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为什么这样红

2020-10-21 06:24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20年2期

西门杏庵

问:现在很多人谈养生的时候,都会说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学家称为“医家之宗”。《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内经》包括《素问》及《灵枢》各九卷。书名冠以“黄帝”,系后人伪托。东汉班固等撰 《汉书·艺文志》最早著录,曰:“ 《黄帝内经》十八卷。”

黄帝和“天师”岐伯在黄河边对话。黄帝问:怎么才能像上古之人那样,不生病、而且健康长寿?岐伯回答:“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就是说:上古那些圣人,对于来自各方的虚邪贼风,不会硬抗,而是回避。他们的生活态度呀,恬淡虚无,让真气顺而从之,时时收敛自己的精和神,这样的人怎么会生病呢?

如何才能做到“恬淡”?岐伯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少欲望,心安宁,不恐惧,正气就顺畅了。

到了“恬淡”这个层面之后,你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合适,不管到哪里都觉得快乐,不管有钱没钱都不羡慕。“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心安,方可不恐惧。“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里是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话,《道德经》第八十章的原文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六祖在《坛经》的第六品的《忏悔品》里边说:五香、戒定慧,还有解脱,最后是解脱知见香。一个人如果能够达到解脱境界之后,进入到解脱知见,那就通达了,“恬淡”了。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有人说了,恬淡,这个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虚无”,难。“虚无”已经到了道家所说的“道”的境界。什么是“虚”?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致虚极,守静笃。”什么是“无”?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本原。什么是“虚无”?即抱元守一,一切入于虚空之中,一切圆明,返本归根,明心见性。其称“九年关”者,類似于佛教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要达到极度的虚无,守住极度的宁静。《庄子·刻意》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是修炼的三个阶段,其中最难的就是炼神还虚。“虚无”是天地的本来面目,要回归这个“虚无”的境界,需要极强的内守功夫才可以。在体内守住精气和神气,不让它外泄,然后才是“真气从之”,让真气顺从。“从之”的“之”指什么?首先顺从的应该是人体的两条大脉——任脉和督脉,然后顺从的是十二经脉,最后,要吸收天地万物的真气于体内,达到天人合一。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病安从来”?病还怎么能来呢?

东方文化中一直有一种阴柔之美。魏晋风流,六朝脂粉,“肤如凝脂、白赛玉垩、腰似柳枝”的美男子大受欢迎,《世说新语》中的男人大多肤白貌美,喜欢涂脂抹粉、“着妇人服”,这群人就是今人所谓“娘炮”。这种“娘炮”现象,其实就是一种内敛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一种阴柔之美。

“挫其锐,炼精化气、解其纷,炼气化神、和其光,炼神还虚、同其尘,炼虚合道”,老子的这几句话是《道德经》的精华部分,也是修为渐进的总纲领,修道者将其作为基础理论,几千年来,一直沿用,可以说是江河日月不可更改。做到“炼神还虚”,就到了老子倡导的“朴”这个境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复归于朴”。“朴”的本义是指没有加工的木材,表示自然而然的、无智无欲的本真状态,其实就是得道状态。

所以,养生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回到最原始、最淳朴、最本真的状态,就是《心经》里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了。从佛家来说是进了无色界定。我们平常很多人说入定,严格来说真正谈得上入定,要进入无色界定,修炼者觉得自己的身体有明显的虚无感,这才是真正的心平气和。

问:动物里,马是人类最亲近友好的朋友之一。古典诗词里描写马的诗很多,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王绩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岳飞的“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李白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王维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等。十二生肖,在文人的眼中,马可以说是最得宠的。现在我们也喜欢祝你“马到功成”,你最喜欢的和马有关的诗是哪一首?你对马文化怎么看?

答:我最喜欢宋代状元王曾的诗《献金陵牧薛大夫白马诗》:

白马披丝练一团,今朝被绊欲行难。

雪中放去唯留迹,月下牵来祇见鞍。

赂北长鸣天外远,临风斜坠耳边寒。

自知毛骨还应异,更请王良子细看。

王曾曾经从学于同乡张震。王曾是宋代连中“三元”的状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中状元后,奉诏入京,召试学士院,为著作郎。王曾辅佐11岁的仁宗即位。被后人视为仁宗朝第一贤臣。享年61岁。赠侍中,谥文正。

“雪中放去唯留迹,月下牵来只见鞍”,这句诗很有意思。王曾把那匹白马写得“雪中放去唯剩痕迹,月下牵来只见鞍”,可见那匹白马跑得有多快了。

洛阳有个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山门前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

六畜马为首。但在十二生肖中,马仅排第七。唐代大家韩愈在《马说》中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排前的鼠名声不佳,排后的猪又常挨刀。

古代丝绸之路,全靠骆驼和马。骆驼只能驮东西。马除了驮负挽重,还可用于战争。现代人爱说“唯马首是瞻”,意思是看我的马头行事、听我的话。冲阵杀敌,那是马的天性,伟大而有血性,绝不会像驴骡那样尥蹶子。

征服者都是马上取天下。战国时,秦为什么能统一天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的骑兵天下无敌,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死前也要在他的墓旁布一个兵马俑阵的原因。唐太宗一生中至少骑坏了六匹战马。他对这六匹战马充满感情,命人为这六匹马画了像,亲撰《六马图赞》,并命大书法家欧阳洵把这《六马图赞》用“八分法”缮写后刻在碑上,这六匹马也就有名有姓地走进了历史。唐太宗死后,这六匹战马跟着他变成了石像立在了他的昭陵墓前。

《中国日报》2018年9月21日有则报道说:不要以为上了年纪的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势群体,有时候他们可不是好惹的。最近,美国一位73岁的老太太就上演了“奶奶复仇记”,单枪匹马杀死了一条580磅重(约合263公斤)的短吻鳄。3年前,老太太的宠物马成了一条鳄鱼的“盘中餐”,从那之后,她就一直在寻找吃掉小马的鳄鱼。“我们觉得这条鳄鱼和几年前吃掉小马的是同一条鳄鱼。”她说。据悉,美国佛罗里达州波克县每年的9月10日—30日这段时间,允许持有许可证的人捕猎短吻鳄。

马是军事文化的符号。《三国演义》中刘备,他的坐骑是“的卢”马,这匹战马不避危险,十几丈的檀溪竟一越而过,几次救了刘备性命。吕布的坐骑是“赤兔”马,一直是天下英雄最爱。《三国》有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正是骑着这匹马大战刘、关、张。

后来吕布死了,曹操首先要的不是他的美人,而是他胯下的这匹“赤兔”马。再后来,曹操想收买关羽,也是拿出了这匹战马才让关羽动了心。不料,蜀军伐吴、关羽败走麦城,这匹马竟然绝食而死。

《史记》载: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及败至乌江,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

问:很多人感慨,社会太浮躁,和人打交道缺乏冷静。年轻人缺乏应有的耐心,缺少工匠精神,做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你怎么看?

答:沈从文说,写作无秘诀,耐烦即可。听了这话,不耐烦的人都羞愧了。

“很多人”这个概念有些模糊。相对而言,女生要更細致、更有耐心一些,所以,有的酒店啦、民宿啦,老板在用人的时候,通常更倾向于用25岁以下的女生来当部门主管、店长之类,有一些比较细的活,他们比男生更有优势。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说起话来,明里暗里总潜藏着一股怨气,总觉得自己委屈,他不去想其他人是不是更委屈。就是说,不会换位思考。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利益来考虑问题的话,的确各行各业的人都能说出自己的一堆委屈。我们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事实上,不少人属于“干一行怨一行”。

保守主义者认为过去都是好的,比现在好。孔子就说“吾从周”,他说周朝比春秋好。到了东汉,就连官员判案,都会从春秋时代引经据典。周是从武王伐纣来的,后来,儒家建立了“德”这个理论体系,代替了“天命”说。就是说,“德”为高。 如果一个人钱也不缺,房子、车子也不缺,就是缺德,你说这可爱么?

这个世界,大部分是观众。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主角。当主角的,那都是能够达到极致的人。当然,“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任何轻柔如雨露的生命,都是自然中最普通的存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榜样。我们小时候,比如娱乐圈,我最喜欢歌手李娜,她唱的《青藏高原》太好听了,现在李娜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据说是隐居到深山里面去了。当时,我还喜欢听《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个歌手现在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现在呢,有很多歌手我都不熟悉了。我刚上小学时,流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那个时候,“少年天才”是最火的一个话题。“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当年最红的“少年天才”宁铂后来出家,不知道隐于哪个山林。百无一用是书生,意即如此吧。

如今,大家更欣赏那些有工匠精神的师傅。

现代人爱闹钟多于自然醒,“赶”族太多了。你看马路边,乘客一边小跑,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向巴士司机挥手,高叫“请等等”, 验证了一句诗——“我有一双准备摔跤的手掌”。明明是周末,却还要赶稿件、赶任务、赶业绩、赶开会,职场上就是各种压力山大的“赶”。手机控的人,散步也低头“赶”着看手机上的“火山小视频”。更有人,就连约会,也疲于奔命。似乎怎么也逃不出“赶”的如来佛之掌。不禁想起席慕蓉的诗《为什么》 :“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是啊,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我总是那个“走得最急的”人?为什么总是在追怀,在痛惜?

当然了,“赶”族也不是今天独有的风景,历史上武则天就是最著名的“赶”族,她甚至下了这样的诏命:“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命令后苑百花一夜之内必须全部盛开。问题在于,时光的流速,节令的嬗递,谁能控驭?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赶”族通常来说,有个重要特点,就是缺乏耐心,没有耐心听对方讲话。有部分人已经接近精神分裂,就是他一个身份在和你讲话,另一个身份早已琢磨去赚钱了,剩下你在那里叹息“世微道替,百直曾无一遇”。你和他交流,感觉非常累,因为你和他的思维永远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交叉的可能。最怕碰上那种数学能力特别好的“赶” 族,他脑子中永远都是计算理性,没有任何的趣味,他就是一个计算的机器。他的思维固化成一个貌似重逻辑的理性公式:“人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是要死的”。他一辈子的思维,无论读多少书,赚多少钱,就是在“三句话”中寻找“自以为是”的逻辑,而且坚定地认为自己“讲逻辑”,所以一定是对的,某某和某某说的都是不对的,因为他们逻辑混乱。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没有耐心,也不会慢,没有了慢的能力。福至心灵,祸至心晦。问题是,他没有了“心灵”或者迷失了“心灵”,怎么办?心晦之人,你很难交流,还得靠他打开心灵大门,让阳光照进来才行。把自己锁起来,终究不是办法。

做师傅的,手艺最重要。其实,任何事情,你把它做到极致,就是艺术。你看,丹麦这个北欧洲国家,人口不过区区5百万,却有1百多种工艺品成为世界品牌。由于气候原因,那些手艺人基本上是干半年,休息半年。所以,他们不急不躁,慢慢打磨,一出手就是精品。

为什么不少人叹息自己睡不好觉、失眠?这和急躁也有一定关系。什么叫急躁?心不平气不顺,所以着急上火。心平气和,就不会惹火上身。我有个学生,毕业后去了深圳打拼,后来失业、做了微商。生活压力大,四处寻找尽量便宜的房子,省点租金。搬家,也不过是换个地方熬夜而已。香港中文大学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联合研究发现,晚上10点至12点、0点至2点、2点至4点进食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分别增加80%、120%与90%!

熬夜,又免不了常吃夜宵,饮食生物钟被打破,消化道疾病也容易出问题。《千金要方》云:“夜饭饱,损一日之寿。”日本医学家粟田英男发现,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在夜间进行,太晚进餐会影响黏膜修复。

如果打乱生命节律,让身体器官“日夜加班”,对睡眠、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就会埋下健康隐患,最后得不偿失。到最后,缠绵病榻,身上插满各种管子,悔之晚矣。《黄帝内经》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段话的意思是让机体和自然规律、节令时序保持一致,这样才健康。夜深人静是人体休养生息的时刻。《黄帝内经》中有十二时辰养生法:子时,胆经当值,睡觉保护阳气;丑时,肝经当值,养肝如同养树木等等。

有朋友说:“我最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一段时间以来晚上经常失眠,而且经常做梦,但是这种情况我又不知道要去医院看哪个科。”出现这种情况的人不少,睡不着觉,睡不踏实容易醒,醒了以后就再也睡不着,睡醒了不解乏,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现在很多人都遇到过上述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并为此困扰不已。中医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胃气失和、消化不良、腹胀不适,则很难一夜好眠,此时需要消食导滞,佐以安神。

此类失眠主要以预防为主,晩餐掌握“77”原则,即尽量晩上7点以前或睡前3小时进食,7分饱,菜品清淡。要少吃豆类、青椒等胀气食物,以及辣椒、大蒜及生洋葱等会让人感觉烧胃的辛辣食物,用餐之后稍微走一走再睡觉。一个人如果“辗转反侧不能安睡”,多因肺。

感受外邪后,人体正气虚弱,易心烦,夜间辗转反侧不能安睡,这多因肺热所致,还会伴有口干身热、小便短赤等表现。可多吃胡萝卜、木耳、蜂蜜、梨、枇杷等,尤其是枇杷效果较好。年老体弱、久病不愈、劳累过度,或先天体质差都容易导致人出现睡不安、时睡时醒、腰酸腿软、潮热盗汗等表现,这多是由肾阴虚、心火旺所致,应滋阴补肾,食疗可选用山药、枸杞、粳米一同煮粥,安神助眠。经常熬夜加班,会耗损体内的“阴气”,变成“阴虚”体质,就算精疲力竭,上了床也睡不着,要不就是脑袋里连番上演各种梦境,要么是“战斗片”“故事片”,要么是“恐怖片”,睡眠质量很不好,没法好好休息,时间长了更会发现,记忆力在不断下降,同时伴有心慌、面白、头晕等表现,此种情况应该“滋心阴、养心神”。比如,可以选择桂圆和适量的红枣、莲子及糯米一同煮成粥,早上食用;或用6克桂圆肉、10克莲子及芡实,加500毫升水煮成茶,每天早晚温热喝一次,能养心安神,但感冒时或有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的人,不宜吃桂圆。如果时睡时醒,精神欠佳,乏力面白,眼干,舌淡等,则属于肝血亏虚,虚烦失眠,可选用酸枣仁汤缓解。通过食疗也可以有效预防失眠,比如自觉压力大时,可多吃点绿色及口感带酸的水果,如柠檬、猕猴桃、梅子等,肝火旺时容易口渴,要喝足水,玫瑰花、熏衣草茶,再加入些有安神作用的酸枣仁一起喝,效果也不错。无论哪种失眠,下午适当运动,晩上用温水泡脚,并按摩脚底涌泉穴都会有预防之效。

大家知道,这些年每到冬天,都容易流行流感,为什么流感喜欢在冬季发生呢?主要是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导致病毒容易传播。另外,北方使用暖气,室内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容易被病菌入侵。流感病毒怕热还是怕冷?答案是:流感病毒非常耐寒!它能在0℃—4℃的环境里存活数周,到零下20℃也没有问题,冻干以后还可以长期存活。相反,流感病毒不耐热。在56℃环境下,30分钟就可以使病毒灭活,在室温下传染性也很快会丧失。流感病毒,中医叫邪气,“夫病之所由来虽多端,而皆关于邪”。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而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定是因为正气已经虚弱了。所以,少熬夜,夜猫子是流感病毒最喜欢的对象。

前些年,曾经在校园内看了一部科教电影,名叫《宇宙与人》。有一句台词让我感触良多,台词的大意是这样的:别看恐龙这么大的个头,可它吃的植物非常简单。它不吃带鲜花的植物。当开满鲜花的植物越来越多时,它能够吃的植物越来越少,以至于最后被饿死。也幸亏鲜花开满大地,埋葬了恐龙,否则地球上哪里还有人类生存的份?

