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中国地级市NO2污染的影响研究*

2020-10-23 09:00王媛媛过仲阳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口密度城市群空气质量

王媛媛 韩 骥 过仲阳

(1.山西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表过程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2.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3.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快速增长,导致城市中NO2污染显著增加,尤其是大城市[1-2]。NO2污染在大气污染中扮演重要角色,NO2不仅是主要的一次污染物,还可以在光化学反应条件下转化成多种二次污染物如O3和PM2.5等[3-4]。NO2对人体呼吸器官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对肺的危害作用明显高于SO2和NO,严重时导致肺气肿,甚至死亡[5]。

NOx的产生和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消耗,如电厂、机动车尾气,并且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6]。NO2一方面来自火力发电厂和其他工业的燃料燃烧,贡献率在60%左右,而另外40%则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7]。7:00—9:00和19:00—21:00是NO2日变化的高峰时段,10—12月是全年NO2浓度较高的月份。大气污染物(除O3外)的峰值基本出现在冬季,尤其是中国的北方地区,这与中国北方冬季燃煤取暖密切相关,生物燃料的燃烧也可能导致丰收季节(10月)的NO2、PM2.5和PM10处于高浓度水平[8]。

以往的研究探讨了NO2污染和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形态之间关系[9]。然而,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能源的生产和排放强度以及利用效率不同,发达城市和不发达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人均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上存在很大差异[10]。城市形态对城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城市规模、形状和聚集度等特征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空气质量,并且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存在较大的差异[11-12]。通常紧凑型城市的人均大气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建成区斑块的连接度越高,城市人均NO2浓度越低[13]。

由于我国地域广,不同地区土地覆盖、经济发展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空气质量也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本研究探讨了中国地级市NO2污染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空间变化关系,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地表覆盖、地面空气质量观测数据,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城市形态、人口密度与NO2浓度之间的空间联系。这项研究能够为更好地了解城市形态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提供经验,并为改善空气质量、治理大气污染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概 况

黑河—腾冲线通常用来划分中国东西部地区[14],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15]。

自1979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比例从1979年的18.96%(1.85亿)上升至2017年的57.35%(7.93亿),在这期间有6亿多人口从农村移居到城市。能源消费总量从1979年的6.03万t(以标准煤计)上升至2017年的43.58万t,增长了6倍以上。建成区面积从1979年的10 791.3 km2上升到2017年的54 331.5 km2,扩张了4倍以上。

1.2 数 据

1.2.1 地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NO2浓度数据来自全国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http://106.37.208.233:20035/)的逐时监测数据,研究时段为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包括中国大陆地区337个地级市共1 496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的NO2浓度数据。

1.2.2 城市形态数据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数据(http://ladsweb.nascom.nasa.gov/)来自MODIS的Land Cover产品,空间分辨率为500 m,时间为2017年。该数据包含5种土地覆盖分类体系,本研究采用全球地表分类方案,选择建成区来计算城市形态特征。

1.2.3 人口数据

中国地级市城市人口数据来源于2017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1.3 方 法

1.3.1 城市形态

基于建成区面积,城市形态考虑了城市面积(以斑块面积总和计)、斑块数量、形状指数和分维数4个指标,计算方法参照文献[11]。城市面积和斑块数量是其他景观指标的基础;形状指数用来反映城市形状的复杂程度,形状指数越大说明形状越不规则;分维数用来度量斑块的物理连通性,表征斑块之间的聚集和相邻程度。

1.3.2 GWR模型

建立GWR模型前,首先需进行全局自相关性和局部自相关性分析;接下来,对数据建立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来检验模型的全局拟合程度;然后再进行GWR模型的构建。不同于普通的多元回归模型,GWR模型是面向局部关系的建模,添加了地理位置参数,因此能较好地解释空间异质性及空间非平稳性下变量间的空间关系。模型的自变量系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权重函数使用高斯距离衰减加权来计算。使用拟合优度(R2)和赤池信息准则(AIC)来检验模型的拟合性能[16]。

2 结果与讨论

2.1 中国NO2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2018年平均NO2质量浓度为28.42 μg/m3,且具有较大的时空分布差异。单个城市中,NO2质量浓度最高为54.09 μg/m3(浙江湖州),最低为7.98 μg/m3(四川阿坝)。NO2年均值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限值(40 μg/m3)的城市超过40个,约占12%。如图1所示,NO2浓度最高的50个城市多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而NO2浓度最低的50个城市大多人口稀少。图2为月平均NO2浓度变化趋势,NO2浓度通常在12月最高,平均值为43.30 μg/m3,7月最低,平均值为19.04 μg/m3。

