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在我们之间,架起一座桥》的跨文化分析研究

2020-10-21 03:54马春彦金前文
神州·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马春彦 金前文

摘要: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致使跨文化交流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研究跨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国际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教师更好地适应异国文化以及顺利地和学生沟通交流。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收录了汉语国际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案例,本文基于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案例——《在我们之间,架起一座桥》,采用案例分析和文化对比的方法,帮助国际汉语教师积极应对生活及课堂中因文化适应发生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挫折、克服文化休克现象,并便于国际汉语教师顺利地和学生、同事沟通交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文化对比;文化适应

随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在快速增长,去国外教汉语的国际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教师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随之在国际汉语教师和学生因文化不同发生的文化冲突也在不断上升,国际汉语教师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适应和文化冲突问题。跨文化交际就是跨越两种不同文化的交际。国际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教师和学生从属于不同的文化,随时随地处在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生活、课堂,处处都是跨文化交际的发生地,这就需要培养汉语国际教师的极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师的跨文化能力不仅指预防文化冲突的能力,还包括文化差异已经产生,文化冲突不可避免时,汉语教师如何克服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国际汉语教师案例库中的案例分析,以帮助国际汉语教师积极应对生活及课堂中因文化适应发生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挫折、克服文化休克现象,并便于国际汉语教师顺利地和学生、同事沟通交流,以及有效地开展汉语教学活动。

一、案例介绍

霍老师作为志愿者曾被派到泰国洛坤府的童颂中学教中文。霍老师住在负责她的泰国老师PeePia家里,PeePia夫妇是从中国南部迁移过来的后代。霍老师心想因为PeePia老师也是华人后代,相处起来会更容易一些。有一天,霍老师和一位同事在食堂吃完饭回办公室的路上买了冰激凌并在路上吃了起来。

等回到办公室霍老师坐下休息没几分钟,办公室的电话响了,PeePia去接了校长打来的电话,把和霍老师一起吃冰激凌的那位老师就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杯被校长训斥了一顿。然后霍老师也被PeePia训诫到:“你知道怎么做一个老师吗?你不知道在泰国,老师在路上是不能吃东西的吗?记住,你是老师,中国老师,我希望你以后再也别这样!”说完PeePia老师便去上课了。当时霍老师心里那种对那位老师的愧疚、惊讶和不能理解信息传递地如此快速的心情无以言说。

下班后,霍老师主动找PeePia面对面的沟通,霍老师主动承认错误,表示改正,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包括那个老师的无辜,及希望PeePia可以继续提醒自己做得不妥的地方,除此之外,请求PeePia老师教授一些中泰文化在生活中的不同。PeePia很高兴地接受了,因为她是华人,她了解中泰文化的差异,还因为她是华人,所以对霍老师的要求更严格,希望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中国人。(霍艳红,2013)。

二、案例分析

(一)从案例中分析中泰文化差异

案例中霍老师是因在路上吃东西被PeePia老师训诫的事件。从此案例中可以窥探到中泰文化的四点差异:一是对老师的行为规范不同:在中国并没有规定老师在路上不被允许吃东西,而泰国就有此规定。二是对老师的关注度:老师的行为规范在泰国的关注度比中国相对较高。在中国路上吃东西这样的事件一般不会引来校长的严厉批评,而在泰国,老师在路上吃东西这样的小事,不仅会立马引起校长的关注,而且还会遭到校长的严厉训斥。三是校长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泰国校长只批评了泰国老师,而中国老师霍老师是被负责老师训诫的。如果在中国,校长要批评两位同时犯了错的老师的话,一般两位老师都会被叫到校长办公室。案例中的事件也有可能是因为语言不通或者考虑到霍老师是中国来的老师,应该保护霍老师的颜面,还有可能就是霍老师有负责老师,校长觉得他不应该越级。四是在教师地位不同:泰国对老师的行为规范十分严格,与此相应的是泰国老师的地位相对较高,对老师的期待也高,老师应该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

所以,此次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在路上吃冰激凌,在中国基本随处可见,中国也没有规定老师在路上不能吃东西,所以霍老师也没有意识到在泰国,老师是不能在路上吃冰激凌的。霍老师到泰国后,还不太了解泰国对老师行为规范的要求,还是按照自己在中国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理解老师的行为规范。

