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0-10-26 02:17孙欣郭雅静李莹
名家名作 2020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保护

孙欣 郭雅静 李莹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在数字信息化时代,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应当积极寻求信息化的渠道和方法。基于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要合理采用先进的科技,将数字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就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简要论述,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数字化的转化、保护与传承。在设计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都是转化成文化产品,从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使用功能与文化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影响较小。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利用图像采集、网络交流、数字记录、虚拟仿真以及3D打印等技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合理转化、复原和重构、优化的共享数字形态。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能打破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传播途径更为广泛,传播效率高,辐射效应大,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优点

1.利于资源整合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让更多的人能快速、方便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加入了许多旅游商业元素,让其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能提高社会影响力,还能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文化产业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会对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延伸产业链,不断深化非遗项目的产业化运作,充分发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经济价值,让文化和经济价值可以实现互增互长,从而引起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2.利于传播发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可以广泛传播。目前,许多互联网用户经常利用零碎时间查看网络上的消息,时间碎片化特征可以让更多人更为方便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另外,可以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网站,利用网络数据信息交换功能建立信息交互平台,适当增加互动性,收集潜在客户的信息需求,让他们能通过检索及时找到需要的资料。此外,还要经常进行更新,及时发布最新的动态,从而真正发挥网站的实用功能[1]。

3.利于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来进行,很多深刻含义可能传承人无法领悟其中的内涵。同时,很多的表演艺术和手艺常常因为一些原因,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因此,传统的传承形式容易出现传承断层问题,导致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能完整记录下传承过程,并长期保存各类内容和精神,可以随时获取相关资源,从而可以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进而增加经济收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文化数据匮乏,整合难度大

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部门和人员收集到数据资料后,没有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较为分散。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先辈留下了很多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歌舞表演、民俗技艺等。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没有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想要完整保留下来非常困难。另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还不完善,一些文化保护机构在进行数据管理中没有采用合理的管理办法,导致管理十分混乱,效率低下,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技术应用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

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深度开发,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充分发挥出这项技术的优势,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妥善保护。一些文化保护机构在收集数据资料时,并未采用立体建模、三维扫描、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只选择录制纪录片、照片或者影像等一般方式。这种方式对形式复杂、地域分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言,无法全面记录下来,这就发挥不出数字技术的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层面,一般利用申报非遗名录的方式[2]。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题库非常少,而且数据库的分析功能不够完善,无法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数据资料,这就延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时机。

三、文化产业视野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措施

1.统一管理,合作共享

为了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促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协作及地区内部门之间的统筹管理,通过系统、科学的整合来解决地区、部门之间各自独立、沟通不畅等难题。在实际工作中,政府机构要全面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点,积极推行跨省、跨地区之间的合作,学习各地区不同文化部门的优点并合理运用到本部门工作中。同时,要从文化建设人手,创建一套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數据系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科研机构、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图书馆等部门要任命一个作为牵头机构,从而冲破文化机构间的隔膜与界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将“非遗”文化的价值充分展示出来。除此之外,通过相互合作,可以节约资源,避免重复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

2.制定统一的数据库标准

为了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还需要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数据库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文化机构之间要冲破地域限制,互相交流,积极沟通,合理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创建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码体系。比如,在保护“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时,虽然流传着许多版本,但故事表达的整体意思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间伟大、凄美的爱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划分时,可以选择分层分级的方式来进行区分,把它归为一大类,在一级类别下再细分二级类别。

3.创建专门网站传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网站是十分常见的信息传播方式,我国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都创建了非遗网站,但其产业化运作功能不太完善,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针对非遗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开发。可以利用非遗网站设置非遗产品销售中心,对非遗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将非遗手工技艺产品和私人订制两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非遗产品开发销售的载体[3]。另外,要充分利用非遗网站的数据资料交换功能,设立信息传递交互平台,对潜在客户的需求进行收集、整理,并为其提供数据资料的检索功能。此外,要利用非遗网站及时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并创建互联网讨论平台,实现各级非遗网站的整合,最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服务体系。

4.利用VR技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开发实物是非遗项目产业化的一种常见类型。对民族民俗、口头文学以及艺术表演等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具体特点,利用VR技术作为其产业化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利用VR技术能做到人和技术的交互,可以把民间体育项目、民间传奇故事、民间音乐以及中国茶道等进行实景化VR展示,这样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还能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高其商业价值。另外,利用VR技术能给客户提供各类数据资料,给予很好的现场体验。同时,还能利用数字化加工存储,将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产业化运行。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此开发非遗传承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利用VR技术,能给传承人更好的现场体验,让其能深刻体会到文化的内涵,达到传承技艺的目的。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引导工作,通过资源整合、合作共享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网站,利用VR技术、开发移动App等方式来提高宣传力度,让更多群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发展潜在客户,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良好运转,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陈思琦,李雨竹.非物質文化遗产教育传承“PDCD”模式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18( 4):124-128.

[2]李荣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途径[J].中国文化研究,2017( 4):12-13.

[3]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J]中国文化研究,2015(3):9-19.

作者单位:青岛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保护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