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骏 蒲石柴窑“误”我十八年

2020-10-26 09:22梁伟
中华儿女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汝瓷景德镇

梁伟

“有很多人问我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为什么不做快消品,而要去复原费时费力的柴烧?因为我把传统文化当做一个终生嗜好。人的青春十分宝贵,但是我不惜再耽误十八年去研究柴烧陶瓷”

“欢迎大家进入直播间,我们马上开窑。”在江西省景德镇,90后“蒲石窑主”、高温颜色釉非遗传承人石骏将古老的柴窑烧制技艺搬上了网络直播间。

网络上,“蒲石”有着众多铁杆粉丝,因此石骏每次柴烧开窑直播,都有近千人观看,更有甚者,从外地坐飞机、开车直达窑前,只为争得自己心仪的陶艺作品,网友们也可以在线上直拍,通常,200余件作品在开窑的刹那间便会一抢而空。o

“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比成品更吸引人,而且柴烧充满不确定性,能带来很大的惊喜。当下信息如此透明,科技如此发达,我希望喜欢蒲石的杯友能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我们的直播,传递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石骏说。

“我喜欢刺激的感觉,就像开窑的惊喜”

1990年,石骏出生于国际瓷都景德镇。“瓷”与“磁”同音,景德镇就像一个大磁场,成长于这片土地的孩子似乎血液里就流淌着瓷因子。对很多艺术工作者来说,也只有到了景德镇,才能真正感受到窑火的心跳,触摸到瓷艺的脉搏。

“景德镇孩子的童年,除了学习,或许就是玩泥巴了,我们家里的亲戚都在瓷厂上班,看着他们刮泥浆、拉坯、烧制到开窑,感觉特别神奇,我们玩的泥巴都是从他们的原料里漏出来的”。石骏说,“对于陶瓷,就像呼吸离不开空气,鱼儿离不开水,虽然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高中的寒暑假,石骏都会去拜师,这些师傅都会手把手教他捏泥塑。2009年,石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至于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艺术,除了热爱,他说,“可能每个男孩在20岁的时候都会有些叛逆,都不会安于现状,那时候特别害怕自己还没有进入工作岗位,就可以看到自己40岁,50岁的样子,那样就太没有意思了,我喜欢刺激的感觉,就像开窑的惊喜,千变万化,完全不可预计,或许这也是景德镇能够吸引全世界的艺术家来此创作的根本,那就是未知性的魅力所在。”

大学四年,石骏除了每天睡眠8小时,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创作上,一边努力学好专业课,一边经营着自己的工作室。雕塑是艺术里的“重工业”,是一个体力活,石骏在创作的时候,身上没有一个地方是干净的。尤其到了夏天,进入工作室没多久,汗水便浸透了他的衣裳,但他有时一做就是整整一天。因为每个环节都是亲自操刀,常常做到废寝忘食。做雕塑除了身体上的考验,还有心理上的煎熬,因为只有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才能做出好作品。

“大学里,老师教授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很多技术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去领悟,所以要不断地去开阔眼界,去学习,去实践。我在大四的时候就开始制作类似摆件的装饰雕塑成品,为我日后做产品类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见的比较多,在造型的把握上,我有自己的见解。当然我也是一个随心的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跟随自己的创作的灵感。”石骏说。

大学毕业之后,石骏走进了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学校里最年轻的讲师,看着有些比自己还年长的学生,他时常有些茫然,毕竟自己还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这样去教导别人,会不会误人子弟?最重要的是,他在这个岗位上似乎已经“遇见”若干年后的自己,在苦苦挣扎了一年之后,他选择砸掉了这个别人眼中的“铁饭碗”。

那一刻,石骏彻底轻松了。

“在练摊的日子里,我收获了成长”

虽然汝瓷不算是景德镇土生土长的瓷种,由于后世皇帝对汝瓷的追捧和喜爱,景德镇御窑厂一直没有停止对汝瓷的烧造,著名的督陶官唐瑛也有几件传世的仿汝作品流传下来。在仿汝还未风靡前,汝瓷在景德镇属于一个非常小的瓷种,而石骏的叔父就是一位传承烧造汝瓷的制瓷人,大半生以制作仿古汝瓷为生。石骏在很小的时候见过汝瓷,就被它与众不同的质感和传奇的身世所吸引迷恋。和景德镇的大部分瓷器不同,自古汝窑是不做茶器的,那时叔父的产品堆满了整个仓库,滞销了。2014年,叔父希望石骏和他的爱人艾英挺能够帮忙销售。艾英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陶设专业,在北京从事了几年艺术品经纪,做的也是风生水起。石骏知道,若想把商品推销出去,就必须对商品有足够的了解,叔父将简单的入门技术传授给他,他又开始玩命地琢磨,去陶瓷學院,去博物馆,去图书馆,借阅那些老的泛黄的、连封面都没有的书,查阅六七十年代的配方,了解在配方中的化学分子,有些已经失传的原料还需要找最合适的替代品。

石骏说:“景德镇有句老话,成败就靠一把火!这种火与土的交融,在传统的以松木为燃料的柴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景德镇的器窑基本上烧10个小时左右,当然我也可以烧20个小时,10个小时的釉和20个小时的釉,效果定然是不一样的。为了了解这个效果,我找到一个老师,他烧窑的时候我就蹲在旁边看,然后自己摸索,这中间还出了几次事故,被烫伤了,眉毛被烧没了,头发也烧掉一块,我终于在这条道上越走越远。”

