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改革主题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力分析

2020-10-23 09:08姜智芹
南方文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学小说改革

主持人季进:近年来,由于作家、译者、经纪人、出版社以及学术界、传媒界的共同参与,“当代文学走出去”正从一个相对平面的口号或者说愿景,发展成为一个立体而活跃的话语场域。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场域中注入了多元而包容的声音,远远超出了“走出去”这个看似单向的字面意涵。面对一个交流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时代,也得益于积极的文化推广政策和资本支持,如今我们的研究者所要处理的不再仅仅是《中国文学》、“熊猫丛书”等有限的外译经验,而牵涉到不同文学类型、译入语境以及文化关系的翻译实践,其所运用的理论工具也不再局限于等值理论或影响研究,而是越来越受到兴盛于当下的后殖民理论、翻译理论、世界文学等理论的影响,进行着自身的“文化转向”。简而言之,“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所指不再像最初那样让人一目了然了,这意味着我们开始逐步体会“走出去”所包含的曲折进路与历史纵深,也意味着我们的研究更加贴近具体的实践情景,而其成果也将对我们的外译推广策略产生更为实际的影响。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本专栏一直追踪相关研究动态,刊发相关议题论文,展现具体的研究成果。本期所发表的两篇论文,可以说正是“当代文学走出去”研究正在不断深化与细化的具体体现。

姜智芹的《当代改革主题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力分析》聚焦“改革主题小说”在海外的风行,考察特殊题材在跨文化传播与接受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当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即便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不敢说完全厘清了其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当年西方世界迫切想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的渴望不言而喻。与同一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不同,改革文学更加贴近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因而也更贴近海外读者希望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兴趣,于是产生了巨大的译介需求。论文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浮躁》《高兴》、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谈歌的《大厂》、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中国制造》等作品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时期的改革主题小说在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以及接受评价上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过程,揭示了从需求产生到落地生根,再到自我完善的過程,总结了译介中的有效机制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罗宗宇和言孟也的《少数民族文学译介及启示——〈人民文学〉英文版〈路灯〉(2011—2018)》讨论“少数民族文学”在我国当代外译活动中的实践情况。如果说姜教授的文章强调社会历史因素对于译介需求的影响,那么本文则更多关注主动外译过程中策略的调整和优化。作者以《人民文学》英文版《路灯》为中心,探讨了这个全新的当代文学外译平台如何从过往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在少数民族文学的外译上开启新章。与“熊猫丛书”时期不同,《路灯》在文体、内容、编排、翻译机制等方面都下足功夫,比如在选材上减少政治色彩,更多体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策划兼具文学性与民族性的专题,在在响应了外国读者对于中国多民族和多样性文化的兴趣。同时,《人民文学》还充分利用各个语种的资源,拓展了原本译入语相对单一的问题,在翻译机制和组织模式上,《人民文学》通过官方组织(编辑部)同民间机构(纸托邦)合作的方式,在中国编辑的总负责下,大力发挥以外语为母语的译者的作用,在掌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对于翻译机构在选材、译文、宣发等方面的自主性都给予高度保障,从而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流通性。《人民文学》这种合作模式的全新实践,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对于“当代文学走出去”无疑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

一、改革开放与改革主题小说

文学是时代的记录和见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在文学创作方面,改革主题文学与改革进程同频共振,谱写着时代的雄浑乐章。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改革主题文学以深刻的现实关切、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书写改革在工农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描述改革在人们心灵上引起的震荡和在道德文化上激起的波澜,揭示改革给人们精神面貌带来的显著变化,阐释改革进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优质因素的传承。在2018年《小说选刊》举行的“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40部小说”评选活动中,描写改革主题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浮躁》《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人生》、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乔厂长上任记》等入选,说明改革主题小说的成就之大、影响之深、关注度之高都是其他题材的文学创作所难以比拟的。它以巨大的社会容量感应时代脉搏,捕捉生活中的新变化,形成一条波澜壮阔、奔腾不息的文学长河,见证着城市生活的风云激荡,记录着乡村世界的云谲波诡。

改革主题小说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引起了国外读者和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出版,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中塑造了极富活力的改革中国形象。本文把改革开放40年多来的改革主题小说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70—80年代的强劲崛起、90年代中期的走向深化、90年代末以来的新拓展,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浮躁》《高兴》、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谈歌的《大厂》、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中国制造》等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索改革主题小说的海外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效果,考察其在国外的接受和评价,分析改革主题小说的海外影响力及其对于今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启示与借鉴。

