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评析两篇

2020-10-26 09:22文峰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鲍叔齐桓公管仲

文峰

(一)

习鲍叔精神,成自我价值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阅读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我感触颇深。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管仲的贤能辅佐,鲍叔的知人善任都让我受益良多,但我对鲍叔所具有的精神感触最深。

【夹评1】文章开篇抓住“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个提纲挈领性的问题,结合材料对三人最突出的品格特征进行概括,并开门见山,用“鲍叔精神”作为文章的“立骨之语”。不足之处是,从下文可以看出,“鲍叔精神”所包含的三层意思,其中就有“知人善任”,因此可把“鲍叔的知人善任让我受益良多”这句话删去。

鲍叔精神,是一种知人善任的卓越远见。

面对刚刚即位的齐桓公、百废待兴的国家,鲍叔毅然选择了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认为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这不仅是对管仲贤能才华的肯定,更是对国家发展前途的卓越远见。翻开浩瀚的史册,有多少因为用人不善而导致民生凋敝、国家衰败的历史教训!鲍叔真正地做到了知人善用,他运用卓越的远见帮助齐桓公成就了伟业,让齐桓公终成“五霸”之首。帮助百废待兴的国家任贤举能,终让国家兴盛。鲍叔之功,可谓大矣!

【夹评2】论述“感触最深”的原因之一:鲍叔精神“是一种知人善任的卓越远见”。先肯定鲍叔的卓越远见,接着从反面论述用人不善的历史教训,再正面肯定鲍叔的历史贡献,正反结合,较为充分地说明了自己“感触最深”的理由。但令人遗憾的是,该分论点对“鲍叔精神”的揭示有个较严重的“硬伤”,即材料中的鲍叔应该是“荐人”而非“任人”,因此,把“知人善任”改为“知人善荐”才符合鲍叔的精神特质。

鲍叔精神,是一种不计名利的舍我大义。

在齐桓公任用管仲之后,鲍叔甘居管仲之下,这是一种不计名利的舍我大义。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司马迁怎会发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感慨?而鲍叔这种舍小我、成大义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君可见,多少科研工作者孜孜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28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学习鲍叔精神,不汲汲于名,不孜孜于利,应是我们当代青年的正确价值观。

【夹评3】论述“感触最深”的原因之二:鲍叔精神“是一种不计名利的舍我大义”。先用司马迁的感慨与“鲍叔精神”进行对比,突出了鲍叔精神的可贵及其影响;次用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典型人物于敏的事例来佐证。由对历史人物的评说到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赋予读书会现实的意义。名言的引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既增添了文化含量,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鲍叔精神,是一种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

昔日鲍叔为国家富强而舍弃个人地位,不计得失,今朝多少医护工作者为抗击疫情而无私奉献。钟南山,17年前,他是抵御“非典”的国之利刃;17年后,84岁的他是抵御“新型肺炎”的国之勇士。新型肺炎出现的时候,他叮嘱人们要待在安全的地区,自己却连夜只身前往武汉。更有无数“最美逆行者”舍弃小我利益,成就大我幸福,这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夹评4】论述“感触最深”的原因之三:鲍叔精神“是一种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该层次在“写什么”的问题上没问题,即揭示鲍叔“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是准确的,但“怎么写”却出现了问题——与上面两个层次不同,该层次在论述段只是稍稍提及了一下鲍叔,然后便抛开材料谈抗疫英雄,未能对“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鲍叔精神”这一观点进行论证,从而造成该层次论点和论据的“脱节”。可对该段作以下修改:

鲍叔向齐桓公推荐重用管仲,自己甘居管仲之下,全然不顾自身利益,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为国家富强选贤举能,这是一种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如今抗疫工作人员也如鲍叔一样舍弃小我利益、成就大我幸福,这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鲍叔精神对我们当今的生活仍具现实意义。愿我们广大青年都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学习鲍叔精神,成就自我价值。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夹评5】再次点明“鲍叔精神”的意义,发出呼吁并点题。

(二)

善听善用,霸业可成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有机会在此发言,今天,我的读书会发言题目是“善听善用,霸业可成”。

同学们,关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也许你欣赏管仲之贤,也许你感佩鲍叔之德,也许你同我一样被齐桓公善于纳谏、敢于任用昔日仇敌的胸襟深深折服。是的,一位善听善用的君王,霸业怎会难成?

【夹评1】开篇点题后,对材料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概括和比较,同时点明自己选择的评述对象齐桓公。笔者觉得该考生推出自己所选对象的“方式”是个亮点——大多数考生都是通过比较别人与自己选择的不同来突出自己的“标新立异”,但该考生用的却用“也许……,也许……,也许你同我一样……”的句式把自己“融”进班集体中,这种交流语言能给人以亲切之感,更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我欣赏齐桓公,欣赏他的善听,他善于听取忠言的品性让我感慨万千。

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难想见,一般的君王,面对曾经见证他装死逃脱的屈辱史的人,该会如何震怒;而“天子之怒”之后往往便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是,齐桓公没有,他选择静静聆听,听鲍叔分析利弊,陈列理由,最后欣然接受。他的善听,最终让他在动乱的年代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该如此?当同学向你提出逆耳忠言时,我们是选择生气地拂袖而去,还是善于听取并欣然接受?相信,如果我们具备齐桓公那样的“善听”品性,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

【夹评2】对齐桓公“感触最深”的原因之一:善听。先用“一般的君王”与齐桓公进行对比,以突出齐桓公“善听”的可贵品质;再由历史人物联系到“我们的人生”,点明其现实意义。笔者十分欣赏该段中“他选择静静聆听,听鲍叔分析利弊,陈列理由,最后欣然接受”这几个句子——作者三言兩语的联想与想象,却具有十足的画面感,使得本来理性而抽象的议论文语言,充满了温馨的感性色彩。

我佩服齐桓公,佩服他的善用,他不计恩怨善用人才的智慧让我受益无穷。

的确,逆耳的忠言听起来会很不舒服,一般的人也不会喜欢任用一个与自己有仇怨的人。可是,齐桓公却有着独到的眼光,他看到了管仲的经世之才,看到了管仲是自己成就霸业之路必不可少的人才;所以,他愿意放下仇怨,放下耻辱,以礼相待,结果他成功了。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聪明之人,你看那唐太宗,常常被魏征义正辞严的劝谏气到避而不出,可正因为他善用进谏之才,才出现了贞观之治,才打造出了一个盛世的大唐。齐桓公们的智慧也启迪着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环境,因为这是我们国家强大不可缺少的条件。

【夹评3】对齐桓公“感触最深”的原因之二:善用人才。先论述齐桓公之所以能“善用”,是因为他有着独到的眼光和宽阔的心胸,然后和历史上另一个君王唐太宗进行类比,最后借古喻今,认为我们应汲取古人智慧,创设良好的用人环境,因为这是我们国家强大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写法上和上一段一样读思结合,由读到思,但语意上进了一层——由上一段的“人生”层面上升至本段的“国家”层面,赋予了读书会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学们,齐桓公因为善听善用,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希望我们能够向齐桓公学习,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博大的心怀。如此,相信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国家也会“霸业可成”!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夹评4】总结段,再次呼应材料内容并提出希望,最后进行总结并点题。

【综评】

两篇文章都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格式和语言也符合发言稿的写作要求。但文章一因“分述部分一”论点的偏差和“分述部分三”论证的失误,难以进入一类文行列;而文章二则因基本符合一类文要求,所以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

猜你喜欢
鲍叔齐桓公管仲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鲍叔牙与管仲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