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2020-10-21 04:37陈顺开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2期
关键词:种树研学设计

陈顺开

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互动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它几乎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一种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的纽带。近年来,番禺区提出 以“研学问题”为核心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把文本内容问题化,课堂实施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笔者对研学后教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研学问题设计和提问方面进行探究,提出以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一、设计有效研学问题

在研学问题的设计上,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目标,在关键处设计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要有探究性,表述要精确,难度和坡度要合理。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研学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往往是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提出问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心理,因此他们不一定会感兴趣。研学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而且除了教师提出问题外,还可以是根据课前和课中学生学习情况生成研学问题。如在《窃读记》的教学中,学生产生了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渴望读书?教师顺势生成了研学问题:是什么原因鼓励作者“窃读”?学生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到读书的意义。研学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自己发现问题的状态,在学习的起点上都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使问题的解决与发现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研学问题,有助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要联系课标,解读编者意图和文本内涵,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明确目标的关键性研学问题,使学生轻松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中对“伽利略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这句话产生疑问:为什么说伽利略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另外,这篇课文的一个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任务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基于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需要,生成了研学问题“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课文是怎样进行具体描写的?”这个研学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知识层次性的研学问题。如在设计《鸟的天堂》的研学问题时,围绕课题设计了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先设计这样的问题:鸟的天堂是什么地方?小鸟是怎样在这个“天堂”里生活的?这样的问题紧扣课题,让学生感受小鸟在鸟的天堂里自由自在的生活,也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从而产生另一个研学问题: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样的研学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前一个问题为后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很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问答氛围

在课堂提问中,我们常用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教师点名回答,如果运用恰当,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公平的互动。但学生的能力有不同,举手便有快慢;学生的习惯有不同,有的学生举手,有的学生直接喊出答案;学生的性格有不同,有爱发言与不爱发言的学生。当遇到这些情况,教师要遵从公平原则,关注全体学生,尊重并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差异,有针对性地提问不同的学生。

另外,有的教师叫了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这就容易造成只有教师和回答问题的学生在认真参与课堂,其他的学生有开小差的情况。因此,对于没被点到回答问题的那些学生,教师可以也给他们布置任务,要求他们认真听,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要他们对回答进行评价或者补充等,也可以提醒他们一起看到回答问题的同学所讲的内容那页,一起读一读相关的语句等等。

三、把握有效候答时间

提问候答时间就是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往往只有一两秒,若学生回答不了,就直接点名答或公布答案。因为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很容易思维停顿,这时学生往往就会放弃作答。实践证明,若将等待时间延长3-5秒,在学生充足思考并组织语言解答后再点名答,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人数和质量都会有所提高。不过,要注意避免因为停顿过长,浪费课堂时间,减慢课堂节奏,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优化导答技巧

问题提得好固然重要,但这仅是成功的一半,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半,那就是怎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发”的课堂提问,才能落到实处。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面对一个问题,他们会觉得无从入手,这时点拨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有方法可循,减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其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小问题,以逐步达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如教学《桃花心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懂种树人种树是不是有道理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引导抓住文中的一段话“……奇怪的是……越来越感到奇怪……更奇怪的是……”提出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奇怪的是什么呢?种树人这样种树,树苗能很好地生长吗?他为什么这样种树,这种做法好吗?作者这样写,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经过一番的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种树人种树的实质。可见,有效地对难题进行“分解”,可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是促使学生完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关键。

除了教授学生思维方法,降低问题难度,也要教会学生懂得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新知识的解答,往往需要旧知识的支撑。“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可以作为新知识的开始,以故引新,新旧融会贯通。所以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充分利用新舊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突破口,促使新旧知识的渗透和迁移。例如,关于概括主要内容的问题,就可以复习以往概括文本内容的方法,交给学生根据不同文本体裁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南希·塞希尔,珍妮·法菲尔.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2]何成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J].读与写,2016.

[3]陈蕾蕾.细节——成就精彩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

[4]李俊华.课堂提问的技巧[J].教育评论,2017.

[5]付亚芝.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7.

猜你喜欢
种树研学设计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BUBA台灯设计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种树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一起来种树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