真是不敢相信,這么一个庞然大物,居然害怕鲜花,这实在无法不令人类骄傲。设想一下,当地球上最后一个快要饿死在鲜花下的恐龙和地球上第一个人相遇时,该是何种情景。人一定会嘲笑恐龙:没有想到如此庞然大物居然死在鲜花的手中!所以,人自从来到地球上,就对鲜花恩爱有加。情人节送红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不论是什么节,过节你给人送鲜花,大约总不会错。女人的意志再坚强,也难以抵挡鲜花的攻势,想俘虏女人心,你就从鲜花开始准没有错。历史上的花木兰是个公认的女中豪杰吧,但她从战场上凯旋归来,还回女儿身,还不是要“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电视连续剧《怀玉公主》中有一个花花公子——哈都小王爷,仗着太上皇赐予他家的“十代免死金牌”,在皇宫内可以为所欲为,连皇上也让他三分。这个哈都就用鲜花俘虏了宫中几乎所有女人的心!又用鲜花轻而易举地骗取了建宁公主的心,把她从吴世子的手中抢了回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林黛玉的《葬花词》感动过多少文人骚客,与其说是葬花,不如说是在葬人。

不知道谁是第一个把女人比做鲜花的人,反正自从有了这个著名的比喻之后,鲜花就不再是纯粹的鲜花了,有了身价,有了等级,有了使命感,甚至成了某种斗争的工具。一些有关“花”的词也暧昧起来,有了特定的涵义。诸如“花心”“采花大盗” “花花公子”“花里胡哨” “姊妹花”“花花绿绿” “花花世界” “花招”“眼花缭乱” “寻花问柳”“花好月圆” “花言巧语”“花样”“花天酒地”“花枝招展”等等。李白的诗“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也被赋予了特定含意。“人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成了某些人的座右铭。当我们看到舞台上扭扭屁股赚大钱的歌星收到歌迷送来的鲜花时,当我们看到公司开张之日门口摆放着的千篇一律的花篮时,当我们看到校园内被格式化的花园时,才明白鲜花作为最初意义上的鲜花,已经“死”了,是被自以为聪明的人类给“埋葬”的。

真有意思,鲜花埋葬了恐龙,人类埋葬了鲜花。

问:春联,表达了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你记忆中的春联文化是什么样的?

答:春联,又叫 “春贴” “门对”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联,表达了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古人称春联为“桃符”。

我的童年时代,家家户户都喜欢贴这样的春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那是从毛主席诗词中摘录下来的。后来,我印象中的春联是:“以粮为纲五谷丰登,多种经营百业兴旺” “向阳门第春常在,勤俭人家庆有余”“学大庆人艰苦奋斗,走大寨路自力更生”。

2001年10月18日,我在《羊城晚报》副刊写了一篇关于“楹联杂谈”的专栏,大意是说我喜欢收集对联。在清华园,就是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那所房子的门上,我见到这样一副对联: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化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殷兆镛书)横批:水木清华。

这对联让人反复玩味。

我20世纪90年代移居海南的时候,当时海口市有一家热闹的娱乐场所,名叫“中国城”。当年的“中国城”门口有这样两副对联:

缕缕余香陪客去,声声细语伴君回。横批:余兴未尽。

美味之际喝半斤八两,心中乐;忙碌之余邀三朋好友,城里去。横批:红红火火中国城。

这是一家娱乐场所,所以“缕缕余香”“声声细语”等字眼都让人产生一些联想,这副对联还是少了些文化味。

同样是娱乐场所,位于北京海淀区万泉河路的向阳屯文化夜市,里面的几副对联,看上去就厚重多了。

满园蔬菜又栽花,四壁图书还挂画。横批:俗人家。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快拿壶酒来,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吃顿饭去。

横批:文化夜市。

小天地大市场让我一席,说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这对联的横批我记不清楚了。

在北京大学内的北大书屋,我还看到这样一副对联:

文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横批:北大书屋。

这些文化味很浓的对联令人称绝。中国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大白话,过多引用典故以及强调哲理的诗并不受推崇。对联也是。

中国哲学倾向于教人乐,比如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问:现代的不少孩子,到点不想吃饭,也不喜欢吃饭,要父母追着赶着喂饭吃?

答:喜欢是什么?它代表某一个时间节点的短暂情绪,无论是你喜欢的工作,还是喜欢的人,长久相处的时候,都会发现里面包含着诸多不喜欢之处。如果你没有能力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那么,喜欢就会变成弱者的借口。

现在的孩子幸福,没有“饥饿”记忆。作家梁文道写过一篇谈萧红写作的文章《生活能穷出认命的人,生出许多古怪事》。梁文道说:研究萧红的学术文章已汗牛充栋,他要另辟蹊径,“因为她的作品是相当地丰富,例如说《萧红小说散文精选》,里面为她作序的香港作家洛枫,就特别注意到一点,我觉得这个注意点,正好也是我看她的作品常常看到的地方,我觉得她写得非常好,就讲她的饥饿。”

萧红的一本文集《商市街》中有一篇文章叫《雪天》,主要描写她和萧军在哈尔滨曾经很贫苦寄居在一个叫欧罗巴旅馆的日子,那段日子基本上他们是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所以常常处在饥饿之中,“而萧红写饥饿的那种状态,我觉得是现代作品里面几乎中国作家里面写得最好的。”萧红她是把饥饿写成一种关于“人的肉体还能不能活着,还是要被消灭的”这样的一种基本状态,这时它“不再是美食不再是文化,完全都跟那些东西无关,完全跟中国作家平常谈食物所关心的重点都不一样了”……

作家阎连科,在谈到文学素材的来源时,曾说自己是被“饥饿”刺激成为作家的。阎连科回忆了在饥饿面前人性的美好。有一天,父亲叫他到工地去一下,阎连科走了十几公里路。到了后,工地炊事员把阎连科带到一间黑屋子,嘱咐他不要发出声音,接着端来一大碗肉,一个4两重的馒头,从外面锁上门,让他在里面小声吃。阎连科吃完了那碗肉,半碗猪油也喝下去了。阎连科后来才知道,那天工地杀了一头猪,炊事员是阎連科的亲戚,才这样偷了一碗肉。

就是这碗肉的美味让阎连科“励志”,将来要过上好日子:想吃肉就能吃上肉,想吃油条就吃油条。

莫言在长篇小说《蛙》中描写的“饥饿”记忆就来自他童年时期的一次经历,“村里的小学校拉来了一车煤块,那种亮晶晶的东西我们不知道,一个孩子跑上前去拿起一块就嘎嘣嘎嘣地吃起来,香得很,大家一见就扑上去,每人抢一块吃起来,那味道的确好,直到现在我还能回味出来。大人们也来抢,结果一车煤块就这样让大家给吃完了”。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描写母亲上官鲁氏奇特的偷粮方式:“她给生产队拉磨,趁干部不注意时,在下工前将粮食囫囵吞到胃里,这样就能躲过下工时的搜身检查。回到家后,她跪在一个盛满清水的瓦盆前,用筷子探到自己喉咙里催吐,把胃里还没有消化的粮食吐出来,然后洗净、捣碎,喂养自己的婆婆和孩子,以至于后来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一跪在瓦盆前就想吐。”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现在的孩子幸福啊,没有饥饿的体验。家长很注意科学饮食,孩子也就少了点吃苦的体验。

科学合理的饮食不仅是基本健康的保证,也是战胜机体恢复免疫功能、战胜病魔的基础。一般而言,秋冬季节胃口好,吃得多。中医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的生长发育和整个新陈代谢过程,都需要脾胃运水谷,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依靠营养物质的支撑。胃口好说明脾胃功能好,可充分吸取食物的营养物质。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然后均衡地分布,不好好吃饭,瘦骨嶙峋,营养跟不上,自身免疫力也会降低。按照中医传统的理论认识,吃东西要辨证地吃:如果是寒性体质的人,就应该吃一些热性的、高热量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如果是热性体质的人,就应该吃一些凉性食物,如鸭肉、淡水鱼等。如何判断这个人是凉性还是热性体质?传统中医有一种简单的望舌的方法:一般而言,黄苔而燥的人,多是热性体质;白苔而水滑的人,多是寒性体质。

马克·吐温说:保持健康的唯一方法是:吃你所不愿吃的东西,喝你所不爱喝的饮料,做你所不愿做的事情。

问:在养生热潮中,冬虫夏草,一度被商家称为“软黄金”。在主要生产地青海,甚至流传着“一两虫草三两金”的说法。这正常吗?你怎么看?

答:不正常,太不正常了。近些年冬虫夏草的疗效更是被炒得无以复加,价格也被无限拔高,30年间价格翻涨万倍。

其实,冬虫夏草的神效传说,科学上既没有证伪,也没有证实。有人将冬虫夏草比作“灵丹妙药”,有人则表示“吃它不如吃萝卜”。两种极端观点之下,冬虫夏草的药用成分是什么,效果有多强,会出现什么病理反应?至今依然是众说纷纭,其命运也扑朔迷离,几度反转。

最早把冬虫夏草正式纳入中药行列的记载是在清代《本草从新》中:“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 《中国药典(2015年版)》也记载,冬虫夏草功效为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2017年10月,国际知名科学杂志《细胞》子刊研究成果确认,冬虫夏草不可能含有虫草素等抗癌成分。消息一出国内一片哗然,也让冬虫夏草陷入了“无用论”中。

《健康时报》2018年01月16日第01版有一篇评论文章(作者为《健康时报》评论员徐婷婷),说北京三中院一纸宣判,冬虫夏草价格之王——“极草”最终落败![1]法院判决认定“极草”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退一赔十的请求获得支持。其判决依据,即2016年3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通知,宣布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

文章中说:冬虫夏草这几年堪称一出魔幻现实主义的巨作。从2010年“冬虫夏草,现在开始含着吃”的狂轰滥炸,一克千元赛黄金的售价令人咋舌,到“无证门”“质量门” 相继被曝光,叫板国家食药监总局,最终2016年3月极草被明确叫停,如今以败诉收尾。

极草终审败诉,但天价的冬虫夏草依然热销。冬虫夏草俨然已被包装成了“唯我独尊”的价格符号,而一些真正需要冬虫夏草的患者,反倒陷入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窘境。跳过这些“神话”,我们看到的是冬虫夏草消费群体对于自身健康的焦灼。于此而言,科学的引导和救助正处于缺位中。

争议之中,也是时候让冬虫夏草回归理智消费、回归“平常之药”,不能因为其不含虫草素就全然否定其药用价值,更不能让商家的坐地起价冲昏了头脑。世人眷恋虫草的珍稀,但再神奇也不至于达到包治百病的程度。什么冬虫夏草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于很多人来说,真正有点感冒,用薄荷肯定比冬虫夏草效果好。薄荷,就是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薄荷一点不娇贵,好养得很。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没有矫情的习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保健品的销售商喜欢忽悠老年人,因为,人老了之后辨识能力下降,你喜欢旅游,他们就声称买保健品送旅游,让你一步步落入陷阱。他们的忽悠也都是老套路,比方说,打情感牌,尤其对一些独居老人施以情感攻势,先在言语上套近乎;然后,夸大产品功效,施以小恩小惠,放长线钓大鱼的思路,先投点儿食,再步步为营,等着加倍捞回来。还有,就是激发攀比心理。一些老人退休后一时难以适应,他们渴望回到社会和人群中。一些保健品公司瞅准了这个机会,从购买保健品的老人中挑出一些作为“托儿”,现身说法,还根据购买产品的多少划分等级或颁发“证书”,刺激购买欲。

最近,读了云无心的一本书《吃的真相》,很感慨。看似无心,却有心。云是有心的。

骗子为什么一直有市场?这跟国人喜好跟风有关,缺乏对常识的判断。葛优说“我相信群众”,其实,群众未必靠谱。群众喜欢盲从。因为盲从,所有总是忙着追逐、跟风,一窝蜂地吃单一食品,什么绿豆啦、泥鳅啦,除了给骗子捐钱,什么也没有得到。图书市场又何尝不是如此?看古典诗词,很羡慕古人那种生活情趣,喝酒、赏花、弹琴、听曲,现在人活得太累,不是因为忙,不是因为压力,而是味觉被添加剂化,视觉被色情化,听觉被迟钝化、噪音化,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糖酱醋茶,全面受到威胁,纵然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无趣了。

