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2020-10-21 14:35卢静静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院内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卢静静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科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方法:研究人员从我院急诊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选择180例重症住院患者,在符合统计学要求的情况下,对照组90例,研究组90例回顾性分析180例患者住院期间院内感染的发生因素,对照组采取常规的预防措施,研究组根据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预防效果。结果:实行不同的预防措施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预防差异较大,对比后,发现研究组的预防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急诊科重症患者住院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究分析,同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急诊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该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科重症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095-01

急诊科是医院接收急症患者的科室,到急诊科的患者,病症较为急骤、严重,甚至部分患者属于危重患者,在抢救过程中,难免需要为其采取侵入性操作,由于患者的情况较为特殊,故而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较高[1]。为了探讨急诊科重症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特对其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人员在符合统计学的要求下,从我院就诊急诊科重症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本次入组以及排除標准的患者180例,均为2018年8月-2019年8月入院治疗的患者,将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本次试验的空白对照,共有90例,男性人数有48例,女性人数有42例,年龄分布在48-9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0.82±2.94)岁;研究组为本次研究数据,共有90例,男性人数有49例,女性人数有41例,年龄分布在48-9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0.33±2.84)岁。纳入标准:①均为2018年8月-2019年8月入院治疗急诊科重症患者;②与患者详谈知情,患者能够理解并表示可以配合研究的实施;③患者近一周内无大手术安排;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精神病史、传染疾病、全身免疫性疾病等;②伴随重大器官严重衰竭、恶性肿瘤等;③患者拒绝参加。两组患者开始研究前的一般资料,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显著差异(P>0.05),可开展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急诊科较为常见的院内感染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大于等于60岁、抗菌药物使用广泛、病变部位较多、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大于7天、基础疾病

1.2.2预防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预防措施,研究组根据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研究组的具体措施如下:(1)完善急诊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增加急诊科的院内感染控制专业人员,对急诊科的科室环境以及人员进行评估,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全面记录,在评估过程中,若是发现感染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以及管理,在科室建立院内感染奖惩制度,责任到个人,以提升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2)强化培训考核:每周、每月以及每年定时在医院开展院内感染培训制度,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升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要求护理人员在行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时,再三核对器械是否灭菌消毒;尽可能的减少侵入性操作,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

1.3观察指标

根据研究要求,将患者院内感染发生部位以及发生率统计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整理完毕后,人工将数据进行分类,按照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的不同,分别使用(-x±s)、构成比(%)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X2检验进行计算,计算数据后,观察P值,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在采取预防措施后,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发生呼吸道感染8例、消化道感染1例、泌尿道感染3例、口腔以及皮肤感染3例,其他感染7例,总发生率为24.44%(22)。

研究组在采取预防措施后,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发生呼吸道感染2例、消化道感染1例、泌尿道感染1例、口腔以及皮肤感染1例,其他感染1例,总发生率为,6.67%(6)。

两组患者在感染部位构成上无显著差异,在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后,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均下降,但是研究组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 =10.8271,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诊科重症患者在院接受治疗时,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对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完善急诊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增加急诊科的院内感染控制专业人员,在科室建立院内感染奖惩制度,责任到个人,以提升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强化培训考核,每周、每月以及每年定时在医院开展院内感染培训制度,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尽可能的减少侵入性操作,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2]。本次研究中,实行不同的预防措施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预防差异较大,对比后,发现研究组的预防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急诊科较为常见的院内感染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大于等于60岁、抗菌药物使用广泛、病变部位较多、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大于7天、基础疾病,通过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3]。

综上所述,通过对急诊科重症患者住院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究分析,同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急诊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该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王旭东,郝东侠,王彦宏.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特点、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5):522-525.

朱文生.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疗法在重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6):65-68.

周文华,史冬雷,宋晨,等.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2):2894-2897.

猜你喜欢
院内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处理和预防措施
Go on the safest trip 踏上最安全的旅程
2013~2015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其护理对策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煤矿井下测量误区与预防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