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训练中“轻声唱法”的应用维度

2020-10-20 00:08冯佳
广告大观 2020年10期

摘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技法丰富多变,演唱者可在实践中结合作品予以适当应用,由此形成较好的艺术表现效果。轻声唱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演唱表达方式,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多有出现,其应用维度也从简单的技巧延展到整体演唱思维的培养,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轻声唱法;应用维度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轻声唱法

轻声唱法是是指用较小的音量进行演唱的一种演唱表达方式。轻声唱法中的“轻声”与自然声发出的轻声不同,自然声音的轻声一旦发出就不能再放大,而轻声唱法是可以通过气息等方面来营造可强可弱的音色,演唱者需要根据剧情或者演唱者情绪的需要随时变大变强,由强弱变化以达到声音力度的强弱切换,最后在收音时以很弱的声音逐渐消失在头顶。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达方式比较委婉、含蓄,所以我们在演唱时需要以娓娓道来的气韵、不急不慢的速度去把作品中需要表达的意境体现出来,并通过演唱者的演绎使得作品表现变得生动而丰富。因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些特点,所以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不需要用极具戏剧性的表现方式表现人物的情绪,而是应以委婉而含蓄的方式表达人物的情绪和作品的意境,如在高音区的位置上运用轻声唱法会更适合作品需要营造的氛围和意境,使声音不显得过于突兀,并借由这样的演唱方式演把演唱者逐渐代入了诗歌的意境中,给听众留下了很多的艺术遐想空间。而这对我们的基本功要求也是很高的,如送气需要柔和、腰腹肌肉控制、横膈膜的力量要均匀等。

由此可知,轻声唱法在中国古诗词意境的表达方面是一种很重要的演唱手段,在教学中既是重点、要点,亦是难点、亮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借由古诗词艺术歌曲里对轻声唱法的掌握,让演唱者可以更好去演唱演绎其他类型的歌曲。

二、轻声唱法在声乐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1.在训练中借以科学的演唱方法,养成科学的用嗓习惯。

在中国古诗词改编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因古诗词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演唱的时候需要用娓娓道来的气韵、不急不慢的速度来表现古诗词委婉,含蓄的特征;而轻声唱法就和古诗词所需要表达的意境,韵味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在对这类作品进行声乐训练的时候,演唱者可以通过气息、共鸣腔体等方面的把控,从而形成科学的用嗓习惯。

我们在声乐学习的初期可能会因为习惯的问题扯着嗓子大声的歌唱,长此已久造成了声带的充血及其他病变,虽然大声唱歌使声音听起来扎实、明亮、穿透力强。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正确运用轻声唱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呼吸机制和演唱方式,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声带。轻声唱法虽然音量小,但我们在演唱的时候通过高位置演唱,深位置呼吸,这对于声带的摩擦力没有那么强,所以借以轻声唱法我们可以调配自身的用嗓习惯,建立正确的呼吸机制和演唱方式。所以,轻声唱法对我们长期用嗓的声乐工作者来说可以养成科学的用声方式。

2.对气息训练有较好的应用意义

轻声唱法要求吸入身体的气息要量大且深,一个受过很好气息控制训练的人,演唱出的声音时值会比较长,这对于我们以后唱时值较长的长音有着重要的训练意义。轻声唱法声音的强弱变换是受呼出的气息强度控制的,具有高度控制气息能力的唱者能游刃有余的演唱强弱变化的声音,同时对气息的训练也能丰富演唱者对作品的表现、刻画、诠释的能力。源源不断的气息为任何一种演唱技能技巧的发挥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和最有力的保障。中国古诗词改编艺术歌曲对于气息的把控要求较高,演唱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气息的控制力找到最为恰当的“平衡点”里来完成对中国作品情致、韵味、意境的声音把控。

在《赋登楼》这首作品中,9-17小节以及23-29小节里都用了由强到弱力度的符号,而在“试来把酒留春住”的“把”字和“强欲登高赋”的“登”字在高音区做了f的力度,很多歌唱家在演唱《赋登楼》这首歌的重音部分,并没有过于强调重音记号。如廖昌永和温可铮在演唱这首歌的“试来把酒留春住”的“把”字和“强欲登高赋”的“登”,他们在力度上控制的都很好,没有使重音显得过于突兀,给听众一种不缓不急,声音委婉动听,留给听众无瑕的遐想空间。所以在高音区的地方,我们应该根据作品的题材和创作背景运用好气息的比例,找到声音力度的“平衡点”。这与轻声唱法在力度上的控制也是不谋而合的,通过掌握轻声唱法在控制气息比例的技巧运用,对于我们唱他类型的作品也是有很好的帮助。