(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刘珣在《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指出:当人处于异文化中时,文化适应过程一般会经历四个时期: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适应期。(1)蜜月期一般持续两到三个月,会对一切感到新奇,心情兴奋。(2)挫折期一般是四到五个月,这时新鲜感过去,开始觉得处处不适应。语言上出现隔阂,生活上开始不习惯,工作或学习压力大,产生深度焦虑。感到孤独、气恼、悲伤、思乡,浑身不适,甚至生病;喜欢结交本族朋友,发牢骚,大谈“外国人”的短处。(3)恢复期也是四到五个月,到这个时候就开始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寻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方法。这个阶段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好时期,对第二文化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不再像挫折阶段那样反感。(4)适应期是对生活环境逐渐习惯,对第二文化也在逐步适应,能接受或者理智地对待第二文化。在工作或学习上进步很快,主要精力用在充实实力上,不受环境干扰。

霍老师初到泰国时,在文化适应阶段还处在蜜月期,在这个阶段会觉得异国的什么都是好的、新鲜的发现很多方面都是新奇的,体验与在中国有很大的不同。霍老师到泰国后,有新的同事、新的学生、身处在“新”的国家,心情也是极度兴奋的。每天都有新发现:和同事交流,发现泰国的同事对自己的着裝要求十分严格,星期几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是有规定的,裙子该穿怎么样的,也是十分讲究的;和学生沟通见识到国内学生和泰国学生是如此的不同,泰国学生特别活跃,在课堂上也好不例外,这与中国学生的表现完全不同,中国学生及时在下课时特别活跃,但是上课后,学生也是正襟危坐。在泰国能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特别尊重,在拜师节的时候,泰国学生向老师还要行跪拜仪式。

最新奇的就是案例中提到的,泰国的老师不被允许在路上吃东西,而且连老师在路上吃东西这样的“小”事,校长也要关注。

此次事件,对霍老师有四个积极影响:一是霍老师发现中泰两国在老师行为规范上的差异后,在以后的生活和教学中会格外注意,并认真学习泰国对老师行为规范有哪些要求。二是使霍老师充分认识到在异国文化中生活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刻保持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并提升自己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霍老师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平稳地度过了挫折期,找到了解决方案。在有人的时候不在路上吃冰激凌,但是在没人的时候会和PeePia老师在路上开心地吃冰激凌,缓和了两人的关系,双方也都接受了对方的行为习惯,克服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了困难。通过霍老师在路上吃冰激凌事件,霍老师可以发现泰国对老师行为规范的约束比较严格,时时刻刻应注意老师形象。也发现连吃冰激凌这样的事情都会有规定,也会感觉到新奇和奇怪:规定老师在哪可以吃,在哪不能吃。而且霍老师通过校长严厉批评那位老师和自己受批评和训诫,也认识到了“老师在路上吃冰激凌事件”的严重性。

第三个影响是在国际汉语教师之间,后期如果有国际汉语教师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或者在和其他老师分享自己经历的时候,霍老师可以分享自己应对问题的经验并帮助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顺利地帮助其他国际汉语教师顺利地度过挫折期。第四就是霍老师在处理跨文化事件中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有经验,生活、教学都进行地非常顺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让霍老师有信心在汉语国家教育这条事业道路上越走越远,将汉语和中国优秀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2.消极影响

此次事件是因跨文化交流引发的,由于两国文化的不同,霍老师在路上吃冰激凌因文化冲突产生了轻度的文化不适应和休克现象。通过种种文化差异和行为习惯的不同,以及因此而受到严厉批评和训诫后,霍老师也由蜜月期慢慢过度到了挫折期,这个阶段往往是产生问题最多的,文化冲突、文化不适应、文化休克现象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霍老师的文化不适应和文化休克现象也在慢慢凸显。生活或工作上以前认为的小事,在这个阶段都会变成情绪低落、深度焦虑、脾气暴躁等的导火索。例如语言上出现的隔阂,生活上的不习惯,工作压力变大都会产生深度焦虑,感到孤独、气恼、悲伤、思乡,浑身不适,甚至生病;喜欢结交本族朋友,发牢骚,大谈“外国人”的短处。

“休克”(Shock)是个音译加意义词。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指的是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们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郑杭生,1994)。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解释“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产生的心理反应,一个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种新的自己不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的安定,甚至沮丧。再严重的情况下,会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最严重的甚至会患精神病或者自杀。”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休克并不仅是指在异文化环境中所引起的严重的生理病态,对于异文化环境的不适应,疑惑,无能为力,对于角色转换的混乱,进入陌生环境所引起的情绪的起落,以及对于行为模式的不解和不适,都属于文化休克现象(杨玉婷,2017)。

在“文化休克”的理论研究中,还有两个非常经典的理论模型。U型曲线模型和W型曲线模型(又叫双U型曲线模型)前者主要是研究文化休克现象,后者主要研究返乡文化休克现象。依据U型曲线模型理论,我们可以看出霍老师者处于U型曲线模型的前半部分。U型曲线模型理论就是Lysgaard(1950)研究客体在以文化环境中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从初到以文化环境的兴奋到之后的不适应再到旅居者学会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而出现的平和状态。用此理论来记录被研究者在文化环境中所经历的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过程。

