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的“他者”镜像

2020-10-26 02:16安利利王晶莹
国际传播 2020年4期
关键词:他者议题框架

安利利 王晶莹

【内容摘要】媒体报道塑造国家形象。从“他者”视角展现中国形象的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历来是国际社会、也是中国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以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以2015~2019年《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关于中国议题的报道框架进行梳理和解读,从中获得中国形象的“他者”镜像,进而为提升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针对性对策。

【关 键 词】《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框架理论;中国形象

一、研究缘起

“国家形象”研究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紧张的“冷战”氛围激发了各国对敌我关系及国家形象的研究,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诸多领域。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的自我认知和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国家)对它认知的结合;国家形象不等同于国家事实,至少是从某一个角度对事实的歪曲。①研究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②包括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③不同的形象认知影响一国对另一国的政策取向。糟糕的国家形象会导致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失,其他任何方面的优势都无法弥补这样的损失。①国家形象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民族性、多样性、可传播性和可塑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②

传播学从国家形象呈现的媒介载体出发,研究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包括“自塑”(本国传媒构建本国的形象)、“他塑”(外国媒体构建别国的形象)和“合塑”(本国媒体和国际媒体共同构建一国形象)。③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形象的媒介自塑越发受到重视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国际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国际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只有充分、深入地了解中国形象在国际媒体中的呈现,即“拟态环境”④中的中国形象,掌握“他塑”的偏差和误读,才能更好地通过本国媒体有针对性地“自塑”良好的中国形象。

美国长期以来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霸权,掌握着国际媒体话语权。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影响着国际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创刊于1877年的《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并称为“美国顶尖报纸的三驾马车”⑤。在对华立场上,《华盛顿邮报》虽“选题中的负面性特征较为明显”,但也“注重公正、平衡报道的原则”。⑥本研究选取《华盛顿邮报》2015~2019年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特点。

二、理论与方法

(一)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首次出现于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戈夫曼指出,框架是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凭证,人们借助框架来识别和理解生活中的日常事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意义。⑦20世纪80年代,托德·吉特林将框架理论引入传播学领域并提出“媒介框架”(media frame)。“媒介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言说的和超越认知的,为新闻记者和日益依赖于新闻报道的我们建构了世界。”①媒介通过框架构造定义问题、判断原因、做出道德评价、提示解决方法,对受众选择和理解议题产生影响。

中国台湾学者臧国仁提出“新闻框架三层次说”,认为媒介报道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建构的。高层次是对事件主题的界定,如标题、导言、直接引句等;中层次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低层次是指语言符号的使用,包括由字、词等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②本研究以此理论为基础分析《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从其新闻框架中透视对中国形象的构建特征,分析其动机、立场和态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框架理论指导下,兼顾客观量化与主观文本解析。利用EBSCO-Newspaper Source数据库,检索2015年1月~2019年12月《华盛顿邮报》中标题包含“China”或“Chinese”的报道,剔除重复、无效条目后,共获得有效新闻643篇。

首先借助SPSS软件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获得有效样本100篇,制作编码表,包括涉华报道的标题、摘要、主题、议题类别、作者类别、报道体裁、消息来源、发稿地等,并由两名编码员同时根据编码表对抽样文本进行测量记录,最后对编码员的分析信度进行检验。根据公式R=2M/(N1+N2)③,获得两人相互同意度为0.89,根据公式CR=N×(平均相互同意度)/1+[(N-1)×平均相互同意度]④,获得编码员复合信度为0.94,两项指标均为良好。

研究在新闻框架三层次说的理论基础上,对报道内容进行分类量化,对结果进行高层次框架下的描述性展现。中层次框架的主要事件即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属于主要事件发生前后的时间变项,而归因与评估则是主要事件的缘由和对事件的判断。研究还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报道内容、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解读背后的意识形态,运用ROST量化内容分析软件配合完成低层次框架下的样本内容词频统计与二元共词分析,对字词、语句以及话语修辞传递出的情感进行考察,对文本进行解读。

三、统计与分析

(一)高层次结构框架——报道议题分析

高层次结构框架主要从宏观层面分析报道的主题呈现。媒体通过主题的筛选和呈现来完成议程设置,影响受众对议题的思考,进而影响对报道对象整体形象的认知。本研究从报道体裁、报道议题、稿源等三个方面进行高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1.报道体裁