古诗词歌曲由于内容比较含蓄,所以我们在演唱时应该注意把古诗词的意境表达出来即可,有些时候弱音的效果给人一种别有一番韵味的感受。《赋登楼》最后一句“不放春归去”的“归”字我们用高音弱唱的方式展现对春色的留恋之情,学习者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作品的意境。此外,高音弱唱对气息的要求会更高,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演唱类似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对气息的控制训练,这样才能在渐强渐弱之间做出在游刃有余的学习调整。结合整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有渐弱记号,如10-18小节和23-33小节。通过把渐弱的声音效果演唱出来,会在曲目的情感表达上显得更为细腻。轻声唱法要求在强弱之间任意转换,这对我们气息的训练要求就更高了,需要我们调控气息量和吸气的深度,这样才能在强弱之间任意转换,古诗词艺术歌曲因其自身特点,在演唱方面我们会更为注意其韵味及意境的表达,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里运用轻声唱法能够更好的把古诗词的意境表现出来,这对于唱其他类型的歌曲也是有帮助的。

要注意到《赋登楼》17-19小节21-24小节也都是在p的力度下做出渐强到渐弱的,小节由强到弱,这就需要学习者用更加轻柔的声音唱出来—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弱不是“虚”,因为唱弱不是音量小、气息少,而是更需要学习者以强有力的气息来支撑共鸣的。另外17-28小节由p转到29-37小节的pp再到40-45小节的p,很多演唱者在演唱弱音的时候因为声音过小就几乎听不见声音了,聲音的位置也容易出现问题,最终导致他们在学习演唱时候经常出现很多漏气的声音。在这首作品里的轻声唱法需要做到气要吸的很深才能做出在游刃有余的渐强渐弱。如在13-16小节 “夜”字出来就在高音 fa上,但整句是mp的力度,我们很多初学者因为气息控制不好,会把“夜”唱的很重,通过长期的高音弱唱的方式,能够很好的锻炼我们的气息的控制能力,再如第40小节到全曲终“花落知多少”的力度为pp到p且音区也位于高音区,所以在高音区唱出弱声的声音效果,是需要很强的气息控制力的,在第40小节到全曲终的地方我们用高音弱唱的方法表达春天一去不复返的惆怅心情。所以通过以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例掌握好轻声唱法能使我们够更好的驾驭其他类型的歌曲。

从上可见,中国古诗词改编艺术歌曲可对声乐技巧的提升发挥较大价值,轻声唱法等在高音弱唱和渐强渐弱的运用方面对我们训练气息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3.加强演唱者对共鸣腔体的运用

轻声是获得头声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轻声的哼鸣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头腔共鸣的强烈震动感。对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而言,掌握轻声唱法的运用对于挖掘和开发演唱者的头腔共鸣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不仅如此,轻声唱法强调气息的支撑作用,气息的供给对于歌唱十分重要,而轻声唱法需要气息持续而均匀的支撑,在达到头腔共鸣的同时也会随之带来胸腔共鸣的练习。

如《赋登楼》“开头的‘休字一定要给高位置,把声音挂起来,同时让声音有足够气息的支撑,这样才能够谈得上去表达和诠释诗词本身的意境。同时,在唱的时候横膈膜和腰部的气息支持要更加强,将情绪充分的调动起来。作品第9小节“试来把酒留春住”的“春住”,23小节“强欲登高赋”的“登”和最后一句“不放春归去”的“归”在演唱时也要尽量使音色明亮、集中而柔和,也需要有头腔共鸣的高挂点,气息不适宜过门猛,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倘若没有头腔共鸣作为前提,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详见谱例3-1)。笔者在唱《春晓》25-36小节“夜来风雨声”和第37小节到全曲终的高音弱唱时,更要注意共鸣腔体的运用,因其不强调狂放的色彩,而是柔中带钢的色彩,头腔共鸣的使用,就会使得这种情绪更可能的表达出来,头腔挂着,但气息不是猛给,就不会显得很强,但又能表达出整首歌曲的情绪。

总而言之,轻声唱法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训练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其的系统学习可以对我们的发声训练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让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成为演唱者在演唱实践中不断进步的极大助力。

参考文献:

[1] 黄彦:中国古诗词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09(04):65-66.

[2] 郝建红: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应用于声乐教学中的回顾与展望[J].《时代文学》,2008(06):115-116.

作者简介:冯佳(1995—),女,四川南充人,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高师声乐。

(作者单位:成都市青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