生活在四面楚歌中,處处都要防守,纵有闲心,又岂有闲情?想起周国平写的一篇短文《无趣的时代》,录之如下:“有趣的是,你们会想象不出,这是一个多么无趣的时代。我朝四周看,看见人人都在忙碌,脸上挂着疲惫、贪婪或无奈,眼中没有兴趣的光芒。我看见老人们一脸天真,聚集在公园里做儿童操和跳集体舞,孩子们却满脸沧桑,从早到黑被关在校内的教室里做无穷的功课。我看见学者们繁忙地出席各种名目的论坛和会议,在会上互选为大师,使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有了空前热闹的学术气氛。我看见出版商和媒体亲密联盟,适时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畅销书,成功地把阅读由个人的爱好转变为大众的狂欢。我看见开发商和官员紧密合作,果断地将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老街区夷为平地,随后建造起千篇一律的大广场和高楼群。我看见许多有趣的事物正在被毁灭,许多无趣的现象正在蔓延。我不得不说,我生活在一个多么无趣的时代。

不过,我相信,对于一百年后的你们来说,凡此种种已变得不可想象。在你们的时代,孩子们会有快乐的童年,大人们会有健全的常识,兴趣而非功利会成为生活的动力。当我在此刻对你们说话时,惟这样的展望使我感到了些微的乐趣。”

去留无意,闲看花开花落,那才叫大学问。有一颗闲的心,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书、好文章。闲,是一门学问,很大的学问。清末名士王闿运日记中记载,同治九年二月的某一天,春雨过后,庭院中海棠全谢了,王闿运和如夫人(莫六云)在院中一同赏落花,安静好久,莫六云说:“春雨愁人,富贵离别者甚;秋雨愁人,贫贱离别者深。”王闿运曰:“然。”

王闿运闲出品位了。在自己的一寸天地里,也可以有山有水,有清梦,还有美丽的桃花。

“人不能只靠面包生活。”有人问我,你读那些哲学、文艺学书有什么用?的确,我读的很多书不是任何一种技艺之学,尤其是那些“形而上”的东西、那些所谓的“大道”,我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心性升华了之类,学问和智慧如何如何了之类,认识世界、洞察社会也不见得就高了,或许,我只是爱好、喜欢而已。

虽然曾经向往过庙堂,但至今仍习惯隐身蒿莱之中。惟有浸润于古文学之中,方可获得文化上的自信和勇气,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顿感内气充盈,振衣千仞之岗,眼看就能风生肘腋,摩翅云天了。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有梁漱溟他们那种“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责任意识,但无论日子多潦草,至少能在精神上大快朵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唐代诗人贺知章写过一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千万条低垂的柳丝,袅袅飘逸。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闲”, 二月春风像剪刀,不像三月的风,那样轻柔。

闲,是一种境界,它和什么家、什么者、什么头衔无关,和学历无关,闲是一种情趣,也是一种生活信仰。电影《蟹蟹侬》当中,那个漂亮的餐厅女经理萧萧接受追求者之一的某绅士的邀请,共进晚餐。饭刚吃了两口,电话响了,绅士接听后,穿上外套就要离开。萧萧说,就不能吃完这顿饭吗?绅士答:对不起,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处理,然后匆忙离开。萧萧望着刚上来的一桌菜,对自己说,原来我需要的是一个安安静静、陪我吃完一顿饭的人。

《内经》中说:上古之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你看这个“闲”字,外面是大门,里面是个木字,就是栅栏,表示把自己的情志、思想控制住,不让它随意横行。

现代存在主义创始人克尔凯郭尔说:“人往往只有通过对立面才能达到其追求的目标,这是人性中的不完美性!”英国作家、诗人、剧作家、艺术家王尔德说 :“活着是珍贵的,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王国维说:“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

问:你怎么看待“痛苦”“焦虑”?

答:很多家长都被培训机构打出的标语击中了软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却还在观望”“假期是用来超越的,不是用来玩耍的”……这些教育培训机构的广告词,无一不是在贩卖焦虑。其实,你研究一下文案,就能明白,现在那些“10万+”的所谓“爆款文”是有套路的。写这样的文章并不难,紧跟热点、照着套路就行。最重要的就是两点:第一,吓唬你,再吃这种食物,发展下去,就是癌症。还要一本正经地搬出马云若干年前演讲的一个视频,多少多少年之后,癌症患者将会有多少多少人,总之,就是吓唬你。第二,贩卖焦虑。比你成功的人还那么拼命,隔壁老王在练腰,某某某在磨刀,你还在睡觉?还不赶紧努力,你就要被时代淘汰了,你还不知道?就是这一套。总之,不把人弄焦虑不算完。

现在有人把“痛苦”当成口头禅,其实,真正的痛苦,比如癌痛,到晚期,往往伴有肝脏多发性转移,那个痛和苦,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比方说吃饭,人家吃的是饭,他吃的是钢。他吃进去一粒米,从放进嘴巴里那一刻起,这粒米在身体里哪个器官,哪个器官就会令人疼得痛不欲生,别说吃饭了,就连吞口水都像是吃碎玻璃渣子。还有,头痛的感觉就像是持续坐了好几天过山车缺氧眩晕。还有排大便的时候,要是能拉肚子就是福气,明知大肠和肛门那里最痛,却也要往那儿用上全身的力气。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就是这般饱受疼痛折磨,他们中有的忍不住疼痛,真想尽快了结此生。“我不怕死,但我怕疼”,有患者因为忍受不了疼痛而自杀。

心安,才能“慢”起来。只有心安才能无所畏惧,不悲不喜,即使劳累、辛苦,但也不知疲倦。可见“心安”是多么重要。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哲人有言,艺无止境,学海无涯。“慢”才能练就过硬的内功,从而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然而,培训机构是要快速赚钱的,他们才不会“慢”呢,他们只要短、平、快。岂止是培训机构要赚快钱,现在大家都想快速赚钱。自从房价被炒高之后,人们再也不愿意做“慢”的事,包括搞实业。搞实业太辛苦,赚钱又慢,甚至出力不讨好,买房卖房,一转手就赚大钱,多省心哪。过去,在海边,世世代代靠捕魚为生的人,有一天,忽然发现,从海中捞砗磲,能赚大钱,他们还会捕鱼吗?直到政府出手,禁止砗磲买卖,闹剧才结束。

商家的广告,你能当真吗?玩串、穿“复古”倾向的奇装异服、聚会念诗然后哭、大肚子、传授人生经验、留长发长须、皮带挂钥匙、脖子挂金链、长指甲、手机戴皮套……用这些来概括“中年油腻男”似乎还不够,还要配套的茶与酒。喝茶讲文化、喝酒讲抗癌诸如此类。白酒商家说“白酒抗癌”,凉茶商家说“凉茶延寿”,他们总是挖空心思搞噱头,你能当真吗?千百年来,“寿与天齐”的歌颂终究是聊以宽怀的江湖传说。

有时候,一个概念,比如“颜值” “美”,就足以令定力不够的人产生极度焦虑,甚至丧失理智,越陷越深,沉迷其中,为所谓的“美”而自毁前程。2017年底,据《检察日报》披露,江苏省高邮市农委原现金会计柏玲挪用公款达1051万,其中8百余万元用于美容消费。

据柏玲供述,她自2013年1月开始到美容店消费,禁不住美容师的推销及使自己变美的诱惑,消费金额开始逐渐变大,从几万至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是自己又没有那么多钱,后来想到自己手上掌管着单位的小金库,于是就动起了小金库的心思。

经查,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柏玲利用工作便利,采取伪造银行对账单、从银行提取现金、私自将公款转入个人银行卡中不入账等手段作案57起,累计挪用公款1051万余元。

一个昔日淳朴、干练的“80后”小姑娘,却在虚荣心面前失去了理智和抵抗力,贪污单位公款高达1千余万元,让人震惊。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抑郁症患者日益增多,焦虑症患者也不少。焦虑的人绝不只有你我。焦虑和担心、恐惧密不可分。担心什么呢?担心明天,担心以后。你在那里担心明天,担心以后,也不想想:你今天过好了没有?今天的24个小时,你都没有过好呢,却去担心明天和以后,你不觉得想得太多了么?这和那个整天担心天有一天塌下来的杞人有什么区别呢?把今天过好了,才有资格担心明天,对吧。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过好了今天的淡泊日子,明天头角峥嵘,才可以慢慢归于云淡风轻、宁静平和。

不少家长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和张爱玲的名句“出名要趁早”一样流行。当下弥漫在不少家长中的教育焦虑,与此密不可分。

惜钱莫教子,护短休从师。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我们现在老提倡“赏识教育”,弄得孩子只能听表扬话、一点批评也听不进去。“护短”未必好,孩子该经历的挫折一样也不会少。

“出名要趁早”转化成教育观念,就成了“识字要趁早”“报班要趁早”“出国要趁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教育异化成一种速度的比拼、时间的消耗。

我们如果只关心纯粹理性——即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数学公式”,具体说来,就是关心蔬菜和粮食,关心物价、房价、装修、买车,那就少了“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怀。

文学是什么?就是用人间的语言说天国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听不懂。而叙述者也苦于找不到词汇——合适的词汇。这就有了焦虑。在和不是一类人的人说话的时候,我常常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就像他们听不懂我的话一样。还好,我有一间单独的书房,回到自我空间,交流就不需要了。

真正和谐完美的饭局是桌上所有人都喝酒,而且喝得状态必须差不多,大家一起兴奋,一起疯狂,一起胡说八道,就像一车人都吃大蒜,互相都闻不到臭味,谁也不嫌弃谁。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世人皆醉而我独醒!

最深的焦虑来自比较。为人父母者常常伴随罪恶感,好像给孩子的太少,这是家长焦虑感的根源之一。因为缺乏自信,就很容易被别人的行为左右,就很容易对孩子过度关注、过度筹划,以致在焦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卡夫卡无奈地说:“目标是有的,道路卻没有;我们说有路,不过是踌躇而已。”

焦虑为何物?心理学家说:当原始人在面对一头大型啮齿类食肉动物时,焦虑就产生了。现代社会中,生存焦虑已不普遍,只不过那头食肉动物化为了无形——怕自尊受伤,怕被族群孤立,怕在竞争中失利。

焦虑并不一定会造成“心理阴影面积”的无限扩大。焦虑要有个度,焦虑只会拔苗助长,“虽曰爱之,其实害之”。适度焦虑则可以看成动力。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焦虑也可以成为建设性力量,如同鲇鱼效应,鲇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同样,在克服焦虑过程中,个体的能力也将得到超越。以淡泊之心,对待世上焦虑之事,方可达到静以修身的境界。

苏东坡说:“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吃饱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吃货们看了这段话,估计要笑了。梁遇春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春朝”一刻值千金》。他说平生之志是:睡觉等春来,春来了好睡觉,“现在春天到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五六点钟醒来,就可以看见太阳,我们可以醉也似地躺着,一直躺了好几个钟头,静听流莺的巧啭,细看花影的慢移,这真是迟起的绝好时光。能让我们天天多躺一会儿罢,别辜负了这一刻千金的春朝。”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觉睡到自然醒,便是人间好时节。梁遇春先生说春来早,五六点醒来,先一泻汪洋,再“醉也似地躺着”,那叫回笼觉,老婆没在旁边聒噪,小区男女也都外去,觅食的觅食,寻芳的寻芳,小区是一片空灵,迷迷糊糊睡去,如枕空山新雨后,一片禅林中。“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最聪明的人,不会去比大梦谁先觉,该比的是大觉谁先梦。什么叫高枕无忧?这就是啊。你有很多钱,可就是睡不着,你感觉幸福吗?有的人为了能睡好觉,一冲动裸辞了,结果呢,心情又解脱又焦躁。解脱是解脱了,焦躁自然随之而来,这是冲动的惩罚。于是,发朋友圈提醒朋友:先马后炮一下子:再跳槽的时候,别裸辞了。尽量骑驴找马,好处是不会慌。人一旦闲得久了,找工作再碰几次壁,就容易慌,就容易影响自信,就容易降低标准,就容易“反正找不到最好的,随便先确定一个算了”。更何况,骑驴找马,你有话语权,因为你不急,招聘公司急;你裸辞求职,如果你不是名声在外,招聘公司求贤若渴,话语权就不在你这了,你谈薪的筹码也少了。心里没着没落的呢,先去游玩,玩也玩得不踏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即心魔。人最大的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于心魔。

魔鬼诱惑人犯罪,通常有三招:第一,赏心,即肉体的情欲;第二,悦目,即“眼目的情欲”;第三,自我膨胀,以为自己厉害,也就是所谓“今生的骄傲”。

曾看过一本讲西方医学史的书,说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医学基本上就是瞎懵,和我们中国的中医一样的,治病主要是靠经验,很大程度上就是经验,只有少部分是分析,后来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才有了根据、分析等等,作者的结论是:(当时的)医学根本就不是一门科学。

电视上报道一个小孩子,10多岁的时候腿疼,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没事。几年后,更疼,去检查,还是没事。到了20岁的时候,一查,绝症,死了。你说仪器是不是坑人?