二、改革主题小说的域外译介

新时期改革之初,文学创作界就对这一时代的重大主题予以及时而又积极的回应,出现了反映工农业改革先声的作品,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浮躁》、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代表着改革文学的强劲崛起。蒋子龙、张洁的作品聚焦工业领域的改革,塑造了“义无反顾、披荆斩棘的改革者形象”,展现了令人向往的“工业腾飞民族振兴的愿景”①,凸显了主人公充满卡里斯玛魅力的硬汉性格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②。高晓声、贾平凹、路遥的作品则关注改革政策在农村实施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描述社会转型给农村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揭示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对人们情感、道德、心灵的考验。改革初期新与旧的冲突、城与乡的对立、生机盎然与困惑迷思的交织,激荡起一曲曲雄浑激越的工农业改革奏鸣曲。

改革小说因主题的宏大性、题材的时代性、手法的写实性而很快在国内激起热烈反响,同时也引起国外的关注和译介热情。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隔膜了30多年,其间,西方对东方大国的认知很多是基于猜测、谣传和想象。因而改革开放伊始,西方人急切地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而文学特别是写实的改革主题小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在改革开放政策刚刚颁布实施的时候,西方汉学家和海外学者还鲜有机会接触到新出版发表的中国文学作品,因而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主要依靠英法文版的《中国文学》杂志和随后策划出版的“熊猫丛书”。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1979年发表后,很快就被译成英语发表在1980年的《中国文学》杂志上③,可谓非常及时。1981年,中国文学杂志社开始出版“熊猫丛书”,将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输送到西方主要国家。蒋子龙的小说集《赤橙黄绿青蓝紫》英文版④、法文版⑤、德文版⑥在“熊猫丛书”得到出版。此外,《乔厂长上任记》德文版还被收入海德堡大学资深教授鲁道夫·瓦格纳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与政治》⑦一书。蒋子龙描写新时期大刀阔斧进行工业改革的作品翻译成外文推出以后,引起国外研究者的关注。据学者郑晔考察,1977—1989年,英文版的《中国文学》杂志吸引了“欧美国家的专业读者”,其中“以国外知识分子和汉学家为主”⑧,他们通过《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社会、历史、文学和文学翻译”,即主要当作“社会历史文本来阅读”⑨。学者耿强详细分析了“熊猫丛书”在英美读者中的阅读和接受,发现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英美读者采取的是“政治的审美视角”⑩。这都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中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是西方人解读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视角。这在特定时期也在情理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文变染乎世情。”11改革文学描写的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通过文学作品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也是中国文学对外输出的意图之一。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是新时期第一部正面描写工业改革的长篇小说,1981年出版后最先译成德语出版。1985年,德国译者米歇尔·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耗时四年将《沉重的翅膀》翻译成德语出版12,该小说是“德译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13,而出版德译本的汉泽尔出版社积极宣传造势,“助力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在西方第一次成为畅销书”14,得到德语广播电台和重要报刊的专题报道,在德国出现一股“张洁热”。德译本出现的第二年,《沉重的翅膀》被译成法语出版15,而到了1987年,由戴乃迭翻译的英文版在伦敦登陆16,1989年,葛浩文的英译本在美国与读者见面17。《沉重的翅膀》开辟了汉学家和国外学者翻译、海外出版社出版新时期小说的先河,初步显示了改革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新时期的改革是以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为发端的,但在文学创作中最先得到表现的却是城市工业领域的改革者形象。紧随城市改革者的步伐,农村的经济改革和生活变迁开始出现在作家们的笔端。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浮躁》《高兴》等都是与农村改革共鸣共振的佳作。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以《“漏斗户”主》拉开序幕,相继推出《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发表时间从1979年绵延到1991年,引发了文坛上的“高晓声热”。陈奂生从一介入不敷出的贫苦农民,到改革开放后成为种粮大户,进城做小买卖、当采购员,甚至走出国门。尤其是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40部小说”之一的《陈奂生上城》,“描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通过塑造一位正直、勤恳的农民渴望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展现了广大农民积极进取的意愿”,“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农民的真实精神状态”18。高晓声的笔触深入到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精神肌理,记录了农民心理的脉动。“陈奂生系列”作品发表后很快引起德国译者的关注,1986年,《陈奂生上城》译成德语出版19,1988年,《陈奂生的故事》德译本出版20。1987年,“熊猫丛书”推出英文版的《高晓声小说集》,收入《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等作品21。据学者对英文版“熊猫丛书”在美国的馆藏量统计显示,在美国有20家以上图书馆收藏的66部“熊猫丛书”中,《高晓声小说选》位列第十22,充分说明这部小说集在海外尤其是北美有相当的影响力。此外,《陈奂生上城》还分别被收入1983年和2004年法文版的《中国现代十位作家作品选》23、1989年的英文作品集《1949—1989中国最佳小说选》24、2012年的英文作品集《清水里的刀子及其他作品》25。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农民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是国外知识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西方人想知道中国作家如何以“局内人”的身份,从“内部”叙事来反映中国的新变化。高晓声的小说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政治征候与经济变革的一个渠道。

