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中莪术 郁金 姜黄 片姜黄的本草考证△

2020-10-28 02:23王艺涵金艳张卫彭华胜李兵蔡秋杰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郁金莪术块根

王艺涵,金艳,张卫,彭华胜,李兵,蔡秋杰,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2.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3.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4.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5.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6.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包含“莪术”“郁金”“姜黄”的名方各1首:其中出自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的“温经汤”用“莪术”;出自清代傅山《傅青主女科》的“宣郁通经汤”用“川郁金”;出自清代吴谦《医宗金鉴》的“黄连膏”用“姜黄”。而姜黄又因与片姜黄称谓相近而易混用。在经典名方的开发研究中,需明确所用药材与古代医籍记载的一致性,涉及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采收及加工炮制等几个关键环节。本文立足于服务经典名方开发,因此在诸多学者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突出历史脉络的梳理,厘清演变源流关系,为涉及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取样等提供依据。

表1 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药材基原

1 名称考证

郁金和郁金香的“郁”均作繁体“鬱”,部首“鬯chàng”的本义表示古代祭祀、宴饮用的香酒,用郁金草合黑黍酿成,正如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言:“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为鬯。”鬱最早出现约是在《周礼·春官宗伯》,《水经注·温水》中载:“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周礼〉,郁人掌裸器,凡祭醊宾客之裸事,和郁鬯以实樽彝。郁,芳草也,百草之华,煮以合酿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说今郁金香是也。一曰:郁人所贡,因氏郡矣”[14]。可见郁最早有地名的概念在内,后又指鬯酒的原料郁草及进口香料郁金香。初唐之前诸多文献中提及的郁草、郁金香草、郁金等均非今姜黄属植物郁金。

清代吴仪洛[14]《本草从新》载郁金“能开肺金之郁,故名郁金”,亦有如清代黄宫绣[15]《本草求真》言“因瘀去而金得泄,故命其名曰郁金”。元代朱丹溪[14]《本草衍义补遗》云:“郁金无香而性轻扬,能致达酒气于高远。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清代陈修园云“因其命名为郁,往往取治于气郁之症。”可见历代本草认为此药名郁是因其治郁效果极佳,金字则说法不一,有说是金主肺气、有说是瘀去而金泄、更多则说是其色黄如金,故名。西戎人又称其为马蒁,时珍曰“此根形状皆似莪蒁,而医马病,故名。”[16]612

姜黄,“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始载于《新修本草》[17]245。苏敬言“西戎人谓之蒁药”,最早出现“蒁药”这一别名,但《证类本草》引陈藏器云:“如苏所附,即使蒁药而非姜黄”,分姜黄为蒁,郁金为马蒁,而蓬莪荗为蒁药,三者“总称为蒁”。姜黄还在《本草纲目》中出现过“宝鼎香”这一别名,但名义未详。同时《本草纲目》中姜黄条下第一次出现“片子姜黄”,因其扁如干姜而得名,推测即今之“片姜黄”[16]610。张山雷[18]《本草正义》云:“片姜黄者,是已切为厚片而后晒干,形如干姜……。”曹炳章[19]在《增订伪药条辨》中又将姜黄分为片姜黄和子姜黄两种,“大小块色皆不同,片姜黄比子姜黄大六七倍。”从陈藏器开始便有“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已上老姜所生”的说法,虽说可能是将原姜黄C.wenyujin与老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混淆,但浙江地区也由此出现对C.wenyujin“新头”与“老头”的划分,老头纵切生晒,制成“片姜黄”,新头蒸煮,制成“温莪术”[4]。

郁金和莪术均为多基原药材,每个基原有各自对应的商品名,如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产桂郁金和桂莪术。