前几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在做客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时,讲过一个真实案例:我有一个在医院当院长的朋友,他父亲2008年春节后感到胸闷,到著名医院一查,发现冠脉有梗塞,轻度二尖瓣瓣膜闭锁不全,需要做手术。手术做得很好,但是第二天就出现了感染;感染也很简单,条件好,最好的抗生素用下去,控制住了;过了两天又出现真菌感染,接着用药;真菌感染控制住完了,肝功能严重受损,怎么办?用药,保肝。结果还没保完,肾功能也损伤了。30多天花了30多万,最后还是走了。这还是给朋友看的病。

如果老人不是这样治,悠着点也许还活着。国外一家权威媒体甚至说,有65种病也许不治疗比治疗好。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圣人,其最高头衔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内圣外王,皆达顶峰。孔子活了73岁,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很高寿了。他老人家一生颠簸,生前很不得意,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失败的。他培养了那么多学生,可是真正理解他的学术思想、令他满意的,有几个?颜回也许勉强算一个,可颜回早早就死了。其他还有谁?没了。而且很多学生还曾一度离他而去(详见刘勰《新论·心隐》)。他周游列国14年,他的所有想做的事情,迄未成功。孔子在其加V的微博“@孔子《论语》”中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可是,对孔子而言,“立德”有吗?谈不上。“立功”有吗?没有。“立言”有吗?也没有。怎么办?不得已而求其次。三立,总得立一个吧。于是,失败之后的孔子,到了晚年,那个时候自然没有退休金啦,他退回老家去干嘛?“立言”去了。司马迁说“仲尼厄而写春秋”。孔子在现实世界碰壁之后,回家,埋头整理文献,研究《周易》,编撰《春秋》。孔子感叹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问:据2018年12月11日《成都商报》报道,浙江温州惊现未成年人“女德班”,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对未成年女孩进行洗脑,鼓励其在面对男性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等等。一系列奇葩理论令网友感叹“2018年了,还有这种机构”。日前,温州市已成立联合调查组,约谈相关机构负责人,责令其立即停止办班并关闭培训点。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答:《人民日报》有篇评论,其中讲道:当前,对于开掘传统文化,还存在“三化”的问题。一是“功利化”,忽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公益性、教育性,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招牌赚钱牟利;二是“庸俗化”,恶搞戏说历史事实,大肆解构历史名人,任意颠覆文化常识,扭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三是“简单化”,不顾时代特征,不辨精华糟粕,对传统文化盲目推崇、照搬复制。那些既无历史又无文化的新建古城、古镇,那些唯利是图、喊出天价的私塾、讀经班,一拥而上争抢名人出生地,荧屏充斥胡编乱造历史剧,都是这“三化”的现实表现。凡此种种,非但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反而让文化失色、让传统蒙尘。

有一些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开办“女德”班,一时大有混淆传统文化,错论“女德”与男女平等理论之感。

“女德”讲座竟然宣扬面对家暴应进行忍受,说什么“忍让是大智慧,我们女人一定要忍,还有总挨揍、挨人欺负的人不爱闹病”。还说什么“女子不柔,家必发愁。女人太强,必克丈夫。克不了丈夫就克自身,不克自身必克子孙,到头来不是夫离就是子散”, 宣扬“女子点外卖、不刷碗是丧失妇道”“女人就该在最底层”,扬言“女孩最好的嫁妆是贞操”。“女德班”的奇谈怪论,根本不是“传统文化”,是在宣扬命理学说、血统论、不科学的女性健康观念等。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学习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方说,继承遗产需要开具“无小三证明”,这样的要求就令人啼笑皆非。你不能说,这是为了你好,为了家庭的和谐,这样的奇葩证明你不能披上“文化”的外衣,而应该从培养公共服务的群众意识来看待。

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应当以是否违背现行法律、是否违背科学标准、是否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

把糟粕标榜为“文化”,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牟利,这不仅祸害了孩子,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蒙羞。

打着“传统”的旗号堂而皇之回到课堂,把糟粕标榜为“文化”,其实是“反文化”。你看《诗经》上怎么描写的女子之身貌?“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果实丰满,必要根深蒂固。身体少壮、气色丰满才可以宜家宜国的。你看看盛唐女子都啥体魄。

曾被视为封建迷信的风水术,近年也有人打着“传统文化”旗号重新浮出水面。比如说,有个别孩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孩子产生了幻听、幻视,家长迷信所谓“风水师”,风水师告诉他,厕所该修在哪儿,房门该向哪边开,镜子该挂哪儿,床头该朝哪个方向,哪个房间要放绿色植物。他们的判断依据是“气”的流动、电磁场或者其他“能量”。这就走偏了,应该先带孩子去看医生才是。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脑神经递质多巴胺在奇幻思维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高水平的多巴胺让人更容易迷信,看到什么都觉得有意义。例如,这样的人在一张风景画中能看到很多张人脸。反过来看,大脑多巴胺水平过低的人缺乏奇幻思维,他们还较难以体验到快感,往往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有的人还容易患上抑郁症。

风水历史悠久,近年来又沉渣泛起。对于风水,《辞海》的解释是:“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说。”其实,风水又称堪舆,是古代的相地艺术,由占卜宅兆发展而来。它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与传统的易经阴阳五行等观念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以现代的术语来说,风水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学、心理学、景观学。风水虽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其属于虚幻飘渺的“精神鸦片”,缺乏现代科学依据支撑。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王天说得好,一些人误把风水当做环境科学,实际上风水是以神煞、星宿、命相、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等为指导,其本质还是属于迷信一类,不该相信而应破除。

2018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篇评论:《别让“女德” 抹黑了传统文化》。饱受诟病的“女德班”何以死灰复燃、屡禁不止,背后原因值得警惕。文中对此进行了分析:时下,全社会都在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人也希望在生活中能够拥抱传统,或欲翻阅经典以提升个人修养,或欲了解历史以解决现实问题。然而,这样的精神需求也给了一些“文化骗子”可乘之机。这些人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却对投机取巧颇有研究。有的假借传统之名,大肆宣扬“男尊女卑为礼”“养生根治癌症”“风水能定乾坤”等歪理邪论,冒充“国学大师”从中牟利;有的人对传统文化不加辨别,未经消化吸收,将糟粕当做精华来继承,甚至把古代那一套做法盲目搬到现代社会。凡此种种,不仅让传统文化变了味道,更诱导当代一些人价值观走偏、行为失范。

可怕的是,即便是一些成年人,也未能认清这些“伪传统” 后隐藏的问题。当孩子不愿做家务、不听长辈教导、沉溺网络游戏时,仍有家长试图简单粗暴地把孩子丢给类似第三方机构,而忽略为人父母应尽的教育职责。还有一些人,当面对家庭矛盾、病痛缠身、事业不顺等问题时,将测字算命、烧香拜佛等伪科学视为“传统文化”,丝毫不考虑从问题根源找出解决对策。“功利化”“庸俗化”“简单化”的传统文化,非但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反而让文化失色、让传统蒙尘。凡此种种,呼唤有力有效地监管,更呼唤正本清源的决心。

问:怎么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

答:《黄帝内经》这部经典,既是道家的经典,也是儒家的经典。虽不是黄帝本人所作,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黄帝所作。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以黄帝之名传世的各类著作无不寄托着历代人们对于黄帝、黄帝文化的敬意及黄帝以来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也反映了历代口耳相传的黄帝思想、黄帝精神。《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阴阳运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北宋出现了“儒医”的概念。“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说法即出自北宋名儒范仲淹。

身心一致,“一气贯通”是中国哲学和医学的基本信念。中医里的元气就相当于西医的免疫力。中医治疗元气脱失的方法就是“补”,最好的药物是人参,古人讲“人参大补元气”,但后人把补理解成“益”,以为吃人参能增加元气,延长寿命。服用人参后,神阙漏气的情况会改善,脐周动气会减弱、消失,人体又回到靠心脏和主动脉弓搏动输血的状态,身体就会逐渐平复。《中国家庭报》2018年1月4日有一篇文章,谈的就是咳嗽痰多,清肺不如温补化痰,文章的标题是《咳嗽痰多别急着清肺》。文章说[2]:冬天容易感冒咳嗽,特别是老年人,感冒好了之后,咳嗽会持续很久,而且还有痰多的问题,每到此时,人们就想到吃有“清肺”字样的中成药,如羚羊清肺之类的。

事实上,体弱年迈的人如果出现痰多,且痰白、質地稀薄,就不要用清肺的药物了,因为这样的痰是虚痰、寒痰。

人体支配内脏的神经,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比交感神经低级,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占主导,只有到了老年,身体虚弱的时候,副交感神经才能“接班”,而副交感神经可以使体液,包括唾液、痰、鼻涕的分泌变淡、变稀、变多。

很多老年人,虽然并没有多么严重的肺病,也没感冒,但是总是咳嗽痰多,且痰的质地很稀。这就是因为他们老了,副交感神经占主导了,所以分泌出很多稀痰。

鉴于此,老年人的咳嗽痰多,不能像年轻人感冒那样,吃过多的“清肺”类的药物,因为“清肺”类的中药多是寒凉的,把这些寒凉的药物用在痰多的老人身上,肯定是无效的。甚至虽然不是老年人,但因为感冒时间拖了很久,已经有些虚弱的人,也是如此。清热药物用久了,人更虚,副交感神经更要犯上作乱,病情更要加重。

这种情况,应用些温性的药物,如“二陈丸”“止咳橘红丸”,或平时用陈皮泡水代茶饮,也有化痰的效果。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稷下道家的“精气”,国医理论中的“精”“气”“神”都具有物质性,“神”和西方哲学中的纯粹精神、纯粹思维不尽相同。气连通生理和心理、精神,人的精神状态影响心理、生理,都是通过气来实现的。不少生理病症都能追溯到心理因素、精神因素。《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关联,这种人体与自然环境相通的思想称为“天人相应”。它主要表现在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受自然界气候改变、昼夜晨昏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中医总结为“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因为人体十二条经脉所属的五脏六腑分别对应十二个时辰,所以不同经脉的气血随着时辰更替会出现盛衰变化。如果脏腑功能异常,在相应的时辰就会表现出特定的症状。

《黄帝内经》强调“养心”,强调“恬淡虚无”。这里的心,是身心一体的心;不仅是心脏,也是心理、思维和精神,其中包括纯粹精神、纯粹思维的因素。张载、二程都深通医学。程颢提出了“切脉体仁”的说法。这里的仁,就不仅是一种德性,也是天地万物的“生意”,人的生命力。《黄帝内经》里曾有“胃不合则卧不安”的说法;临床营养学家也指出,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晚餐中吃了一些“不宜”的食物。程颐还提出了治疗恐惧、失眠等症状的精神疗法。

《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保健的论述很多,比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体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物质,根本来源于五味,但伤害内脏的也是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脏气法时论》里说:人体正常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字,“天行健”,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天,其中有日月列星、风云雨露、雷霆霹雳等各种综合现象,单单一个雨字,就包括電、雪、雱、雹、霰、雾、雬、霜、雸、霂、霈等等,今天我们称之为“天文”。上善若水,一个“水”字,古人也有很多讲究。

一个学生说,当年《大长今》打动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很好,你早早明白了一碗水也是食物的道理。”师弟换水泡茶,入口甘润,大异往日,漫思及此。

剧中韩尚宫给立志学厨的小长今的第一课也是一道作业:倒碗水来。小长今原以为小事一桩,不曾想倒了很多天,端过不同的水,热水、冷水、泉水、井水、糖水、绿豆水、竹叶水、木碗水、瓷盏水……师傅从未喝过一口。小长今实在忍不住了,细问原因,才明白原来师傅有喉疾,便很快再次端了水来。韩尚宫这才喝了一口,并说了这句话,——是欣然,也是告诫。

诚然,所有入口的东西中,水是最易被忽略的,却也是最基本的。不同的水有不同的口感,亦有不同的作用。作为一名给人呈上食物的厨师,绝不能忽视任何入口的东西,以让用餐者健康愉悦进餐,哪怕倒一杯日常饮用的水,亦绝不可怠慢。韩尚宫常言这是做食物者的“诚心”。若无对生命的深深的敬意,以及对专业的深深的敬意,焉有此语。

世界上著名的饮料有三种,咖啡、可可、茶。其中,咖啡、可可(色棕红),味苦性温,可以提神,增加人体热量,但如果看看其中的副作用也是吓人,比如会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等。实际上,不要太过,对人体还是有好处的。凡事不能过。茶色清绿,味苦涩性凉,少量饮茶有神清气爽、宁心清热的作用,大量饮茶则苦涩郁滞肝心精气而化热,同时苦寒伤脾胃肺肾,对身体虚弱的病人是有害的。

古代对中医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观乎天文”,可以“以察时变”。一个学生辞职考博士,可能由于压力大、紧张等原因,莫名其妙持续低烧多日,吓坏了,到三甲医院检查、看病,结果都给她拿了些消炎药,没用。这个学生对我谈起她的发病简要过程及能忆起的症状:9月5日下午,开始没有任何预兆地发低烧(之后无规律低烧,11:00—14:00多一点),其余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去社区医院,他们给她开了抗病毒感冒药和退烧的药。

吃了几天,但是没效,她就停了药。

就这么烧了一个星期,后来莫名其妙好了一天。

然后,5天前又开始牙龈发炎、发肿,肿到牙根松动的程度,伴有“偶尔中午(11:00—14:00)发烧”,极为口渴、口内冒火,无其他异常症状。

牙龈肿了两三天后又低烧了,差不多整天烧。

两天前,她去市医院查了一下血常规、登革热、血糖,都没有什么问题。医生告诉她说,是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炎引起的低烧,没什么大碍,就给她开了消炎药。这两天吃了药,今天一早牙龈完全好了,但是,低烧完全没有见效。

之前她低烧还能活动活动,但从昨天开始她很少吃饭,而且今天一天躺在床上,今早开始腰部及以下又酸又沉,根本动不了,伴有微小程度腹泻(之前无)。

当下症状:低烧。腰部及以下极酸且沉,几乎无法动弹,爬楼梯艰难,需要拐杖才勉强能上去。口中冒火,口渴症状减少,无食欲,其他感觉无有不适。舌苔泛白,从早上开始脸色煞白。

还有一个细节,她爱握紧双拳,这说明她心理壓力大、紧张,有焦虑现象。我问:睡眠如何?她说还可以。但爱做梦。我问:你的梦是故事片还是恐怖片?她说,故事片多。

由于该病“突发突止”“毫无预兆”的临床特点,让患者惴惴不安,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出行、大小便等日常社会生活,出现严重的“预期焦虑”。通常,对于发作比较频繁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选择,抗抑郁药物、小剂量镇静安眠药物,都有很好的抗惊恐作用,减少预期焦虑,减少发作频率,改善睡眠质量。但是用久了,也会产生抗药性,甚至产生其他的影响,比如低烧、腰酸、牙痛等等。根据她的陈述,结合脉象、舌苔,四诊合参,我建议她吃桂枝汤、当归补血汤、平胃散的合方,三剂。同时,给她开了资生汤,让她煮粥。结果,一剂之后,就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睡眠踏实了,没有梦了,吃饭也香了。也不发烧了。学生真切地感受了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现在卫生部门在号召大家灭蚊,防登革热。我说,给你一个驱蚊“秘方”,白芷、藿香、丁香、金银花、石菖蒲、艾叶、薄荷、苏叶八味药,各10克就行,不仅能驱蚊,还能提神醒脑呢。

