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情怀

2020-10-26 09:19张功椿
老友 2020年10期
关键词:稀饭祭祖家规

张功椿

在外地工作的游子,对老家有一种思念之情。古语说:父母健在,是老家;父母仙逝,是老宅。我家老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300年。我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离开老宅的,虽然过去半个多世纪,而老宅往事在我脑海中却越发清晰。

老宅厅堂设立的祖宗牌位,教会了我做人要明事、明礼、明法。到目前为止,我们家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十二代了,家教和家规非常严格。祖辈和父辈要求后代要敬祖祭祖,按家族规矩,每年的清明、冬至,每月的初一、十五是敬祖日;而每年的大年初一是祭祖日。记得大年初一这天,全家人凌晨4点起床,洗漱完毕,穿新衣、戴新帽。女人们在厨房准备祭祖供品,男人们在厅堂的祖宗牌位前,焚香点烛,燃放鞭炮,行跪拜礼,开始祭祖。长辈诵读祖训和家规,小辈们背诵列祖列宗英名,歌颂他们对家族的贡献,可谓庄严、肃穆。祖训、家规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起到了“方向盘”的作用。每当想不开、放不下,为权、为名、为利而苦恼时,只要到祖宗牌位前站一会儿,心中自会有另一种答案。

老宅孕育着父母的爱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父亲是劳动的一把好手,但比较任性,脾气急躁。可母亲从来不计较,总是以宽厚、仁慈之心温暖父亲。父亲坚毅的性格,决定了家庭发展的方向;母亲的温柔贤惠,决定了家庭的氛围。父亲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母亲是家里的“调节器”“供氧机”,一刚一柔,刚柔并济。父母之间的互相关爱,特别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那时生活非常艰难,一日三餐都是吃糠咽菜、喝稀饭。记得每次母亲给父亲盛稀饭时,都要用两个碗合起来,让稀饭汤从碗缝中流出,留下干一点的稀饭给父亲吃,并对我们说:“父亲干农活很累,不吃干的没力气。”而母亲和我们喝的稀饭则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随着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落实,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后,逢上赶集,母亲会从准备用来换盐吃的鸡蛋中,拿出两个给父亲煎荷包蛋,再温上一碗甜酒酿,给父亲增加营养。每当这时,我们几个孩子就像馋猫一样闻香而来,围住灶台。母亲就用小碗盛点汤,让我们解解馋。油煎荷包蛋加上一碗甜酒酿,是父亲一生的最爱。而父亲每次只吃一个蛋,留下一个让我们分享。当然,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父亲也记在心上。每次从集市归来,父亲会给母亲买条围巾、小手帕,或买上几小包薄荷糖、杂粮饼干。对这些点心,母亲只领情,却从来不吃,要么分给我们当零食,要么积攒起来招待客人。父母亲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对家庭的责任,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老宅坐落在梨树、竹林、山茶树的环抱之中,空气新鲜,景色优美。由于房间多,环境幽静,我们儿时玩得最多的便是捉迷藏。记得有一次我玩捉迷藏太投入了,把6岁多的妹妹弄丢了,到处找也找不着。就在这时,一只老母鸡生完蛋,“咯咯”地叫着从柴火间飞出来报喜。也许是母鸡的叫声把妹妹吵醒了,只见妹妹双手揉着眼睛也从柴火间走了出来。原来妹妹藏在柴火间里,见没人去找她,就睡着了。当时我太感谢老母鸡了,是它帮我找到了妹妹,让我免挨一顿揍。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在阳台上做作业、看小人书、做游戏。老宅阳台很大,是观景的好地方。春季,梨花的芳香令人陶醉;夏季,竹林清风,沁人心脾;秋季,沉甸甸的香梨压弯了树枝,鲜嫩可口,随手可摘;冬季,霜降后收光了茶籽,正是茶花绽放的时候,茶花白茫茫一片,十分壮观。当然,更有趣的是逗鱼儿玩。阳台下面有一口鱼塘,当年养了草鱼、鲫鱼、红鲤鱼。当我们站在阳台上给它们丢饭粒和熟地瓜等食物下去时,它们会争先恐后地跳出水面抢食。久而久之,鱼儿有了条件反射,只要我们一站在阳台上,它们就会跳跃一阵,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不少欢乐。

老宅对我来说,是一種思念,是一种记忆,是一种回味。最近,为贯彻国务院对赣南老区土坯房进行改造的意见,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我家老宅于去年自费进行装修改造,粉刷了墙面,屋顶盖上了琉璃瓦,整治了周边环境,使原来灰暗的土坯房换上了新装。有诗为证:

土房改造政策好,百年老宅换新貌。

墙面雪白琉璃瓦,亲情暖心留乡愁。

猜你喜欢
稀饭祭祖家规
清明祭祖
学礼仪
绵 延
家规伴我成长
祖训家规重传承
家风家规我来说
稀饭凉了
一碗甜稀饭
除夕祭祖
一碗甜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