W型曲线模型理论目前从霍老师的案例还不能看出,这个理论提出的现象在霍老师回国之后才得以验证。W型曲线模型(又叫双U型曲线模型)就是当旅居者重新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会再次遭受母国文化的适应冲击,这就是W曲线模型,又被称作回归文化休克曲线模型。这个现象程度轻重因人而异,假设霍老师在完成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回国之后,还会出现第二次文化适应,就适应这个理论的。

此次事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其一,如果霍老师没能客观的分析在路上吃冰激凌是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而是纠结在于她在路上吃冰激凌,校长是怎么这么快知道的,这样不利于处理同事或学生关系,一直在猜测是哪个同事或学生给校长打的小报告,也会让霍老师误认为“泰国人爱打小报告”,而给泰国人贴上这样的小标签。其二,霍老师在被负责老师批评训诫后,有可能会去找其他国际汉语教师倾诉,在倾诉的同时无形中可能也会告诉其他老师她的结论——“泰国人爱打小报告”。其三,霍老师有可能因此次事件被负责老师批评后,心情一直很低落、和负责老师PeePia关系一直处于僵局、和一起吃冰激凌的那位同事也关系不好(因为霍老师提出在路上吃冰激凌的主意,这位遭到了校长的严厉批评),这些负面情绪和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让霍老师一直处于挫折期,而不愿意去和同事们沟通交流,对泰国文化开始慢慢地排斥,不愿意去适应当地文化,也不会主动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始采取各种逃避的措施,甚至还有放棄目前自己的工作,回国的想法。其四就是霍老师从此不愿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这份事业。其五,当其他国际汉语教师或即将成为国际汉语教师的人问道霍老师的时候,霍老师可能会传递一些负面的情绪和消极的观念。最后,因霍老师中途回国对泰国学校的教学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泰国教师对中国教师产生一些不负责任、不注重自己的行为等不好的刻板印象。

(三)如何应对文化差异

1.保持跨文化交际意识

霍老师是中国人,有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虽然霍老师在去泰国之前虽然参加过跨文化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但是在培训中,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也是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地学习,就像案例中提到的:在泰国,老师不能在路上吃东西的规定。本次事件也告诫霍老师不仅在课堂中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培养跨文化交际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提前了解文化差异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此次事件,主要是因为中国老师霍老师和泰方老师都不了解双方的文化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基本所有的冲突和不适应,都是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在中国没有规定老师是不可以在路上吃东西的,然而在泰国就有规定老师不能在路上吃东西。为什么泰国有这个规定,可能与在泰国老师的地位是比较高的有关,平时学生见老师都是跪着或者低着头,学生对老师是及其尊重的。尤其在泰国的两个于老师有关的节日中可以推断出这个观点:泰国不仅有教师节(1月)还有拜师节(6月),在拜师节泰国学生向老师行跪拜仪式。所以泰国老师在享有崇高的地位的同时,相应地带来的就是行为规范的束缚。

3.保持乐观的心态并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像案例中的霍老师一样,被负责老师批评之后,并没有选择:是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习俗,这不错她的错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而是客观的分析问题,此次事件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因文化差异所致。了解学习并理解尊重他国文化、遇到问题解释其原由、客观分析文化差异、积极主动沟通、选择包容谦虚的态度,是解决类似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最佳策略。

三、从案例外总结泰国文化习俗

(一)行为习惯

泰國文化中人们见面时,要问候、打招呼。合十礼和跪拜礼是佛教国家的重要礼仪。泰国人见面或辞别时都要双手合十。常常让外国人不解的是双拳连合放在胸额之间也是见面礼之一。如果双拳举得越高,表示尊敬的也越深,如对待僧侣、国王等。小辈见长辈时要双手举至前额,举到鼻子以下。长辈对小辈还礼举到胸前。在泰国见面时,如果是泰国人与泰国人大部分都是双手合十,但是如果是在国外见面时,他们会握手。地位较低或年级较小的应先合十,领导或长辈再双手合十位于胸前还礼。泰国人双手时,会跟对方微笑,表示热情。(刘亦姗,2015)

泰国人进家门和进寺庙之前都有脱鞋的习惯。这个习惯不仅在泰国有,在别国的穆斯林中也有,去清真寺礼拜,进入寺庙前都会把鞋脱掉,放在门口。这个习惯在案例库中的多个案例中都可以看到。

泰国人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触摸他们的头部,但是在中国,老师或者长辈经常以摸小孩的头部,表达对小孩的关爱与喜爱,小孩也十分愿意接受。(王斐斐,冯瑞贞,2019)