病愈的她,心情舒畅。她说:天眼,彩云,耀日。此刻是真快乐。一生究竟能遇多少造化神秀?就算尽力也拍不出什一的原景,亦是好好看过、感动过、快乐过,且永不忘记了。便已足了。还是宝玉的念想好:花落时是无可奈何的了,花开则恨不得用足了全部诚挚心肠好好爱护、好好欣赏。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相应,讲的就是人的作息时间要符合自然节律的变化。人应平和喜悦,起居有常,并对天地表示最大的礼敬。医学圣典《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四时与节气,便是最基本的术数。那么,在24节气中,哪个节气是阴阳平和呢?是春分,春分便是天地间一个阴阳平和的日子。当此时也,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寰球诸地,皆昼夜等长。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处于最均衡平和的状态。此刻的天地万物,正如同《中庸》所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皆是好时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通过对饮食起居、七情六欲的把握与调整,让自己时刻处于阴阳平和的状态,如此,便可以“日日都是春分”,时刻都是青春。

古人把天地间的风、火、热、湿、燥、寒这六种气的盛衰变化,形象地描述为一种车轮的运动,有开有阖,也就是“开阖”运动。这种“开阖”运动,又称“离合”“捭阖”“阖辟”等。一开一阖,化生万物。介于开与阖之间的是“枢”,动态太极就有了“开、阖、枢”三种状态。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离合论》这样说:“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阴阳离合产生三阴三阳六气,“三生万物”是“六气化生万物”。《黄帝内经》载:“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其生五,其气三。”故“三生万物”的“三”不是天、地、人,应是“开、阖、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人体阴阳的“开阖”枢,是由五脏所藏之精来实现的。六经功能表现在三阴三阳,三阳经分别是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经分别是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 三阴三阳的开阖时间段如下:少阳愈解时是早3点到早9点;太阴愈解时晚9点到早3点;阳明愈解时是下午3点到晚9点;太阴愈解时是晚9点到凌晨3点;少阴愈解时晚11点到早5点,厥阴愈解时凌晨1点到早7点。

从9点开始是太阴的时间,太阴主阴开,也就是阳开始收藏,这是入睡的原因。所以,通常,睡眠时间在10点到11点之间。有的人患有睡眠障碍,主要是由于在10点到11点之间,太阴收藏不足而阳不能顺利收藏。

所谓开太阴是指健脾降胃气,以健脾燥湿消食降胃气为主。太阴不开病,在《伤寒论》中主要表现为脾阳虚,治疗的方子是四逆汤、理中丸之类。如果11点以前难以入睡的可以考虑脾胃失调的问题。《内经》有一个“半夏秫米汤”, 方中只有两味药,一个是半夏,另一个就是秫米,治疗失眠症还很有效。秫米,也称为黄粘米,能够健脾养胃气,目的是帮助半夏降胃气,太阴可以按时收藏,人们可以按时入睡。白天阳主生长,夜晚阴主收藏。人的失眠症状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难以入睡,二是睡眠中容易醒。

如果因为脾胃失调导致入睡困难,《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是个相当好的方子。“半夏泻心汤”对因脾胃气机失调所致呕、痞、痢症有神奇疗效。在汉代,心就是胃。精神方面有问题,脾胃一定不太好。张仲景给这个方起名“半夏泻心汤”,为什么不叫“半夏泻胃汤”呢?仲景是通过调理脾胃以达到平心的目的。“半夏泻心汤”中所有药物都是针对脾胃而设,如黄连可以清心火,但主要药物还是以调理脾胃为主。如果是实证脾胃有湿、心火上炎等,可以考虑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如果是虚证,主要是由于脾气与心阴血不足有关,治疗应该以归脾汤、睡得安(高枕无忧散)等方子为主。方子的组成主要包括健脾益气的党参黄芪,还有滋补心阴血的酸枣仁、柏子仁、远志、龙眼肉等类药物。如果到了凌晨1点到3点时还睡不着,这个时间段包括了太阴少阴和厥阴三阴,三阴的问题是由于藏精不足,但造成其藏精不足的原因很多。少阴与厥阴的问题很可能与肝阳上亢、心火上炎有关,那就应该清心火、潜肝阳、护中焦脾胃,可以考虑“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此方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炙甘草组成。方中柴胡、黄芩清少阳相火,桂枝解营瘀,干姜温脾陽燥湿,牡蛎潜阳安神,天花粉在清热滋阴的同时也可以降阳明经热。如果是慢性的、长期的失眠,应该与肝心阴虚有关,可以考虑“酸枣仁汤”。如果是半夜易醒,这种情况,则应该疏肝解郁、清心火、潜相火,治疗可以考虑用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以及甘麦大枣汤等。

在六淫与五邪中,与妇科关系密切的有寒、热、湿邪,此外还有七情、生活失度、体质因素等。妇科疾病和其他科的区别,或者具体一点说,调经种子(也就是不孕不育)这个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患者直接或间接地损伤了冲、任、督、带等。任通冲盛,才有正常的月经。调经种子,首先要抓住患者的病因病机。不孕的病机,有的是因为肾虚,有的是因为肝气郁结,有的是因为淤血,有的则是因为痰湿内阻。我个人体会到,采用薯蓣丸,结合傅青主种子篇中的温胞饮、养精种玉汤、温土毓麟汤、开郁种玉汤等种子名方加减化裁,效果是明显的。

陈修园讲:“薯蓣丸祛风、补虚、破淤这三纲鼎足,是不易之准绳。”薯蓣丸这个方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并增强患者的体质,对疲劳综合症、抑郁症、月经量少、肿瘤、不孕、功能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子宫发育不良、小腹冷痛,以及男子精寒精少、活动率差、睾丸冷痛等,只要用之对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体质形成于胎儿期,受之于父母。明代张景岳称之为“禀赋”。到了清代的《通俗伤寒论》才出现了“体质”一词。体质体现了中医的形神统一观,精神、性格、情绪等对体质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病因学说之一的体质因素,在不孕不育这类疾病当中甚为重要,这是因为女性有特殊的体质特点。《灵枢·五音五味》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宋代《妇人大全良方》强调:“妇人以血为根本”,这是对女性特点的高度概括。

不孕不育这类疾病与体质关系密切。比方说,妇女如果先天肾气不足,在生育期就容易发生月经后期、闭经、崩漏、不孕症等。又比方说,平常性格忧郁、内向者,就容易发生以肝郁为主的月经前后不定期、痛经、不孕症等。

在谈到经方的时候,王叔和曾说:“真方,有神验者。”临床实践证明,老祖宗传下来的经方,只要对证,辨证论治,用之当,确有“神验”,而且安全可靠。比如薯蓣丸,《金匮要略》上说:“诸虚劳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也就是说,对那些气血阴阳显诸般不足、尚兼感受外邪的人,确有奇效。薯蓣丸用药共21味,除大豆黄卷、桔梗和白蔹为下品外,其他绝大部分都是《本经》中的上品和中品。此方的君药薯蓣,也就是山药,属于药食同源。在北方,老百姓经常用来煮粥、煲汤。

薯蓣丸中所涉及的玉屏风散、八珍汤、炙甘草汤、小柴胡汤等,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中医名方。薯蓣丸方中涉及的其他几味药:神曲、大豆黄卷、杏仁、桔梗和白蔹,也都不是大热大寒之药。经过临床检验,相当平稳,安全可靠。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不少患者反映,用了薯蓣丸之后,感觉体质增强了,吃饭香了,睡眠好了。那么,医生采用薯蓣丸加减化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起到了“安神定志”的作用。

薯蓣丸的组方特色,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等补气养血名方,皆从此方脱出。李东垣调理脾胃的补中益气汤中,就用了薯蓣丸中的柴胡、人参、白术、当归等,其组方思路与薯蓣丸有相似之处。张锡纯善用山药,曾用一味薯蓣饮治愈妇人闭经、产后劳嗽等症。还用薯蓣粥治愈多人的阴虚劳热,或喘,或咳。张锡纯在许多虚损病症中常使用薯蓣,疗效称奇,与薯蓣丸重用山药为君药、治虚劳的思路相同。后世许多调理脾胃、益气养血之方,也多受了本方启发。

薯蓣丸组方,补中有疏,静中有动,配伍精当,主辅分明,其方义如下:

君:薯蓣,也就是山药。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山药,是“四大怀药”之首,也有人叫它“小人参” 。《本草纲目》里说:山药有五大功用:“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民国时期医学名家张锡纯对山药情有独钟。曾有一女子生完孩子后咳喘不止,已经生命垂危,张锡纯看后只用单味药——山药,告知女子的丈夫每天用六两山药熬汤给产妇喝,称为薯蓣饮。没想到喝完后,女子病情好转,不久恢复健康。张锡纯认为此女子为产后气虚,尤其是肺气大虚,所以才不断咳嗽,山药色白入肺经,正好补脾补肺,恰到好处。

臣:人参、白术、茯苓、大枣健脾益气;地黄、当归、白芍、阿胶、麦冬,滋阴养血。

佐:川芎,入血气,行血;神曲、大豆黄卷,化湿和胃;桂枝、防风,疏风解表,与白芍配伍,调和营卫;白蔹,清热;柴胡,疏肝气。甘草,和中。

使:酒。

当然,《金匮要略》里面说“空腹酒服一丸”,说的是丸药,服汤药的话就未必要酒服了。

在薯蓣丸这个方中,山药配伍柴胡,一补一泻,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焦神曲和焦山楂、焦麦芽配伍,就是消食化积之“焦三仙”。

苦杏仁和桔梗配伍,一降一升,能有效地祛痰、排脓、止咳。

白蔹,配伍阿胶,可治吐血。当然,这个白蔹现在一般是外科用药,在治疗不孕症方面,这味药通常不用。

与“天行健”相对应的,是“地势坤”。和“天文”相对应的是“地理”。“理”这个字,偏旁是个“玉”,玉是种特殊的石头,是有理的,石工要顺石脉自然走向往深层下凿,这就是讲“理”,顺着“理”来讲。《孟子·梁惠王上》说:“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水往下淌,这就是一种地势之顺,这就是“理”。 地,承载着地上的所有一切,它有它的势,所谓“坤”就是“顺”。相传4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黄河流域发生大洪水。鲧奉尧的命令治水,他用“障水法”,9年不能平息水患,被杀于羽山。舜即位后,命鲧的儿子禹负责继续治水。据《尚书·禹贡》记载,禹总结了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改以疏导为主,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平息了水患。这就是一种地势之顺,顺势而为。

问:在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谈谈关于读书的话题。尼采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书中痛惜地指出:学者因为过早地献身于科学,他们的本性遭到扭曲,成了精神上的“驼背”。这话怎么理解?最近看了一部电影《都灵之马》,没有什么故事情节,据说是关于尼采的电影。电影从头到尾,都在煮土豆饭。尼采说了一句话:时间是我们的负担,这话怎么理解?

答:在尼采晚年写作的自传《瞧这个人》一书中,他回忆道:“一种焦躁笼罩了我。我知道是刻不容缓反省自己的时候了。我感到惊恐,一下子看清楚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我以古典语文学为我的全部生存、我的生命,这是多么无益、多么草率。我为这种错误的谦虚而羞愧……”一个人一旦成了学者,一旦占有一种专门的学问,从此便被这门学问所占有,成了精神上的“驼背”,成了那个专业的牺牲品。

尼采最反对“读死书”。他认为:真正的读书人首先必须是为自己的人生意义去探寻和创造的人,“不断生活在最高问题的风云中和最严重的责任中”,他们的生活“全然不是静观的、局外的、默然的、安全的、客观的”。尼采断言:“一个学者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 “即使我走我自己的错路,我也仍然走在他们的头顶上。”

什么叫学生?就是主动学习的人。什么叫老师?海德格尔说:老师就是比学生更会学习的人。电影《黑客帝国》中,人类被母体在脑内植入幻觉,在幻觉里度过一生。史铁生说:“要是在梦中可以怀疑是不是梦,那么醒了也该怀疑是不是醒吧?要是在梦中可以再梦,为什么醒来就不可以再醒来呢?”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重温旧梦,反而把那个美好的旧梦给破坏了。比方说,你回到你小时候成长的地方、吃了小时候爱吃的面,发现一切都变了,和你小时候的记忆完全不一样,物是人非,面的味道也不对了,那么,你会不会感觉:旧梦再也无法重温,被你这次“重温”给毁灭了?

