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权与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2020-10-24 06:42刘祎琳张永欣周宗奎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论者特权损耗

丁 倩 刘祎琳 张永欣 周宗奎

(1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信阳 464000) (2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1 引言

网络偏差行为既是网络心理学的前沿问题(Chen & Ong, 2018; Udris, 2017),也是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不同于线下生活的互动,在线上网络世界中,个体可以利用“昵称”“用户名”等代号隐藏部分甚至全部真实身份信息;而且,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临场感,阻碍了规范行为等社会线索的传递,导致个体行为的约束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过激、色情、欺骗等偏差行为(牛更枫, 周宗奎, 孙晓军, 范翠英, 2015; Chen &Ong, 2018; Udris, 2017)。网络欺骗是网络偏差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指网络中的骗人行为,即蓄意改变身份以达到某个状态或个人目的(雷雳, 李冬梅, 2008)。近年来,大学生网络受骗现象高发的同时,其网络欺骗行为也并不少见。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发生率高于网络色情行为、隐私侵害行为等其他偏差行为,网络欺骗行为可以让施骗者享受精神快感、满足自尊需要、获得经济报酬(张炎, 2013)。研究网络欺骗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既有利于完善网络欺骗行为的相关理论,也有利于科学预防和干预。

1.1 心理特权与网络欺骗行为

心理特权(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稳定的主观信念或知觉,指个体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以及被豁免社会责任(白宝玉, 孙闰松, 胡巧, 张雁军, 2017; Campbell, Bonacci, Shelton,Exline, & Bushman, 2004)。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特权水平显著升高(Cai, Kwan, &Sedikides, 2012; Laird, Harvey, & Lancaster, 2015),尤其是当代大学生(Greenberger, Lessard, Chen, &Farruggia, 2008)。而高水平的心理特权往往会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如降低个体的社会责任感(Zitek, Jordan, Monin, & Leach, 2010)和同理心(Campbell et al., 2004),使个体表现出更多的自私(Zitek et al., 2010)、攻击(Fisk & Neville,2011)和线下欺骗行为(Poon, Chen, & DeWall,2013)。欺骗行为打破了人际系统的平衡,施骗者通过隐瞒或编造信息违反诚实规则,而受骗者依然遵守诚实规则,施骗者得以从中获益(Graham et al., 2011)。欺骗行为恰好符合高心理特权者的心理诉求,即个体理所应当地要求自己比别人获益更多、损失更少,还被豁免社会责任(Campbell et al., 2004)。根据心理特权与线下欺骗行为的关系以及网络环境的特性,可以推测心理特权也会导致网络欺骗行为。整体来看,虽然网络欺骗行为存在法律制裁、说谎习惯和心理压力等成本,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随意性及低监管等特征,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的收益仍显著大于成本(张炎, 2013)。例如,个体在网络中可以改变自己的性别,男性伪装成女性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女性伪装成男性以体验更多的权力(Lea &Spears, 1995)。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非常活跃,实施网络欺骗行为可能是其满足心理特权需求的重要途径。个体-情景交互作用理论认为,相较于已有研究片面地考察社会缺场、社会线索减少、去个性化等网络特征,将网络特征与个体的动机、需要和目标综合起来解释网络偏差行为(如网络欺骗)可能更加有效(雷雳, 李冬梅, 2008;Joinson, 2003)。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1:心理特权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