在泰国,女士不能靠近僧侣,不能和僧侣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所以僧侣一般都和女士保持一定的距离,包括一起拍照也是离得很远。如果僧侣和女士靠近,或者不小心碰触到了女士的身体,在他们看来这是特别不好的。

(二)颜色文化

泰国人喜欢的颜色和中国人喜欢的颜色恰恰相反。泰国人特别喜欢白色和白色的花,认为红色是忌讳的颜色。在中国,白色的花一般是给已经逝世的人准备的,所以当泰国人或学生给中国老师送白色的花时,中国老师及其不解。去泰国旅游时,可以看到泰国的建筑物大多都是白色,尤其是寺庙。因为泰国人认为白色代表着纯洁、高贵等。

泰国人忌讳红色。在泰国不允许用红色笔签字,因为泰国人的习俗认为,死后是用红色笔在棺材上写姓氏的,除此之外,褐色也是他们忌讳的颜色。(来自百度)

(三)宗教文化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是个佛教盛行的国家,素有“黄袍佛国”、“万佛之国”之称。法律对宗教设置了许多保障条例,因此不可对佛像无礼。僧侣们必须严格遵守小乘佛教教义,严禁僧侣接触女性或者被女性触摸,所以女性在公共场合要注意避免和僧侣的接触。

在泰国,当人们进入佛寺之前,必须要衣着整洁,禁止坦胸露背。所有的佛像都是圣洁的,禁止拍照摄影。泰国僧侣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禁止随意和他们身体接触或者拍照。若是需要购买佛像留作纪念,即使没有合适的东西携带,也禁止将佛像放进裤子口袋中,因为泰国人认为身体的下半部分是不纯洁的,将佛像装入裤子口袋会被视作玷污佛像。

在泰国,佛教徒十分忌讳别人触摸他们的头部,即使大人对小孩非常的怜爱,也不能触摸小孩的头部,因为在传统佛俗中,头部是最高贵的地方,抚摸或者其他任何触碰头部的动作都被认为是对人的侮辱。泰国人还十分忌讳当着佛像的面说不尊重的话,佛教徒需购买佛饰时需用“尊请”“求助”之类的词代替“购买”,否则将被当作对佛祖的无礼,甚至会惹来无妄之灾。(李阳,2015)

四、案例引发的思考及可采取的建议

当今的地球是地球村,全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了解跨文化交流,帮助各国人民了解别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在国际汉语教师开展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案例分析中,本文提出以下六点建议供国际汉语教师参考:一、不歧视别国文化。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也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就是最好的,因而歧视他国文化。二、我们应尊重每一种文化,努力采取用不同视角去认识、理解,并选择用包容、谦虚的态度。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在2011年提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是“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有一种是“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的建议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每一位国际汉语教师。四、遇到问题积极主动沟通,不逃避。五、不仅要培养应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要有敏感的跨文化捕捉能力,预防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发生。六、保持视野的开阔。一种文化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学习跨文化交流有助开阔我们的视野,从我们不熟知的角度思考并理解问题。

笔者坚信,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提供了多渠道(各类网站、社交媒体)去了解别国文化习俗,所以国别、种族、肤色都不在是我们的盲区,只有对别国文化的不了解、不认同、不理解才是需要世界人民,特别是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汉语教师应该努力认知和改变的。

参考文献:

[1]Aguilar,M.J.C.(2007).Dealing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In Soler,E.A.&Jorda,M.P.S.Intercultural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Learning.Springer,pp.59-78.

[2]Alptekin,C.(2002).Towa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ELT.ELT Journal,56(1),p.57-64.

[3]Clark,A.Language and Thought[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Lucy,J.Language Diversity and Thought[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McDowell,J.Mind and Word[M].New York:MIT Press,1994. Whitehead,Alfred North,Modes of Thought[M].New York:Macmillan,1938.

[4]愛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0a.

[5]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跨越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b.

[6]安全勇、谢晓莉.知识、意识、能力的渐进——大学英语教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层次[A].

[7]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a.

[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b..

[10]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一胡文 仲比较文化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1]胡文仲.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3.

[12]郑杭生.社会学概念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9.

[13]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17-21.

[14]许力生.跨文化能力构建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32-139.

[15]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16]王斐斐,冯瑞贞.国际汉语教师的适应性研究[D].大众文艺,2019.

[17]刘亦姗.赴泰汉语志愿者跨文化交际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18]赵芳.“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19]李阳.东南亚文化禁忌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0]杨玉婷.“文化休克”现象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案例分析[D].湖南大学,2017.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汉语国际推广市场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校2014098)

作者简介:马春彦,女,汉族,甘肃天水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汉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

金前文,男,汉族,工作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职称: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