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变化趋势分析

2020-10-26 12:34刘海静张香粉
中国种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联合体大豆河南省

刘海静 张香粉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郑州 450046)

为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品种的新要求[1],根据新《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精神,河南省对品种审定办法进行了修改。一是增加试验渠道,出台了联合体管理办法,开设联合体试验,拓宽试验审定渠道。二是修改审定标准,在国家审定标准修改原则和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实际,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了修订。《标准》以品种种性安全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突出绿色优质和市场需求,将品种分为高产稳产品种、绿色优质品种和特殊类型品种3 类,根据不同类型品种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审定标准。修订后的《标准》,更加注重品种安全,突出绿色优质和市场多元化需求。随着试验渠道和审定标准修改,河南省审定品种的数量类型、育种主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对河南省近几年审定品种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客观了解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审定变化趋势。

1 审定品种数量

2016 年河南省开通联合体试验渠道和特殊类型自主试验渠道,到2018 年共有11 家玉米联合体,参试品种469 个;1 家大豆联合体,参试品种44 个;11 家小麦联合体,参试品种401 个;参试品种数量大幅增加。随着审定渠道和标准的多元化,小麦、玉米、水稻等5 种主要农作物品种2016 年审定数量为31 个,2017 年审定数量为60 个,2018 年审定数量为132 个,2019 年审定数量为145 个,2020 年审定数量为128 个,从2016 年开始品种审定数量呈增长趋势(图1)。

2 审定品种类型

2.1 高产普通品种2017 年河南省对审定标准进行了讨论和修订,按高产、优质、绿色、特殊等类型对产量指标进行了细化,改变过去过分关注产量的做法,更注重品种的稳产性和应用风险性,将抗倒性、抗病性、抗逆性作为主要评定指标。《标准》修订之前,2016 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1 个、玉米品种8 个、水稻品种10 个、大豆品种3 个、棉花品种9 个,共31 个品种;其中普通高产类品种25 个、占比80.65%,其他类品种6 个、占比19.35%。《标准》修改后,2017 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27 个、玉米品种24 个、水稻品种5 个、大豆品种1 个、棉花品种3 个,共60 个品种;其中小麦高产稳产品种23 个、占比85.19%,玉米高产稳产品种20 个、占比83.33%,水稻高产稳产品种2 个、占比40%,大豆和棉花高产稳产品种均占比100%。2018 年审定小麦品种52 个、玉米品种53 个、水稻品种9 个、大豆品种9 个、棉花品种9 个;其中小麦高产稳产品种44 个、占比84.62%,玉米高产稳产品种51 个、占比96.23%,水稻高产稳产品种4 个、占比44.44%,大豆高产稳产品种9 个、占比100%,棉花高产稳产品种7 个、占比77.78%。2019 年审定小麦品种64 个、玉米品种47 个、水稻品种9 个、大豆品种13 个、棉花品种16 个;其中小麦高产稳产品种49 个、占比76.56%,玉米高产稳产品种35 个、占比74.47%,水稻高产稳产品种8 个、占比88.89%,大豆高产稳产品种7 个、占比53.85%,棉花高产稳产品种16 个、占比100%。2020 年审定小麦品种62 个、玉米品种36 个、水稻品种9 个、大豆品种16 个、棉花品种5 个;其中小麦高产稳产品种53 个、占比85.48%,玉米高产稳产品种29 个、占比80.56%,水稻高产稳产品种6 个、占比66.67%,大豆高产稳产品种12 个、占比75.00%,棉花高产稳产品种4 个、占比80.00%。

新《标准》实施以后,针对抗逆性、抗倒性、抗病性和优质品种,放宽了产量标准,高产、稳产品种要求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3%以上,优质、绿色和适宜机收的品种比对照增产即可通过审定。玉米、棉花、大豆审定品种的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表1),河南省审定品种已不再唯产量论。

表1 2017-2020 年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的产量(kg/667m2)

2.2 优质品种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结合《标准》,河南省及时调整试验组别,在2016 年及时增加小麦抗赤霉病、优质强筋、优质弱筋试验组[2]。2016-2018 年优质小麦品种0 个;2019 年优质小麦品种4 个,占比6.25%;2020 年优质小麦品种4 个,占比6.45%。2016 年优质稻品种4 个,占比40%;2017 年优质稻品种2 个,占比40%;2018年优质稻品种4 个,占比44.4%;2019 年优质稻品种1 个,占比11.1%;2020 年优质稻品种3 个,占比30%。2016 年和2017 年优质大豆品种0 个;2018年优质大豆品种1 个,占比11.1%;2019 年优质大豆品种5 个,占比38.46%;2020 年优质大豆品种2个,占比12.5%。2016 年棉花优质品种2 个,占比22.2%;2017 年棉花优质品种0 个;2018 年棉花优质品种2 个,占比22.2%;2019 年棉花优质品种0 个;2020 年棉花优质品种1 个,占比20%。各作物优质品种的审定,可满足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质量,同时也从源头上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 绿色品种随着产量的提高,农作物病虫害呈频发、重发趋势,品种抗病虫是农业绿色发展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标准》与绿色农业发展相适应,突出了对绿色品种的审定,河南省在2016 年增加小麦抗赤霉病试验组,2018 年以来共审定中抗或抗赤霉病小麦品种2 个,分别是方裕麦66 和西农239。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审定实现了零的突破,解决了多年来黄淮片区小麦赤霉病只能靠农药防治的难题。绿色品种的审定,将会降低农民的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量,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4 适宜机械化粒收品种河南省小麦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收获,玉米仍以机械收获为主,《标准》的修改针对当前这一现状增设了机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河南省于2013 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4500 株/667m2密度玉米品种机收组试验,2016 年增加了5500 株/667m2密度组机收试验[3]。截至2020 年全省已审定了丰德存玉10 号、豫单132、豫单9953、郑原玉432 等19 个适宜籽粒机收的品种。籽粒机收玉米品种的审定,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了“鼠嗑鸟啄”的粮食损耗,促进节本增效。