1.2 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

心理特权还可能通过一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网络欺骗行为,如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有限自制力理论指出,短期内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自我经过一段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的活动之后,自我控制能力会出现下降,自我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弱控制状态,即自我损耗(Hagger,Wood, Stiff, & Chatzisarantis, 2010)。根据有限自制力理论和已有研究,本研究推测心理特权影响自我损耗。其一,心理特权的主要特征是个体认为自己的需要比别人的更重要,期望自己任何时候都应该比别人获得更多的资源(白宝玉等, 2017;Lessard, Greenberger, Chen, & Farruggia, 2011)。应对这种不合理的主观认知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引起自我损耗(谭树华, 许燕, 王芳, 宋婧, 2012)。其二,高心理特权者对他人抱有不合理期望,使其更容易产生人际冲突、更难以维持亲密关系(Tolmacz & Mikulincer, 2011),而糟糕的亲密关系会造成更多的自我损耗(谭树华等, 2012)。其三,研究表明,高心理特权的个体往往持有缺乏现实基础的积极自我图式(Brouer, Harris, &Kacmar, 2011),承担着更大的压力(Snow, Kern, &Curlette, 2001),而压力也会造成自我损耗(谭树华等, 2012)。因此,高心理特权会引发更多自我损耗。虽然鲜有直接证据显示自我损耗会影响网络偏差行为,但有研究表明,自我损耗会导致线下欺骗行为(聂衍刚, 利振华, 窦凯, 毛兰平, 2018;Gino, Schweitzer, Mead, & Ariely, 2011)。自我控制能力对抑制享乐、自私、冲动和偏差行为起着关键作用;而自我损耗状态中的个体缺少足够的自我控制资源,容易出现各种偏差行为(谭树华等,2012)。例如,处于自我损耗的个体难以抵制欺骗带来的利益诱惑,会做出更多的欺骗行为(聂衍刚等, 2018)。此外,相对于线下生活情境,线上网络空间具有匿名性、去抑制性、非临场性、便捷性等特征,网络欺骗行为可能更容易发生(雷雳, 李冬梅, 2008; Joinson, 2003)。牛更枫等(2015)发现,感知网络匿名性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2:心理特权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欺骗行为。

1.3 内隐人格观的调节作用

事实上,自我损耗效应也受个体特质、亲密关系等因素的调节(谭树华等, 2012)。内隐人格观(implicit theories of personality)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体差异,可能调节心理特权与自我损耗的关系。内隐人格观是指对人的基本特性,如人格特质、智力、品德等的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王墨耘, 傅小兰, 2003; Dweck & Leggett, 1988),分为实体论和渐变论。实体论者(entity theorist)认为人的特性是固定不变的,倾向于采用抽象、概括、静态的内在特质来解释人的行为;渐变论者(incremental theorist)则认为人的特性是可塑变化的,倾向于采用影响心理动态过程的内外具体调节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王墨耘, 傅小兰, 2003;Yeager, Lee, & Jamieson, 2016)。以往研究发现,高心理特权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不公平感、低满意度等消极情绪与认知(白宝玉等, 2017; King &Miles, 1994)。面对这种境况,实体论者会做出固定的特质归因,而渐变论者更可能将负性的社会经历知觉为暂时性的、可改变的(欧阳林依, 许燕,高树青, 2018)。因此,即使心理特权会让个体产生消极情绪与认知,引起自我损耗;但相比于实体论者,渐变论者的心理特权会导致更少的自我损耗。此外,大量研究证实渐变论者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机能适应性优于实体论者。例如,相比于实体论者,渐变论者在同样的日常压力事件和实验压力情境中均产生了更低水平的生理应激反应,即更少的自我损耗(Yeager et al., 2016)。前已述及,高心理特权的个体往往伴随着更大的压力(Snow et al., 2001)。因此,有理由推测,相比于实体论者,渐变论者心理特权的自我损耗效应更小。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3:内隐人格观调节心理特权与自我损耗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取方便抽样,从河南省和湖北省各一所综合性大学选取具有网络使用经验的大学生800名(每校400名),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操作完成标准化团体测验。剔除漏答和反应一致的废卷后,得到有效问卷738份,有效率为92.25%。其中,男生300名(40.65%),女生438名(59.35%);大一376名,大二230名,大三132名。被试年龄为17~24岁,平均年龄19.84岁(标准差1.31岁)。

2.2 测量工具

2.2.1 心理特权量表

采用Campbell等(2004)编制的心理特权量表,共9个项目。采用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的7点计分,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心理特权感越强烈。以往研究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白宝玉等, 2017)。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7。

2.2.2 自我损耗量表

采用Lanaj,Johnson和Barnes(2014)编制的简版自我损耗量表,共5个项目。采用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的7点评分,总分越高表示自我损耗越严重。前人研究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Fehr, Yam, He,Chiang, & Wei, 2017)。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1。

2.2.3 内隐人格理论量表

采用Plaks,Stroessner,Dweck和Sherman(2001)编制的内隐人格理论量表,共8个项目,实体论和渐变论各4个项目。采用从“1=非常不同意”到“6=非常同意”的6点评分,其中实体论的项目反向计分,总分越低表示个体的实体论越明显,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渐变论越明显。该量表信效度良好,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内隐人格观的评估(丁倩, 唐云, 魏华, 张永欣, 周宗奎, 2018)。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1。

