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意绘画活动的“八连问”

2020-10-21 09:10张华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垂柳绘画创作

张华

幼儿创意绘画活动鼓励幼儿用画笔描摹童真世界,用色彩铺陈心中所感,让幼儿在绘画体验中,以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情感,实现认知、操作、情感与创造的有机整合,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然而在实践中,教师真的会设计组织指向幼儿发展的创意绘画活动吗?在活动中教师的支持策略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在此,我们不妨进行自我反思,找回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

一问:你有没有让幼儿充分地去体验?

幼儿内心最原始的感受与体验是幼儿创意绘画的灵魂。如果缺乏真实的体验与情感的关注,幼儿的创作就如干涸的小河一般,终将枯竭。“画”不仅仅是“画”,画前的体验对幼儿来说异常重要。根据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多地利用实物,给幼儿创设体验的机会。在实物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支持幼儿多通道感知,允许幼儿对绘画材料进行看、听、闻、摸、说等各种探索活动,随后还要引导幼儿围绕材料的体验展开联想,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并支持幼儿在体验、倾听与表达中,与材料互动、碰撞,擦出艺术火花,构思出个性化的、独一无二的绘画作品。缺少真实体验的创意绘画活动无法直达幼儿的内心,也就无法唤起幼儿创作的欲望。

二问: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保护与发展了吗?

一幅范画一节课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因为单靠范画不足以调动幼儿内在的情感,不能形成幼儿情绪与作品的共鸣。创意绘画教学打破了这种封闭、违背幼儿绘画意愿的困局,强调先观察后塑造、先情感再创造。如幼儿想画出春日的垂柳,与其让他们坐在活动室里看图片临摹,还不如将其带至大自然中,实地观察垂柳的颜色、触摸嫩叶、感知叶片的形状,用身体模仿枝条随风舞动的形态,感受风力大小与枝条摆动幅度的关系,用语言、动作等畅谈垂柳美在哪里,用视频记录感知发现,用画笔画出所闻所见。在真实的场景中,幼儿的学习是自然发生的,幼儿的手舞足蹈或即兴模仿是其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从观察垂柳,到喜欢上垂柳,直至自愿创作垂柳。这样的活动基于幼儿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保护并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样,幼儿在教师创设的观察情境中,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欣赏垂柳的美,收集眾多与绘画主题“垂柳”相关联的经验与材料,为后续的创作活动做好铺垫。这种有意识的观察与感知,可以有效避免幼儿形成对造型的概念化印象,促进幼儿观察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问:对幼儿进行“越界联想”和“多维联想”练习了吗?

个体的思维常常会有定势或偏见。尤其是幼儿,给他一个圆形,他会联想到苹果,而其他幼儿则会跟着他的思路联想到橘子、橙子……这就形成了思维的机械与刻板,如果幼儿在创意绘画活动中的表现仅限于此,那将毫无创意可言。因此,我们提倡在创意画活动中,要重视对幼儿进行越界联想和多维联想练习,引导幼儿基于兴趣,向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圆形就不仅仅是苹果、橘子、橙子,还可能是种植园里的向日葵(植物)、小老鼠的大饼(饮食)、爸爸的西服扣(服饰)、飞机的后轮(交通工具)、眼睛(五官)、动物园管理员的手电筒(日用品)……越界联想和多维联想的途径很多,可以是形状联想、色彩联想、特征联想,还可以是关系联想、动作联想等。这种多向的、不确定的思维联想,会带给幼儿丰富的创作灵感。

四问:幼儿的艺术原创力得到尊重了吗?

现代抽象绘画的创始人、艺术教育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强调,幼儿绘画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机会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幼儿的艺术感觉和表现媒介的结合,尊重幼儿的艺术原创力,帮助幼儿奠定艺术感觉的根基,充分表现创作的活力。教师切不可以成人的眼光,主观否决幼儿看似胡乱涂画、不着边际的表达,事实上,幼儿之所以这样画,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小班绘画“有用的水”,画前老师带孩子们观察了自己收集的水的用途的照片,谈论水在生活、生产中的很多用处。创作时孩子们的作品百花齐放,其中有一个孩子的作品(图2)与众不同,他用深蓝和黑色涂了一团脏兮兮的东西。创作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否定他,作品完成后,老师问孩子们画的什么意思。图1的孩子说:“水可以给小狗喝。”当问到图2的孩子时,他说:“洗车厂用水给脏脏的汽车洗澡!”原来这些深蓝和黑色,竟是孩子眼中汽车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五问:材料、环境能否支持幼儿天马行空的创作?