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均入选“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40部小说”,前者叙写高加林从乡村到城市的“奋斗图景与精神困境”,后者着眼于“恢宏壮阔的社会生活”,描绘“地之子”的“热泪和渴盼”“坚毅和柔情”“尊严和荣光”,体现出“高扬的人性理想和强大的精神力量”26。这两部小说都在国内掀起过阅读狂潮,成为评论的焦点,并被改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可以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路遥的《人生》最先在国外得到译介。1988年,苏联翻译家谢曼诺夫将《人生》翻译成俄语,由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谢曼诺夫撰写了俄译本后记,指出该小说鲜明的社会性是吸引他翻译的重要原因。1990年,外文出版社推出法文版的《人生》27,路遥为其写了序言,扼要说明小说的创作背景和自己对于小说主人公的感同身受。2009年,日本学者安本实翻译出版了《路遥文集》,收入《人生》等五个中篇。为了帮助日本读者更好地理解路遥的作品,安本实撰写了长达十多页的译后记,阐说作品的内蕴意涵、人物关系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时代背景,并对路遥的文学观和价值观给予高度评价。在英语世界,路遥的某些作品虽然早在1986年就翻译过去28,但其《人生》在2019年即中文版发表37年之后,才被翻译成英语出版。虽然小说中描写的人与事都已随历史远去,但在亚马逊英文网站上依然获得了4星级好评,Goodreads上的星级评价是3.89,堪称不俗的成绩。路遥的长篇《平凡的世界》尚有待英语译者的关注和发现,希望这部在国内掀起阅读热潮、改编成电视剧获得收视高潮的作品,能早日翻譯成英语出版,以飨西方世界的读者。

贾平凹是在国外影响比较大的当代作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向世界讲述着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其作品‘走出去的步伐早,译成外文的数量多”29。这里我们重点考察他书写农村改革的小说外译情况,主要聚焦《鸡窝洼的人家》《浮躁》《高兴》等。1987年,日本德间书店出版了井口晃翻译的《现代中国文学选集·卷四》,收入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等。1991年,“熊猫丛书”推出贾平凹的作品集《天狗》30,收入《鸡窝洼的人家》《天狗》等。《鸡窝洼的人家》在1986年还被改拍成电影,荣获诸多国内国际电影大奖。同样在1991年,贾平凹描写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浮躁》由美国知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成英语出版31,此前,该小说已荣获美国1988年的“美孚飞马文学奖”。1998年,《浮躁》又被翻译成越南语出版。贾平凹描写改革初期农民情感和观念上微妙的冲突、致富大潮在乡村人心灵上引起的震荡的作品,激发起世界读者的情感波澜。更为重要的是,贾平凹对农村变革的书写一以贯之,2007年,他的小说《高兴》发表,这是一部描写农民工进城后的生存状况和情感追求的力作。小说出版10年后被英国汉学家韩斌翻译成英语出版32,亚马逊以纸质版和电子书同步发行的方式,推介给全球183个国家的读者。进城务工的农民刘高兴尽管经受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震荡,但他在困境中执着前行,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国外读者的敬意。

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描写工业领域改革的作品塑造了铁肩担道义、锐意进取的改革英雄,80年代表现农业领域改革的小说揭示了改革浪潮对农村风尚习俗的深刻影响以及给农村人日常生活、心态道德带来的微妙而复杂的变化,那么,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体制转型的加快,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全方位反映改革艰巨性的文学作品,如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谈歌的《大厂》等。这些改革攻坚阶段的作品写出了社会转型期改革面临的种种艰难和改革深化带来的新矛盾,反映改革过程中的阵痛和突围。此时的改革者由20世纪70—80年代的英雄落地成为凡人,在各种困境中砥砺前行。《分享艰难》和《大厂》展现了国企的生存困境和工人生活的艰辛,展现了艰难困苦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讴歌了干群团结起来共渡难关的可贵精神。刘醒龙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和日语,特别是法国汉学家傅玉霜(Fran?oise Naour)翻译了他的好几部小说集,其中《冒牌城市》收入了《分享艰难》等作品。33

世纪之交即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改革主题文学,反腐主题得到凸显。在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现象。这一时期的改革主题文学触及改革深处的新问题,出现了周梅森的《人间正道》《绝对权力》《中国制造》《人民的名义》等长篇小说,反映改革过程中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以及由此滋生的腐败现象。周梅森的作品出版后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反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其《中国制造》法语版于2016年出版34,其《人民的名义》海外版权输出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代表,“彰显了中国当代主流文学在海外影响力日益增强”35。