2.2.4 网络欺骗行为量表

采用雷雳和李冬梅(2008)编制的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的网络欺骗行为分量表,共6个项目。采用从“1=从未如此”到“5=一直如此”的5点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网络欺骗行为越严重。该量表信效度良好,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的评估(杨继平, 王兴超, 高玲, 2015)。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1。

2.3 程序及数据处理

在取得辅导员和学生的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由两名研究生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现场团体施测,指导语强调作答真实性及调查匿名性,全程大约10分钟。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应用非参数百分位Boostrap法和Hayes(2013)编制的SPSS宏程序检验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由于性别是网络欺骗行为的影响因素(杨继平等, 2015),本研究在检验模型时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了降低自我报告采集数据所导致的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在程序上通过匿名调查、变换反应语句、部分题目反向计分等方式进行了一定控制;在统计上,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进行了确认。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共5个,其中第一个因素只能解释总变异量的28.24%,小于40%的标准,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 结果

3.1 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特权与自我损耗、内隐人格观、网络欺骗行为显著正相关;自我损耗与网络欺骗行为显著正相关,与内隐人格观相关不显著;内隐人格观与网络欺骗行为显著正相关(见表1)。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系数矩阵

3.2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根据Hayes(2013)的观点,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第一步,应用SPSS宏程序PROCESS模型4检验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的条件下,心理特权显著预测自我损耗(a=0.35,SE=0.03,p<0.001);心理特权、自我损耗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心理特权仍显著预测网络欺骗行为(c’=0.16,SE=0.04,p<0.001),自我损耗也显著预测网络欺骗行为(b=0.38,SE=0.04,p<0.001)。ab=0.13,BootSE=0.02,95%的置信区间为[0.09, 0.19],说明自我损耗在心理特权与网络欺骗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比ab/(ab+c’ )=44.83%。

第二步,应用模型7检验内隐人格观和自我损耗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的条件下,心理特权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损耗(β=0.37,p<0.001),内隐人格观显著负向预测自我损耗(β=-0.08,p<0.05),心理特权和内隐人格观的交互项也显著预测自我损耗(β=-0.10,p<0.001);心理特权、自我损耗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心理特权仍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骗行为(β=0.16,p<0.001),自我损耗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骗行为(β=0.38,p<0.001)(见表2)。这说明,内隐人格观对“心理特权→自我损耗→网络欺骗行为”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此外,本研究所有预测变量方差膨胀因子均不高于1.2,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更清楚地揭示内隐人格观如何调节心理特权与自我损耗的关系,将其按M±1SD分出高、低分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见图1)。结果显示,对于内隐人格观低分组(即实体论的大学生),心理特权对自我损耗的正向预测显著(Bsimple=0.48,t=9.00,p<0.001);对于内隐人格观高分组(即渐变论的大学生),心理特权对自我损耗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弱(Bsimple=0.28,t=4.46,p<0.001;Bsimple=0.48 减弱为Bsimple=0.28)。

综合来看,心理特权通过自我损耗影响网络欺骗行为的中介过程受到内隐人格观的调节。对于低渐变论即实体论的大学生,心理特权通过自我损耗对网络欺骗行为的中介效应index=0.18,BootSE=0.03,95%的置信区间为[0.13, 0.25];对于渐变论的大学生,该中介效应更小,index=0.10,BootSE=0.03,95%的置信区间为[0.06, 0.16]。

图1 内隐人格观在心理特权与自我损耗之间的调节效应图

4 讨论

4.1 心理特权与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心理特权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这与以往心理特权影响线下欺骗行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Poon et al., 2013)。欺骗通常被视为获得私利的手段(Graham et al.,2011),相比于线下情境中的欺骗,植根于网络情境的欺骗有其高便捷、高隐蔽、低风险、低成本等优势。网络欺骗行为不仅可以满足施骗者的内心需要,还可能获得外部收益(张炎, 2013)。而心理特权作为一种不良信念,能使个体变得自恋,还能降低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其人际冲突(白宝玉等, 2017)。这些特性都与非适应性结果相联系,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消极行为。事实上,高心理特权的个体更可能做出攻击(Fisk &Neville, 2011)、自私(Zitek et al., 2010)、不道德(Laird et al., 2015)等线下消极行为。这说明,心理特权对线上和线下、实验情境和生活情境等不同类型的消极行为均具有普遍影响。

