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Y公司末端配送体系的优化策略

2020-10-27 05:45徐文龙周芊含曹雪燕吴成锋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4期

徐文龙 周芊含 曹雪燕 吴成锋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快递行业迅速崛起,但在服务类型丰富、服务水平提高的光环背后,快递公司却普遍面临着配送效率低、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的问题。通过行业分析和理论研究,我们选取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两大环节进行优化策略的研究,并以青海省Y快递公司为具体研究对象,利用目前主流理论知识和科技设施,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关键词:Y快递公司;分拨中心;布局优化;末端配送

引言

我国快递行业在近十年里取得了发达国家快递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进展,但事缓则圆,如果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相关的配套资源没有跟上,那么就会产生行业困局,问题层出不穷。本文以Y快递公司作为范本进行调研分析,对Y快递公司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现实途径。本文研究的快递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大的通用性,为我国快递企业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1  Y快递公司分拨中心内部布局

目前分拣中心有员工50多人,日处理快件量32000件左右,库区占地2400多平方米,配有进港流水线一条和出港流水线一条。分拨中心区域划分主要包括进港卸货区、分拣区(进港分拣区和出港分拣区)、出港发货区、办公区。

2分拨中心及配送末端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2.1快递企业配送末端优化理论

在进行末端优化理论的研究中发现,我国的越库理论没有相当普及。根据国外文献来看,目前对越库配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配送中心的某一方面进行优化研究,例如越库配送中心出入口的规划研究以及出入车辆的调度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启发式优化算法,从运筹学的角度对越库配送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研究。而越库配送物流系统是一个离散事件的动态系统,具有随机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故对越库配送中心从整体的高度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必然会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为了让越库配送尽快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在少数企业中运用到面向社会普遍推广,为此有必要对越库配送中心整体进行仿真建模分析,因此,研究通用性仿真模型与仿真系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领域[1]。

2.2快递企业分拨中心优化方法

(1)基于5W1H法现状分析

在快递公司的分拨中心内,可以在对分拨中心区域划分之后,利用此方法对分拨中心内不同模块进行现状分析,明确定位。

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方案(How)的安排如:淘汰部分带式传送机、无动力台车等需要人力辅助完成分拣、搬运的旧机器设备,引入滚珠模组带自动分拣系统、AGV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等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器设备(What),高效利用空间(Where)、提高分拣效率。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减少工人数量(Who),降低人工成本进而提高利润(Why)。

(2)基于ECRS法布局优化

在ECRS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可以得到ECRSI法,即增加(Increase),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工作内容或环节如:增加信息的标准化,将包裹物流数据化、增加数据和智能传输系统,分拨中心内主要指增加机械设备提高分拣效率。

3  Y快递公司分拨中心优化及预期效果

3.1卸货拆包分拣平台

采用ECRS法进行优化,利用拓展的ECRSI采用增加(I)机械的方法提高搬运效率,而卸货车辆停靠位置,车辆入口安排的不合理采用3S中的整顿理论,调整至合理位置以便提高效率。

3.2进港分拣流水线

采用ECRS法进行布局优化,增加一条流水线并重排(R)目前的快件分拣流程。另设一条与原来流水线一样长的流水线,将两条流水线对称放置于中心线旁,间隔2米。一条负责分拣各州县的进港件,另一条负责分拣西宁市各区点的进港件。并在市区流水线中间位置设置一个伸缩式的皮带输送机,方便分拣的员工进入两条流水线中间。

3.3出港區

我们团队决定采用目前快递行业中最新的分拣方案—圆形分拣笼。我们将设置三个圆形分拣笼在原先出港拣货区。货物在扫描沉重以后经过安检机,大件直接通过流水线装车或存放在出港大件区,需要分拣的小件放入三个上料机,放上三条不同的传送带上,每个传送带通向其对应的圆形分拣笼。再由分拣笼内的人员进行二次分拣,将出港的货物分别放置到相应的小分拣笼内。

4 Y快递公司末端配送效率提升对策

4.1网点实现“越库”式配送

即把配送网点的二次分拣工作提前到城市分拨中心进行,网点每天派车去分拨中心取件,但所取的件是细化到该网点负责区域的每一个派送员,甚至把派送员负责的区域再细分,全部打包好,以便于派送员以最短路径进行配送[2]。

4.2改善网点的经营能力

配送网点改善员工绩效评价指标,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技术支持上,总部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分享经营策略。

4.3采用自动化无人机进行城市配送

配送系统自动化程度高,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空运方式运送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挤的现状。只消耗电能,实现碳的零排放。

4.4利用一种新模式缓解牛鞭效应

即将手机应用作为新配送模式的核心载体,并对与其配套的软件与硬件进行设计,将使用者分为快递企业(快递员)和消费者(客户)两类,二维码(QR码)技术作为信息化和标准化的主要载体,来实现全程包裹位置查询和快速派件。用户利用手机APP完成信息传入,系统生成唯一匹配的二维码,并发送到快递企业信息系统中,经过不同的中转站,扫描二维码后,实时更新状态。进入最后1公里,系统发出包裹派送提醒,用户反馈派送方式,如正常投递,延时投递,更换投递方式至自提柜等。除了传统的签名签收,通过扫描包裹二维码,在系统中实现电子签收,快递员免去了传统签收后还需再次扫描确认收件的工作[3]。

参考文献:

[1]施文,刘志学,刘丹.零部件循环取货越库物流系统关键因子研究——仿真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13,016(006):22-34.

[2]杨子岳,贺政纲.越库配送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11(06):66-69.

[3]王磊,陈江行.基于信息化的快递末端配送模式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17,039(001):89-93.

作者简介:

徐文龙,1999,男,重庆北碚人;现就读:毕业院校:青岛科技大学,专业:物流管理。

周芊含,1999,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现就读:毕业院校:青岛科技大学,专业:物流管理。

曹雪燕,1999,女,山东潍坊人;现就读:毕业院校:青岛科技大学,专业:物流管理。

吴成锋(1980),男,安徽安庆人;毕业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历:博士,现就职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基金来源: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Y公司末端配送体系的优化策略(项目编号:S20191042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