罗素说:西方哲学史就是对柏拉图思想的一连串注脚。怀特海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关于欧洲哲学传统的最可靠的概括是,它是由一连串柏拉图的脚注组成的。”[3]

柏拉图的老师是谁?是苏格拉底。尼采却否定了苏格拉底,他在《悲剧的诞生》中这样写道:这本书有两项带根本性的革新:一.对希腊人的狄俄尼索斯现象的认识——这是对这一现象的首次心理学分析,这本书把这一现象看成整个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二.对苏格拉底主义的认识: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

柏拉图说:“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练习。”一个人连死亡都不敢认真思考,谈什么珍爱生命呢?柏拉图,全世界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哲学家。他认为:真实的个体,也就是我们用肉眼能够看到的世界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他提出了理念论。理念,就是我们说的概念,比如,黄瓜这个个体是不真实的,而蔬菜这个共相是真实的。所有的黄瓜、波菜之类的个体,都不过是理念的投影,或者说是映像,都是不真实的。一个学生发微信说:“当没有充分的感情方面的条件,给下一代比较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勇气和底气,去教育好下一代的时候,我不愿意谈恋爱,更不会贸然结婚的。一个人生活,或许也可以过好吧。”我觉得这个不是悲观,而是理性。

雅斯贝尔斯称尼采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尼采的写作目标是“要像他(海涅)那样驾驭德语!肯定有一天,人们要说,海涅和我早就是德语的第一批特技演员了”。尼采24岁就成为古典学教授,实在了不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說》是一本很好的书,即使尼采再无别的书,单凭这本书,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哲学家、思想家了。卡夫卡就特别喜欢推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自费出版的,第一版仅印刷了40册。大江健三郎在接受水均益采访时说:假如村上春树的书能够卖出100册,那么他的书只能卖出3册。但他认为:书的销售量和书的价值以及书的影响无关。

唐君毅先生在《泊溪随笔》中说:“读一本伟大的著作,犹如游玩佳山水,不厌百回来。每回想见都有新的山头岚翠,水上涟漪,伴君徜徉,伴君容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给人这种感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作品刚问世时,几乎无人问津。如果按照今天出版商给书起的名来看,尼采的著作注定是孤独的,像《悲剧的诞生》《快乐的科学》《一些不合时宜的思考》《道德的谱系》《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等等,这些书名一听就不是大众感兴趣的。

说尼采,不能不提叔本华,因为叔本华“直面人生的悲剧” 直接影响了尼采。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对尼采影响很大。叔本华说:表象只不过是世界的表面,而世界最内在最本质的核心是意志,“痛苦对生命来说是本质的,所有生命就是痛苦,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

尼采在叔本华那里发现了“真正的自我”。尼采在致友人P.托伊生的信中这样写道:“你想知道叔本华对我的帮助吗?我只有这样来回答你:他让我有勇气并自由地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

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是个富二代,父亲是个商人,妈妈是个作家,也是个交际花。父亲比她妈妈大20岁,父母性格不合,一直吵架。家庭没有起码的温暖。他与母亲关系一直不好。叔本华家族又有精神病史,他奶奶是精神病,两个个叔叔也是精神病,爸爸起初抑郁后来自闭,在叔本华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自杀了。这样的家庭,叔本华成为悲观主义者,谁都不会奇怪。他性格孤僻、喜怒无常、神经质。他曾经这样骂女人:“只有男人的智慧被性冲动所蒙蔽时,才会称那些矮身材、窄肩膀、大屁股、小短腿的性别为美丽。”叔本华在他的著作中引用迦尔德隆的一句诗说:“人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诞生了。”

关于悲剧哲学家叔本华,有个“老妇死,重负释”的传说。一次,和邻居家的女人吵架,叔本华竟然将人家推到楼梯下、摔断了胳膊。导致人家失去了劳动能力,这得使多大的劲呀。法院判他给该女人支付一辈子的生活费。叔本华衣食无忧,喜欢美食,闲人一个。“我认识的人越多,越喜欢狗”,这句话挺适合寂寞的大师叔本华的。他一辈子没什么朋友,就和一条狗生活在一起,他给狗起了个名字叫“世界精神”。30岁出版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叔本华自己称“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但是,出版后未被世人接受,受到冷遇,他抱怨说:“当一头蠢驴去照镜子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假若我们可以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不是真诚的。他素常在上等菜馆里吃得很好;他有过多次色情而不热情的琐屑的恋爱事件;他格外爱争吵,而且异常贪婪。……很难相信,一个深信禁欲主义和知命忍从是美德的人,会从来也不曾打算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信念。”

尼采做过十年学者,虽然他的古典语言学素养曾令导师和同事对他刮目相看,甚至一度被赞誉为“莱比锡青年语言学界的偶像”,他却认为这是最枯燥、最乏味的十年。尼采认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仅是一个具有思想能力的人,更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尼采看来,学者可能具备前者但不足于后者的是:真实。

尼采说来说去,说什么,简单说,就是这几个关键词:超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什么是超人?简单一点说,超人就是能自我克制的人。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借助于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了,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你们有否努力过要超越人类自身呢?猿猴之于人算什么呢?一个可笑的族系,或是一件耻辱。人之于超人又何尝不也是如此?你们走完了由虫至人的漫长之途,但在许多方面,你们依然是虫。以前你们是猿猴,但是现在,人却比猿猴还更像猿猴。

在《瞧这个人》的序言里,尼采这样说:“我的使命的恢宏与同时代人的渺小成鲜明对比,因此人们既不相信我的话,也对我不屑一顾。我是靠着自己的信誉活下去的。”尼采的狂,是真的狂, 瞧瞧他是怎么“自吹自擂”的?里面内容就不说了,仅仅看这本书部分章目,就没有“谦虚”这样的感觉,也没什么事务主义、犬儒主义——“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这样智慧” “我为什么写出这么多的好书”。

赫尔岑说:罗素是“算计的小市民”。罗素的哲学感觉有问题,难怪维特根斯坦说他“根本看不懂我的著作” 了。罗素未必能够理解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理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带有反智色彩的宗教情感”。日前读海德格尔的《尼采》,觉得很失望,越讲越茫然,越讲越玄,远离了尼采,对海德格尔很失望。

尼采反对当时弥漫于整个欧洲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文明,他觉得这样的价值观太沉默,太压制生命和个性。这样的价值观,还能有什么创新?也许因为太自卑,他想强大起来。他要扩张自我,彻底地释放自我、表现自我。他想做狼而不是羊,艺术家尤其要如此。他提倡主观战斗精神,提倡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尼采狂狷地宣称:我有一双颠倒乾坤的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唯有我才能“重估一切价值”。

亚里士多德说:诗歌比历史更真实。与学者相比,尼采更欣赏诗人一般的“流浪汉”,“流浪汉”或许更为真实和真诚。

王勃不是蜗居书斋的大学者,却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句,滕王阁因此而流芳百世。崔颢不是专家、教授,却写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也有了“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称。

说到读书,世界上有两类读书人:一类是靠读书谋生、以读书为业的学者,他们可能混成了“斜扛”教授,高踞学术的神坛,学富五车,讲起专业来滔滔不绝;而另一类人,读书并不多,最多只能算是读书路上的“流浪汉”,但这类人思路敏捷、探索生命、熱爱生活。

我估计成不了学问家,最多爱思考问题,而已。套用陶渊明的话,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辈。所以,貌似看了不少书,其实不系统,常常虚晃一枪,丢三落四地写下几句碎片,倘能对读者有所启发,那就相当满足了。我就是个现代书呆子,没有书不知道怎么熬日子,不是想不想的问题,已经是书呆子了,“无药可救”一般,胶柱鼓瑟,改不了了。“无事不出门、有钱就买书”“无暇偶待客、有闲乱翻书”。这样也好,不会投机钻营,没那根筋。名利是枷锁,但对于习惯了戴枷锁走路的人,卸了反而不会走路了。忘记从哪里看来的一句话了,“一个人喜欢买书,他只不过是阅读爱好者。如果他对园艺一窍不通,仅仅喜欢那本园艺书的装帧、插图而花高价买下,那他一定是书痴”。我差不多算得上半个书痴,在海口这个不大的城市,我原本就是一小城布衣,能够一直这样布衣着,已经很满足了。

帕斯卡尔说:心灵自有它的道理,大脑永远也无法理解。你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般都写得很厚,这与他的写作方式有关。他的写作方式与众不同,是由他口述,他夫人笔录——真羡慕他有这么一位好贤内助,找个优秀的打字员老婆真好。我估计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病有关,患癫痫会经常发抖,为了写作,只好口述。发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是个最天才的小说家。有人评价说,他的作品几乎都是灵感的忽闪,而不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他没有耐心计算时间,他甚至鄙视时间,至少,不理会物理的时间。他的时间是艺术的时间,他把重点放在“共时狂欢”上面,他创造了这样一种艺术。余华说:这叫“强度叙事”艺术。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中得知,他很羞涩,看见美女就会晕倒,他受不了女人的耀眼的美丽。陀思妥耶夫斯基身材矮小、伛偻着背,终身颠沛流离、衣食无着。

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是个颇为懦弱的人,赌博输了钱就到老婆面前下跪。他的后半生能够活下来,能够写作,得益于他的哥哥和最后一个妻子的照顾。

尼采说:“在人群中比独自一人更孤独。” 尼采选择了离开人群,与孤独为伴,把流浪当成家。寂寞是月亮的存在方式,燃烧是火焰的存在方式,孤独是尼采的存在方式。孤独不是无聊,也不是寂寞。孤独是思想家的宿命。就像真正的生命必定与痛苦相伴、真正的爱必定与死相伴一样,真正的哲学家必定与孤独相伴。

5岁死了父亲、从小在女性氛围长大的尼采,其实一直在寻找精神上的导师兼父亲。他需要一个领路人。他是个不拘一格、个性张扬的“怪人”,“我需要孤独,也就是说,需要康复,回归自己,呼吸自由、轻快、活泼的空气……”事实上,尼采创作巅峰期的主要作品无一不是他脱出常规后,在漂泊的生涯中写出来的。

本来有限的几个朋友也疏远了,失去了。尼采的内心世界到底有多孤独?有人理解他吗?没有。茨威格曾经这样评论尼采:“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悲剧是一个独角戏:在他生命的短暂的情景中除了他自己,这个戏再没有别的形象了。在所有雪崩一样坠落下来的行动中,这孤独地斗争着的人孤独地站立着,没有人走近他身边,没有人向他走去,没有女人以温柔的存在缓和那紧张的气氛,全部活动都只是从他那里出发,又回到了他那里,少数几个开始还在他的阴影中出现的人物,只是用沉默的姿态,怀着惊讶与恐惧陪随着他那英雄主义的沉没,并逐渐由于某种危险的东西而隐退了。没有一个人敢完全走近这个命运的内部范围,尼采永远为自己说话、斗争、痛苦。他不是对任何人讲话,也没有任何人回答他。更可怕的是:没有任何人听他讲话。”

孤独是无耻的。孤独是可怕的。尼采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一辈子孤独的人不痛苦是不可能的。可是,思想家、诗人、哲学家,哪有合群的?离群索居、穷途末路的孤家寡人倒不少。卡夫卡这样的人,你怎么让他世俗呢?他本身就有沟通障碍,别说对单位同事、对周围朋友,就算对自己家人,他都感到“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他父亲总是管教他,他一直在抗拒,终究没有走出这种抗拒。他和未婚妻谈恋爱的时候,都是用纸写下来,一张纸上写下“和她结婚”的几条理由,另一张纸上写下“不和她结婚”的几条理由,然后,他在那里比啊比,比了几年,看哪张纸的分数高。终于,卡夫卡没有结成婚,终于放弃了婚姻。那姑娘如果知道真相,也只能骂卡夫卡一声“精神病”了。卡夫卡曾经在一封致他第一个未婚妻菲莉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知道,小时候我经常孤独,但那多半是被迫的,很少是自己等来的快乐。而现在我投入孤独的怀抱,一如河水流入大海。”在致勃罗德的一封信中则这样说:“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的唯一目的,是对我的巨大诱惑。”卡夫卡在日记里这样要求自己:谢绝一切来访,把自己关在地窖的最深处;放弃婚姻这个有限的“小世界”;弃绝“一个男子所拥有的一切生之欢乐”。一方面,害怕孤独,另一方面,又爱上孤独。孤独但不绝望,活得坚忍不拔,就像《城堡》主人公K,仅仅为了得到一个户口,一根筋犟到底,与城堡当局周旋了一辈子,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悲剧英雄也是英雄。谁能说西西弗斯精神就是失败呢?

颜回以“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著称,而尼采、卡夫卡则以“安于孤独”闻名。

尼采说:在他的时代,如果全世界有五六个人能理解他,他将不是感到安慰,而是会非常吃惊。“我的时代也还没有来到;有些人是出生得太早了”。有五六个人能理解他吗?真的没有。当然,尼采也是知道的,否则,他不会说——“我的时代尚未来到,有些人要死后才能出生”。

人是需要理解的,尼采也一样。可是,理解和误解常常混在一起,正如卡夫卡《诉讼》中所说:“正确认识一件事与误解一件事,这二者是相互包含着的。”

尼采写了那么多,说了那么多,他在干什么?他在琢磨如何拯救人生,试图开出一剂药方来。人生无疑是痛苦的,哲人们在琢磨解脱之道。如果没有痛苦,人充其量只能拥有卑微的幸福。科学好不好?好,可就是太冷漠,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什么情可言;道德呢,又成了说教、教化。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里说:“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想给予,不想获得,但尼采终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尼采发疯前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太阳西沉你的焦渴很快就会熄灭燃烧的心/空气中彌漫着清新我呼吸着这陌生的嘴巴里发出的芬馨伟大的凉爽就要来临。”

究竟如何摆脱人生的痛苦呢?做白日梦、幻想,可以暂时致幻,忘记痛苦,比如艺术就可以让人解脱。按说,宗教也可以——但事实上不行。在尼采那个时代,宗教也已经政治化,变得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还要更束缚人的天性。

相对道德和宗教的人生,审美的人生要好得多,因为后者有自然生命力。尼采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我们立刻补上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审美判断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从生理学上看,一切丑都使人衰弱悲苦。”

既然宗教靠不住,道德又太束缚人,尼采认为:艺术和审美可以摆脱痛苦。所以,他把艺术家看作是生命力强盛的种族:“我们相对来说都是有病的……艺术家则属于极健壮的种族。那些在我们身上表现有害、病态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则是天性。”

艺术能使生命变得完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愿意魔鬼围绕着我,因为我是勇敢的。勇敢驱逐了鬼魅而自制许多魔鬼,──勇敢需要笑。”“站在最高山上的人,笑看着戏台上生命里的一切真假悲剧。”审美的人生,就是要笑着面对痛苦,“舞蹈”于一切人生悲剧之中,这就是酒神精神。人生纵然是大悲剧,也要悲壮一回,做回悲剧英雄,就是要有兽性的生命力。“有一天,我要像风一样在他们当中吹过,我要以我的精神从他们精神中吸取气息;我如此地期待着我的未来。”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尼采对进化有自己的理解:不否认进化论,但尼采说的进化乃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不是小富即安,不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是“平平安安就是福”,而是为了发挥权力,扩张自我。在周国平看来,尼采的人生哲学可概括为“本能与超越”。尼采认为读书人首先必须拥有“健全的生命本能”,“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自我超越”。

“永恒轮回”是尼采的重要思想。尼采认为“永恒轮回”是“最深邃的思想”,甚至是“沉思的顶峰”。

“永恒轮回”怎么理解?尼采的意思是说:此刻、当下所过的生活,将来一样还要过,而且完全重复,和现在没什么两样。比起鸽子的温柔来,今天的人们更喜欢毒蛇的智慧,因为毒蛇的花言巧语完全能够说服夏娃背叛上帝,偷吃智慧树上的果子。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开篇《一.轻与重》中这样写道:“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一个神秘的‘永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4]

叔本华和佛学有很深的渊源。他本人甚至和他的丝毛狗过了一辈子……。这些大哲学家为什么要写“随感录”?就是和自己谈心,精神的自我表现和尘世的自我谈话。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养成了过内心生活的习惯。把自己作为“你”来看待。黑格尔抱怨说:“能理解我的人只有一个,但他也不能全部理解。”祸是说出来的,病是吃出来的,烦恼是比出来的。但人又不能没有朋友,而这个精神性的自我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现代人的问题就是过分追求速度,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和自己内心对话了。一次在大街上散步,发现一个号称阿里的线下平台,平台本来是卖酒的,但它对顾客承诺的首先不是质量,而是“慢必然赔”,是速度——承诺“19分钟送到家”,否则赔钱。现代人对速度就是这么迷恋。速度!还是速度!连恋爱都在加速,过程越短越好,“萝卜快了不洗泥”。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那个坚决反抗应试教育的大学生兰彻说: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跑,拼命地跑,谁跑得最快,谁就是赢家。

这个时候,也许更需要静,比如坐禅,坐禅是观察心灵了解自己的技术。有时候,暂停会有意外的收获。卡夫卡本意是将“拙作”焚了,却换回了一个文学流派的诞生。

我在20世纪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经常泡在图书馆,读了很多西方哲学的书,后来工作了,我又读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哲学的书。个人感觉,真正让我快乐的、岁月静好的,还是中国传统的书。我国深远悠久的传统,决定了我们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也许,我们应该恢复到传统的言说方式上去,比如围绕着《毛诗·大序》的三个相关问题式(即围绕三个范畴所展开的讨论)“情” “志”“兴”展开,这种言说方式强调的是由此而产生的个体心灵的道德提升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人的生活,是静思的生活,因为静,所以好,这个叫岁月静好,诸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让我们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以及那个远去的鸟啾虫鸣的世界。

问:你怎么看待美好与幸福?

