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探索

2020-10-20 07:21朱记平
锦绣·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统一性专业课课程思政

摘 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有品有德之人,先有德而后为人,尤其是高校教育,在立德树人教育中更应扛起大旗,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课程思政”是先贤精华的延续,是时代的产物,已形成相应的体系。其含义是指借助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旨在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来建立有机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中,我党对合格人才的定义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高校建设“课程思政”,强化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课程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2017年底,“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一文中被清晰明确地提出。随后,“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中深入推行。这既是德育教育的扩展和深入,也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成果,是符合国情的举措。

一、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统一

当前我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是发展的重要和关键时期,而高校学生作为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在思想政治上更应纯净、忠诚,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思政课程”,更应“课程思政”。然而,目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存在问题包括且不限于思想上不重视、能力上不充足等问题。

高校部分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认识上还不够清晰和透彻,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职责,从而在专业课中轻视甚至忽视“课程思政”。“課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字未变位置改变,意义和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的简单合成,是高度凝练的词汇,是在课程中有机融合思政教育,达成大于“课程教育”+“思政教育”的效果。其中,课程教育是显性课程,授课内容以培养计划为主,而思政教育是课程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依托于课程教育的主体内容存在,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又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

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已认识到“课程思政”对学科及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专业课程的学术性,教师对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无从下手、无处着力,显得力不从心。如何整体设计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体现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价值,正是高校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必须进行进一步学习、探讨、挖掘。

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策略

高校课程改革,“课程思政”是主流发展趋势,针对目前专业课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逐步改善。

首先,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对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是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做好价值引领,使二者有机结合。同时,高校做好制度保障,为“课程思政”保驾护航,提供适当的培训,为“课程思政”提供可行的思路。加强不同高校间课程交流,取长补短,在已有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教学的“课程思政”。

其次,“课程思政”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依托专业课教材及内容进行。脱离专业课内容的“课程思政”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不知所云,甚至产生厌烦逆反心理等。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课程思政”,可着眼于点,扩展到面,逐步推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知识点中,不刻意进行,又能“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教学过程,更能让学生基于自身专业背景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容易接受“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从而将教师的“思政”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体会,并化为理念,最终指导自己的行为。

以生物学为例,“课程思政”的教学可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的科学精神融合,引导学生探索、创新、求实。当前科学研究中有一小撮人不遵守科研诚信,没有科学精神,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更容易让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愤世嫉俗、迷失自我,因此,科学精神的教育更显得重要。如在介绍“免疫缺陷”知识章节时,引出时事热点“艾滋病婴儿的基因编辑”,让学生探讨科学研究的发展与道德伦理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自由不是没有界限,一切科学研究应以人为本,任何违反人伦的科学研究都是超过底线的事件,是受到唾弃的行为。在介绍抗体章节的时候,引入抗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的思维。当前国家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建立基于知识,又超越课堂限制,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意识基础。依托学科知识的思政教育,更有深度和力度,更能促进知识的传授和价值的引领融合,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展望

“课程思政”已在高校广泛推广进行,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学生品德素养的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相互统一的系统。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立德树人”工程,对学科的发展也有很好的“反哺”效果,更多优质人才为学科发展做贡献,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更加深入挖掘探索“课程思政”课程改革,发挥课程育人的功效,是长期而慎重的工程。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

[2]李旭芝.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3]戚静.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

[4]李晓静,于晓,孙正.理工科类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1).

[5]王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07).

[6]王洛忠.努力提升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能力[N].学习时报.2020年.

[7]马喜宁.高校“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的探析[J].法制博览.2020(19).

作者简介:

朱记平,副教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统一性专业课课程思政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统一性分析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质量标准驱动”的高等教育改革:演变、特征及启示
通过“同案不同判”浅议司法统一性问题
试论中国梦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性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