

2020-10-20 05:42詹琪芳
中学生物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泡泡抗原淋巴细胞

詹琪芳

摘要 介绍了微视频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3种呈现形式,并以微视频在“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一节的应用举例说明教学主题的情境导入、显微过程的情境映现及动画模拟的情境展示均为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创设了条件,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认识新知识、理解新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微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微视频(又称视频分享类短片)是指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的、短则30 s、长则20 min,内容广泛,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具有“短小、精准”的鲜明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应用微视频,能将晦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可从更多角度感受生命科学的课堂魅力,加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情境化教学是指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事件、场景或氛围,旨在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微视频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化教学媒介。

1 微视频在教学上的运用形式

按照微视频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呈现形式分为3类:①真实的影像资料,如实记录生命现象规律和科学史实,如《帝企鹅日记》《海豚湾》等纪录片或科普片。这类资源制成的微视频的特点是真实、针对性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大。②经过艺术加工、基于一定的生物学原理改编虚构的影视作品,故事情节往往跌宕起伏,如科幻电影《逃离克隆岛》《猩球大战》等。它们需要根据《新课标》,按照教学所需截取相关片段进行编辑加工制作成教学微视频。这类微视频的特点是新颖独特、夺人眼球,容易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③有关生命现象或本质的细胞学水平的显微视频,形象生动、多角度多层次呈现肉眼观测不到的微观世界,对学生认识某些生命历程有很大的帮助。

2 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微视频时,一定要切合高中生的心理,即运用必须根植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主题,把握教学实际,在合理的情境创设中让学生产生问题、分析原因、解释疑问,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要点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在沪教版高二《生命科学》(试用本)第五章第四节“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的第1课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影像记录资料、实验现象观察和生理过程动画等多个微视频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学生主体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2.1 影像资料导入教学主题

在生物学课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迅速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还能使学生对真实事件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尝试主动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像资料的恰当运用可以成为一堂课良好的开端,也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在这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有关“泡泡男孩”的剪接视频:“泡泡男孩”的本名是大卫·菲利普威特,他先天免疫系统缺陷,缺乏抵御病菌的能力,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为了生存,医生只好让他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罩中,人们称他为“泡泡男孩”。视频播放到这里,学生的心中早己充满一连串的疑问:什么是免疫?什么是免疫缺陷病?为什么他要生活在无菌的“泡泡”里?“泡泡”为他营造的环境和外面的世界有什么不同?……“泡泡男孩”的真人真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将他一生的治疗过程作为授课的线索串联起整个教学内容。

2.2 显微视频映现精密机制

显微镜的发明使生命科学进入了细胞学水平,人们有机会发现与探索微观世界的新奇景象。生物学虽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细胞内发生的反应与现象均通过实验观察来获取显然是不现实的,经过特殊手段拍摄或模拟的动画微视频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解开心中的困惑。

在本节课中,抗原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指所有被生物体细胞识别为“异己”并受免疫反应排斥的物质,有外源和内源之分。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内源性的抗原物质,教师可以播放白细胞杀灭癌细胞的微视频,并结合抗原的定义,提出问题:白细胞为什么专挑癌细胞来攻击?癌细胞为什么会被白细胞识别并杀死呢?癌细胞是不是抗原呢?除了异体物质,抗原还包括哪些?通过这一动态的过程,学生对抗原这一概念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深刻地感悟到免疫细胞在清除抗原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2.3 动画微视频弥补图片缺憾

动态视频有着静态图片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正常播放可以清晰地模拟反应过程,画面定格可以仔细分析前后比较,突出差异点,快进模式又可以提綱挈领、概括归纳。不同的播放形式侧重解决的问题点有所不同,更能让学生从多个维度对所学内容进行递进式的思考,弥补单帧图片带来的不足。

例如,教材中对特异性免疫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说明,指出每一种淋巴细胞只能识别和结合一种抗原。但限于篇幅,教材配图(图1)中的三种B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的区别却不甚清楚,学生常误认为每种B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体是一样的,都能与抗原结合,这就为理解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通过动画视频(图2)将此部位放大,提出问题:每个B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相同吗?不同B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相同吗?一种抗原能被所有的B淋巴细胞识别吗?与抗原结合后的B淋巴细胞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可以展现出抗原受体与抗原结合的动态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只有识别抗原并与之结合的B淋巴细胞发生增殖分化,体现了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弥补了教材图片的缺憾,剖析了教学难点,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知识本身是抽象的,如果课堂教学只使用单一的授课方式,不仅授课教师意兴阑珊,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利用微视频将重要的知识或场景模拟重现,学生就像融入一个有趣味性、有亲切感的情境中理解新知识,更能加深理解、利于记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对新概念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阳,浅析影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师,2012,(10):62

[2]龚婷,胡杰,李艳红.关于影视资源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例分析[J].科教导刊,2019,(19):142-143.

猜你喜欢
泡泡抗原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巨型泡泡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盐酸克伦特罗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
小鼠脂多糖急性肺损伤后γδT淋巴细胞与肺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