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量对泛麦22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20-10-21 06:34姜金宋明梅王大丽
种子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艺性状产量影响

姜金 宋明梅 王大丽

摘   要:通过对泛麦22的不同播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泛麦22随着播量的增加,对株高影响不大;播种量超过17.5 kg/667 m2时,倒伏严重,超过20 kg/667 m2以上时,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下降;从产量水平上看,播量在10~17.5 kg/667 m2,产量呈上升趋势,播量为17.5 kg/667 m2时产量最高,达540.7 kg/667 m2;播量15 kg/667 m2时,产量为505.9 kg/667 m2;以播量22.5 kg/667 m2最低,产量仅达447.7 kg/667 m2。

关键词:泛麦22;不同播量;农艺性状;产量;影响

小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不断改进栽培措施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量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1]。小麦的产量受品种特性、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很大。早播容易导致苗期旺长,极易受冬季冻害和倒春寒的影响;晚播易导致苗小且弱、群体小、有效穗少,从而降低产量[2]。现实生产中播量过大成为普遍现象,导致群体大、透光性差、倒伏风险大[3]。鉴于以上生产中存在问题,许多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过研究,李豪圣等[4]研究认为,播量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具有调节作用,对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有一定影响,从而最终影响产量;郝有明等[5]提出,小麦生产上采取比传统播种期延后5 d左右播种,再结合相应播量,可以避免群体过大、个体发育不良,从而保证其产量。为了探索泛麦22不同播量对产量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合本品种的最佳播量,特设置此试验。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材料为泛麦22,由地神种业农科院科研室提供。试验地设在地神种业农科院试验田,土壤为沙壤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排灌便利。前茬种植玉米,产量为580 kg/667 m2。

1.2   试验设计

小区行长8 m,行距0.2 m,8行区,畦宽40 cm,小区面积14.4 m2,共设6个播量,分别为10 kg/667 m2、12.5 kg/667 m2、15 kg/667 m2、17.5 kg/667 m2、20 kg/667 m2、22.5 kg/667 m2,于10月19日播種。

1.3   田间管理

(1)土质:沙壤土;前茬作物为玉米。

(2)种肥:于10月12日机械施复合肥(15-15-15)50 kg/667 m2、3%辛硫磷颗粒剂5 kg/667 m2。

(3)播种期:10月19日采用穗系播种机条播。

(4)追肥:于12月22日第1次人工追施尿素量为 7.5 kg/667 m2;2月27日第2次人工追施尿素10 kg/667 m2。

(5)灌溉:于10月22日、3月30日、5月4日分别进行喷灌。

(6)中耕除草:11月28日施大能30g+双氟·氯氟吡80 mL人工喷雾进行化学除草。

(7)防治病虫害: 4月20日施氯氟·吡虫啉40 mL/667 m2防治蚜虫;5月15日施氯氟·吡虫啉50 mL/667 m2(高效氯氟氰菊酯2.5%+吡虫啉5.0%)+磷酸二氢钾150 g防治蚜虫、抗干热风。

(8)收获期:5月31日收获。

1.4   调查方法

在小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定点(1 m 2行),调查小麦最高群体及有效穗等。收获前,每小区随机取50穗进行室内考种后,全区收获。

1.5   气象条件

(1)播种出苗期:2018年9月、10月降水量较历年少,10月份平均气温较历年高0.9 ℃,土壤墒情中等。播种后为促进小麦齐苗,苗期稳健生长,可浇1遍水。11月份日照时数较历年少19.9 h,平均气温较历年高0.9 ℃,降水多14.6 mm,有利于小麦生根分蘖,苗情较好。

(2)分蘖越冬期:12月、1月份平均气温与历年持平,降水多28 mm,土壤墒情好,没有极端低温出现,麦苗叶尖稍有黄尖,冻害较轻,麦苗安全越冬。

(3)返青拔节至挑旗期:2月份,平均气温较历年低1.2 ℃,日照时数少51 h,影响小麦分蘖,2018年度最高群体少于去年。3月份,月平均气温10.6 ℃,较常年高2.4 ℃,日照时数215 h,较常年多49.3 h,小麦进入快速生长阶段,降水量10.8 mm,较常年少23.5 mm,高温少雨,土壤墒情较差,于3月底浇水,缓解了旱情,有利于小麦孕穗。4月10日前后有明显降温过程,但无极端温度出现,此时小麦已抽穗或即将抽穗,多数品种结实性无明显影响,部分品种有缺粒现象。