康定斯基说:“只有抛开物质重负,纯粹高贵的艺术精神才能最终达到艺术的顶峰。”美术是通过物质媒介来表达情绪情感的,只有拥有了丰富多样、可操作的创作素材,幼儿的创意绘画活动才有了创作的源泉。幼儿有了大量物质材料的支撑,如碎布片、羽毛、树枝、果皮、蛋壳等生活中随处可得的废旧物品和材料,他们才能借形想象。此外,教师要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支持的、无拘无束的心理环境,师幼共同体验、共同探索、共同思考、共同想象,幼儿才能大胆表现自己的创意与感受。没有了心理的羁绊与物质的束缚,幼儿才能展开天马行空的大胆创作。

六问:创作过程中你支持幼儿的个性化表达了吗?

在创意画活动中,教师对幼儿个性化表达的支持可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多元理解创作主题。幼儿对主题的理解不应仅停留在看和说,教师可结合主题需要,组织幼儿进行名画赏析,让幼儿获得间接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组织幼儿实地走访考察,一看、二摸、三闻、四说,加深对表象事物的理解,还可以通过猜谜、歌唱、讲故事、做律动、看视频课件、听音效等围绕主题玩游戏,在玩中理解主题的有趣和生动。二是敏锐捕捉支持契机。在创意画过程中,幼儿有三种表现需要教师及时支持。其一,迟迟不动笔时。幼儿可能还没想好怎么画,可能对自己的想法还不确定,可能怕画不好……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先聆听幼儿的想法和困惑,再鼓励幼儿或搭建适宜支架,帮助幼儿化解顾虑。其二,左顾右盼时。当幼儿举棋不定或有疑问时,往往会东张西望,四处打量。此时教师尽可能第一时间走到幼儿身边,认真听取幼儿的表达,肯定他们绘画的可取之处,指导幼儿解决实际问题。其三,主题跑偏时。当幼儿的创作发生偏离主题轨道时,教师不要只想到批评,首先要对幼儿的现有作品进行肯定性评价,保护幼儿的创作热情,后再通过深入沟通,帮助幼儿巧妙地将作品引向主题,促成其创作心愿的达成。

七问:活动评价能否激励幼儿持续的创作热情?

对创意绘画活动来说,活动评价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幼儿下一阶段的创作积极性。首先,教师要给幼儿创设集中展示作品的机会和平台,让幼儿拥有“万众瞩目”的自豪感。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注重过程性评价,尝试用谈话法、观察法、作品分析法等对幼儿创意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幼儿关注绘画的主动性、构图设计的整体性、绘画过程的专注与独立性、操作常规的规范性、作品的创造性,而非作品画面本身。此外,教师还要关注作品完成速度较慢的幼儿,要赋予他们过程性评价的机会和权利,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意,让他们在活动中每次进步一点点。

八问:每次活动后你都能进行自我反思吗?

教师是幼儿创意画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教师全程陪同幼儿活动,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性、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幼儿作品的创造性、支持策略的启发性、活动过程的有效性等,最具有发言权。因此,每次活动后,教师都需要及时进行反思,记录活动中的不足与亮点,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哪些是适宜的,哪些是需要改善的,哪些支持策略是体现儿童立场的,哪些是成人立场需要摒弃的,并将每一次的反思经验迁移到下一次活动中。这样,日积月累,关于幼儿创意画活动的成功经验越聚越多,不足和教训越来越少。建立在教师自我反思基础上的创意画活动,才是幼儿喜欢的,才是能有效促进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

猜你喜欢
垂柳绘画创作
垂柳
《一墙之隔》创作谈
垂柳
垂柳在钓什么?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