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应提高师生智能势差

2020-10-20 06:07周志云
师道·教研 2020年9期
关键词:园田陶渊明田园

周志云

按常理讲,古典诗歌教学的智能势差是比较大的,但是由于各类教材全解、网络信息俯拾即是,在把握学习内容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差异非常小。如果教师所掌握的信息全在教学参考书、教材全解上,而学生又进行了比较充分地预习,那么这个诗歌教学基本上就是炒冷饭。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尤其是看似易懂诗歌的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师生之间的智能势差。

一、研究作者提高智能势差

诗歌作者的研究要有大视野,要善于挖掘作者创作本诗歌的文化背景、家庭情况、思想动态等,有一条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掌握的信息至少要比学生正在使用的配套练习的作者介绍深入一些。如对陶渊明的介绍,我们做得比较深一些,结合了《晋书》和当下一些研究成果,这样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很有帮助。

一是着眼大环境对作者的影响。西晋从晋惠帝开始,国家混乱,从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有16家,时局混乱导致中原汉族人口急剧减少,从2千多万到只剩下几百万,人们生死难料。此外,两晋朝政异常混乱,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桓温、桓玄、刘裕等权臣把持朝政,桓温还干过废黜皇帝司马奕的事情,桓玄背叛朝廷自立为帝,刘裕废掉了晋恭帝自立为王,直接取代了东晋。

二是关注家庭背景对作者的影响。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初年大司马陶侃,陶侃战功显赫,曾平定了王敦的反叛;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据吴国富先生考证,陶渊明的父亲陶逸也做过姿城太守;陶渊明“少怀高尚”“猛志固常在”,很想与祖、父辈一样建功立业,扫除国家奸凶。这也是他出来做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陶渊明祖父辈的遭遇告诉他从政这条路非常难走:祖辈中陶瞻被政敌杀害,陶斌、陶夏兄弟因利益互相残杀,这可能使陶渊明对官场产生害怕的心理。此外,父辈中有隐士陶淡“好导养之术,谓仙道可祈”,其人终身没娶,一听到让他做官就逃往山中,然后“莫知所终”,这可能是陶渊明退隐田园的最直接榜样。

在这种局势下,陶渊明想忠于司马王朝干一番事业就会异常困难,那么他退居田园的行为就显得顺理成章。

二、对比阅读提高智能势差

我们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和孟浩然的《田园作》、杨万里的《插秧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4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思考这4首诗的抒情主人公的和诗歌内容的异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慢慢就发现陶渊明的与众不同:从个人身份来看陶渊明从官员化身农民、躬耕田亩,诗歌展现的是他本人的实际经历;而其他诗人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田园生活,而孟浩然的《田园作》更是想离开田园进入官场。从情感的角度来讲,陶渊明是真真切切喜爱并投入到田园生活。这两点也是陶渊明与其田园诗人的最大特点。

三、细读文本提高智能势差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看似简单,但越是看似简单的诗就越难教,师生的智能势差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體现,课堂就可能只是照本宣科,效果当然就差。所以,我们要善于从极为平常的字词中读出深意,提高师生智能势差。

重复用字有讲究。表面上看,本诗在用词上似乎并不是很讲究,100字的诗中,像“无”“中”“余”“十”“里”“尘”等6字都有重复,此外还有叠字“暧暧”“依依”2个。显然,陶渊明作为文学大家,应该不存在才学不足、辞藻缺乏的问题,那么这个重复就是有意为之,或者说是不想刻意去规避字词的重复。理由大概有二:一是宣示自己是个田夫,既然归园田了,那么写诗也就只是业余爱好,田夫写的诗就该有个田夫的样子,重复几个字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二是回归田园生活太高兴了,人一高兴大脑就亢奋,思维跳跃,这时的表达往往就可能词不择句,口语化、常态化的表达就自然出现,太刻意反而不自然。

平常字词中见深意。我们可以以诗歌等一二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俗”与“丘”二字为例略作分析,通常状况下,“俗”用来形容某一事物,多含贬义,如“俗气”“俗人”“俗套”等,诗人用“俗”字来形容“韵”,直接表明对世俗官场生活的讨厌与排斥,同时用“少”来开头,表明绝非一时冲动要回归园田,而是自幼就是如此,只是生存所迫才出来做了一会官。“丘”是土丘,是矮山,能不能换为“深山”“高山”之类?显然是不行的,陶渊明是回归田园,不是隐居深山老林,而且农耕生活离不开土地、故而用“丘山”就显得非常恰当。所以任何一个字都关乎文章的整体情况,大意不得。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园田陶渊明田园
你好,陶渊明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归园田居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