2 基原考证

“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主要基原植物均为姜科姜黄属植物,而根据现行《中国植物志》[25]可知我国境内姜黄属植物及其变种共有5种,该属植物间差异如下:1)叶较狭,两面被糙伏毛;根茎内部白色者为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2)叶较宽,仅背面有毛;根茎内部黄色者为郁金C.aromatica。3)叶无毛;植株秋季开花,花序由顶部叶鞘内抽出;根茎内部橙黄色者为姜黄C.longa。4)叶无毛;植株春季开花,花序单独由根茎抽出,花冠纯白不染红;叶片全部绿色,中央无紫色带;根茎内部淡黄色者为温郁金C.aromaticacv.wenyujin,《中国植物志》将其作郁金C.aromatica下品种,而2000年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又将温郁金作为姜黄属植物的新物种进行分类,即温郁金C.wenyujinY. H. Chen et C. Ling,本文根据《中国药典》所规定处理其为一个物种。5)叶无毛;植株春季开花,花序单独由根茎抽出;叶片中央有紫色带;根茎内部黄色者为蓬莪术C.phaeocaulis,早期文献将其误记为C.zedoariaRosc.或C.aeroginosaRoxb.。除以上5种《中国植物志》收载的植物外,《Flora of China》收录有12种,因其余7种多为狭域分布或新近引入,故本文讨论以《中国植物志》所载物种为基础进行讨论[26-27]。理清姜黄属多种植物间的异同后,现对历代本草中姜黄属药材的基原进行考证。

2.1 唐代以前

鬱字最早作为植物名出现是在《周礼》中,东汉郑玄注云:“郁金,草名,十叶为贯,百二十贯为筑。以煮之镬中,停于祭前。郁为草若兰”;许慎《说文》曰:“郁金芳草也。十叶为贯,百二十贯,采以煮之为鬯。”普遍认为用以鬯酒的香草名郁金。但据史学专家考证,郁金和苏合香等香料是汉晋之际才输入中国的,商周先秦“鬯其酒”者绝非郁金或郁金香,而是郁地所贡的一种“郁草”,用途仅有酿酒一种,上古文献中出现的“郁金、郁金香草”无具体形态可考,原植物尚无法确认。

除鬯酒所用“郁金”外,历代文献中还记载了一种名为“郁金”的植物,其多次出现于魏晋、唐、宋等朝的史书中。如三国万震《南州异物志》曰:“郁金者,出琤蚌国。国人种之,先取上佛,积日萎槁,乃载去之。然后取郁金,色正黄细,与芙蓉华里被莲者相似。可以香酒。”;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矮人传》:“大秦多金、银、铜、……薰陆、郁金、芸胶、薰草木十二种香。”;又有东汉朱穆《郁金赋》、晋左贵嫔《郁金颂》等诗赋。古代志书中所列郁金因无形态特征描述,其原植物也难考订,其中可能包含了姜黄属植物,也可能包含了百合科郁金香属植物,或也包含有后文所考订的西红花Crocussativus。

又按《太平御览》引《通典》一书中载:“天竺国卑湿暑热,……又有旃檀、郁金诸香。通于大秦。又曰:太宗时,伽拍搡献郁金香,似麦门冬,九月花开,状似芙蓉,其色紫碧,香闻数十步。花而不实,欲种者取根。”[14]从其所述“似麦门冬,九月花开,状似芙蓉,其色紫碧”的形态特点结合“欲种者取根”的球茎种植特点,与鸢尾科植物西红花C.sativus一致,胡世林对此做了考证,亦认为古代史书中记载的“郁金香”与百合科植物郁金香Tulipagesneriana相去甚远[28]。

综上,初唐以前文献中出现“郁金”,或是鬯酒所用郁草,或是作为香料从国外进口的西红花C.sativus,因原植物含糊不清,不能确认为姜黄属植物。本草中有明确记载原植物是姜黄属的药材,如郁金Curcumae Radix、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等则是始于唐代的《新修本草》。