综观改革主题文学的域外传播,从传播主体来看,既有我国政府主导的英法文版《中国文学》杂志、“熊猫丛书”的自我传播,亦有国外汉学家的他者译介,送去与拿来形成一个传播共同体,合理推动着改革主题文学走出国门,走进国外中国文学爱好者、研究者的视野。从国外译者来看,很多是享有盛誉的知名汉学家、翻译家,如美国的葛浩文、法国的傅玉霜、英国的韩斌、日本的井口晃,英籍的戴乃迭等,名家的翻译为改革主题小说的海外接受奠定了良好基础。从传播方式来看,既有纸质版、电子版的译本,也有根据作品改拍的影视剧。上文谈到的改革主题小说中有很多被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其中有的电影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比如根据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改拍的电影《野山》获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奖;有的电视剧播映之后在国外产生了一定反响,比如与作品同名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平凡的世界》等。它们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向国外传递着改革赋予中国的活力、改革令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改革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从传播语种来看,既有英、法、德、俄等西方主要语种,也有日语、越南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小语种。总体来看呈现出翻译语种多、传播地域广、名家名译、关注持续等特点。

三、改革主题小说的海外接受与评价

改革主题小说传播到国外以后获得了良好的接受。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德译本1985年问世后,一度成为最畅销的德译作品,到1987年就已经再版了7次。“德国汉瑟出版社编辑赫瓦尔特介绍说,他们第一版就印了6000册,3天之内卖得精光,他们不得不很快地再印第二版。而且他们还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这在德国出版界,是很少有的事情。”36蒋子龙的小说集《赤橙黄绿青蓝紫》英文版于1983年出版,1986年得到重印。而贾平凹的《浮躁》英文版1991年由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精装本后,2003年又由美国格罗夫出版社(Grove Press)发行了平装本。由大学出版社到商业出版社,由精装本到平装本,说明《浮躁》在北美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因为在西方国家,只有受读者欢迎、能带来利润的作品,才会得到商业出版社的青睐和发行平装本。对于2019年问世的《人生》英文版,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网络平台“纸托邦”(Paper Republic)创办者美国学者陶建(Eric Abrahamsen)评价说,该作品“一直到今天都是中国的畅销书”,认为《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和《红与黑》中的于连一样,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年轻人37。而《平凡的世界》改编成电视剧“再次证明了路遥是中国备受欢迎的作家。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该小说是大学图书馆借阅量排名第三的作品”38,其“主人公面对逆境不懈追求的精神依然能给今天的大学生带来启发”39。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从注重“走出去”,到强调“走进去”,改革主题小说在國外的良好接受便是其“走进去”的证明。

文学扮演着增进国家了解、密切民族交流的重要角色。鉴于改革主题小说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相连,国外对于这类小说的解读和评价很多是基于社会学视角。“中国改革开放史,也是世界集体阅读中国的历史。”40西方一些学者在编选中国文学作品选集时,“不仅要考虑作品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考虑作品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41。以20世纪80年代德国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一九七八年开始改革开放,在德国公众对中国的兴趣也随之高涨。除了‘中国经济这个主题,中国文学也激起了强烈反响”42。“中国作家融入自身感受、思考和视野的文学创作反映了中国的发展变化,为德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43具体到张洁的作品翻译成德语后的畅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时期之初多数德国人对中国还比较陌生,《沉重的翅膀》作为中西隔膜三十多年后第一部译成德语的中国长篇小说,很快激起德國人强烈的兴趣。他们想要知道,“在这个远东国家发生了什么,她的人民是怎样生活的”44。一篇英文书评中甚至这样说道:“据说《沉重的翅膀》在德国成功的原因部分是很多商人购买此书,希望从中了解中国政府部门和工厂内部的矛盾与斗争。”45在社会学解读视野下,翻译中国文学与了解中国现状二位一体,文学成为西方观照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

