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情,生长知识

2020-10-21 01:03黄国忠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算理学情

黄国忠

【摘要】借用计数器理解算理可以使计算思维可视化,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但是,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重视学生的现实经验。数学新旧知识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让学生经历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是不断生长的,从而自然生长知识。

【关键词】算理 思维可视化 学情 双向建构

在教学中,笔者先后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实践尝试,现记录如下:

[第一次课堂教学实践]

(一) 重温计数器,引入新课

师:(出示计数器)有6颗珠子,全部放在个位表示什么?全部放在十位呢?还可以全部放在哪里?又表示什么?

师:计数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数,还是学习计算的好帮手。

(二)用好计数器,理解算理

1.出示情景图

师:如果老师有6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谁来提一个问题?(平均每人分到多少支?)你会列式计算吗?

2.列式计算

师:60÷3你觉得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1:3个20是60,60÷3=20。

生2:20×3=60,60÷3=20,想乘法算除法。

生3:先算6÷3=2, 根据表内除法推想得出60÷3=20。

生4:想象着把铅笔分一分,6捆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也就是20支。

3.研究算理

师:大部分同学喜欢先算6÷3,然后推想60÷3=20。计算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边指计数器边指出: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十,2个十就是20)

[第二次课堂实践]

(一)复习引入,伏笔建构

计算挑战赛

师:计算时,你联想到了哪一句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研究算理

师:6÷3=2,为什么可推想出60÷3=20呢?计算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可以借助计数器、小棒、铅笔等学习工具,也可以用画图、实物展示等方法来说明你计算的道理。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三)迁移比较,建构知识

1.提问

600÷3=200,你是怎么想的?

2.比较

6÷3=2 ,60÷3=20,600÷3=200。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6÷3=2 ,60÷3=20,600÷3=200,计算时,有什么异同点?

3.形象比喻,知识建构

数学知识是不断生长的,6÷3=2 就像一颗种子,60÷3、600÷3,等等,这些算式就像是由这颗种子长出来的绿叶。

如果种子是8÷4=2,它能长出怎样的绿叶?

如果叶子是90÷3=30、900÷3=300,数学的种子又是什么呢?

师:下面是一张除法表,其实它就是一些除法的种子和土壤。比如4÷2=2这粒种子,就可以长出40÷2=20、400÷2=200等绿叶。请你在除法表中任意寻找一颗除法的种子,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联想到了怎样的数学绿叶。

[两次实践后的反思]

(一)借用计数器可以使计算思维可视化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这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知道计算背后的道理,同时能够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以及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上这节课之前,大部分学生是会算的,可能还会多种算法,但是算理他们并不明白。学生最喜欢的算法是:先算6÷3=2,推想出60÷3=20、600÷3=200、6000÷3=2000……这可能就是一种直觉,感觉要这样算,至于算理,他们说不清楚,因为算法是抽象的东西。第一次实践尝试是通过拨计数器上的珠子,直观展示计算的算理,非常的具体形象,学生容易接受。都是6颗珠子,摆放的数位不一样,表示的数也不相同。60的6在十位,表示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所以60÷3=20,借助计数器很好理解为什么60÷3=20、600÷3=200、6000÷3=2000。三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象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借助计数器理解算理,学生有个思维的拐杖,有利于加深对算法的理解。

(二)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尊重班级学生学情,灵活组织教学

第一次实践尝试,班级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方法,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思维不活跃。而第二次尝试,学生的眼睛是发光的,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不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重视学生的现实经验,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環境不同以及个体差异,他们的学习起点也就各不相同,可以由他们灵活选择自己的喜欢方式说清楚算理。三年级的学生对整数的抽象认知已经有所提升,对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数的意义、数位、计数单位、数的组成等概念是有认知的。大部分学生只看算式就可以说出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的算理。如60÷3=20,6在十位表示6个十,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看计数器或不看计数器都能解释算理,而且思维的抽象性更强,教师硬要学生结合计数器说算理,学生反而觉得麻烦。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这节课上,借助计数器理解算理是把“双刃剑”,用了计数器可以让听课老师觉得有新意,但一定要学生去观察计数器理解算理感觉非常别扭。是否用工具,选择什么工具,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情让学生自由、灵活地选择。

(三)沟通知识间的联系,生长新的知识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这节课的知识逻辑起点是表内除法和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而两者的知识基础是表内乘法(乘法口诀)。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与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之间有互逆关系。第二次教学实践,通过计算挑战赛的形式为学生建构知识孕伏。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越接近,他们就越容易接纳新知。数学新旧知识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让学生经历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体会新的数学知识是由原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生长出来的。用种子和绿叶比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喻从旧知识不断生长出新知识,非常生动形象,三年级的小学生也更加喜欢。用原有的学生对计算的认知体系来认识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学生会觉得没有特别之处,利用好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认知上的困难,弥合两者之间的割裂状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所谓“双向建构”,是指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另一方面,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又对旧知识加以丰富和改造。 第二次课堂实践在新旧知识之间构建起了联系,使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学习新知识,并对旧知识不断扩展和改进,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意义地建构新知识,培养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算理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