2.2 唐代

2.2.1郁金 郁金早期被用作兽药,唐代被纳入《新修本草》:“味辛、苦,寒,无毒。……此药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生蜀地及西戎,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蒁。岭南者有实似小豆蔻,不堪啖。”[17]244根据“花于秋季茎生,根赤黄色”可明显看出该时期郁金的原植物为C.longa,本属植物唯其具有此特点。药用部位“四畔子根”,C.longa的根茎分卵圆形的主根茎(习称母姜)和较为细长的侧根茎(子姜或芽姜),此处子根应是侧生指状根茎,直至今日仍普遍认为子姜质量优于母姜。胡人用郁金医马病,故又称马蒁、胡蒁。苏敬《新修本草》载:“岭南者有实似小豆蔻,不堪啖。”可见C.longa岭南亦有,但药力不强,故药材郁金向来以蜀川产者为佳。

苏敬把姜黄属植物按开花季节和花亭位置分成两大类,花秋末出于茎的为郁金,其他统称姜黄。后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又按药材颜色区分郁金、姜黄、莪术:“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色赤表明陈藏器亦认同郁金原植物为C.longa。

2.2.2姜黄 姜黄始载于《新修本草》:“味辛、苦,大寒,无毒……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西戎人谓之蒁药,其味辛少、苦多,与郁金同,惟花生异尔。”[17]245苏敬所述姜黄是与郁金比对得出,他将姜黄属花秋末出于茎的植物C.longa称郁金,花夏生于根的其他几种植物统称姜黄,并无对莪术这味药材的划分,但别名为“蒁药”。不同学者对“根黄、青、白三色”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如谢成科[3]369-370、蔡永敏[8]等多数学者认为其原植物可能为姜黄属温郁金C.wenyujin(根断面黄色)、蓬莪术C.phaeocaulis(根断面灰绿色或墨绿色)、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根断面白色)多种植物。也有学者如周继斌理解为同一植物的根、根茎、块根三色全齐,即单指蓬莪术C.phaeocaulis(根茎黄、青色,块根白色)[5]。无论何种理解,均可看出该时期姜黄与莪术同一类植物。

但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描述的姜黄却与前者截然不同:“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已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一如蘘荷。根节紧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终是难得。”且认为姜黄“性热不冷”,与《新修本草》所载“性寒”不同。蘘荷是姜科植物,花亦生于根际,如陈所言,姜黄是三年以上的老姜Z.officinale,花在根际,处处有之等描述均符合姜Z.officinale的特点,且老姜性热,可见《本草拾遗》很有可能是将药材姜黄与老姜认为一种。其后又言:“西蕃亦有来者,与郁金、蒁药相似。如苏所附,即是蒁药而非姜黄。苏不能分别二物也。”陈藏器认为西蕃所产的形态与“郁金、蒁药相似”的姜黄实际也是“蒁药”,而非真正的姜黄,而苏敬也确实在“姜黄”条内写道“西戎人谓之蒁药”,可见唐代姜黄与蒁药同物异名,但陈藏器所认为的“姜黄”却是老姜Z.officinale。

陈藏器有感于蒁、姜黄、郁金三者之间虽然名称间有重叠,“苏云姜黄是蒁,又云郁金是胡蒁。夫如此,则三物无别,递相连名,总称为蒁,功状则合不殊。”而三者功效却并不相同,为此,他对三者进行了重新划分:“今蒁味苦,色青。姜黄味辛,温,无毒,色黄,主破血下气,温,不寒。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三物不同,所用各别。”即根据药材性味、颜色不同将其分成三类,莪术味苦色青(可能为C.phaeocaulis),姜黄味辛性温色黄(处处有之的“真姜黄”Z.officinale),郁金苦寒色赤(C.longa)。至于根茎新鲜时也呈黄色的C.wenyujin或C.aromatica陈藏器则亦将其归到“蒁”内,这点可在《本草拾遗》的“蓬莪荗”条内看出,即“蓬莪荗,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黄色;三名波杀,味甘,有大毒”,其中明确指出黄色的“蒁”。即陈藏器认为苏敬将蒁作为姜黄的别名处理不妥,而姜黄本应为Z.officinale。由此可见,陈藏器和苏敬对姜黄属药材分类标准不一,但不论两者互有不同,姜黄属内除C.longa以外的这几种均作为1种药材处理是一致的。但是后世本草在引用时多将蓬莪荗定为色青或黑(黑色亦源于陈藏器在“蓬莪荗”条内的“蓬莪荗,一名蓬莪,黑色”),对于色黄的几种便混到了姜黄内了,可能是因“姜黄”字面很容易理解成似姜型而呈黄色,这便与老姜Z.officinale产生了同名异物现象,从而导致混乱,这就造成后世姜黄属药材基原混淆。

