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官审美探究传播媒介对旅游行为意义的影响

2020-10-26 06:58郭彩虹
卷宗 2020年19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意义

摘 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旅游业也开始与虚拟现实技术相融合。传播媒介由传统的景点图片、宣传视频,扩展到现在的VR、AR等虚拟现实场景,大大地创新了旅游地的传播形式。为了研究图片、视频和虚拟现实等传播媒介是如何对旅游行为产生作用,本文将借助访谈的形式,基于扎根理论以及现代美学的相关概念,通过旅游者对这三种形式的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出人的需求点,得出人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最佳感知,从而更好地优化人类旅游行为的深度体验,推动人类的自我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感官审美;传播媒介;旅游行为;意义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虚拟现实技术以其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发展潜力巨大,已逐步在社会各行业领域投入使用。具有极强体验性的旅游业也势必将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融合,从而持续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深度旅游以及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成为新宠。

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传播媒介以及宣传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景点的多媒体宣传从单一的图片介绍,到异彩纷呈的视频宣传片,再到后来的虚拟现实技术,多样化的多媒体形式不仅是对传统形式的一次大革新,也是对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个重要推动。

2 文献综述

关于视觉技术与旅游的关系,朱茂英等(2018)提出,富有吸引力的精美图片、图片与文字的版面布局、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文字等都有可能激发旅游者的审美体验[1]。而这种审美体验对旅游目的地情感体验的形成有积极作用。阚翔宇(2017)也提到过网页广告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涉及文本、图片、音视频多种符号资源互动的网页广告成为宣传旅游景点最为有效的信息载体[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在旅游业中运用,虚拟旅游开始成为现实。关于智慧旅游与虚拟旅游的关系,王睿(2017)曾说,“虚拟旅游并不一定优越于智慧旅游或传统旅游,但可以认定虚拟旅游是一种在信息化旅游道路上走得更远的旅游思路,对现实旅游进行发展与补充”[9]。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的融合方式有两种:桌面虚拟现实阶段、高级虚拟现实。桌面虚拟只是在网页上提供VR全景视频,是一种配合景区宣传的手段。高级虚拟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沉浸式的体验,让用户置身其中,真正的“身临其境”。

关于虚拟现实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实例,有研究虚拟现实技术与韶山红色文化展演设计相结合(徐琳,2017),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苏州文化旅游中的应用(高志坚,2017)。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旅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因为其并未发生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上的转移。但是不可否认,通过真正的虚拟旅游,游客可以对旅游过程进行更加明晰的决策。通过虚拟现实环境,消费者将会获得更加直观、真实的信息,沉浸感和嗅觉、触觉、听觉、视觉上的多重刺激[3](刘小燕,2017)。

国外对于感官审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仅局限于诗歌、电影、文学等层面。国内关于感官审美的文献较多,首先,刘旭光(2017)提出审美感觉的概念,“由于感官感知到了对象存在的深度,把握到其中包含着的意味,从而获得了合目的性的愉悦,这种感觉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感觉,是有深度的感觉,而这种愉悦因此体现出审美性”[4]。柳艳宾(2012)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了电影海报,指出人类交际活动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除语言以外的多种符号系统,声音,图画,颜色等这些多模态手段极大地丰富了语义表达的形式[5]。中国古典的审美观以类比的方式说明了触觉、味觉与嗅觉和审美经验的相似性,触觉与味学、嗅觉的过程本身有一种审美性,这种审美性体现在对对象认知的直觉性与对感知过程的反思性上[6]。

有关感官体验与旅游,吕兴洋(2018)在目的地形象的感官营销思考一文中写到,新媒体的发展与多媒体技术的嵌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感官的传播问题,这给予了目的地营销者更大的营销灵活度和更多可選用的感官营销工具[7]。

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是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具体的视觉技术与旅游的关系、对旅游的影响,并未比较多种视觉技术的影响差异。此外绝大多数文献的落脚点均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目的地营销,而不是人类的主观感知上。

3 研究方法

3.1 调研对象

为了保证调研的易操作性和研究结果的全面准确性,本次调研选取10位本科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男女比例为1:1,并对其进行编号。

