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陈毅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体认

2020-10-20 00:27乐鑫夏子龙刘薇
锦绣·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陈毅知识分子

乐鑫 夏子龙 刘薇

摘 要:1919年至1921年,中国各种思潮风云际会,青年陈毅在这一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陈毅,同样也是一位充满自我体认的知识分子,其赴法留学前后的社会活动便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陈毅;赴法勤工俭学;知识分子;自我体认

1919年前后,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后的思想革新与文学革命的现代化热潮中,反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为探索中的青年知识分子注入了澎湃的血液。陈毅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这其中固然与其家庭经济情况及求学经历有关,但“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新思想早已植入了青年陈毅的心中。本文试从青年陈毅留法期间的部分社会活动着手,结合其回国后的文学青年成长之路,探寻两年留法岁月中陈毅的知识分子身份写照及留法岁月对其文学创作与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向“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故乡——法兰西求学的经历中,陈毅不断了解西方社会制度,并通过参与争取“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捍卫中华民族利益的“反对中法秘密借款”等早期活动,自觉承担起知识分子改良思想与社会的责任担当,这是他不自觉地对五四“国民性主题”的承继,也渐渐埋下了后期人生参加革命、改良中国社会的思想种子;二是陈毅在留法期间难能可贵地始终在各种思想交错中保持清醒思考,不轻信任何“主义”与思想,在经过思想锤炼与现实考验后最终在往后的实践中逐渐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革命家身份,这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清醒意识;三是作为有着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学养的知识青年,陈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学梦”,他以其知识分子的特质和志趣不断深思求索法国文学,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陈毅渐渐吸收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笔法,丰厚了自己文学理论基础与创作题材,为其1925年前后的文学创作及与知识分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1 争取权益、改良社会的价值取向——留法社会活动中的知识分子陈毅

1.1  知识分子何为

在中国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与现代化过程无法割裂,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知识分子始终承担着社会价值取向、人类终极意义的建构与人类精神灵魂的重塑使命,对此,陈思和先生曾谈到:“当我们站在世纪末的门槛回眸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轨迹时不难发现,最先冲破闭关牢笼走出中世纪告别落后与愚昧的是知识分子;最早觉醒并走向世界的是知识分子;挺身站到时代潮流面前为救亡图存,振兴华夏而呐喊的是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呕心沥血设计理想社会的是知识分子。”[1]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陈毅走向了世界,担负了社会责任并在留法岁月中走在了学生运动的前列,在拿起笔杆的同时也付诸了各项实际行动以改善当时在法留学生的求学生活、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权益等。

1.2  知识分子的体认担当

1921年2月,陈毅等400名学生在蔡和森等人的领导下齐集巴黎,参与了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争取“生存权”、“求学权”并无条件向勤工俭学学生开放里昂中法大学与比利时中比大学的“二.二八运动”。倘若将此视为学生争取自我权益的运动,则其1921年6月至8月的反对中法秘密借款活动,便是陈毅等人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对保卫国家权益的自我体认,而这一切均绝非偶然。早在1919年6至8月的赴法留学前夕,陈毅就曾在重庆、上海候船期间见识了帝国主义的种种欺辱之举,1920年陈毅还因昔时同窗李鹤林在法国为赚取钱财出演辱国电影而愤怒不已,根植于心的爱国主义意识、在俭学生活中的种种艰辛让其无法再在曾经以为的法兰西自由国度里独善其身、坐而论道,尽管有着文学之梦,但其依然坚持摆脱文人的孱弱,站在了各种运动的前潮。这种抗争精神一直延续到1921年10月陈毅等勤工俭学生从法国被迫归国,作为“被迫归国留法勤工俭学生团”的干事会成员,陈毅先后起草了《被迫回国留法勤工俭学生一百零四人通启》、有关解决求学问题的《宣言》、《留法勤工俭学生代表希望办法》等各类文章介绍留学生被迫归国情况及各项困难解决办法,将之呈发政府各界与社会名流以引起关注与同情并希冀得到帮助与解决,直至在各类请愿失败后自谋出路。在此前,陈毅对留法生活的美满期待是“欲先观察事实,从复杂的社会中找相同的关系与因果,然后研究前人遗留的学说,来与自己的实验相印证;并且同时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及调剂不劳而获生活的罪过”[2],说明早在出发时陈毅便自觉以知识分子的体认担当树立了固有的理想化初志,虽然他自谦认为在留学过程中对法国学术研究不够,但却在各种运动的“时代潮流”中得到了一份承担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担当,并且在其中他也认识到“把学理实证到事实上去,也是学术界一条新道路”[3],这就说明他始终坚持着知识分子对学术的热忱。