2.2.3蓬莪荗 关于蓬莪荗最早的出处,不同学者持不同观点,如张浩、谢成科等认为莪术、郁金始见于《药性论》,其中记载:“蓬莪荗,亦可单用。能治女子血气心痛,破痃癖冷气,以酒醋摩服,效。”但尚志钧支持范行准先生的考证[29],认为该书为五代后周时期的文献,接近宋代。此外,李时珍则认为莪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本文则认为莪术应是以蓬莪荗之名而始载于唐代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

陈藏器[20]云:“蓬莪荗,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黄色;三名波杀,味甘,有大毒。” 其将蓬莪荗又根据颜色分成三类,其中呈黑色的是“蓬莪”,然姜黄属多种植物根茎新鲜时大多不黑,部分经过蒸煮并干燥后呈墨绿色,颜色较深,因此后世往往将这类加工后变色的视为蓬莪荗正品;而陈藏器将黄色根茎类认为是“蒁”,如温郁金C.wenyujin,根茎新鲜或者不经蒸煮处理直接晒干后断面呈黄色。因此唐代的莪术应为本属多种植物的根茎,虽根茎颜色因物种或加工各不相同然,均做莪术处理。谢成科[3]385-386认为这3个名称应是指代3种植物,蓬莪应指蓬莪术C.phaeocaulis,断面呈黑色;蒁应指温郁金C.wenyujin,根茎断面黄色,两者均为莪术基原植物;波杀有毒,应并非姜黄属植物,具体为何已不可考。

综上,姜黄、郁金、莪术最早都是“蒁”药,且为兽药,唐代始收载于本草中,并按花亭位置和生长季节的不同分成郁金、姜黄两大类,其中姜黄亦为“蒁”的别名。后陈藏器新增蓬莪荗一药,并认为真正的姜黄应是老姜,至于姜黄属内根茎呈黄色的则归为“蓬莪荗”中的“蒁”。其大体是按根茎颜色进行的划分。其中郁金的基原植物为C.longa均无分歧,而姜黄则互有出入,正因为陈藏器所引入的颜色划分,加之其表述不够明确,致使后续引用时将青或黑色的认同为莪术,而黄色的则易从字面理解而引起混淆,导致后世莪术和姜黄基原的划分出现混乱。

2.3 五代、宋金元

2.3.1郁金 五代至元朝中仅《本草图经》对郁金的记载有过增补:“<本经>不载所出州土,苏恭云:生蜀地及西戎,胡人谓之马蒁,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古方稀用,今小儿方及马医多用之。”[30]220-221并附“潮州郁金”图(潮州即今广东省潮州市)(见图1A)。苏恭即苏敬,《新修本草》作者,宋时因避赵佶讳,改为苏恭或苏鉴。《本草图经》描述郁金花葶由叶鞘内抽出,花期秋季,花序红白色;根茎断面橙红色;无子。“潮州郁金”图未见花序,但从文字描述中可看出该时期药材郁金的主流基原仍为C.longa。