答:“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就是幸福的感觉。幸福纯属私人用品。对一个现实主义者而言,生活的意义本身就是生活本身。就幸福本身而言,也许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但对一个超现实主义(比如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者而言,为什么比是什么重要得多。哲学家、诗人,未必不幸福,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渔夫未必没有烦恼。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临死前这样说:告诉我的朋友们,我这一生很幸福。

苏格拉底把幸福分为两种:好的、坏的。肉体的快乐不再仅仅是感官的事情,而是挂着一抹金黄的伦理色彩。简单地说,跟合法妻子的性爱是好的,跟性感情妇的性爱就是坏的,虽然是同一个身体。

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主人公托马斯,只想要“性友谊”——“托马斯着迷于对这百万分之一的发现与占有,把这看成自己迷恋的核心。他并非迷恋女人,是迷恋每个女人身内不可猜想的部分,或者说,是迷恋那个使每个女人做爱时異于他人的百万分之一部分。”海涅说:肉体有时候私欲比精神看问题更深刻,人们用脊梁和肚皮思考往往比用脑袋思考更加正确。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这是六祖慧能在《六祖坛经》里的话。忙,让人人远离闲,没有了闲,还有真正的文化么?为什么忙?一切都GDP化或变相GDP化,能不忙么?说别人不好意思,就说自己吧——我觉得自己一直是个农民,“礼崩乐坏”之类不是农民第一关心的靶点,农民最关心的是收获粮食、吃饱饭,所以得算计每天手上要出多少活。农民写几句打油诗,也不是为了拯救别人,而是拯救自己。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应该放慢节奏,静下来,想一想,充充电。

据说有一个心理调查:如果一个穷小子冒充有钱人和你恋爱,然后被你发现。你会如何反应?90%的人选:坚决断绝关系,诚实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过了一个月,这个网站又出了一道题:如果一个有钱人冒充穷人和你恋爱,然后被你发现。你会如何反应?90%的人选:继续交往,我爱的是他这个人,又不是他的钱。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说的本是爱情的遗憾,但是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肉欲主义幸福吗?未必。慕容雪村笔下的律师老魏就是这样一个人,阅尽人间春色之后,并没有快乐和满足,相反,脸上越来越忧伤,心底越来越冰凉。

一只土狗,从幼稚园开始便放进狼窝里,如果侥幸能够活下来,熏陶久了,土狗就会忘记自己曾经是条忠诚的狗,反而觉着自己是条狼,狠起来,甚于野狼,而且,它迷恋撕裂猎物的暴力美学。

美,属于孩子,成年人占有不了,至少不能长期占有,因为成年人紧搂的只是欲望。

从此之后,动真情成了奢侈。趁着还能流泪,就赶紧流吧。肉欲主义是最野蛮的人性。内心越绝望,身体越放荡。很喜欢一句台词: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这光辉如果有性别的话,一定是女的。周国平欣赏女性,自称是女性崇拜者。这话说到了我心里。我好像对名人、富豪都没有什么兴趣,但我崇拜女人——所有的女人。贾宝玉说得没错,女人是水做的,天生有灵气。男人是泥做的,俗话叫“臭男人”。如果能天天在女儿国里呆着,又何必读书?在《女性拯救人类》一文中,周国平劝人类要更多地倾听女性的声音,更多地具备女性的品格。“文明已经把我们同自然隔离开来,女人是我们与自然之间的最后纽带。”“在事关儿子幸福的问题上,母亲往往比儿子自己有更正确的认识。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

康德以后,德国最杰出的哲学家几乎都是独身,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看我们身边的某些人活得多“轻松”,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关心。什么终极意义,什么我的故乡在哪里,管它呢,爽才是硬道理,我们只关心房价和肉价。想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喜欢谁就是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养生、康复、保健的生命科学意识逐渐提高。说大家不重视健康,其实也重视,也知道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样治疗,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敷着最贵的面膜,熬着最长的夜;办了昂贵的健身卡,去的次数屈指可数;喝着最苦的中药,却做不到忌口;在凌晨三点,转着猝死的新闻。恨不得在啤酒里也放着枸杞;吃着数不清的保健品,安慰自己很健康;最后花上巨款,给自己多买上几份保险。你说,这是真正重视健康吗?“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中《素问》第二篇的篇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意是:应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黄帝内经》认为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也就是说,四时阴阳变化,产生的阴阳气化的交替,是生命活动的本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对四季养生精髓的提炼。由于一年之内,春夏阳长阴消,以阳为主,所以春夏应养阳;秋冬阴长阳消,以阴为主,所以秋冬应养阴。《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篇”中,论述了四种长寿之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养生长寿之道。

什么是真人?就是那种“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人,其寿命可与天地齐(即所谓“寿敝天地” )。什么是至人?就是能够“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人,能把养生与阴阳的变化相合,顺应时令往来的人,也就是所谓“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什么是圣人呢?就是善于“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能顺应天地正气养生,而避其非时邪气的人,所谓“亦可以百数”。什么是贤人呢?就是善于“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能按天地四时变化、日月盈亏者,可尽其天寿,即所谓“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内经》强调生命本来就是源于天地的,所谓“人生于地,是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五运六气,故人有五藏六府。中医切脉,首先是看人体天人相应的状态,而不是诊断具体的疾病。运气有常有变,《黄帝内经》 讲“时有常位,气无必也”,因而五运六气“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健康长寿之道的核心在于:一为人之天生“材力”,即“精气神”各不相同,故有寿夭穷通不同,寿命不一;二为“精气神”的使用、保养不同,有人挥霍无度,有人穷奢极欲,有人惜精养气,以最少的能量来生活、工作,自然可以延寿养生;三为后天个体差异,有的人体质可以吃肉,有的人体质适合吃素;有的人吸烟无大碍,有的人不吸烟也得肺癌;有的人运动健体耗阳气,有的人本就适合运动,故一帮“专家”根本找不到规律,言随心所欲、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不错,然非顺其心,而是要顺应天地之规律,应四时之节气,顺行之则节约精气,可得延年。逆行之则耗精费力,神终不全矣!神不全则百病生,久之,神无心居留皮囊,乃去,人亦亡矣!

中医学“以和为贵”的精神取向要求人与外界和谐相处,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四处经文历来有不同的解读。第一,“以妄为常”。以妄为常,就是“以虚妄为真常”。第二,“醉以入房”。“醉以入房”就是“醉而入房”。第三,“以耗散其真”。“以耗散其真”,就是消耗了真气。第四,“真气从之”。“真气从之”不是“真气居之”,“从”是“顺”的意思,就是让真气顺畅,不添堵。

无论天空如何污浊,都不能放弃仰望星空,毕竟人不仅仅是形而下的动物。康德说:“如同我们不会因为不愿吸入不干净的空气而宁愿停止呼吸一样,要人的精神放弃形而上学方面的思考和研究,简直是不可能的。”

现代人为什么颈椎病多?除了经常上网、打麻将等“职业病”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习惯了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穿行,忙碌中只想在地上找钱,低头拉车,充其量仰望一下领导的脸,忘记了仰望星空。再说,星空几乎都被高楼大厦遮蔽了,到哪仰望去?

幸福就是没有颈椎病,能睡个好觉。最近看一篇报道说,人在30岁时,大脑是一个重约1400克的器官,颅骨刚好容纳得下;70岁时,大脑灰质流失,头颅空出约2.5厘米的空间。所以,当老年人头部受到撞击后,很容易造成颅内出血。大脑最先萎缩的部分一般是额叶(掌管判断和计划)和海马体(组织记忆的场所)。人的记忆力和判断力在中年时期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到了85岁,约40%的人会患上老痴。看到这里,我想说:幸福就是不痴呆。

问:学习传统文化,就得多读经典。我最近读《黄帝内经》,很多地方读不太懂,比方说:“长夏”究竟何意?“金匮真言论篇”中有两处提到“长夏”,即“仲夏善病胸脅,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一会是“仲夏”、一会是“长夏”。古人又说,脾主长夏之气。秋后长夏,重在防湿。

古人为何独创“长夏”一词而形成“五季”,以区别古往今来通行已久之春夏秋冬“四季”?还有,我最近感冒,不知道是不是流感,所以特别关心“四季”的问题。

答: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缺一个,我估计呀,这才想出用“长夏”来弥补。不同于气候学上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方法,传统中医学理论将一年分为五季,即在夏末秋初之间划分出一个“长夏”。

《黄帝内经》中说“春胜长夏”。唐代著名医家王冰的注是这样的:“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指阴历六月。阴历六月,常为阳历七、八月份,也就是夏末秋初之时,这一时段气候特点为闷热、雨水不断、湿度大,可以说是湿热交织蒸腾。湿为“长夏”的特征,特别容易伤害脾胃功能,且容易侵犯肌肤筋骨,所以,人们多会出现皮肤病变和关节炎等。

在夏季三伏时,由于高温、低压、高湿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又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等。因此,在“长夏”季节最重要的保健措施就是防湿,不仅要防止气温过高,更要防湿邪侵袭。

现代人水湿重、湿气重,主要原因是坐的时间长、运动时间少,不像古人天天走路,我们是天天坐车、晒太阳也少。吹空调、喝冷饮,阳虚、湿气肯定比古人重。现在痰湿重、肝气不舒的人比较多。脂肪肝患者肯定也比古人多(五苓散加苍术可治脂肪肝,当然要辨证)。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证的人比较多。据说在《伊尹汤液》里面,有著名的火剂和水剂,这是当时著名的方子,名医刘渡舟教授分析说: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子就是著名的水剂。看《伤寒论》,一定要把水、火两个方面把握了,才能有所收获。

我有一个同事,他每次上班,都要喝很多水。人家用茶杯喝茶,他用暖瓶,拿着一长长的大暖瓶,他说总口渴、总想喝水。每天要拿着暖瓶,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我一看,心想:这是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五苓散证已现了。

五苓散方出于《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代表方剂。如果你看到口渴就认为津液大亏了,然后按照阴虚的思路去滋阴,那就错了。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一边是涝,一边是旱,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

五苓散证病机实质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五苓散证病位在脾。五苓散功效健脾,蠲饮化津,原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而设。“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五苓散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原方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方剂,《伤寒论》书中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原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株、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口渴甚者加生石膏,滑石;有黄疸者,加茵陈;吐泻甚者,加干姜。也可以常常与玉屏风散、平胃散、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及真武汤合方使用。还要嘱病人温服,避风,喝热水热汤。若方证相应,服后其人多小便畅利,大便转干,浮肿消退,口中有津,身体也随之感到轻松。这就说明体内水液分布已经恢复正常状态。

《长沙药解》中这样评价五苓散:“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达木也。”由于五苓散配得恰当,故具有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及两解表里的作用。五苓散的“苓”,是“令”,时令、节令的意思。该方剂,以药物的时空属性命名。“令”加草头,说明植物的生长,与节令密切相关。

春天白术,夏天桂枝,长夏茯苓,秋天泽泻,冬天猪苓。观此五药的配属,是根据文王后天八卦演变而来。白术性温,温者配东方春令之气;桂枝性热,南方夏令之气。茯苓色白性平,淡渗利湿,湿属于中央长夏之气;兑为泽,兑位西方,故泽泻配秋令之气;北方坎水,猪为水畜,因此猪苓配北方冬令之气。人体血液里面90%是水。桂枝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发动机。五苓散里面没有桂枝,就是死水一潭,也就没有用了。桂枝温心阳,通经络,调营卫,达四肢,这是血液中的动药。中医治病的宗旨,就是静而求通,桂枝通五脏六腑的阳气,使人体的发动机永远不停。古人云:“不知易不可为太医。”信然。

农历6月,是一年的中轴。中轴(脾胃)转动,四维(肝心肺肾)有序,脾胃若伤,五脏皆有损,所以,养护脾胃尤为重要,特别是“长夏”时节。当然,“四季养脾”这个说法,也有它的道理。《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所以脾土又称“中土”,就是每季最后18天由脾所主,居于中运化水谷精微喝水液,养育四时四藏,所以,也应“四季养脾”。

究竟“长夏”怎么划分?自古观点不一,有多种说法,没能有一个定论。《黄帝内经》里面我看了几遍,也没看明白,感觉在《黄帝内经》中,“长夏”这个概念也是混乱的。

通常,多是把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划归为“长夏”,相当于每年阳历的8月及9月上旬。因为在立秋之后的这一段时期还处于一年之中最酷热的时期——“三伏”天,俗称“秋老虎”,因此会被人们视为夏季的延长期,故称“长夏”,应该读为“zháng xià”,而不是“cháng xià”。

