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2020-10-21 06:37肖雪飞温皓
大东方 2020年2期

肖雪飞 温皓

摘 要:阿尔都塞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在肯定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科学性基础上,结合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后,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这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完善与发展,以及指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国家机器

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阿尔都塞在继承并吸收了马克思与葛兰西等哲学家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之后,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有关意识形态的理解、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个方面。

1.1 有关意识形态的理解

1.1.1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在本质上是存在差异的。首先,科学以现实现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意识形态则是对一种非现实的具有一定虚幻性的虚假的状态进行研究,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排除意识形态的影响,反之则会影响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准确性;意识形态的研究也要尽量避免受到科学的干扰,因为科学会对具有虚幻性的意识形态造成严重打击。其次,包容性与封闭性构成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另一个区别,科学只有在具有包容性的环境中才能够实现不断发展,具有包容性;意识形态则带有显著的封闭性,意识形态是一定的阶级为基础的,不同的阶级主体对应的利益需求是存在差异的,产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不同,具有非此即彼的关系。再次,基于考察对象的差异性,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的功能不同,这也是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科学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解释世界的运行形态,意识形态的功能则是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能够通过提供一种虚假的认识来对现实的真实性进行掩盖。阿尔都塞通过对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对立关系的描述,来对两者进行有效的区分。

1.1.2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体系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特有的表象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强调了意识形态的虚幻特征。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来源于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功能,都是为了帮助统治阶级向处在被统治地位的群众进行虚假观念的灌输,以此来蒙蔽被统治阶级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意识形态是人对生存产生的一种虚假体验,这种体验是与实际相脱离的,受到意识形态传唤的人们犹如处在各虚幻的环境中,产生的感受来源于对虚假环境的体验,而非真实社会的生存感受。意识形态可以通过观念的形式进行表现,例如哲学、宗教、艺术都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种代表,这种表现并不是对人与外部关系的真实表现,是在意识形态主导下形成的一种意识,人们在这种意识中处在被麻痹的状态,无法对现实世界同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进行真实感受。

1.1.3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马克思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句话的意思是意识形态是伴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形成的社会意识,一旦失去了社会存在,那么社会意识也无法形成,这里的社会存在指的是实践生产方式,实践生产方式持续进步时,社会阶级也会随之更新,社会意识形态会随着社会阶级的更替而发展。因此,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的形成根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跟随着社会阶级的更替而变迁。阿尔都塞认为历史是通过意识形态的依托来实现的,意识形态虽然没有历史,但是自社会形成以来就一直存在,并不会因为阶级的消灭而消失。可见,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历史问题的表示与马克思存在显著区别,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指的是意识形态并不以自身演进为不断进化的条件,也就是意识形态并不以历史为发展前提,而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化,它的产生和发展并不具有连续性,一旦执政阶级发生变化,那么社会意识形态就是出现断裂,阶级社会消失后意识形态也会消失。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点进行而来补充,认为意识形态并不会消失。

1.1.4意识形态把个人询唤为主体

主体指的是个人依据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没有受到束缚的一种状态。但是,阿尔都塞认为人们产生的自己对生活的主宰其实是在意识形态询唤下产生的幻觉,这也是个体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可见,个人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是意识形态构建的,失去了意识形态,那么主体地位也将不存在。随后,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构建主体的具体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个体在实现向主体过度的环节具有双向性,“只有在意识形态将个人构建为主体的作用范围内,主体范畴才能够构成一切意识形态”,例如A敲响了B的门,B询问:是谁呀?A回答:是我,B在知道了A的身份后打开了门,发现真的是A在敲门。B是如何对A的身份进行判断的呢?这里就是意识形态发挥的作用,意识形态时刻在向B灌输将A认作A的必要性,指导着A的生活实践。个体只是意识到了采取行动的意识,但是并没有感觉到这种意识的来源,没有感觉到这种意识其实是在意识形态传唤下发生的结果。至此,我们可以理解阿尔都塞对于双重“主体”的理解,其中第一个主体指的是自由之物,第二个主体指的是被动的受动之物,这两种含义都包含在了主体之中。

意识形态的目的就是要将“个体询唤成主体”,这个过程从婴儿降生的时刻就存在,意识形态的侵入使得每个个体都认为自己是拥有独立意志的自由的主体,但其实意识形态才是真正隐藏的“主体”,对人的意识理念具有调控作用,支配着主体的思想与行为。意识形态也正是通过上述模式来完成将个人构建为主体的过程,进而实现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

1.2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有关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奠定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则构成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精髓,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上层建筑,能够服务于社会实践中的意识形态斗争,进而体现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性。

1.2.1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

阿尔都塞借鉴了马克思的国家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于国家机器的探究观点,丰富了马克思的国家观。