2 理性的思考——在众多“主义”中的知识分子陈毅

2.1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初衷内核与学生信仰

最初发起留法勤工俭学的目的即是前往法国学习并以西方文明改造社会,时为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教务长的冯一披也表示兴办教育的目的便是为“教育救国”,在发起者的初衷下,大多数学生怀抱爱国主义的救国理想投入到了勤工俭学的运动中,并在此初衷之下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的救国信仰:“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思想是纷繁复杂的,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思潮在留法青年中传播。”[4]这批青年知识分子在种种潮流中保持着各自的信仰,有的相互影响,有的独立思考,也有的政治糊涂、生活腐化,但此间的陈毅俨然秉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

2.2  理性的选择造就坚定的信仰

1919年6月还在上海候船赴法时,陈毅便在各种演说中经历了思想上的第一次动荡:从吴稚晖攻击孔孟、张继的无政府主义、日本留学生的“明治维新”到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五四青年,陈毅感觉到世界的变化与中国的应变道理,但“如何变”在思想上尚未明白清楚。有了到法留学前的思想洗礼,似乎也为陈毅在后来的各种“主义”纷呈中保持清醒冷静的认知做好了一定准备。据陈毅在文章《早年回忆》中谈到在当时的留法中国学生中存在着“五种人”,但他一开始是想自己找一条出路,这就表明了陈毅独立清醒的知识分子思考立场,直至他在“第五种”热衷政治活动的同学影响下开始学生运动并学习《共产党宣言》,1920年冬抑或1921年2月,陈毅加入了以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为宗旨的工学世界社。但作为一个有着担当责任与清醒认知的知识分子,尽管在留法岁月中已经与早期共产主义者——蔡和森、王若飞等人建立较为紧密的交往,陈毅依然还未认定自己的道路:“到香港时,一同被押回国的蔡和森找我谈话,问今后的打算。我说准备读书,或搞翻译,办报纸,办学校。他又问我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我说表示同情,也愿意参加活动,但所知还甚少。作为干事会的成员,首先要为团体奋斗,争取回国的同学有一个妥善的安置。”[5]“读书”、“办报纸”是陈毅不能忘卻的文学梦与改良社会的理想结合,但对社会主义“所知甚少”的陈毅在此时前路未明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知识分子的“觉醒”态度,他逐渐认识到两年来旅法痛苦的原因便是不适宜的社会制度,但走该走哪条路依然有待商榷。与其说是对个人前路的谨慎,不若“心忧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依然萦绕着他,也促使他在回国后承担起“为团体奋斗”的使命,最开始是为被迫归国的留学生团体,但数次思想动摇锤炼出的是坚定不移的道路选择,陈毅于1923年11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往后,便用其后的人生经历完成了为中国这个大“团体”奋斗终生的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陈毅等人还曾遇到时为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的林长民(林徽因之父),林长民与梁启超私交甚笃,也是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他曾为这批勤工俭学学生捐助款项(陈毅元帅在日后还与林徽因谈及此事),虽然陈毅等人没有跟随林长民的政治道路,但这也可作为陈毅保持自身立场、理性认知时局的又一表征。