注:A.《本草图经》(1.潮州郁金,2.灃州姜黄,3.宜州姜黄,4.温州蓬莪荗,5.端州蓬莪荗);B.《本草品汇精要》(1.潮州郁金,2.灃州姜黄,3.随州姜黄,4.温州蓬莪荗,5.端州蓬莪荗);C.《本草纲目》(1.姜黄,2.郁金,3.蓬莪荗);D.《本草原始》(1.姜黄,2.郁金,3.莪术);E.《植物名实图考》(1.姜黄,2.郁金,3.莪术);F.《中国药物标本图影》(1.姜黄,2.郁金,3.莪术)。图1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中所附郁金、姜黄、莪术图

寇宗奭[14]《本草衍义》载:“郁金不香。今人将染妇人衣最鲜明,然不奈日炙。染成衣,则微有郁金之气。”本书最早言及郁金可做染黄染料。姜黄C.longa和郁金C.aromatica根茎均具有芳香气味,且可提取黄色食用染料,而块根姜黄素含量不高,由此推断,宋时药材郁金以根茎部位入药,而非块根。

2.3.2姜黄 五代《日华子本草》载:“姜黄,热,无毒。治症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扑损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冷气,下食。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蒁。江南生者,即为姜黄。”[22]莪术与姜黄虽均有破血通经的功效,但姜黄可治风湿疼痛,莪术则可消积下食,可见该时期亦认从唐代苏敬,认为姜黄、蓬莪荗为同物异名的药材,仅因产地不同而叫法不同。按其功效及产地推断,海南生者应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及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江南生者应为温郁金C.wenyujin。蓬莪荗条下所载功效与姜黄近,又言“此即是南中姜黄根也”,再次指出该时期姜黄、蓬莪荗同源。

宋代《本草图经》载姜黄:“旧不载所出州郡,今江、广、蜀川多有之。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文如红蕉叶而小。花红白色,至中秋渐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叶,不结实。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或云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一如蘘荷,根节坚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八月採根,片切暴干。”[30]221-222并附灃州、宜州姜黄图(灃州即湖南省常德市灃县一带,宜州即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一带)。苏颂在姜黄条下描述了2种植物,一种叶如红蕉叶而小,色青绿,花春季先叶生于根,根色黄,描述的应是姜黄属郁金C.aromatica或温郁金C.wenyujin,所附灃州、宜州姜黄图应也是姜黄属植物。第二种植物是3年以上老姜,叶如蘘荷,气味辛辣,显然是姜属Z.officinale。苏颂记载姜黄的加工方法为鲜切片曝干,与后世“片姜黄”的加工方法一致,未有蒸煮至透心这一步,可见该时期姜黄虽然部分文献延续唐代之说认为是蓬莪荗的异名,但也已经出现了将姜黄与蓬莪荗分开的情况,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受陈藏器的色黄影响,因此将该属植物中凡“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的作为了姜黄,而蓬莪荗则受青、黑颜色影响单独成了一个药材。

2.3.3蓬莪荗 姜黄与莪术早期一直被认作是同物异名药材,直到宋代《开宝本草》以后才将两者彻底分开,其首次单独收载蓬莪荗一条,因此李时珍认为蓬莪荗最早出自《开宝本草》,其内提到:“味苦、辛,温,……生西戎及广南诸州。子似干椹,叶似蘘荷,荗在根下并生。一好一恶,恶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弃之。”[21]生西戎是源于《新修本草》中“生蜀地及西戎”,广南诸州应是按《日华子本草》云“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蒁,江南生者即为姜黄。”按前文分析,生西戎者应为蓬莪术C.phaeocaulis;产广南诸州者除蓬莪术C.phaeocaulis外可能还有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叶似蘘荷”原是陈藏器用来描述姜黄中老姜Z.officinale形态,却被错引入蓬莪荗条下,后代本草又多延续马志《开宝本草》所述。又言恶者有毒,对应了陈藏器所述“波杀,味甘,有大毒”,不知指何种植物。