图1 2018年地级市年平均NO2质量浓度排序Fig.1 Ranking of annual average NO2 concentration i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2018

图2 2018年月平均NO2质量浓度变化趋势Fig.2 Monthly NO2 concentrations level in 2018

城市群中,京津冀的NO2质量浓度最高,平均值为42.59 μg/m3,北部湾最低,平均值为17.82 μg/m3,京津冀地区是北部湾地区的近2.5倍。京津冀NO2年均值超过GB 3095—2012二级限值,其次是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中原和晋中,NO2年均值为30~40 μg/m3,其余城市群NO2年均值低于30 μg/m3。

冬季NO2浓度的主要来源为北方城市燃煤取暖,丰收季节的秸秆燃烧也贡献了一部分NO2。机动车尾气排放逐渐成为NO2不可忽视的一种来源,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剧增,NO2浓度也普遍高于其他城市。城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NO2浓度也相对较高,城市人均GDP与城市N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17]。

2.2 中国地级市的城市形态与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

图3展示了各指标归一化后排名前20的城市。城市面积东部大于西部,斑块数量东部多于西部,可能是由于东部平原较多;形状指数东部高于西部,说明东部城市形状更复杂;分维数东部明显高于西部;人口密度东部高于西部,以中部平原城市群最高。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升高,城市面积扩张,NO2浓度增长,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群的NO2浓度高于中小城市群。

2.3 中国城市形态指标与NO2浓度的空间回归模型结果

对全国地级市NO2浓度进行全局自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数据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自相关性分析发现,热点区(高-高)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和长三角城市群,而冷点区(低-低)位于滇中、北部湾和黔中城市群。空间自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国城市的NO2浓度表现出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表明数据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平稳性,与张淑平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

图3 城市形态和人口密度分布Fig.3 Maps urban form and population density distribution

对NO2浓度与城市形态、人口密度之间构建的GWR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的截距为19.954,解释变量系数从最低的0.129到最高的0.302(见表1)。VIF可用于检验解释变量是否冗余,当VIF>7.5时,该解释变量为冗余因子。表1中解释变量VIF均低于7.5,表明所有解释变量为非冗余因子。可见,城市NO2浓度与城市形态、人口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GWR模型的截距能表征NO2的基本水平。截距从我国东北到西南依次递减,表明在相同的城市化因素下,西南部的NO2浓度水平低于东北部城市。中国城市的NO2浓度与城市形态指标之间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变异性。从模型系数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城市形态指标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系数;人口密度的系数除少数西部城市外,中部城市高于其他城市。总体上,NO2浓度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是空间非平稳的。

表1 解释变量系数和截距

如表2所示,OLS模型的R2低于GWR模型,而AIC值高于GWR模型,表明GWR模型的拟合性能更好。西北和东北地区具有较高的R2,表明西北和东北地区的GWR模型能更好地捕捉到NO2浓度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东部和南部地区的NO2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植被覆盖度。

表2 OLS和GWR模型系数

城市形态的结构和配置能够影响出行方式、出行距离和出行频率,从而影响机动车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NO2排放量。紧凑型、人口密集的城市能够减少交通污染物排放,但是城市布局过于密集却会导致污染物稀释和扩散的速度降低[19-20]。因此,应构建集约高效、紧凑型的城市形态,并通过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及调节城市形态的结构与配置,从而降低能源消耗以及NO2浓度。

3 结 论

(1) 全国337个地级市的NO2浓度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其中约12%的城市年平均NO2浓度超过了GB 3095—2012二级限值。NO2浓度高值区域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原和山东半岛等城市群。NO2浓度在12月最高,7月最低。

(2) 地级市NO2浓度存在明显的自相关性,热点区位于京津冀、中原、山东半岛、长三角城市群,冷点区位于滇中、北部湾和黔中城市群。地级市NO2浓度表现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

(3) GWR模型结果表明,城市NO2浓度与城市形态、人口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NO2浓度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是空间非平稳的。

猜你喜欢
人口密度城市群空气质量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多功能空气质量远程检测仪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