国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改革主题文学做出评价。一是改革给中国带来了新气象、新质素。“蒋子龙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工业现代化发展的蓬勃生机……昭示着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理想图景。”46“乔光朴带着新观念、新姿态走马上任。”“他摒弃陈规陋习,雷厉风行,有一副铁腕,做事果断并敢于承担责任……浑身充满了力量和热情。”47在《“漏斗户”主》之后的系列小说中,陈奂生摘掉了令他蒙羞的“漏斗户”帽子,“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政策和农民处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农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在村民的带动下,陈奂生农闲时制作小吃‘油绳,拿到城里的火车站去卖”48。“农民大胆地迈出拥抱新生活的第一步,渴望过一种全新的生活。”49在《浮躁》中,国外读者同样看到了“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中国和中国文化在迈向现代化。”50改革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改革让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中国洋溢着一股昂扬奋进的热情,同时一些新的质素也随着改革之风进入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资本主义经济来说再自然不过的市场意识,是中国的改革者们希望引进到社会主义企业中来的。根据市场需求调节产品种类和数量对以前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来说是陌生的,但此时开始出现在……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里面。”51由集体所有到允许财产私有,从效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到注重产品数量和生产能力,西方世界通过阅读中国改革主题小说,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甚至有国外学者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认为“周梅森的成功是中国政府更加宽容的证明,在公共事务上愿意接受监督批评”52。中国在变得更加民主,更加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之中。

二是直面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纠偏矫正。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在英语世界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冲破了教条主义的限制,不再盲目地唱颂歌,而是揭露社会弊端;不再粉饰现实,而是暴露出问题和矛盾……通过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的深刻反思,中国能够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迎来光明的政治前景。《乔厂长上任记》……就是朝这个方向迈进的作品”53。英美学术界对“乔厂长”的认可是因为他是一副雷厉风行、锐意改革的“硬汉”形象,以披荆斩棘的魄力,与改革中的各种阻力做斗争,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挫折,都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执着前进,有着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提亚哥永不言败的精神和气度。在西方媒体看来,《浮躁》“以唐传奇的方式讲述着当代改革主题”,向西方读者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部小说并没有一味地称颂改革的成就,而是反映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54周梅森的《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在《纽约时报》看来“严厉批评了政府官员的腐败……作家理性的批评是对改革成果的捍卫”。而根据周梅森《人民的名义》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BBC报道中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反腐、营造清明政治环境的决心……2012年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开始了反腐倡廉工作,腐败官员纷纷落马,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赢得了民众广泛的支持……反腐斗争取得了‘关键性胜利。”55新时期以来之所以要进行改革,是因为存在着问题,而改革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其实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面对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积极面对寻求解决之道,还是粉饰太平抑或视而不见,是决定一个民族发展进步与否的核心所在。在西方人看来,改革中的中国是敢于直面问题并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途径、有着光明发展前景的国家,代表着世界前进的力量。

三是改革中面对困境的乐观旷达和爱国情怀。“漏斗户”陈奂生熬了一年又一年,可是年年缺粮,“但他依然对未来抱有信心,最后终于摘掉了漏斗户的帽子”56。对于贾平凹的《高兴》,国外评论者将其与斯坦贝克的《人与鼠》相提并论。生活环境的脏乱、周边人的算计、雇主的苛刻都没有让主人公刘高兴灰心,也没有熄灭他心中的希望。“不管承受了多少苦难,淳朴的刘高兴和五富都接受命运给予他们的一切,保持着乐观的心态。”57他们平静地接受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困境,渴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小说中并没有对政治的不满。”58作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这种批评精神和爱国思想并不矛盾,鲁迅先生曾说:“创作总根于爱。”59张洁在《沉重的翅膀》中“坦诚地揭示了当时中国工业领域的腐败、低效、浪费和管理不善,但也表现了作家对祖国深沉的爱”60。一方面是对社会缺陷的批评,一方面是对祖国强烈的爱,这种奇妙的统一成为吸引西方读者的魅力所在,只有热爱祖国的人才能真正赢得他国读者的尊重和喜爱。

四是改革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优质因素的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也是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民风的淳朴、品德的善良、价值观的纯正是改革中人们秉承的执念。在《陈奂生包产》中,陈奂生辞去赚钱更多的采购员工作,因为“他不想利用自己和地委吴书记的交情去换取紧缺物资”61。《浮躁》中主人公金狗“意识到农村应当接受西方发展科学技术的观念,但也持守儒家严格的道德伦理观……拒绝迷信、歪门邪道和有损人格的赚钱方式”62。小说中描写的商州尽管新时期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至今仍然保留着很多传统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吸引着众多的读者”63。早在19世纪末期,美国来华传教士明恩浦就以自己在中国生活22年的经历为基础,对中国人的性格进行了全面总结,“辛勤劳作”“省吃俭用”“生命活力”“仁慈行善”“知足常乐”“遇事忍耐”“共担责任”“尊重法律”64等中华传统美德被写进他的《中国人的气质》。改革中的中国在接纳新事物的同时,秉持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因子,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对抗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见利忘义、尔虞我诈、贪污腐败现象。改革主题文学中对传统文化优质因素的秉持和坚守,赢得了国外读者的好感和正面评价。