2.5 特殊专用品种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消费需求千差万别,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为了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接,《标准》对品种实行了分类管理,市场特殊需求的品种作为专门一种类型制定了特殊的审定标准,允许申请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制定相应的品种审定标准。2018 年以来,河南省审定了一批特殊专用品种,共审定小麦特色品种6 个,用以订单农业生产;爆裂玉米品种3 个,分别为爱瑞特426、爱瑞特961、爱瑞特558;鲜食玉米品种1 个;优质糯稻品种1 个;大豆特色品种4 个,其中黑色大豆品种2 个,分别为中黑豆42 和丁村941 药黑豆;青豆品种1 个,为郑双青豆;豆腐专用品种1 个,为郑1307。特殊专用品种的审定,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和消费多样化,较好地解决了品种与市场脱节、滞后于生产需求等问题。

3 试验渠道

2017 年,河南省拓宽试验渠道,在原来统一试验的基础上增设了联合体和自主试验渠道,2019年联合体试验、自主试验品种第一批审定[3]。2019年小麦联合体试验通过审定品种2 个,占总数的3.13%;自主试验通过审定品种2 个,占总数的3.13%。2020 年小麦联合体试验通过品种28 个,占总数的45.16%。2019 年玉米联合体试验通过审定品种6 个,占总数的12.77%。2020 年玉米联合体试验通过审定品种16 个,占总数的44.4%;自主试验通过审定品种3 个,占总数的8.3%。2020 年大豆联合体试验通过审定品种3 个,占总数的18.75%;自主试验通过审定品种2 个,占总数的12.5%。通过联合体试验渠道审定的品种数占比大幅增加,联合体试验预计将来会成为河南省品种审定的主要试验渠道。

4 育种主体

2011 年国务院8 号文出台,国家对种业科研投入政策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市场的推动以及企业与育种科研机构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科研育种能力[4]。育种从科研教学单位为主,逐渐发展为以企业为主体、科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育种新机制[5]。2017 年全省通过审定的61 个品种中,企业育成品种38 个,占62.3%;2018 年企业育成品种89 个,占67.4%;2019 年企业育成品种89 个,占61.38%;2020 年企业育成品种67 个,占50.7%。由此可见,企业育成品种数量占比均在50%以上,均超过2011 年以前的46.03%,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育种体系已经形成。

2017-2020 年小麦企业育成品种占比分别为48.15%、71.15%、70.31%、59.7%,玉米企业育成品种占比分别为87.5%、79.25%、72.34%、69.4%。2018 年和2019 年企业选育品种占比达到历史最高值,均达到70%以上,2020 年开始各作物企业育成品种数量下降(图2),为4 年来最低。分析认为2017 年河南省开设联合体试验,2019 年第一批联合体参试品种开始审定,但是由于全国和各省审定品种数量大幅增加,品种同质化严重,品种价值降低,有品种经营的企业已开始避开“品种井喷”,加大研发投入,进行种质创新,为突破性“大品种”的选育打好基础。

5 讨论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6]。品种是种业发展的核心,品种审定制度是种业发展的根本制度。《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的修改,放宽了产量标准,审定通过了一批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强、品质优良、适宜机械化收获和适应市场特殊需求的品种,顺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种业科技创新,提高了企业的育种水平和能力。《标准》修订后,河南省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数量增加,特别是抗赤霉病小麦品种、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以及特殊专用品种的审定满足了市场需求,符合绿色种业的发展要求,真正的使农民实现节本增效。

粮食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要应对极端气候频发、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需要重点兼具高产稳产、绿色优质、多抗、广适、适宜机械化等性状。虽然现在河南省的品种审定已经不再是唯产量论,注重了品种的抗性、品质和适宜机械化,但是审定的不同类型突破性品种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7]。河南省应加大研发投入,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投入到育种中,同时加大对种子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育种研发能力,加快成果转换速度,使更多的优良品种能真正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

猜你喜欢
联合体大豆河南省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送伞
EPC总承包模式下联合体合作体系构建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湖北省智能建造科技创新联合体成立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