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孩子”现象看家长的社会教育价值取向

2020-10-20 14:58蒋燕玲
成长 2020年10期
关键词:好孩子家长

蒋燕玲

摘 要:学前期的儿童正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处于寻求认可定向的敏感阶段。实践中,家长一些不合理的期望导致幼儿成为表里不一的好孩子,从而使得幼儿社会性与个性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家长应该树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导学前儿童社会性与个性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好孩子现象 社会教育价值取向 家长

美国心理学家L.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学前期的儿童正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处于寻求认可定向的敏感阶段,即“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其道德价值判断最重要的导向。具体表现为:儿童非常愿意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其目的在于谋求其他人的赞赏和认可,而且儿童也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尽可能按这种要求思考与行动。在这一阶段的儿童看来,好的行为是其他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学前期儿童的这一特点给到我们的启示是在与幼儿互动中,对学前儿童的期望一定要合理且正确。然后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一些父母功利性的想法导致其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使得儿童在“好孩子”定向阶段一味地迎合家长不合理的期望而出现社会性发展的偏差。

案例:芊芊是老师眼中公认的好孩子,经常懂得谦让,从不计较。但是时间一长却发现事实并非这样。一次合唱排练,小孟站在第一排较中间的位置(通常只有表现好的人才能站在这)。这时,班里最调皮的轩轩一把把小孟推到了旁边,抢占了小孟位置。这一幕被主班老师看见了,但没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看着。而一旁的小孟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老师。最后老师看轩轩没有退回去的意思,只好亲自出面将轩轩狠狠地批评一顿。经过老师的调解,小孟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合唱结束之后,孩子们统一去卫生间洗手时,小孟一把推倒了轩轩,嘴里还大声嚷着“谁让你刚才抢我的位置了!,我妈妈说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上述案例中芊芊为了成为老师眼中的那个“好孩子”,面对同伴的侵犯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谦让””、“同情”、“宽容”,甚至不惜伪装成弱者的姿态来博取教师的同情;但一旦脱离教师的监视,芊芊便立刻卸下了“好孩子”的面具,回到真实的生活状态,表现出鲜为教师、家长所了解的另一面。尤其是芊芊在冲突中对同伴表达的那句“妈妈说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让人不寒而栗。或许,在芊芊的家庭生活中父母给与儿童过激的“报仇”想法的灌输,让孩子在同伴冲突中几乎不考虑对方的立场,也没有给与对象的宽容与理解,使得同伴冲突更加激烈,给同伴也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当前激烈争夺教育资源是整个社会舆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电视、网络平台等媒体大肆渲染着诸如“寒门再难出贵子”、“中产阶级的焦虑”、“中国式的焦虑”的话题。这样的社会舆论导向让新时代的部分家长们整日惶惶不安。孩子从小必须有竞争、忧患意识并积累足够的竞争力,自幼儿园伊始就必须脱颖而出,突破重围,最终拿到优质教育资源的直通卡。这是如今部分家长寄托于孩子身上最强烈的意愿,也是这些家长心中“好孩子”形象。如此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让部分家长将做事是否“灵活”、能否“察言观色”、能否能够阿谀奉承,能否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等通常被置于很高的地位;而一些谦让、尊重、互助、同情、合作、秩序感等可贵的社会性品质,在部分家长眼里竟成为孩子的短板。比如许多家长都有过的想法:如果我把孩子教育得过于友好,我无法保证其他家长也同我一样,如果其他孩子都不守规则,那我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很会吃亏,以后在社会中也难免受人欺负。在这些错误观念的诱导下,那些能够成功吸引到成人的注意,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的孩子自然被家长标榜为“好孩子”,也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化”程度高的孩子;而那些谦让、守规矩的孩子则被贴上了“木讷”、“懦弱”的标签。于是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社会大染缸中晕染出了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以更巧妙、更隐晦的方式毫不余力地争取自己的利益,善于阿谀奉承,而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比如本案例中芊芊这些心思缜密的“好孩子”。

综上,家庭教育中家长更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长需要根据学前儿童好孩子定向这一阶段特有的特点,给予学前儿童合理正确的期望,比如让幼儿成为一个合作、宽容、乐于助人、负有责任心的人。对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中的学前儿童来说,家长的合理正确的期望如同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一样能够引导幼儿的社会性与个性的发展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迈进。这是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董梅.日本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

[3] 王登峰,王華婷.儿童社会教育的价值意蕴、问题呈现及对策选择——以“比比和朋友”项目为例[J].教育参考,274(4).

猜你喜欢
好孩子家长
好孩子
好孩子,爱劳动
当代家长不易做
家长错了
做一个好孩子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四个恐怖童话故事
音乐茶座:《好孩子》
真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