国外对改革主题小说的接受除上述社会学视角外,还有文学性解读,这是回归文学本身的解读和评价,是中国当代文学审美光辉的闪烁,是世界读者对中国文学从美学角度的认可。“蒋子龙的短篇小说描绘了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真实画卷,细节生动,带有一种机智的幽默感。”65张洁的小说“跳出了‘好人—坏人的叙事模式”66,“以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的注意力”67。高晓声“利用幽默的描述和讽刺技巧,深切洞察农民心理上的变化”68。路遥的《人生》“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描绘了中国的乡村图景,你甚至能感受到田间的沃土滑过指尖”。“小说描绘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抗争,给人以启发,令人耳目一新。”69贾平凹的《浮躁》“情节曲折,充满着对生活的真知灼见”70,“会深深地打动美国读者”71。中国当代文学的社会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相互辉映,让国外读者在借文学作品体察中国社情民意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当代小说的魅力,它承载着经世致用之道,流溢着文学审美之光,向世界敞开襟怀,分享中国的改革故事。

综合来看,国外对改革主题小说的接受和评价体现出主流媒体、权威期刊、不吝赞美、专题研究、深度剖析等特点。从发表评论的载体来看,有不少是欧美的主流媒体和权威期刊,像《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BBC(BBC Monitoring Asia Pacific)、《今日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中国现代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等。给予的评价也相当之高,如认为《高兴》是“借由文学了解中国的通行证,这样的小说凤毛麟角”72,《人生》“是一块瑰宝”73,等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国外的博士论文聚焦改革主题作家,像研究高晓生的博士论文“The Vicissitudes of Sati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Gao Xiaosheng”(Stanford University,1987)、探讨贾平凹的博士论文“The Peasant Intellectual Jia Pingwa:An Historico-Literary Analysis of His Life and Early Works”(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2003)、“Narrating China:Defunct Capital [Feidu]and the Fictional World of Jia Pingwa”(The University of Sydney,1998)等,这些论文深层次、全方位地剖析一位作家的创作,做出了细致而富有深度的诠释。此外还有对作家的长篇专访,如英文期刊《中国现代文学》上刊登的对高晓声长达24页的专访74,让国外学者了解到高晓声对外国文学和中国古典作品的阅读、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对真实性的看法、他的创作过程、写作目的和动力、他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未来发展的看法等方方面面。一些篇幅较短的书评也体现出时效性,几乎与翻译的作品同时刊出,为译作的国外接受营造声势。总之,国外对改革主题小说的评价与研究有深度、有长度、有高度、有速度,这是主旋律文学带来的契机和优势,社会学关注和审美性批评相得益彰。

四、改革主题小说的海外影响力思考

及时而又持续的译介、广泛而又深入的接受与评价,造就了改革主题小说的海外影响力。一国图书的世界馆藏量是衡量其海外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下面我们以列表的方式直观地呈现改革主题小说在海外的影响力。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改革主题小说在海外的馆藏量相当可观,高于译成外语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的世界图书馆馆藏量。“一国的文学在域外传播的同时,也在动态地建构、传递着该国的国家形象。人们可以从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对于该国的印象。”77改革主題文学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改革故事的同时,塑造了改革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了充满活力、阔步向前、发展进步的中国做派、中国风格、中国气象,更新重塑了西方历史上停滞的中国这一刻板印象。文学特别是与国家发展同步的改革主题小说在国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对于消除国外对中国的误解,增强国家间的互动,营造和平、宽松的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强调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78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79。这说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有效地向国外译介、传播中国文学作品是新时代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急迫需求,是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维度。改革主题小说的海外传播为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提供了经验与启示,这就是要平衡好自我传播和他者传播,抓好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内外联动。中国文学的域外传播大业与形象塑造工程仅靠数量有限的海外汉学家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必须要有政府的倡导,在译本选择、译介方式、推广发行等方面“起到价值性引导和选择性引导作用”80。

在我国,自晚清以降,文学“被视为启蒙、革命和改革的利器”,被“委以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任”81。当代改革主题小说的对外传播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文学的“利器”作用,让外国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学所载的“道”、所形塑的国家形象,使文学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发挥其文化交流使者的效用。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得到凸显,国家之间在利益、责任、行动等方面已成为一个统一体,不同国家需要携手共进、风雨同担。改革主题小说把中国文化中的“义利统一”“和合共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价值理念传递给世界上其他民族,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借由改革主题文学传播出去,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传播实际上是一个在各美其美的同时,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过程,最终要达成的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学共同体,中国文学正越来越深入地融进这个共同体。

【注释】

①②1826《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40部小说入选理由》,《小说选刊》2018年第11期。

③Jiang Zilong,“Manager Qiao Assumes Office,” Chinese Literature,No. 2,1980.