参考通用的新闻分类标准并结合《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实际情况,本研究将该报的涉华报道体裁分为5类:消息、解释性报道、新闻言论、游记和书评影评。①抽样文章中,解释性报道最多,占比达52%,多围绕某一事件,综合调动背景材料分析其原因、意义、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特写等体裁,保持对事件的高曝光度;消息类报道数量排名第二,占比32%,以时效性为重,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概括涉华事件;9篇新闻言论包括社论和新闻述评,多为报社记者、专家、官员针对重要新闻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评论;书评影评和游记数量相对较少,6篇书评影评中包括4篇作家、学者对中国书籍的解读,1篇中国美食纪录片的介绍和1篇关于中国电影的宣介。

2.报道议题

《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议题分布广泛,涉及中国国内政治、国际政治、中国经济、中国军事、中国社会、中国科技、中国文化、中国教育等领域。其中,中国经济最受关注,占比达3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中美之间贸易交往密切、关系复杂,美国最为关注中国的经济动向。报道议题中关注度居于次席的是国际政治,占比28%,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改变,因此与中国有关的国际政治议题也必然成为《华盛顿邮报》的关注重点。

3.稿源

信源被视为塑造新闻框架的重要变项,是形成意识形态的首要与关键步骤。①尽管《华盛顿邮报》的稿源较为丰富,包含了官员、学者、作家和其他媒体等,但涉华报道主要还是来自其在美国国内的记者,其次为该报驻外记者,除了2篇中国官员的正式声明之外,并没有采用任何中国媒体的报道。

(二)中层次结构框架——报道事件选择

中层次结构框架分析主要从报道内容的结构入手。中国台湾学者钟蔚文、臧国仁等人认为,框架的中层次结构主要分析媒介在不同议题类别下所选择的主要事件及其相关的前提事件、结果归因等。报道事件的选择体现了媒介对报道对象的态度和倾向,为大众设置议程,进而在传播效果层面上影响受众对报道对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本研究通过对100篇样本报道的事件选择和事件展现“话语包”来进行中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1.议题类别下的报道事件选择

在八个高层次议题框架下,《华盛顿邮报》有目的地选取焦点事件,构建和强化中国在各个议题框架中的形象设置。

中国经济议题聚焦中国经济政策对中美关系及世界产生的影响:把中国形象塑造为“发展迅速、极力向外扩张”①的经济强国,同时又“危机四伏、随时崩盘”②,而且是“不遵守国际秩序”③“打破世界经济平衡”④“制造不稳定因素”⑤的破坏者。

中国国内政治议题聚焦“自由”,如网络防火墙、中国政府治疆政策、中国国内新闻自由等。虽然篇数不多,却致力于从各方面将中国塑造成建立在“专制意识形态”⑥之上、“严重侵犯人权”⑦、“压制言论自由”⑧的形象。

国际政治议题和中国军事议题关注中美关系、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南海问题、港澳台问题(多与他国有关)、中国军事战略等。在此议题下,中国被塑造成一个拥有实力、极度紧张、作风强硬的军事外交大国,且善于使用间谍手段⑨。美国一方面希望借中国制衡朝鲜⑩,另一方面宣扬中国破坏国际规则,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上过于强硬、独断专行,致使区域局势紧张。

中国文化议题涉及广泛,包括体育赛事、中华美食、中国风景、民俗民风、戏剧影视等。中国教育议题则矛头直指孔子学院。《华盛顿邮报》报道了中国在体育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时又借孙杨与霍顿之间的矛盾①、马拉松作弊事件②宣扬中国没有公平的体育精神。中国的文化成就得到认可,却又被认为通过孔子学院等形式侵蚀他国人民思想。③

中国社会议题涉及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名人事件、生活方式、环保禁令等,对这些议题,《华盛顿邮报》多是围观态度,在中国治安、抗击非洲猪瘟④等有效措施上表达支持、赞扬态度,不过一旦涉及美国利益,就会表达对中国的不信任态度,认为中国是一个环保不彻底⑤、食品不安全⑥、质检要求低⑦的国家。

