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社区中社区情感的重构情况探究

2020-10-20 13:09戚佳泠成雨哲胡晓宇胡芳连李华玥
青年生活 2020年25期

戚佳泠?成雨哲?胡晓宇?胡芳连?李华玥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制约。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甘肃省为响应国家政策,对“十三五”异地搬迁工作进行了规划。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区,经过了几年建设,发展形式较好。对于移民社区的研究也不少,但是对于移民社区中社区情感的重构相对较少。本文就市古浪县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为调查点,对移民社区的情感问题进行了探究,从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等来探讨促进移民社区的情感重构。

关键词:易地搬迁;社区失落;移民社区;社区整合;情感重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翻身仗的有力抓手,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由于移民们的生存空间,文化背景,以及周围人群的流动,必将对移民的社区情感产生冲击,目前学者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的社区融入问题研究相对较少,移民群众由传统村落的布局转向社区的生活模式,在生活格局上产生了巨大转变,有极大的研究空间,通过实地调查探究移民社区中的社区情感重构逻辑,探究移民的社区关系、搬迁后移民适应问题,能够为移民群众获得更多归属感,与其他社区成员建立社会关系,对社区融入提供新的方针政策。

二、理论运用

社区失落论的代表人物齐美尔和沃斯认为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异质性的加剧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社区的裂化、沖突等关系,社区不再有维系团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社区将不复存在。生存空间对人的人际关系产生着深刻影响,在国家大力推行易地搬迁政策下,更多的人摆脱贫困,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推动着传统的村落文明走向消亡,更多的由社区的形态展示,邻里关系也愈来愈冷漠。

齐美尔和沃斯对城市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持悲观主义的。在易地搬迁后,人们的工作形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由传统的农耕转向了更多元的收入来源,人们由从前的互帮互助认亲社会转变的更为独立,乡土情结越来越淡,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越来越“非人情化”。

社区整合是指社区各要素之间彼此适应与调节,以达到相互协调和良性运行。社区整合主要表现为社区参与活动的增多、社区成员积极性的提高、社区归属感的增强等。有学者认为在公共设施更多的社区人们的联系越发紧密,通过调查能推动社区的整合,增强居民间的信任和联系,增强居民的幸福感。

三、实际调查过程

(一)研究对象

笔者本次研究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按总户数的5%,共对160户居民进行抽样调查。

地处祁连山脚下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2013年以来,当地下定决心将南部贫困山区的新堡、干城、横梁等乡镇和数十个行政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乡整村搬迁至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截至2019年底累计搬迁入住1.53万户6.24万人。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和连续攻坚,在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古浪县在2020年初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通过整理和总结出国内外现有的社区情感研究内容并进行评述,分析社区情感现状,并对相关概念做出区分和界定。

对160户移民进行发放问卷并辅以访谈法。对社区情感进行操作定义,建立具体的指标来测量依存感这一概念,运用统计手段对不同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对村民的社区交往和邻里关系等方面也进行资料收集。

2、资料分析方法

定量资料的分析:从资料的完整性、统一性和合格性这三个方面进行定量资料的审查,再利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变量回归分析。

定性资料的分析:使用扎根理论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

四、移民社区的社区情感重构逻辑

社区情感是指个人与其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联系,包括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安全感、信任感等情感。重构逻辑是指移民社区的社区情感在新的社区环境中重新进行构建的过程,过程如何发展,其中的影响因素对过程的影响。移民们搬迁到新的社区后传统的血缘关系被打破,新的地缘关系联系还不紧密,邻里之间表现得疏离和冷漠,社区归属感不强,把自身放置于异乡人的位置,这时社区情感重构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社区环境中促进邻里关系,提升居民幸福感。