④Tzu-lung Chiang,All the Colours of the Rainbow,trans Mingjie Wang,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83. 收录《乔厂长上任记》《乔厂长后传》《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等。

⑤Zilong Jiang,La vie aux mille couleurs:nouvelles,Beijing:Litteérature chinoise,1983.

⑥Zilong Jiang,Alle Farben des Regenbogens,?bers. von Rolf Warnecke,Beijing:Verlag fuür Fremdsprachige Literatur,1989.

⑦Jiang Zilong,“Direktor Qiao übernimmt das Kommando”,in:Rudolf G. Wagner ed.,Literatur und Politik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Frankfurt:Suhrkamp Publ,1983,S.283-349.

⑧⑨郑晔:《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以英文版〈中国文学〉(1951—2000)为个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2,第118-119、122页。

⑩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0,第4页。

11刘勰著:《文心雕龙》,韩泉欣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第244页。

12Zhang Jie,Schwere Flügel. Roman,Aus dem Chinesischen von Michael Kahn-Ackermann,München:Carl Hanser Verlag,1985;Berlin:Aufbau Verlag,1986.

13孙国亮、沈金秋:《张洁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当代文坛》2019年第6期。

14Wolf Baus,“Vorbemerkung der Herausgeber,” in Hefte für ostasiatische Literatur,Heft 4,1985,S. 7.

15Zhang Jie,Ailes de plomb,version fran?aise établie avec la collaboration de ConstantinRissov,Maren Sell & Cie,1986.

16Zhang Jie,Leaden Wings,trans. Gladys Yang,London:Virago Press,1987.

17Zhang Jie,Heavy Wings,trans. Howard Goldblatt,New York:Grove Press,1989.

19Gao Xiaosheng,Chen Huansheng geht in die Stadt,?bersetzen:Gabriele Jordan,Berlin:Erkundungen,1986.

20Kao Hsiao-sheng,Geschichten von Chen Huansheng:Erz?hlungen,?bersetzen:Eike Zschacke,G?ttingen:Lamuv,1988.

21Gao Xiaosheng,The Broken Betrothal,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87.

22[美]李清柳、劉国芝:《英文版“熊猫丛书”在美国的传播》,《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7年第4期。

23Dix auteurs modernes:nouvelles,Beijing:Littérature chinoise,1983;Dix auteurs modernes:nouvelles,Beijing:Editions en Langues étrangères,2004.

24Best Chinese Stories,1949—1989,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89.

25Shi Shuqing and others,A Knife in Clear Water and Other Stories,San Francisco,Calif.:Long River Press,2012.

27Lu Yao,La Vie,trad. Zhang Rongfu,?ditions en langues eétrangeères,1990.

28Ning Sheng,“Lu Yaos ‘A Soul-stirring Scene:Translation 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 MA Thesis,University of Iowa,1986.

29姜智芹:《英语世界的贾平凹研究》,《南方文坛》2017年第4期。

30Jiang Pingao,The Heavenly Hound,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91.

31Jia Pingwa Turbulence:a Novel,trans. Howard Goldblatt,Louisian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

32Jia Pingwa,Happy Dreams,trans. Nicky Harman,Amazon Crossing,2017.

33Liu Xinglong,Croquants de Chine,trad. Fran?oise Naour,Paris:Bleu de Chine,1998.

34Zhou Meisen,Made in China:Roman,trad. Mathilde Mathe,Paris:Gallimard,2016.

35新华社:《小说〈人民的名义〉将被翻译成12种语言文字出版》,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7-09/08/c_1121631384.htm,2019-12-17。

36张洁:《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第21页。

37Eric Abrahamsen,“Forward,” in Lu Yao,Life,trans. Chloe Estep,Amazon Crossing,2019.

38“Lu Yaos Ordinary World Now on Air as TV Series,”China Daily-US Edition,March 12,2015.

39“Ordinary World Could Lead to a Wave of TV Series Adapted from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Works,”China Daily,April 3,2015.

40龍健:《中国文学何时能成为世界文学——专访红楼梦译者吴漠汀》,《南方周末》2017年6月12日。

41Andrea W?rle,“Nachwort,”in:Andrea W?rle (Hg.):Chinesische Erz?hlungen,München: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90,S. 273.

42马汉茂等:《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李雪涛等译,大象出版社,2005,第648 页。

43Anne Engelhardt,“Ng Hong-chiok:Vorwort,” in:Anne Engelhardt,Ng Hong-chiok (Hg.):Wege. Erz?hlungen aus dem chinesischen Alltag,Bonn:Engelhardt-Ng Verlag,1985,S. 4.