在中国科技议题中,中国在航天探月⑧、基因技术⑨、人工智能⑩等科技领域取得的成绩被关注并认可,总体上呈现为科技先進、积极探索的形象。

2.议题事件“前因后果”的话语分析

本研究还选取了八个议题下的代表性事件,从原因、引用、描述和结果等方面将报道原文进行解析。从话语分析可以发现,《华盛顿邮报》的基本论调是“美国优先、中国威胁”。

《华盛顿邮报》选取的事件多为中美“对立”的焦点事件,报道态度多为负面或中立。《中美贸易战威胁令美国股市下跌》将美国股市下跌原因归结为中国政府对美贸易政策。《加方极度关注中国在紧张局势中判处加拿大人死刑的事件》则将中国视为引发中加矛盾的始作俑者。相关报道通过引用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语强化美国立场和美国观点。例如,《中国对网络的恐惧》①引用了据称是中国海军历史学家的微博,佐证中国运用数字防火墙垄断信息,损害公民权利;《(NBA)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关于香港的推特激怒了中国》②将中国塑造为“不民主、借大众言论和商业合作施压的一方”;《中国当局竞相限制致命的非洲猪瘟传播》③虽然称赞了中国政府在猪瘟事件中积极有效的措施,但也引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测,“如果中国不能迅速控制病毒,它可能会散播到朝鲜半岛和东南亚,造成地区危机”,无形中将控制猪瘟病毒上升为中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认为中国举措不当则可能造成地区危机。

在报道结尾处经常指责中国。《中国称会为台湾开战》④不但没有对美国“亚太军事联盟”的野心和“霸权主义”做出回应,还将地区局势紧张的责任推到中国一方;《对中国向西方大学渗透的觉醒》⑤的结尾提出:“孔子学院必须提供更大透明度,让美国东道主完全控制课程,并保证不干涉美国或中国学生的学术自由。如果他们不自愿这样做,国会很可能会采取行动迫使他们这样做。”报道没有真凭实据就把孔子学院视为“间谍前哨战”,鼓动对其在美发展加以限制。

(三)低层次结构框架——报道倾向分析

低层次结构框架主要从微观层面入手,通过文字、修辞、情感、态度等对报道对象进行细节层面的呈现,从而引导受众感知报道对象,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对报道主题的形塑。臧国仁指出,“新闻文本中的词语与句法结构的使用并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带有主观目的的对社会真实的创造性呈现。”⑥本研究从100篇样本报道的词频共现、语义网络、倾向等方面进行低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1.词频共现和语义网络分析

本研究100篇样本全部文本内容(包含标题、正文在内)的高频词共60个,分布如表2所示。

运用词云图软件对这60个高频词进行可视化呈现,得到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China、Chinese、USA等词处于中心地位。由此可见,《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聚焦以中美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国际、科技等议题,与第一部分主题框架分析结果相吻合。

2.报道倾向分析

研究样本中,《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倾向以负面为主,占比43%,客观中立态度占比37%,积极正面的报道只有20%。

分领域来看:在31篇中国经济报道中,持中立态度的有17篇,负面评价11篇,正面评价中国经济形象的报道仅3篇。《华盛顿邮报》在客观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同时,也突出了中国经济放缓对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8篇关于中国国内政治的报道全部为负面评价,体现了美国对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攻击。在30篇国际政治及中国军事的报道中,5篇倾向正面,8篇为中立,其余17篇为负面评价。报道渲染中国恶意扩张势力,干扰、侵犯邻国安全,窃取机密,贿赂、培养间谍等;在14篇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方面的报道中,负面评价占3篇,主要质疑中国的体育精神,并认为中国向西方大学渗透价值观,通过影响年轻人来影响整个国家对中国的看法;11篇有关中国社会的报道中,正面评价只有1篇,体现了美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不认可;6篇涉及中国科技的报道中,5篇为正面评价,客观反映了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1篇态度中立,指出了中国在风能發电应用上的不足。①