五、结论

中国一直以来可以说是个讲究“关系”的社会,重视人员之间的各种关系。费孝通先生提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称之为差序格局,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社会网络中讲究攀关系,交情即各种人际关系。可以说,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里的居民,在原来的社会中,空间边界稳定,人们有共同的生活环境,集体意识强,可以说社区中社会情感都较稳定。或者,同个社区里的人都互为亲戚,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共同体。长时间生活在“熟人社会”里,亲戚、邻里等熟人之间互相帮助,牢固了社会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就加强了社区间人们的情感。在村落生活中,农民在例如婚丧嫁娶集体等交往中,或是在邻里家常等之类的小型聚会交往中,形成了牢固的社会关系格局,村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烈的情感与归属感。

搬到了新社区,不管是长距离的移民还是短距离的的搬迁,农民心中始终都是“离乡”的感受,社会距离会开始慢慢显示。可能,搬到了新社区有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孩子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人们的谋生形式多样化了,这会给移民者带来短期的幸福感。但是搬到新社区内部会缺少有机的联系,以往在村落里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会被打破,人们之间的情感会发生改变,对于新社区的认同感也难以迅速建立,进而不易建立较为深厚的情感。再者,搬至新社区,空间上较为高层的楼层阻碍了人际交往,不利于人们更好地沟通,久而久之,人员间的交流就会减少,情感也没能很好的维系。

六、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移民社区中,不像传统村落社会,邻里关系和睦、交往密切,村落社会居民简单。到了新社区,居住人员多而且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少人都会潜意识里淡化与人的交流。很多时候,虽在同一个社区生活,但是见面都未必认识,造成了邻里关系简单。“搬迁户”“外来人”等标签会潜意识的存在人们脑海里,这样的标签会对移民人群产生较为持续的影响。移民者在短时间内不会忘记自己是“外来者”的身份,伴随着时间的久远,会渐渐形成个体。更多时候,人们是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减少了与他人的交流。传统村落里,邻里关系一般都是在顺承老一辈人的关系,到了新社区,没了老一辈的关系,一切都可以说是新的开始,在新的环境下,要花时间适应新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环境,要有一段时间来接受原来不熟悉的技能、方式和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人们的社区共同感、集体意识就会难以建立,缺失共同意识可能就造成社区情感难以建立,新社区情感难以重构。

“无家可归”存在于一部分老年群体,中国人都强调落叶归根,但是移民者搬离了原居住地,到了新社区,会认为自己虽有居住地,但是脱离自己的故土,进而形成“无家可归”的思想。

七、以后可以继续研究的方向

多数研究移民社区的问题,都集中在移民民众在进入新环境怎样谋生、怎样适应新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环境或是移民社区中社区情感的重构等方面的问题。其实,抛开政府对于移民社区的各种政策,或是社区管理组织的培养与管理队伍的建设,我们可以试着分析老年人“无家可归”的思想,对于自己一直是异乡人的思想进行探究。青少年也是个可以研究的群体,站在青年人的角度,对于搬至新社区,接触了更多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有怎样的理解,怎样去应对新的人际交往,怎样去适应新的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张岭泉,王思嘉,陈昭谕.易地搬迁移民安置社区转型与社区营造的路径[J].河北企业,2020(05):86-89.

[2]张寅霞,杨俊伍.对易地搬迁扶贫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思考——基于云南省会泽县的实地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4):215-216+284.

[3]赵卫华,周芮.社区失落还是社区解放:传统老旧社区邻里关系变迁研究——以北京大栅栏街道为例[J].开发研究,2016(04):163-171.

[4]郭俊华,赵培.西北地区易地移民搬迁扶贫——既有成效、现实难点与路径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4):69-77.

[5]古俊彦. 破解搬迁贫困户融入社区障碍[N]. 人民政协报,2020-01-20(003).

[6] 潘宜,赵丽. 武汉新住区社区情感研究与思考——以武汉保利花园社区为研究样本[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731-740.

[7]婓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33,339.

[8]聂君,束锡紅.易地扶贫搬迁与社会关系重构——基于宁夏回族移民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4):49-54.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2020年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XBMU-BYL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