3.2 研究过程

了解旅游业中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目前旅游宣传主要是以下几种形式:图片、宣传片、虚拟现实场景(VR体验旅游以及AR景区)。VR体验旅游主要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身临其境,是一种沉浸式的预先体验;AR景区是运用增强现实技术让游客实地游览的时候可以深度体验,能够通过相关设备第一时间了解,避免走马观花式旅游。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首先选定一个具体的景点,并搜集比较有代表性的图片、宣传片以及虚拟现实场景资料。并从对象的观看体验、旅游欲望、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等四个层面设计访谈问题。本次调研的研究内容是,探究人们对旅游的传播媒介有何具体感知,对多媒体传播媒介的感知差异以及如何让其更好地为人类的旅游行为服务,人类在旅游行为中寻求自我存在的现状,探究人类旅游行为的意义。

访谈采取面对面、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分别向这10位大学生展示收集到的香格里拉的相关资料,谈论提前准备的若干访谈问题。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有关社会学中人的行为,这属于过程类问题,加之关于感官审美与旅行的意义,是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无法获得直接的数据,因此用量化的手段来研究该论题有一定的难度。而扎根理论是质性社会学研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因此本文将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4 扎根理论的应用

4.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指的是研究人员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确定一组原则,并且基于这些原则对原始资料、记录进行逐级编码、浓缩,最终将资料和记录概念化以及范畴化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也就是处理聚敛问题[8](李志刚,2007)。本文的开发性编码将分为选取编码要素、概念化和范畴化三个部分。此外,本文为保证结果的有针对性,将着重从采访对象的观看体验进开放性编码。

第一步,选取编码要素。将访谈结果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并选择最有价值的语句和词汇。

第二步,概念化。将选取的编码要素用概念进行重新整合和归纳。

第三步,范畴化。将重新整合过后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抽象,并归于不同的类别和范畴。

首先,对采访对象的观看体验进行开放性编码,并得出16个初始范畴。2号的“画面精致”、5号的“身临其境的震撼”和7号的“故事性画面”得出视觉感知;2号的“有旁白有配音”、7号的“有音乐有背景配音”和10号的“视频在讲故事”得出听觉感知;感官体验;2号的“肢体动作与感官的配合”得出感官体验;7号的“提升愉悦感”和8号的“用眼睛感知一切美好”得出愉悦;3号的“缓解压力、逃避的场所”得出放松;4号的“影响主观情绪和感受”和8号的“触动我的心灵”得出感性;1号的“很有感觉很有质感”得出质感;1号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和5号的“景色之美”得出美感;2号的“满足旅游需求”得出契合点;9号的“感到新奇想去了解”和10号的“很新奇很刺激”得出好奇;1号的“想要了解历史文化”、3号的“加深对景点的了解”、5号的“有自己想要的信息”和7号的“像一套电子图文版的地方文史资料”的得出求知;1号的“想要了解高原高山上居住的人”、5号的“风景之奇”和10号的“很刺激”得出探索;6号的“有包容性和人性美”得出包容;4号的“感受会直观一点”、5号的“直观展现景点特征”、7号的“全面直观”和8号的“比较直观”得出简单和直观;6号的“不喜欢扫来扫去”、7号的“省下很多功夫”8号的“不想浪费时间”和9号的“节省查资料的时间”得出便捷。

4.2 轴心式编码

轴心式编码,也叫主轴编码,是扎根理论的中级阶段。上述通过对访谈文本的开放性编码,共得出16个初始范畴,经过分类整合,最终得到四个主范畴:感官,审美,深度旅游,便捷性(表1)。

感官范畴主要指的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的感官体验,图片和视频的画面、音乐、文字等主要是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而虚拟现实场景在旅游中的应用将开发出触觉、嗅觉、味觉等其它感官,让你更加身临其境。

审美范畴主要是传播媒介带给你的沉浸、仿真、愉悦以及心理满足,让你能够和环境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得以放松和解脱。

深度旅游范畴是在基本的旅游需求满足之后的更高级的阶段,通过传播媒介最大程度地承载信息,以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旅游过程中增长见识,深度学习,发现自我并得到成长。

便携性范畴指的是传播媒介的呈现形式和展示方法的易操作性,既能够全面准确地传递信息,又不会影响旅游者的体验。

4.3 选择性编码

在对概念与范畴、范畴与范畴的联系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扎根理论进入下一个部分——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在开放性编码、轴心式编码的基础上,选择最核心的一个或者几个范畴来主导别的范畴。

通过扎根理论的第二阶段轴心式编码,得出感官、审美、深度旅游、便携性四大主范畴。所有的传统媒介都是用感官进行体验,而且人的审美感知也是通过感官这个介质来完成的。进行编码过后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以一种最便捷的传播媒介或者工具,充分调用一切能调动的感官进行深度旅游,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水平,从而实现旅行的最终意义。