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国家观归纳为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构建的理论能够产生较强的压制效用,第二要正确区分国家机器与国家政权,第三阶级斗争的目的是更好的把持国家政权,第四无产阶级只有消灭旧的体制结构,才能够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国家机器与国家政权进行了明确界定,国家机器的目的是辅助国家职能的更好发挥,每个统治阶级都能够通过国家机器来维护阶级统治,因此国家机器也是不同阶级政党激烈争夺的对象。阿尔都塞赞同马克思国家观中区分国家机器与国家政权的正确做法,但是认为马克思将国家机器的职能定义为镇压是不全面的,压制效用只是国家机器的一项职能,需要对国家机器进行细化分析。

阿尔都塞将国家机器分为暴力性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类,这两类国家机器对应的机构与智能存在着显著不同,前者包括政府、军队、监狱等,后者包括家庭、学校以及宗教等。暴力性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类国家机器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例如暴力性国家机器较为单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更加多元化;暴力性国家机器从属于公范畴,意识形态类国家机器从属于私范畴;暴力性国家机器的功能主要体现为镇压,意识形态类国家机器的功能体现在对个体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

1.2.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

暴力性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类国家机器产生的具体功能具有显著区别,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能够将统治阶级的意志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灌输给被统治阶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代理人,继续向周围的人传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与暴力性国家机器的镇压功能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能够通过意识形态化的统治手段,发挥出更强的驯服功能,让民众产生对统治阶级的认同,让处在该意识形态中的人自觉的服从统治阶级的统治,让民众更愿意长期屈服于这种意识形态。例如人们在学校中学习了知识,这些知识能够提高人們的劳动技能,进而在社会中谋得职业争取好的生活,但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会同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渗透,让人们自觉的来接受统治阶级制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等,同时人们并不都会对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产生意识,进而忠诚的服从统治阶级的安排。

1.2.3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发挥作用的方式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对个体的影响方式也不同,其中家庭与学校产生作用的方式是最具有隐蔽性的。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进入的第一个社会,家庭意识形态的传播对个体的意识具有重要影响,父母作为子女生活技能第一位传授者,本身已经是被意识形态构建的主体,因此在引导孩子的成长时会同时会进行自身意识形态的传递,例如社会道德与规范的传递等。阿尔都塞曾说“每个婴儿在发生第一声哭声前,就已经被强行赋予了一定的身份地位与角色”。可见,婴儿一出生就已经被家庭具有的“小权威”印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最为隐蔽且无法避免的。个体成年之后自我意识增强,会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与充分的意志自由,但实际上这些“自由”是个体在婴幼儿时期被动接受的家长所灌输的意识形态的内容。

学校也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常代表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一方进行意识形态的培养,是统治阶级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灌输代表统治阶级的意识,在教师权威的影响下,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接受这些意识形态,这种影响从个体进入到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发生。教师在上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表着,因为教师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必然会将自己坚信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可见,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下,被通知阶级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接受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灌输,自愿服从统治阶级的安排,按照统治阶级制定的规则以及规范开展自身行为。

2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积极意义

2.1 拓展了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

阿尔都塞区分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与科学的观点,描述了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过程,补充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没有说完的话题,对意识形态的真正意义进行了揭示,提示我们无论社会的发展程度如何,统治阶级都要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2 深化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

阿尔都塞肯定了马克思国家机器理论的内容,拓展了马克思所定义的国家机器领域,扩大了对国家与意识进行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历史、哲学以及宗教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简化了当时对许多问题的解释,例如暴力性国家机器无法长久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问题等,凸显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性,并对家庭和学校等具有较高隐蔽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行了具体分析,能够提高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认识。

3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性

3.1 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功能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赋予了意识形态强大的力量,认为意识形态具有将个体建构为主体的功能。阿尔都塞的上述观点忽视了人的思考能力以及人的意识具有独立性等特点,将人看做完全丧失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没有看到个体对于意识形态进行自主选择的能力,当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体的利益诉求不相符时,人民群众就会通过斗争来颠覆它,这也是人类任辉发展至今的重要推动力。

3.2  割裂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阿尔都塞将科学与意识形态看做是两条平行线的关系,将科学与意识形态进行了对立。马克思认为科学与意识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同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科学自身带有的意识形态只有在与科学进行充分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科学的发展,例如科学的发展成果哪些是有利于人类的,哪些是不利于人类的,进而做出研究和应用的方向。科学需要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不断发展才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阿尔都塞也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具有的科学属性,将意识形态看做消极被动的、完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这是错误的。阿尔都塞上述错误产生的原因在于时代的局限性,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显著差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压迫无产阶级的工具,因此并不反映社会大众的需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意识形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更是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因此是具有科学性的意识形态。

总之,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呈现出了自身的理论特色,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对当前时期意识形态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林青.从超越性批判到批判的现象学化——重释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3):107-112.

[2]颜岩.人道主义还是结构主义——沙夫对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3):100-106.

[3]冯波.早期阿尔都塞的斯宾诺莎主义——以意识形态批判为中心[J].哲学研究,2018(11):24-32.

[4]雷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9-27(004).

[5]刘伟斌.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7-26(004).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