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运用 落实语文要素

2020-10-21 10:33陈爱妹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言语实践训练

陈爱妹

摘 要:依据《课标》第一学段目标:“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得的词语。”指导学生借助教材深度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策略,在品读和鉴赏课文后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尝试在低年段进行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课堂上通过精心地引导,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言语实践的经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用;训练;言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得的词语。”有的孩子学了语文后,阅读理解和写话仍然感到非常困难,语言表达竟是他们的弱项,因此语文课还是要抓住自身的核心目标,即语言文字的运用,扎实开展言语实践。笔者试图在低年级运用“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方式,对教学点合理取舍,着力聚焦能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点,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一、聚焦文中同类型的词语,举一反三,训练用词造句的能力

现在不少语文课很重视写法的指导,不时向学生传达写作的方法技巧,如用事是写人的方法、景来表达内心的方法等,有的把“善用比喻”、“细节描写”等写作知识相机总结板书。这些方法的指导有必要,但不能形而上学,走向概念化方法指导的极端。任何一种能力都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运用的,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不例外。阅读教学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浸入文字之中,走个来回,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借鉴运用成功的范例。

如教《美丽的丹顶鹤》一文“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其中叠词“鲜红鲜红”很值得品读玩味,但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简单总结为“巧用叠词”,而是引导学生从品评,借鉴到运用。

当然这句话中的“嵌”字也很值得品味,但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既然是抓住里面的“鲜红鲜红”来进行语言训练,就得有所舍弃,抓住最值得学习的一点来展开教学,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全文的教学,我就是强调,“重要的事情说两遍”来引领学生品读感悟叠词的运用。

教学“冬天快要到了,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我依然是舍弃其他词语的教学,只撷取其中的“一群群”这个词语,与“一群”作比较,同学们把两个词语分别带到句子中读,明显感受到“一群群”表示的丹顶鹤数量多。接下去引导学生掌握类似构造的词语“一对对”“一排排”“一条条”,并放到相应的句子里,感受这样的“重复”表示数量多。

二、发现文章的造句特色,感受形式美,向传统文化更深处漫游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言意兼得”,既理解课文的内容,如丰富的故事,动人的情感,深邃的哲理,又能知道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的,作者为什么能将文章写得文通字顺,条理清晰,生动有趣?读者读过之后,能不能学到表达的技巧?對低年级学生而言,一定的造句方法和经验,还是需要向他们传授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是多读同类型的语言材料,即使没有分析总结,没有老师的讲解,没有板书“写作秘笈”,也可以在反复诵读积累中体悟到组织语言的技巧、能力,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自己的话语体系就会融入规范的唐诗体系,加上积累的素材多了,便能出口成章。

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细心的老师可以发现,全文中有很多“对称句”,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及类似于“对联”,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抓住文本中大量对称的句子,聚焦“对称美”这一特点,深入探究阅读,引导学生找到对称语言的美妙所在,课堂学习如诗如画。

学前导读,我就借用蒙学启蒙读物引入新课,总结明确对称的言语形式。

《笠翁对韵》,唐诗,春联,对称美一目了然,读读背背,初步感受传统语言对称形式的美好,为下一步研读文中的“对称句”做了很自然的铺垫,也让学生多接触中华文化传统文学,感受祖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激发创作美文的热情。

教学中,我引导同学进行大胆的批判改写,不盲从教材,尽信书则如无书,教材选文同学是可以改编,增加自己的写作自信。如教学“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这一句,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句子改对称。学生汇报所得,找出对称句,修改原文,经历创作过程。

三、理清文章的构段结构,开启言语智慧,在讲故事中学会讲故事

低年级课本中选用了不少童话故事,有的童话故事结构非常简单,甚至是重复中略微变化,学生易于理解,也容易用这种方式来编故事。如《猴子种果树》就是重复的三次种树,《小鹰学飞》就是重复的三次飞行,《蚕姑娘》四次换衣服,貌似也是重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猴子种果树》,是引导孩子读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的典范。

要想学会游泳,就得下水去游,要想学讲故事,记得扎扎实实去模仿练习,甚至大胆创作。同样是二年级课文《小鹰学飞》,写了小鹰的三次学飞,三次学飞的段落,结构也很相似,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相同之中找不同,开启学生言语智慧,借鉴总结编故事的诀窍,练习讲故事,编故事,也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小鹰第二次学飞,句式与第一次学飞这段是一样,仅仅是换了表示地点和情感的两个词而已。所以,第二次学飞就在一次基础上作略微改动。重点关注词语的运用,评鉴变换的词语由“大树的上面”变成了“大山的上空”,“上面”和“上空”这一微小的变化,也蕴含着大学问,就是用词的准确恰当,我就引导同学发现,思考,辨析,体会作者用词的不是随意的,是字斟句酌的,渗透写作的方法、写作态度的教学。同样“已经会飞了”和“真的会飞了”,也是值得对比品味的重要词句。既然对比理解词语,感悟写作的字斟句酌,又为讲好故事,用准词语做了铺垫。

原来童话故事写法可以是这样重复的,易于孩子接受,修改一些词语后,统一中有变化,又显得有趣味,于是激发学生不只是读课文,而是试着编第三次学飞,让他们觉得这样编写童话也不是难事。

借助故事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说或者写的训练,课堂上这样的实践越多,学生就能获得更多的表达经验,学到更多的策略性知识,语文素养真正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忠豪.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设计.2017年7期

[2]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言语实践训练
巧用假设,推促言语实践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言语实践: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言语实践观照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