四、结论和启示

(一)《华盛顿邮报》构建的中国形象

2015~2019年的《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映射出暗流涌动的国际局势和敏感复杂的中美关系。近年来,中国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提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华盛顿邮报》的涉华报道中能看到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具有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但不遵守世界秩序、急于扩张,对美国、地区及世界局势带来重大威胁;二是法治化欠缺,言论不自由,人权保障不力;三是拥有丰富文化资源,体育成绩优异,科技发展迅猛,有赶超美国之势,同时存在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报道背后映射的是美国的西方中心论、反共意识和“中国威胁论”,凸显其刻意夸大中国负面形象,制造并强化刻板印象,影响受众对中国的认知。

(二)构建中国形象的美国逻辑分析

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是《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的逻辑起点。《华盛顿邮报》作为美国主流报纸的代表,无疑凸显美国价值和立场。该报记者唐·奥伯多费曾说:“美国在处理对华政策时,似乎比日趋务实的共产主义国家更加意识形态化,这实在是一个讽刺。”①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制造债务陷阱论”“中国救世论”此起彼伏。《华盛顿邮报》使用“文化大屠杀”“集中营”“镇压”等恐怖骇人的词汇形容中国治疆政策,这将在美国大众的心目中留下极端负面的中国形象。“我”注视他者, 而他者形象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②《华盛顿邮报》在勾勒中国形象时表现出否定和敌对,也展现了美国对自我颓势的担忧,投射了西方意识形态下美国自身的危机感。

美国自身的利益框架是构建中国形象的逻辑框架。2015~2017年初,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奉行强调合作多过强调竞争的自由主义政策。2015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美国致力于与中国发展建设性的关系。在应对共同的地区性和全球性挑战, 如气候变化、公共健康、经济增长及朝鲜半岛无核化等问题上寻求与中国的合作。”③这一时期的《华盛顿邮报》报道,在美国与中国共同面对经济危机,解决南海问题、朝鲜问题等方面倾向较为积极。但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美国优先”原则,将中国视为霸主地位的“假想敌”。随后2017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开始用“敌手”“竞争对手”“挑战者”“威胁”“侵蚀”等词形容中国,《华盛顿邮报》所构建的“迅速崛起、盛气凌人、善用武力、伺机抢夺世界霸主地位”的中国形象愈发鲜明。

(三)对中国自塑国家形象的启示

首先,了解国际媒体观点,明确中国国家形象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应当承认,世界眼光中的中国形象与“负责任大国”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对《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的分析可见,外媒对于中国的外交、人权、民生、宗教等问题极为关注。另外,应努力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更多展现对话协商、解决争端、维护稳定的姿态,正视发展中的不足,展现大国包容开放的气度,获得国际上的认可和好感。

其次,优化媒介传播途径及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注重两个方面:恰当的传播方式和有感染力的传播内容。我们应重视国内主流媒体在海外平台的主动发声,既用好传统主流媒体平台吸引更多国外主流精英人群的关注,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在国外青年基层网民中的影响力,①做到传播途径的全面覆盖。同时,发挥民间自媒体的积极力量。2019年,在外网大热的李子柒式的“中国田园式生活”短视频在YouTube上吸引了1100万用户,在其火爆的背后能看到传播途径和内容的巧妙融合。我们应采用西方受众更容易接受的角度和方式,去传达感情和故事。技术创新带来的全新传播方式也有望成为中国形象塑造的重要路径,有望成长为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新兴力量。

最后,发挥桥梁人群作用,提升中国形象好感度。人际传播是一种重要的说服手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会影响人们的观念。如果两个国家间的人民交流频繁,自然对于对方国家会有更多了解。随着全球交往日益密切频繁,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各地工作、学习、旅游。他们是重要的沟通桥梁。如果他们对中国了解、热爱,受到他们影响的家人、朋友也会对中国有更清楚的认识。因此,我们要提高在华外国人的社会生活参与感、文化认同度,使他们融入社区、融入城市、融入中国。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便捷,很多在华外国人都成了知名的自媒体人,如“歪果仁研究协会”等,都在积极传播在华外国人的生活状态和对中国的看法。在对外形象传播过程中,可以与这些知名自媒体人合作,利用大众传媒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的优势、自媒体拥有粉丝效应加速人际传播的特点,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改变刻板印象。

(责任编辑:周亭)

猜你喜欢
他者议题框架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框架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