在一般所知的阴阳五行归类表里,紧随“五行”的,是“五方”(东南中西北),以及“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黄帝内经·素问·阴陽应象大论篇第五》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也就是“长夏”与“中” “湿”“土” “甘”“脾”“肉”“肺” “口”“黄”“宫”“歌”“哕”“思”等至少13种事物即现象(“哕” )相配相对。

关于感冒,我刚好准备了一份资料。据《健康时报》2018年10月26日消息: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要求加强流感防控工作,并同时下发《全国流行性感冒防控方案(试行)》,要求各单位按照《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进行临床治疗。这份诊疗方案推荐了3种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13个中成药,包括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颗粒(口服)等。中医治疗方面,根据流感的轻、重症和恢复期推荐了5张中药治疗方。

◆流感轻症推荐

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银花15克,连翘15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桔梗10克,牛蒡子15克,竹叶6克,芦根30克,薄荷(后下)3克,生甘草3克。

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5克,杏仁10克,生石膏(先煎)35克,知母10克,浙贝母10克,桔梗10克,黄芩15克,柴胡15克,生甘草10克。

适应证:咽红不适、轻咳少痰、口渴咽痛、眼结膜充血。

需要提醒的是,儿童脏器发育不健全,用药剂量需遵医嘱调整。一般3—7岁患儿吃1/2成人量,7—14岁吃2/3成人量,14岁以上吃成人量即可。

◆流感重症推荐

宣白承气汤:炙麻黄6克,生石膏(先煎)45克,杏仁9克,知母10克,鱼腥草15克,葶苈子10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生大黄(后下)6克,青蒿15克,赤芍10克,生甘草3克。

参附汤:生晒参15克,炮附子(先煎)10克,黄连6克,金银花20克,生大黄6克,青蒿15克,山萸肉15克,枳实10克。

适应证:高热不退、喘促短气、或伴心悸。神志昏蒙、口唇紫暗、四肢厥冷。

◆流感恢复期推荐

沙参麦门冬汤:沙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青蒿10克,炙枇杷叶10克,焦三仙各10克。

适应证:神倦乏力、气短无力、咳嗽少痰。

避免流感的伤害,最有效也最经济的办法是接种流感疫苗。因此,流感的高危人群,如慢性病患者、孕妇、老人和小孩都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胡献国在《健康报》2018年1月10日撰文,介绍几则预防流感的小方法[5],供大家选用:

1.艾叶、贯众各10-20克,燃烧,以烟熏而消毒居室,每日1次,连续3天。

2.野菊花或鱼腥草或蒲公英30克,水煎含漱或喷润咽喉,每日3-5次,连续3天。

3.连须葱白3根,豆豉10克,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饮服,每日1剂,连续3天。

4.生姜10片,连须葱5根,水煎取汁泡脚,每日1-2次,连续3天。

另外,在流感流行季节,注意饮食可有效防范流感。下面介绍几款流感食疗方:

1.凉拌鱼腥草 :鱼腥草、大蒜、葱、调味品各适量。将鱼腥草择洗净,切段;大蒜洗净,切粒;葱白洗净,切粒。将鱼腥草、蒜粒、葱白、香油、食醋、酱油、鸡精一起拌匀即成。可清热解毒,利咽清肺。

2.鱼腥草粥:鱼腥草、大米、白糖各适量。将鱼腥草洗净,切细;大米淘净,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鱼腥草、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可清热解毒,利咽清肺。

3.银花菊花茶:金银花、菊花或野菊花各10克,放入杯中,冲入沸水适量,浸泡片刻,频频饮服。可疏风清热,利咽解毒。

4.银花菊花粥:金银花、菊花或野菊花各10克,大米、白糖各适量。将金银花、菊花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可疏风清热,利咽解毒。(编者注:本刊所有中药方,请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无庸讳言,西医在治疗外感热性病、急性病、危重病方面有许多优于中医药的地方,有些甚至是传统的中医药所不能比拟的,但西医也有很多方面不及中医药,治疗外感咳嗽就是其中之一。我的一个朋友,前段时间咳嗽,迁延很久,不但影响睡眠,也影响工作,后来就是看中医,治愈了。

感冒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即流感)。普通感冒主要由一般呼吸道病毒(如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低热、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儿童精神反应、全身状态相对较好。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起病相对较“急”,全身症状也比普通感冒更重,患儿往往表现出持续高热并伴有头疼、精神状态不好、浑身无力、四肢酸痛、呕吐及腹泻等症状。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因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家长可以留意观察患儿,如果高热持续三天以上,应尽快就诊。

以咳嗽为例吧,如果刚发作时,你就用程钟龄《医学心悟》中的处方——止嗽散,就可能有比较好的效果。止嗽散由荆芥、紫菀、陈皮、百部、橘红、白前、甘草7味药组成。全方温润平和,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后人评论此方有“宣不过散,肃不过下”的特点,治咳不论新久,均可加减应用,临床用于感冒咳嗽,特别是感受风邪、喉部发痒的刺激性咳嗽,效果最好。方中橘红最好改为陈皮,因为陈皮药源广,而一些小药店多不备橘红,况且现在的橘红也都是用陈皮刮去里面白瓤而成,并不是化州的橘红真品。

有个名中医叫郭永来,他的前胡止嗽汤用来止咳屡用不爽。前胡止嗽汤的组成:荆芥5—10克,前胡10—15克,桔梗5—10克,甜杏仁5—10克(感冒初起,此味也可不用),甘草5—10克,枇杷叶5—10克,白前5—10克,紫菀10—15克,陈皮5—10克,天竺黃10—20克,贝母5—15克,芦根10—20克,全瓜蒌10—20克(用于痰涎黏稠垢腻,否则不用)。

前胡止嗽汤不但能治疗感冒初起的咳嗽,而且适用于迁延性咳嗽。郭永来撰文说:什么是迁延性咳嗽呢?它是由多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而导致的长期咳嗽不愈。因为起病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又延误了治疗,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外感咳嗽,所以我把它叫做迁延性咳嗽。

古人论咳嗽说:有声无痰叫咳,有痰无声叫嗽,有痰有声叫咳嗽。后人认为此语有不妥处,有声无痰叫咳,固然,但有痰无声的嗽却不易成立,认为不管有痰无痰,均应叫咳嗽。我认为此说言之有理,为了更精确一点,应把有声无痰的叫干咳,有声有痰的叫咳嗽。临床中这两种咳嗽均很常见,究其原因,大概由于病人体质不同、感邪病因不同而然。因此,其治疗方法自然也不相同。

由于“前胡止嗽汤”对干咳的效果不太理想,所以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后一种“有痰的咳嗽”。咳嗽一病,古人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论述,可见原因复杂。张景岳以外感内伤分别之,可谓要言不烦,提纲挈领。就迁延性咳嗽而论,虽然有的患者咳嗽长达数月之久,但究其原因和性质,仍属外感范围,故不应从内伤论。中医治病,一直以传统的中药煎剂和丸、散剂为主,由于服药量大,气味苦涩难服,煎药又比较麻烦,故逐渐被西医的片剂、针剂所代替。加之中医的理论比较深奥抽象,不易弄懂,除专职人员外,已很少有人问津,故近世多用西药来治疗外感疾病。

西医学认为,急性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所引起,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当然要用抗生素类药物来治疗。

近年来,临床医生倾向于大剂量、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特别是静脉给药,不管病情如何,动辄用500—1000ml(或更多)液体加大剂量抗生素或激素静脉点滴,口服药物也多以止咳的为主。用这样的方法治病,愈者固多,不愈者也不少。

中医认为,肺居至高之位,为五脏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外邪侵犯,皮毛受邪,邪束肌表,内从其所合,肺气不宣,清肃失职,气道不清,痰涎滋生,就会产生咳嗽。

所以,中医认为:“治外感宜解散。”“感冒咳嗽忌用止咳,愈止则邪愈不透,咳愈不宁。”“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流连不解,变生他病,忌寒凉收敛。”“肺为娇脏,太寒则邪气凝而不散,太热则火铄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津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中西医在理法方药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如果用中医的眼光来看西药,在某种意义上说,抗生素可以视为寒凉药,静脉点滴的液体可以视为增液药。

中医认为,只有在肺热壅盛的时候(相当于肺炎等病高热毒血症期),才是静点抗生素的最好时机。

现在的医生不分时机,从始至终一概用之,早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往往使邪气“冰伏”,“凝而不散”。

特别是大量液体流经肺脏,使痰涎更多(太润则生痰饮)当此之时,痰涎本多,化痰涤饮尚且不及,更何况不管病人脱水与否,大量静脉滴注液体,无疑使痰涎本多的肺脏雪上加霜。

另外,口服强力的止咳药物兜涩太早,使病邪无出路(太涩则气闭而邪结)以致咳嗽更剧。

当此之时,医者仍不悟,以为抗生素剂量不够,或疗程天数仍不够,不知改弦更张,反劝患者耐心治疗,加大上述药物剂量,或重复应用,终至咳无宁日,痰无止期。

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就是大量激素的应用。激素类药适应证广,用得恰当疗效显著,但是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也很大。

这里需着重指出的是,此药用之日久,人体对它产生了依赖性和耐受性,体质越来越虚,自身的抗病能力降低,常造成患者虚阳外越,低热不退,感冒缠绵不愈,增加了复发率和治疗上的困难。前胡止嗽汤,全方甘凉清热,化痰止咳,方中除荆芥一味外,均为止咳平喘、清化痰涎之要药,历代医家屡用不爽,今汇集于一方,正所谓集中优势兵力,自无不胜之理。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是化育生命的本源。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阳,高明也。”“阴,水之南,山之北也。” 就是说,凡是向阳的,就属于阳,背阳的就属于阴。

夏天,有人仍然“手脚冰凉”,中医上称为手足厥冷或手足逆冷。《伤寒论》第337条称:“凡厥者,阴阳气不能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正常的情况下,人体应当是阴阳气相顺接。人体的阴血和阳气运行周身,在外温养和营养四肢末梢,在里温养和营养五脏六腑。阴血和阳气运行周身,如环无端,就像一个圆环,哪个是开始,哪个是终结,区别不出来。阳气是这样运行,阴血阴精也是这样运行,这样的正常运行就叫阴阳气相顺接。由于阴精阳气的不足,或者是病理产物的阻滞,或者是气机的郁遏,使阴精、阴血或者阳气不能外达手足,就会造成手脚发凉,这就形成了厥证。所以,阴阳气不相顺接可以看作是导致厥证的总病机。

厥证有寒热之分,寒证治宜回阳救逆、祛寒,方用四逆汤、大乌头煎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血虚寒厥,在治疗上就应当养血散寒、温通经脉,方用当归四逆汤。

《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的阴阳平衡了,协调了,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衡了,对抗了,不和谐了,就会生病。像针灸、按摩、服汤药,都是用来调整人体阴阳的。阴阳协调了,阴阳平衡了,人就舒服了。人体阳气虚了怎么办?那就吃一些自然界中能够抗寒的食物或者中药,用来纠正我们阴阳的失调。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里就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阳自和者,必自愈。 ”也就是说,中医治病的目的就是调和阴阳,就是协和阴阳。人是大自然所化生的,天地是人类的父母,所以中医在治病的时候,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西医治病,治的是人得的病。而中医治病,治的是得病的人。根据中医理论,人的很多病症,都可能和阴阳失和有关,所以要利用药物调整阴阳。

听身边的朋友说,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选择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多。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在生孩子之前,也曾经去看了中医。她看的那个中医浙江口音,50多岁,说话慢条斯理,听上去很温和,很轻柔,像轻音乐。她让老公凌晨5点就去排队,才挂上号,挂号费才5元。该医生早晨8点上班,一天只看80个病人。一天看80个患者,基本上,每个人就是5分钟左右,左手、右手,伸舌头,“密码”开方,让患者到外面的药店无法抓药,从而赚卖药的钱。他开的处方药味比较多,一般都是40味左右。该医生看病,他老婆负责收钱。朋友当时看他那一抽屉的钱啊,就默默算了一笔账:平均每个患者按照260元的消费,一天就是21320元,一年就是700多万啊。除去药材的成本,一年怎么也赚个300多万啊。她老公大学也是学医的嘛,所以,回到家就对老公说:这辈子对你没别的要求,你能做个像人家这样的中医,我就满足了。后来,她老公也努力,参加全国医师资格考试,通过了,成了中医师。但是,她老公的病号却并不多,一打听,才知道,一开始也要找“托”排队,也要营销,慢慢人才能多起来。

真正的中医呀,就是治病救人,真不为赚钱。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给很多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医生们常说:“我不敢奢望成为‘苍生大医,但起码要做一个‘良医。”他们始终践行“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贫贱富贵、善待每一位患者”的原则,用真情抚慰并化解他们对疾病的恐惧,用最佳治疗方案为他们解除痛苦赢得健康。我的一位中医朋友,他的诊疗特点就是问诊“慢”,初次来就诊的病人他通常要看上15—20分钟。有时病人都嫌他问得太仔细。在他看来,与病人“慢慢沟通”、问诊时仔细是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所以他绝不马虎。“现代社会比较浮躁,一个人认真了,反而显得和人不同。”尽管是中医,但居民感冒了还会要求他开些抗生素,有时也会有患者要求额外开些药,性格认真的他格外谨慎,绝不随意给患者开药。虽是拒绝了患者的要求,但他总会为他们娓娓道来其中缘由:“病毒引起的感冒并不需要吃抗菌素,任何药都是对人体有影响的,尤其是西药。若是把药当保健品吃,久而久之会出现抗药性,有什么大病就无药可用了。且现在中国的很多水源都测出抗菌素超标,这和医学上滥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说自己是治病的,不是卖药的,所以在患者所需的药之外绝不多开一盒。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徐婷婷.冬虫夏草价格之王——“极草”最终落败[N].健康时报,2018-1-16 .

[2] 佟彤.咳嗽痰多别急着清肺[N].中国家庭报,2018-1-4.

[3] [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3.

[4] 韩少功,韩刚 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53.

[5] 胡献国.预防流感的小方法[N].健康报,201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