3 文学的本色——“文人圈”中的知识分子陈毅

纵观陈毅在留法岁月中的文学生活,以其对文学的热衷与曾经欲成为文学博士的理想,在艰苦的留学条件中陈毅依然热爱阅读卢梭、雨果等人的作品,并认真研习法语。在这批法国文豪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作品影响下,也对其归国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文学本身,可以算得上是陈毅作为知识分子的“本职业务”,他曾数次宣称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但此时的陈毅早已从熟读唐诗宋词、热爱古代文学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期待以文学改良社会的知识青年,在其亲眼目睹了中国与法国的差距、见识了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与军阀内部腐朽后:“社会主义的思想高扬起来,却又梦想着做一个自由的文学家,用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就能唤起民众,推动时局,改造社会”,[6]而这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一大批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文学理想,此后的日子,陈毅便潜移默化地踏入了这个“文人圈”。

1923年,在军阀混战的时局下,陈毅不顾个人利益,在担任主笔的《新蜀报》上发表了触怒军阀当局的文章而被“礼送”出川,不甘为人民苦疾的“失语者”,青年陈毅以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关怀在这块党的舆论阵地上尽职尽守。1925年前后,“陈毅在北京时期的文学活动,应是他在留法前后不断积累的个人文学能量的一次集中释放。”[7]陈毅在文学力量的感召下,大量写杂文、诗歌、小说并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并借此与沈雁冰(茅盾)、郑振铎、王统照等著名作家发生联系,于1924年加入了这批代表人物创办的“文学研究会”,作为新文学运动中影响与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是“为人生而艺术”、主张用文学反映社会现象、讨论人生诸问题的现实主义的一派,“文学研究会”对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要求无疑是符合陈毅此时的文学“胃口”的,在对文学的热爱推动之下,陈毅还与文友成立了“西山文社”。在这个“文人圈”中,陈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并以其知识分子的笔调发表过不少作品。

在陈毅1925年时期的作品中,他翻译法国浪漫派诗人米塞的诗歌,在散文、小说中援引莫泊桑和卢梭,在批评时政的杂文里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各类创作手法信手拈来,这都得益于留法岁月曾带给他的文学感染与熏陶。在陈毅的文学作品中,他用“山林的黑簇,田野的荒芜,人面的悲愁”品评法国作品,以期弥补当下文坛除抒情诗与短篇小说之外的新鲜文体;在散文《西山埋葬》中他难掩留学被迫归国时的短暂落寞与困顿,却也有“西山多流泉差不多你深夜独行,有几处也可听到泉声的琤琮”、“深夜凉月的窗台独坐,听着了这样彻远的松涛”的闲逸文风;在《文学家你走那一条路》中他保持着时势敏感,也有着“你只知道倚门卖笑以取媚强者”的犀利言辞;在有着自我写照性质的小说里,他在远游后的迷茫与质疑中依然未忘记读书人无法置身动荡时局之外的责任。

在这段时期,对陈毅可算得上是一个拥有纯粹的文学梦,和纯粹以文学与社会交流的知识分子。他所肩负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自身所孕育的中國传统文化根基及留法时期所培养的对法国文学的热衷,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初衷与情怀,也是他“将军本色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4 结语

从地主家庭的出生、资产阶级的教育、五四运动的影响、留法俭学的岁月以及之后的革命人生,陈毅的青年时期以其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与立场构建了他终身的信仰,也促使他在后期成为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在看到陈毅在军事、政治上的成绩时,关照他在文学上尤其是在青年时期的成长与造诣,也能勾勒出一个具备知识分子良好素养的革命先辈的完整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晓明.论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意识的觉醒[J].武汉金专学报,1998(1):54.

[2]聂元素,陈昊苏,周祖义,郭桂兰等.陈毅早年的回忆和文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7页.

[3]聂元素,陈昊苏,周祖义,郭桂兰等.陈毅早年的回忆和文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3页.

[4]汪澎.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信仰选择及启示[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4:86

[5] 聂元素,陈昊苏,周祖义,郭桂兰等.陈毅早年的回忆和文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页.

[6]罗英才,松植.青年陈毅[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48页.

[7]谢天开,王庆跃,吴德民.陈毅留法前后从文学走向革命的社会化转变[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3:4.

作者简介:乐鑫(1989-),女(汉),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通信作者简介:夏子龙(1993-),男(汉),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基金项目:成都工业学院校级项目(2019SZ013)

猜你喜欢
陈毅知识分子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陈毅颂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Promoting Chinese Young Learner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