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封锁,后发国家如何突围

2020-10-27 10:16汉弗莱
党员文摘 2020年9期
关键词:封锁苏联大陆

汉弗莱

在历史上,先发优势国家对后发国家的打压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行为。这种打压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主要区域在欧洲和美国。

回顾400年来西方主导的近代史,可看到一个基本特点:后发国家一定是在先发优势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封锁中不断崛起的。

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令”:一把双刃剑

英国与法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对老冤家。

自1066年诺曼征服之后,两国就开始了漫长的冲突,其中还包括一场从1337年持续到1453年的战争,史称“英法百年戰争”。

从地缘上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在欧洲都是边缘化的小国,法国则是欧洲大国。1806年底,法国几乎成为欧洲大陆唯一的强权,拿破仑帝国步入鼎盛时期。此后,击败英国,再次树立法国的威信,就成了拿破仑的主要目标。

为达到困死英国的目的,拿破仑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方式,那就是让欧洲所有大陆国家全部支持对英封锁。

1806年11月,拿破仑在柏林颁布“大陆封锁令”,宣告对英国工商业进行一场公开的、无情的战争。他宣布,大不列颠诸岛处于被封锁状态;凡与大不列颠诸岛的一切通商以及一切通讯均禁止之;凡直接来自英国港口或英国殖民地的船舶,或曾经过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舶,一概不准进入欧洲大陆的任何口岸。

1807年和1810年,法国又颁布了《米兰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凡在大陆发现的一切英国货物,必须焚毁。

大陆封锁效果突出,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对英国而言,大陆封锁让英国经济遭受了非常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法国工业产品在价格和品质上都比不过英国产品,所以,欧洲大陆走私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让欧洲大陆各国能听从法国号令,拿破仑不得不反复使用战争手段来维持这一体系,从而消耗了大量军事和政治资源,最终导致法国体系崩溃。

大陆封锁是人类进入近代史以来第一次国家对国家的经济封锁,目的是打击对手,防止对手超越自己。但这一次封锁是不成熟的。它在本质上属于落后经济形态对先进经济形态的打击,无论是工业革命成就还是自由贸易方式,法国都不如英国。因此,法国最终失败了。

英国阻止技术外泄,美国千方百计吸引移民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走工业化道路。当时美国非常落后、百废待兴。对于国家如何崛起,美国精英层的想法是,向欧洲学习。

为保持自身优势地位,防止工业技术外泄,英国政府对民众移居美国采取了大量限制措施,比如限制航船所载移民数量,明确禁止工匠尤其是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移民美洲等。

面对英国的限制,美国商会和制造业主千方百计地吸引英国工人,或派人到英国游说,或在英国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

美国人最垂涎英国的纺织技术,当年美国最想得到的工业“皇冠”是阿克莱特纺纱机。

1789年,一个叫塞缪尔·斯莱特的英国纺纱人打扮成雇佣工人来到美国。1793年,他凭借自己超强的记忆力,在美国成功复制了阿克莱特纺纱机,并开设了美国第一家全新的高技术纺织工厂。

仿制英国新式纺纱机的成功,打响了美国工业革命的第一枪,使美国的棉纺织业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从1820年到1940年,美国出现了长达120年的移民狂潮,3350万移民从世界各地去了美国。

当时英国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人很难获得发展机会。而美国没有经历教派之争,也没有经历封建时代。在这种氛围下,美国容易出现新生产体系,新工厂也容易建立。这种对比的结果就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

移民也为美国带来了海量资金。1839年,美国共引进外资1.5亿美元,到1860年,外资总额约4亿美元。这在当时都是海量的外来资本。

欧洲的科技封锁与德国的自救

普法战争结束后,大获全胜的德意志帝国于1871年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对此保持了高度警惕。德国怀着既赞赏又嫉妒的心情注视着英国的殖民成就,梦想有朝一日也像英国一样开拓殖民地。

应该说,1840年之前,德国经济同英法相比比较落后。但德国向英法学习,开启了本国的改革之路。1910年,德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排名已从1870年的第3位上升到第2位。英国则由1870年的第1位下降到1913年的第3位。

德国的迅速崛起,打破了长期以来以英法为霸主的国际经济秩序,它们因此对德国充满了敌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已被划分为两大阵营:同盟国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协约国以英国、法国和俄国为主。

一战后,德国遭到残酷的肢解。为了彻底拆解德国,欧洲对它进行了科技封锁:明确要求德国不得参加任何国际科技会议和协会,不得发表论文。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被迫展开自救。

1919年8月,德国通过《魏玛宪法》,全方位振兴国家,特别是在教育上,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首先,德国实施8年义务教育,设立基础学校,废除为升中学做准备的贵族预备学校。

其次,德国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和学术研究,国内建立了各种类型的高等技术学校。德国大学逐渐恢复了它作为讲授科学和研究学术的中心地位。

再次,德国设置了宗教教育和本土国民教育,虽然后来导致了军国主义,但爱国主义让德国内部极其团结,“藏技于民”的目标初步实现。

这些措施为后来德国再次崛起奠定了经济和科技基础。

扼杀之下苏联如何利用西方经济危机

十月革命之后,老欧洲对苏联极端敌视,为了扼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者对后者进行了技术封锁,导致其难以进行工业技术革新。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苏联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需求,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可以说,上世纪30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苏联除在重工业方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外,也在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领域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除了技术,苏联还引进了大量人才。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200名德国人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工作过。730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于不同时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过。

在机遇面前,苏联也制定了很多有效措施。比如,苏联成立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工作;成立阿姆托尔格公司,作为苏联在美国的常驻贸易机构,联系美国的公司、工厂组织谈判;广泛派出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和学习。

后发国家需建立完整的自我循环体系

回顾上述历史,可以总结出5个特点:

第一,先发优势国家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一定会强力打压后发国家。

第二,后发国家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往往会诱发先发国家的打压,从而形成国家竞争。

第三,先发国家打压后发国家,本身就意味着其在一定程度上已开始处于下风。

第四,先发国家在防止后发国家追赶的时候,往往会遭遇一次或几次危机。

第五,后发国家在追赶的时候,需要极力保持国内稳定,并且要找到一个取代先发国家原有道路的新体系。

回顾过去,还可以看到,无论先发国家最终如何选择,最后都会形成一个以意识形态为轴的“认同圈”。比如,英国在打压法国后,又跟法国一起打压德国;同样,为一起打压苏联,德国加入了英国和法国的阵营,随后美国也加入其中。后发国家要想崛起,一定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循环体系。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瞭望》)

猜你喜欢
封锁苏联大陆
《在被封锁的武汉,他运送的还有希望》新闻谈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冰之大陆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二战以来三次岛屿封锁作战的战略决策及启示
战后局部战争中的海上封锁作战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