44Huang Keqin,“Die Rezeption von Zhang Jies Werken in Deutschland,” in:Literaturstraβe:Chinesisch-deutsches Jahrbuch für Sprache,Literatur und Kultur,Band 7,K?nigshausen & Neumann,2006,S. 306.

45Frances Wood,“Leaden Wings by Zhang Jie,” The China Quarterly,No. 113,Mar 1988,p. 137.

4647Rudolf G. Wagner,Inside a Service Trade: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rose,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420,pp.397-398.

48Margaret Decker,“The Vicissitudes of Sati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Gao Xiaosheng,” Ph. Ddisser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1987,p.116.

49Yang Qian,“Urban Strangers:Representa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Film,and Popular Cultur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Ph. D dissertation,2014,p.62.

50Michael Duckworth,“An Epic Eye on Chinas Rural Reforms,”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Oct 18,1991.

51Tim Wright,“ ‘The Spiritual Heritage of Chinese Capitalism:Recent Trends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Chines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 19/20,1988.

52Howard W. French,“A Gadfly Criticizes Chinas Powerful,Within Limits,”New York Times,May 22,2004.

53Lee Yee ed.,The New Realism:Writings from Chin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New York:Hippocrene Books Inc.,1983,p. 8.

54Michael Duckworth,“An Epic Eye on Chinas Rural Reforms,”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Oct 18,1991.

55“China TV Series on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Goes Viral,” BBC Monitoring Asia Pacific,Apr 2,2017.

56Yi-Tsi Mei Feuerwerker,“An Interview with Gao Xiaoshe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Vol. 3,No. 1/2 (Spring/Fall 1987),p. 123.

57Yu Min Claire Chen,“Chinese Literature in Review,”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Vol. 7,Iss. 1,2018.

58Anonymous,“Pingwa,Jia:Happy Dreams,” Kirkus Reviews,Aug. 15,2017.

59鲁迅:《而已集·小杂感》,见《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556页。

60Kandice Hauf,“Reviewed Work(s):Heavy Wings by Zhang Jie and Howard Goldblatt,” Harvard Book Review,No. 17/18,Summer-Fall,1990.

61Jun Xie,“The Wild Individual:Politics and Aesthetics of Realism in Post-Mao China(1977-1984)”,Ph. D Dissertation,New York University,2017,p. 259.

62Michael Duckworth,“An Epic Eye on Chinas Rural Reforms”,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Oct 18,1991.

63Salibury Harrison,“Rev. of Turbulence,” New York Times,Oct 11,1991.

64明恩溥著:《中國人的气质》,秦悦译,学林出版社,2001,见目录。

65Douglas Hill,“Strange and Wonderful Literary Blossomings in the East,” The Globe and Mail,Toronto,July 13,1985.

66Michelle M. Yeh,“Reviewed Work(s):Leaden Wings by Zhang Jie and Gladys Yang,” World Literature Today,Vol. 62,No. 3,1988.

67Kandice Hauf,“Reviewed Work(s):Heavy Wings by Zhang Jie and Howard Goldblatt,” Harvard Book Review,No. 17/18,Summer-Fall,1990.

68Yang Qian,“Urban Strangers:Representa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Film,and Popular Cultur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Ph. D dissertation,2014,p.62.

69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41954480-life,2019-12-10.

70Ann Scott Snyder,“Rev. of Turbulence,”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Eastern edition),Jan 15,1992.

71Paul E. Hutchinson,“Rev. of Turbulence,” Library Journal,Vol.116,1991.

72Mayabhushan Nagvenkar,“ ‘Happy Dreams:In the Murky Shadows of Chinas Glittering Skylines (Book Review),” Ians English,New Delhi,May 18,2018.

73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41954480-life,2019-12-10.

74See Yi-Tsi Mei Feuerwerker,“An Interview with Gao Xiaosheng,”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Vol. 3,No. 1/2(Spring/Fall),1987.

75本表基于Worldcat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月1日。只统计了译成外文的改革主题小说作家的个人文集和长篇小说单行本,重印的合并统计。

76本表基于Worldcat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月1日。只统计了中文版的改革主题小说作家的长篇小说单行本、以改革主题短篇小说篇名命名的多位作家作品合集,以及作家的个人文集,涵盖不同出版社、不同年份出版以及重印的。

77姜智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7日。

7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见何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前中国的实践:问题与解决路径》附录一,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第199页。

7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地 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长征》2017年第11期。

80姜智芹:《当代小说他者译介与海外接受中的意见领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

81杨四平:《跨文化的对话与想象:现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东方出版中心,2014,第53页。

(姜智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小说译介与接受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6BZW119;“2018年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海外访学计划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鲁教研字〔2018〕2号)

猜你喜欢
文学小说改革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倾斜(小说)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改革”就是涨价吗?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