4.2 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心理特权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高心理特权的个体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需要比他人的更重要、任何时候得到的资源都应该比他人更多(白宝玉等, 2017; Lessard et al., 2011),然而现实生活不可能总满足其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不合理心理需求。于是,高心理特权者很容易体验到不公平、不满意和压力(King & Miles, 1994; Snow et al., 2001),而应对负性情绪和压力需要较多的能量,本身就是自我损耗的过程(谭树华等, 2012)。因此,高心理特权的大学生长期处于损耗状态,没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资源调节自己的行为。而具有匿名性、低监管等特征的网络欺骗作为收益大于成本的网络偏差行为(张炎, 2013),恰好提供了实现“获得优待且被豁免社会责任”、“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绝佳机会。缺乏自我控制资源的个体难以抑制本能的冲动、无法抵制欺骗带来的利益诱惑(聂衍刚等, 2018),从而表现出更多的网络欺骗行为。以往研究也认为,高心理特权的个体往往具有特质愤怒、贪婪、低宜人性、不信任他人、缺乏同情等非适应性人格特质,会促进个体做出消极行为(白宝玉等, 2017)。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首次从自我损耗这一内部心理过程的角度揭示了心理特权与网络欺骗行为的关系,这是对以往有关心理特权影响消极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的有益推进。同时,以往有限自制力理论研究通常考察的是实验室情境操纵的暂时自我损耗效应(聂衍刚等, 2018),较少涉及长期处于损耗状态的日常持续效应(Fehr et al., 2017),本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有限自制力理论和自我损耗效应的研究范围。

4.3 内隐人格观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内隐人格观调节“心理特权→自我损耗→网络欺骗行为”的前半路径;相对于渐变论大学生,实体论大学生的心理特权对自我损耗作用更大。该调节效应体现了自我损耗效应的个体差异性。如前文所述,高心理特权的个体更容易感知到不公平和不满意,更容易体验挫折和压力(白宝玉等, 2017; King & Miles, 1994)。当遭遇挫折情境时,个体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应对。实体论者通常将挫折归因于自己的稳定特质,并认为困难情境难以改变,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与行为;渐变论者则往往将挫折归因于动态变化的因素,倾向于认为困难情境可以改变,从而产生相对积极的情绪与行为(欧阳林依等, 2018; Liu, Chiu, Chen, & Lin, 2014)。因此,当心理特权同样处于高水平时,实体论者往往比渐变论者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和压力,引发更多的自我损耗。

本研究从内隐人格观的角度揭示了“心理特权→自我损耗→网络欺骗行为”作用大小的个体差异,支持了以往研究中有关渐变论者的机能适应性一般优于实体论者的结论(丁倩等, 2018; 王墨耘, 傅小兰, 2003; Yeager et al., 2016)。不同于以往研究强调渐变论对学业、工作、人际等外显的社会性发展结果的适应性,本研究关注了渐变论对个体内在的自我控制资源的保护作用,这也拓展了内隐人格理论的适用范围。

4.4 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为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一定启示:首先,心理特权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特质,它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通过增强平等主义观念、减少自我同情、改变主观认知等多种方式来降低大学生的心理特权(白宝玉等,2017),由此预防其网络欺骗行为。其次,自我控制资源是一种可恢复的通用资源,可以从加强道德认同、增进人际关系、提高归属感等角度(谭树华等, 2012),缓解大学生的自我损耗、恢复其控制资源,从而干预其网络欺骗行为。最后,内隐人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可以通过阅读、说服等干预训练提升大学生的渐变论观念(Yeager et al., 2016),增强适应性,预防其网络欺骗行为。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1)心理特权对网络欺骗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损耗在心理特权与网络欺骗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心理特权通过自我损耗影响网络欺骗行为的前半路径受到内隐人格观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渐变论的大学生,该中介效应对实体论大学生作用更大。

猜你喜欢
论者特权损耗
无聊是一种特权
四七二十七
核电厂主泵专用变压器1级能效限值推算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毛泽东给雷经天的信》
单螺杆挤压膨化工艺优化对豆粕中赖氨酸损耗研究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毛泽东给雷经天的信》
几种常见物体在5G频段的穿透损耗测试分析
阅读理解两篇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