5 研究结论

5.1 研究结果

5.1.1 多媒体形式的感知差异

感官差异。图片是一种静态的、二维的呈现形式,能够給人非常直观的视觉冲击感;视频是三维动态的形式,加之以适宜的字幕、背景音乐以及旁白,从视觉和听觉上使游客产生情感的共鸣;VR作为虚拟现实,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让人有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沉浸感;AR增强现实技术主要是通过增强视觉感知,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求知与探索的欲望。

情感差异。图片和视频主要是以一种感性的手段,使得游客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VR所带动的体验旅游通过提前对旅游地进行体验和感受,从而作出更科学的旅游决策和行程规划;AR是一种主要是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一个旅游地的历史文化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是一种高质量、深度体验的旅游形式。

体验差异。图片和视频虽然能够轻易让旅游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但是相对来讲体验感较差,只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展示形式,没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接受信息十分的被动;虚拟现实技术因为其特有的仿真性和沉浸感,体验感较强,会极大地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同时选择信息具有主动性,旅游者也能参与其中,在主动选择浏览对象和角度的过程中产生快感。

认知差异。图片给人的认知最直观,但是图片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游客能从中获取的认知是低层次的、少量的;视频所承载的信息比较全面,人们能比较容易在观看的时候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行很好的自我认知,但是由于容量有限,所以视频只能让人有一个大致的认知,是不够充分详细的;VR能从人的各种感觉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认知,是一种全面详细,且能够自我选择地对对象进行感知的形式;AR中的深度学习技术能够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轻松且深入了解旅游地,且是有针对性的学习过程,由浅及深,认知最为详细全面,仿佛是一本旅游的百科全书。

5.1.2 大学生群体旅行行为的意义

感官能够鉴赏的原因,是因为在感官的锐化与智化的过程中,感官认识具有了一种普遍性和反思性,人们能够通过感官获得一定的心理认知[4]。在当代人的审美中,感官的鉴赏活动是普遍的现象,通过感官审美从而实现旅行的意义。

旅行是人类文化灵感的重要源泉,它拓展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人们旅行是为了探求美的精神,究明美的本原。旅行的意义就孕育在每一次周而复始的旅途跋涉中,人们在一次次的旅行中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否定自我,从而获得重生。

5.2 小结

人的旅游行为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体验的过程,但人是感性动物,感性是大部分人旅游的最大动机,因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所以想去旅游;VR、AR等新型虚拟技术的出现,确实对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目前技术条件有限,且还未完全运用到旅游中来,所以部分旅游者认为虚拟现实技术的设备比较影响旅游体验,影响质感。

旅行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图片、视频、虚拟现实等多媒体传播形式使得游客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个感官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旅游,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沉浸以及心理满足等美学意义,均使得旅游者的審美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以此实现旅游行为的意义。

5.3 结论与展望

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将会全方位、宽领域、更深入地运用到旅游行业中,也将会最大程度的满足人各方面的旅游诉求,不可否认的是,图片和视频这两种形式因其特有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并不会被淘汰。图片和视频还是将作为旅游地宣传的主要方式,虚拟旅游将成为旅游地宣传的辅助手段之一。持续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从各个方面冲击游客的兴奋点,并以此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这是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是对虚拟旅游的新鲜感也有过期的时候,旅游地需要不断开发全新的旅游资源,创新出更加新颖的传播媒介。作为旅游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从而能够在旅游活动中实现旅行的意义,寻找找到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吴茂英,沈海莉.新媒体时代视觉材料与目的地形象关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8..

[2]阚翔宇.旅游网页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校园英语,2017.

[3]刘小燕.VR技术下的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经济,2017.

[4]刘旭光.“感官审美”论——感官的鉴赏何以可能[J].浙江社会科学,2017.

[5]柳艳宾.A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ofHarryPottersposters[D].中国海洋大学,2012

[6]陶礼天.鼻观说:嗅觉审美鉴赏论[J].文艺研究,1991.

[7]吕兴洋.目的地形象的感官营销思考[J].旅游学刊,2018,33(003):7-8.

[8]李志刚.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东方论坛,2014(04).

[9]王睿.智慧旅游背景下VR技术与旅游的融合研究[J].无限互联科技,2017.

作者简介

郭彩虹(1995-),女,湖北恩施,硕士在读,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意义
有意义和无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微传播媒介语境下侵害公民人格权益问题研究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传播媒介的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