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2020-10-26 06:43曾丽英
教师·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身心健康安全教育

曾丽英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蕴藏着较多的安全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意义重大。文章简单地分析了当下小学安全教育的形势,并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的价值和方法进行重点探讨,致力于校园安全建设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身心健康;法治意识

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使命和教育管理目标,安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但当前安全教育主要通过班主任的日常班级管理,并没有与学科教育融合,导致安全教育形势依旧堪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较薄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意识与能力、行为习惯养成、权利的维护等方面的内容与安全教育紧密相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既是宏观教育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学科教学的内在需要。

一、小学安全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在生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和广泛落实的当下,学校的安全教育得到了逐步的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明显的短板,总体的安全教育形势不容乐观。近年发生在小学生身上的安全事故依然频繁。

2014年9月26日,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了一起下楼拥挤导致的重大踩踏事故,造成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

2018年5月,重庆市江北区某小学7岁的二年级学生杨某放学时看到马路对面的妈妈,飞奔过马路时被一辆吉普车碾压,当场身亡。

2019年4月13日,琼海市龙江镇蒙养村4名11岁的五年级学生下河游泳时全部溺水身亡。

2019年6月,辽宁绥中一小学校长王某军对本校未成年女学生进行性侵害。

…………

类似的发生在小学生身上的意外身亡事件时有发生,受伤事件更是不胜枚举,主要是交通事故、人身侵害、溺水死亡等意外事故。纵观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绝大部分都源于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因而对小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安全教育主要采用国旗下讲话、班主任的日常安全教育、安全主题班会等形式,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无法让安全观念入脑入心。尤其是安全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缺乏衔接和融合,无法实现安全教育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功能。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安全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较大的占比,而安全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相当一部分的小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源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包括追逐打闹造成的受伤事故、不遵守交通规则引发的交通意外事故、不听劝诫和教导而引发的伤害事故等。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安全教育进行融会贯通,能够给予小学生有效的教育警示和行为引导。

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提升。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两个方面,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道德层面的引导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使其不作出危害自身和他人安全的举动;通过法治层面的约束,教授学生必备的安全知识,并让其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类侵害事件的发生。

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隐藏着大量的安全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利用这些资源来强化安全教育。以下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的教学为例,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引入案例,增强真实性与感染力

安全教育不能挂在口上、悬在空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潜藏在身边的危险因素,树立安全意识。笔者在安全教育中注重落实生活化教育思想,将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作为案例进行教育,以达到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的目标,提升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是让学生自己成为安全教育的现身说法者。在“安全记心上”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问学生:“你遇到过危险吗?你见到或听到过发生在身边真实的小学生的安全事故吗?”不少学生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见闻,他们很乐意与大家分享。学生刘××说:“我第一次见到‘热得快烧水时,将手伸到桶子里去试水温,被电到了!虽然我的手没有完全伸进去,但还是被电到了,很痛。”学生林×说:“我邻居小孩爬窗户,护栏松动,差一点就掉下去了,幸好他爸爸反应快,一把拽了下来,不然肯定掉下去了。”……大家都将自己经历的或者听到的发生在身边的真实安全事故事例分享了给大家,感受到安全事故的可怕和无处不在。

二是引入时事新闻中小学生受伤害的事件。在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便捷的当下,教师可以引入网络上流传的小学生意外受伤事件,如将“9·26”昆明明通小学踩踏事件等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大家,通过触目惊心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使其认识到树立安全意识、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二)开展讨论,提升安全意识

在安全事故案例的引入中,教师可以组织互动对话教学,让学生围绕相关安全话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讨论,在对话中实现思想交流、知识辩解,最终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达成基础的知识技能目标。在本单元“不让溺水悲剧发生”的安全主题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分析事故原因并思考正确的应对措施。

案例:五年级学生张某、李某、林某、孙某四人放学后来到一处野塘,不顾岸边禁止游泳的提示下塘玩水,林某不小心滑入塘中央,另外三名学生手牵手設法营救,最终也一同被带入深水区,四人全部溺亡。

笔者就这则学生溺水事故引导学生讨论:“这个事件中具有哪些不安全因素?”生1:“他们没有大人的保护就去游泳,本身就是很危险的事情。”生2:“这个游泳的地方不是安全正规的游泳场所,陌生水域的危险更大。”生3:“岸边有明确的禁止游泳的信息提示,但是他们还是要下水,太没有安全意识了。”……笔者继续追问:“那施救学生的做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认为当别人溺水时千万不能贸然施救。有的建议让溺水者抓住树枝、衣服等有一定长度的物体;有的说要大声呼救寻求大人的救助……最后笔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安全游泳的注意事项:要有大人看护,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应在浅水区游泳,要做适当的热身运动,水温要适宜等。以安全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能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更好地掌握安全知识。

(三)组织活动,将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活动育人”的价值当前已经得到了学校教育的广泛认同,为此不少学科还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板块。通过参与主题活动,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经历了知识的认识和检验的全过程,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入脑入心,强化学习认知。在本单元知识的教学之后,笔者开展了系列安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全知识。

安全主题知识竞赛。竞赛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氛围。知识竞赛的题型主要分成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

例如:填空题“如果要给病人打急救电话,你可以拨打( )求助”;选择题“以下哪项属于正确的做法( )A.下楼梯时追逐打闹  B.将楼道扶手当滑梯玩  C.发现玻璃开裂后报告老师维修”;判断题“行人指示灯是红灯时,小明看来车还有很远,于是尝试冲过马路。( )”;问答题“当有人故意触碰你的隐私部位时,你应该如何做?”。

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主客观题相结合的安全主题知识竞赛题,让安全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和挑战。在活动中,学生保持高涨的参与热情,认真结合教材的安全知识教育和自身的思考来参与知识竞赛活动。对最终胜利的学生,笔者奖励小小的笔记本及荣誉证书,真正做到了以赛促教、寓教于乐。

安全主题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在安全教育中的运用能起到强化教育效果的作用,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经验,加深感受,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安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以小组活动为载体实施。

比如,针对暑假期间学生在家频发的安全事故问题,我们在假期即将到来之际开展了一次以暑期学生安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小组通过安全主题海报,如直观形象的漫画来呈现常见的安全问题并张贴在小区内供居民参考;有的小组通过暑期安全小贴士,通过提建议的方式条分缕析地指出暑假期间在缺乏家长有效监护的情况下,小学生面临的烧伤、触电、坠落、诱骗、食物中毒等潜在危险;有的小组通过访问、请教专业的医护人员的方式来了解伤害事故的预防与救治措施……在各个安全主题社会实践中,学生能够获得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感受,安全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结语

安全责任大于天,学校教学与管理也必须落实安全教育之责任。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笔者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动承担起学科安全教育之职责,将安全教育巧妙地、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让小学生树立基本的安全意识,掌握基础的安全知识,学会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来保护自身权利不受侵害,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小艳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策略[J].華夏教师,2017(23):80.

[3]贾艳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探究[J].考试周刊,2017(52):113.

[4]黄雅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浅探[J].新教师,2019(11):69-70.

[5]黄洪霖.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适度及限度[J].教学与管理,2017(3):16-18.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身心健康安全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