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工程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研究

2020-10-27 05:45高明林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4期
关键词:灾害矿山作业

高明林

摘 要:基于社会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社会各界对矿山地质工程灾害防治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矿山地质工程灾害类型,并提出防治矿山地质工程灾害的措施,确保在矿山开采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保障矿山环境的安全性。

关键词:矿山地质工程;工程灾害;地质勘察

引言:造成矿山地质灾害的因素诸多,基于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致使矿山的开采模式趋于粗放化,在各种因素的催生下,埋下地质安全隐患。因此,相关开采工程单位有必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范方案的制定和研究,充分认识到矿山开采环境的特殊性,客观认识地质灾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理。

一、分析矿山地质灾害工程类型

(一)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质灾害

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容易引起水环境的污染,长此以往坑内积水,容易引起突发性遗沙涌泥灾害。具体灾害类型包括:

第一,境污染引起的灾害。由于矿山开采阶段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物质,未经科学的处理就排放,造成周边江海湖泊水污染严重,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大气污染和周边土壤污染,最终引发地质灾害。

第二,坑内涌水。采矿工程的频繁活动,造成坑道积水,极易引发大范围的地质灾害。若出现矿山地质灾害,则会导致岩石失去平衡,甚至威胁到周边居民的人身安全,相关矿山开采人员在具体开采过程中方法不当,采用穿破山石的方式,造成不可抗力,大量的地下水会涌入坑道,冲破矿体,进而引发地质灾害。

第三,坑内遗沙涌泥灾害。遗沙涌泥灾害在发生时,通常伴有涌水、突水现象的发生[1]。由于采矿人员忽视溶洞的威胁性,导致水流与泥沙填满矿坑,造成泥沙拥堵,引发矿山地质工程灾害。

(二)岩土变形引起的地质灾害类型

基于人为开采因素的影响,开采活动频繁,造成地质结构的稳定性不强,容易改变周边的的环境,致使岩土层表面变形。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土质疏松、增加矿坑等问题。现阶段,矿山开采技术较为不成熟,相关人员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忽视周边环境变化,未能严格遵守相关的开采规定,长此以往,造成矿山周边的地面塌陷[2]。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且突发性强,难以预控,导致的灾害结果难以想象。

由于矿山开采的特殊性质,本身的危害性较大,加之相关开采人员掌握的开采技术和理论知识匮乏,增加了开采工程难度,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易引发岩爆、冒顶等灾害事件发生,由于开采工人在具体开采过程中使用特殊的手段,造成爆破、开凿等状况发生,破坏了山体的结构和与严重影响岩土层与地面之间的稳定性,对矿山开采威胁程度较大,难以推动矿山地质工程的高效开展。

二、矿山地质灾害出现的原因

(一)忽视前期的地质勘察工作

矿山地质勘察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对于后期的矿山开采工作影响深远。一旦出现测量误差,将造成极大的安全风险和隐患,造成后期开采工作的难以高效进行。相关测量人员忽视前期的测量工作。在具体制定开采方案前,未深入实地进行考察,难以获取精准的信息数据,导致最终的设计与实际施工开采存在偏差,进而影响整个矿山地质工程质量和效果。测量环节的问题极易引发安全隐患,造成开采事故。就矿山开采作业来说,周边的水文地质、岩土构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质灾害的风险值。相关地质勘察人员必须切实认识到勘察水文地质的重要性,做好开采前的风险评估,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熟悉开矿地下水域情况,减少地下水对矿山地质工程的危害,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二)安全意识匮乏,矿山作业不规范

基于矿山地质工程人员的技术和素质参差不齐,施工理念意识存在差异,在开采过程中缺合理性和科学性,难以真正运用技术设备进行作业。部分人员往往采用暴力手段进行开凿和破碎,极易引发爆破事故,造成严重的工程危险威胁。基于机械设备操作的不规范,引发矿井坍塌、岩爆等,容易引发地下水位变化,造成水喷涌倒灌,造成严重的矿山地质灾害,甚至会引发整个矿山毁灭性的破坏。

三、防范矿山地质工程灾害的措施

(一)提升地质勘察能力

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矿山地质工程作业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工程作业,积极开发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地质勘察工作能力,在制定工程作业方案前,切实深入矿山实地进行地质勘察,做好测量工作,明确掌握矿山周边环境、地貌特点,并形成记录,结合数据分析可能发生的矿山地质工程灾害,联合动态监测和静态监测手段,实时监控生态动向,了解地质状况。加强灾害隐患的防范意识,相关地质考察人员要建立装备齐全的监测站点,最大程度上避免災害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将有效的勘察数据生成报告形式,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数据支撑,设计人员要加强矿坑、矿井边坡的设计,不断提升矿坑边坡的牢固性,避免施工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出现裂缝的现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全面保障矿山地质工程的高质量开展,降低塌方风险。

加大新兴科技的投入力度,全面实现对矿山环境的监测,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提升地质勘察的信息化水平。有效预测矿山工程风险,从而制定出相对应的标准化措施,矿山相关单位要提高地质勘察的重视程度,为矿山工程作业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保障勘察工作顺利进行。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数据监测的精准度,详细掌握矿产储量、矿井的基本情况,有效规避开采风险隐患。

(二)加强地质宣传,提升相关人员的意识

要想提升矿山地质工程的整体效益,必须加强前期勘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积累数据信息,为后期工程的开展夯实基础。相关矿产企业要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宣传会议,渗透矿山开采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开采人员的专业素质。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具有典型意义的矿山地质灾害视频,加深人员对安全施工的重要性认识,保障矿山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后期的开采风险,降低人为因素引发的岩土结构变化问题。

同时加大安全普法力度,强化施工开采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安全作业意识,全面普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相关人员需要积极参与矿山企业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加强与优秀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完善自身的作业水平,提高产业质量,降低矿山地质工程灾难风险;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活动,并严格执行工程开采流程进行实操,针对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强化人员的抢险培训,提升相关人员良好的应急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确保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抢救措施及时,人员快速疏散,风险伤害最低。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和恢复法规体系,切实将各项法规条例落实到个人,推动矿山地质工程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同时,在工程结束后,及时修复周边的生态环境,做好矿山开采后的维护工作,推进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确保有效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加强矿区周边的绿化设施,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促进土地生态恢复功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结论:

总之,矿山地质工程灾害发生的因素众多,通过分析形成灾害的因素,有效制定灾害的防治措施,提升对地质灾害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推动施工进度。要想提升矿山工程整体效益,必须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全面防范地质灾害风险,营造良好的、安全的矿山环境。

参考文献:

[1]葛淑静.矿山地质工程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8,25(11):222-223.

[2]李青.探究矿山地质工程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8,30(03):236-237.

猜你喜欢
灾害矿山作业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作业
我想要自由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