(4)抽穗至扬花期:4月份日平均气温15℃,略高于常年,日照时数200.1 h,与常年持平,小麦正常抽穗,期间降水次数少,且降水前进行了小麦赤霉病防治,赤霉病发病轻。

(5)灌浆成熟期:5月份日平均气温21.0℃,较历年高0.6℃,总降水量为4.8 mm,较历年少66.9 mm,田间湿度小,病虫害发生较轻。天气干旱,于5月初浇水,缓解旱情。5月中下旬,降水量较历年少39.9 mm,气温高2.0℃,日照时数少25.8 h,后期遇短期干热风,但大部分品种能正常成熟,部分略晚熟品种青秆逼熟,千粒重略有降低。

总之,2018年小麦生产中气象因素利弊均有,有利因素较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量对小麦农艺性状及抗病性的影响

由表1可知,随着泛麦22播量的增加,株高基本不变,抗倒伏能力下降,播量为22.5 kg/667 m2时倒伏程度达到5级,面积为47.5%;播量为20 kg/667 m2时次之,面积为32.5%。不同播量下泛麦22的白粉病发病均较轻。在2018年度试验条件下,泛麦22随着播量的增加,对株高及白粉病的发生级别影响不大,但倒伏风险系数加大,建议泛麦22的播种量不宜超过17.5 kg/667 m2。

2.2   不同播量對小麦三要素及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知,播量在10~17.5 kg/667 m2时,成穗数、穗粒数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播量增加到20 kg/667 m2以上时,成穗数和穗粒数均有所下降,成穗数和穗粒数在播量为17.5 kg/667 m2时最多,分别为44.15万和36.2粒;播量为15 kg/667 m2时,其成穗数和穗粒数分别为42.65万和34.8粒。播量在12.5 kg/667 m2时,千粒重最高为42.5 g;播量为10 kg/667 m2时千粒重为41.9 g;当播量超过12.5 kg/667 m2时,千粒重基本呈下降趋势;以播量为22.5 kg/667 m2时最低,千粒重仅39.7 g。从产量水平上来看,播量在10~17.5 kg/667 m2时,产量呈上升趋势;以播量为17.5 kg/667 m2时最高,产量为540.7 kg/667 m2;其次为播量15 kg/667 m2时,产量为505.9 kg/667 m2;以播量22.5 kg/667 m2最低,产量仅447.7 kg/667 m2。

在2018年度气候条件下,泛麦22播量可以增加到17.5 kg/667 m2,超过20 kg/667 m2以上时,成穗数较播量在10~12.5 kg/667 m2之间时有所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下降,从而难以达到高产。

3   小结与讨论

在2018年度试验条件下,随着泛麦22播量的增加,对株高影响不是很明显,播种量超过17.5 kg/667 m2时,倒伏严重,播量可以增加到17.5 kg/667 m2,超过20 kg/667 m2以上时,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下降;从产量水平上来看,播量在10~17.5 kg/667 m2时,产量呈上升趋势,以播量为17.5 kg/667 m2时最高,其次为播量15 kg/667 m2,播量超过17.5 kg/667 m2时产量有下降趋势,以播量22.5 kg/667 m2时最低;在2018年度特殊气候条件下,病害发生程度较轻且时间推迟,小麦总体倒伏程度轻、面积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泛麦22不同播量对其产量及抗倒性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 赵广才.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8(5):91-92.

[ 2 ] 殷琴,朱晓霞,刘晓霞,等.不同播种期对扬富麦101生长发育与产量影响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110-113.

[ 3 ] 贾中立,林坤,郭凤芝,等.菏麦20不同播期播量对产量及生育性状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80-82.

[ 4 ] 李豪圣,宋建民,刘爱峰,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243-248.

[ 5 ] 郝有明,李岩华,霍成斌,等.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22-424,473.

猜你喜欢
农艺性状产量影响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从农艺性状及化学成分测定分析远志药材商品品规和良种选育的合理性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2014年6月印度橡胶产量增长65.8%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