随着技艺越来越成熟,石骏开始在雕塑瓷厂、陶艺街“练摊”了。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把瓷器包装好,到达摊点,去占位置,然后一个个地摆放整齐。石骏说,自己在那个阶段表现出了足够的谦卑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博采众长,学习到他人的优点。而做过艺术品经纪人的艾英挺有着足够的见识,加上很有艺术气质,所以俩人就成为众多地摊中最闪亮的那颗星,他们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

“虽然是摆地摊,但是你要对自己的产品有足够的信任度。如果你把东西往那一放,坐在那里等着人上门来看,这样懒散的状态会让别人没有购买的欲望。当别人走过来时,我会给他一个友善的微笑,当他驻足的时候,我会适时的介绍,因为每个杯子我都知道它是一点一滴怎么成长的,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所以我能说的非常细致,很多客人都能从根本上了解这个产品的价值。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他们对产品的需求是什么,这对我日后的产品设计还是很有帮助的。”石骏说。

“练摊”的那段日子,当别的摊主还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石骏半天卖上两三万块钱,已经不是新鲜事,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他就将叔父仓库里价值几百万的货品销售一空,这也成为当时景德镇“地摊界”的传说。

“没有太多杂念,时时系于自己的器物”

石骏与爱人一边摆地摊,一边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文心素器”。起初,艾英挺负责设计,石骏负责釉水烧窑制作,没有工厂化的流水线和大机器,为了节约人工,从拉坯利坯,补水荡釉到吹釉等大部分工艺都是石骏自己做,烧窑则是搭叔父的窑烧。汝瓷的配釉成本高,成品低,前期的出品非常少,但是他们脱离了浮躁的状态,不紧不慢地进行着自己的创作。

而在结束摆摊岁月之后,他们与外界接触甚少,过着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为纯粹,没有太多杂念,一心扑在工作室上,心里时时系于自己的器物,从表及里,在脑海里细细构思,雕琢,就这样度过一天天的时光。于是乎,素器从最初的两三款变得越来越丰满,喜欢他们的杯友也越来越多,收藏一款文心素器的杯子成了很多人的期待。

石骏说:“随着电窑和气窑的普及,柴窑技术已濒临消失。我一直在尝试突破自己。到博物馆反复观摩宋代和各个年代的汝瓷,总是觉得自己的作品少了一丝神韵。后来偶然间看到玉窑的柴窑青花,才反应过来古代的瓷器都是柴窑烧造,于是我开始尝试用柴窑,胎釉果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釉像是和胎体完全融合到了一起,和之前分离、漂浮的状态完全是两种境界。油脂感也颇为像是用了许久的包浆,尽管烧造成本高,但是是值得去制作的。”

就这样,在文心素器的基础上,他们又创立了蒲石。从创立之初,蒲石就秉承量少质精的原则在制作,在传统经典的一些造型上提炼变化,在釉和表现手法上融入更多艺术性,力求将中国传统的美学和后现代的美学融入结合,孕育出具有当代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柴窑的烧制也是一门值得深入探索和尝试的领域,为了掌握更为完美的烧窑手握,石骏历经艰难,自己做了一个小柴窑。

“烧窑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一次次的尝试,可以变幻出千百种效果。一路上肯定有失败,但也会有不同的惊喜。现在,柴窑已经禁止大规模烧制,所有的原料烧制人才都聚集在景德镇,产量不会很高,在搭烧品质不稳定的情况下,精品瓷依然不会很多。物以稀为贵,专业的、精品的柴窑汝瓷还是不太可能大规模批量生产。随着人工物价的不断增长,价值是可观的。”石骏说,“柴窑的烧制大致有12道程序,一般需三天三夜,期间要不眠不休轮班投柴,窑型、加柴的速度和方式、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我是要一直守在旁边的,所以每次烧窑结束,感觉自己都会虚脱。”

2019年,每次开窑的时候,石骏都会选择直播,讓镜头前的杯迷们能够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让他们对刚完成的艺术品能先睹为快,而这样的直播让越爱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文心素器,爱上了蒲石。

如今随着事业的发展,石骏创新的决心从未停滞。他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明为师,提高自己的技法。他成为高温颜色釉非遗传承人、景德镇仿汝瓷传承人,为弘扬传统工艺而努力。他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闲暇时,他会和妻子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拍卖会,观摩学习古今中外的艺术品。

有藏友说,石骏的作品结合了古风又加上了创新,釉面温润如玉,胎含铁量高,重量压手。

石骏说:“年轻人传承传统文化也需要创新,当下我建了蒲石三居,就是想把传统文化做成一个慢节奏的生活模式,是由每一个产品组合而成的生活方式。可能二十年后我还在做蒲石,但是我期待自己的瓷器能够做的更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就是我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汝瓷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心系汝瓷,痴心不改
我的家乡景德镇
浅谈汝瓷艺术创作
时代变迁中汝瓷的发展之路
寻找汝瓷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景德镇写意
汝瓷大师为博览会添彩
携手同进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