《本草图经》起对蓬莪荗的原植物描述开始清晰,“生西戎及广南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一、二尺,大五寸以来,颇类蘘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荗在根下,似鸡鸭卵,大小不常。九月採,削去粗皮,蒸熟暴干用。”[30]223并附温州、端州蓬莪荗图(温州即浙江省温州市,端州即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株高1 m,叶长30~60 cm,宽约16 cm;花春生,穗状花序,花冠黄色,花萼白色,苞片顶端红色,以上均符合蓬莪术C.phaeocaulis的植物特征。附图中“温州蓬莪荗”显然是指温郁金C.wenyujin,“端州蓬莪荗”明显是姜黄属植物。荗在根下,应是指其卵圆形的主根茎,并明确指出蓬莪荗应蒸熟,目前莪术的产地加工一直延续此方法。根据以上描述及附图可看出蓬莪荗为多基原药材,原植物包括温郁金C.wenyujin、蓬莪术C.phaeocaulis及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以上3种植物的根茎新鲜时颜色各不相同,但经过 “削去粗皮,蒸熟暴干用”后颜色多呈墨绿色,因此,此时的蓬莪荗更多是因加工所致颜色而进行划分所致。

可见,该时期姜黄、蓬莪荗已经开始分化,宋《开宝本草》正式将其分成2个不同的药材,从两者的多种文献分析看,应是参考陈藏器所提出的颜色划分方法,将经过不同产地加工所致的不同颜色进行了两者的划分,其中经过蒸煮后干燥呈青、黑等颜色的便是蓬莪荗,不经过蒸煮而断面呈黄色的大多归入姜黄。综上,药材郁金的原植物C.longa因其花秋生于茎、根茎橙红色的特点未有混淆情况。药材姜黄与莪术因产地加工不同而分开后主流基原可能为温郁金C.wenyujin,按产地分布看郁金C.aromatica可能也有入药,同时延续陈藏器真姜黄乃老姜的说法将Z.officinale也做姜黄。

2.4 明代

宋代对姜黄、郁金、莪术3味药材的原植物描述得很详尽,加之当时植物分类亦不甚发达,尚未对于原植物进行细致的区分,主流基原也已基本确定,因此明清本草多从药材性状及产地来分辨姜黄和郁金。蓬莪术色青黑,与前两者差异较大,不易混淆,因此增补内容较少,多重复前人所述。

2.4.1郁金 郁金在明代早期基本延续前朝,如明《本草蒙筌》载郁金:“色赤兼黄,生蜀地者胜;体圆有节,类蝉肚者真。”[31]150《本草纲目》载:“郁金有二……此是用根者。其苗如姜,其根大小如指头,长者寸许,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外黄内赤。人以浸水染色,亦微有香气。”[16]611《本草原始》载:“形类莪术,大小不常,色黄类金,根如蝉腹有节,皮黄肉赤者真。入药剉用。”[14]《本草乘雅半偈》载:“四月生苗,茎叶都似姜黄,末秋复从茎心抽茎,黄花红质,不结实,根如指顶,长寸许,体圆无枝,芳香色黄,横纹宛如蝉腹也。……浸水染衣,色极鲜丽,经久不变,炙之微有郁气也。”[32]526四者所述大体相同:根色赤黄;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无枝;有明显横纹,即根茎环节;可染色;秋季花葶由叶鞘抽出,不结子。上述种种特征加《本草品汇精要》[33]《本草纲目》《本草原始》中郁金的附图,均可表明明朝早期药材郁金为姜黄C.longa的根茎。

然而明代后期郁金则开始出现药用部位的变化,如明末的《本草汇言》载:“……亦有白花红质者(花白者可能是川郁金C.sichuanensis)……根如指头,长寸许。体圆无枝,两头尖长,宛如橄榄核也(按其描述应为块根)。剖之外黄内赤,芳香可爱。取根下四旁子根,去浮皮用。”[34]可见明代晚期郁金已不单用C.longa,而增加了同属其他植物,而且药用部位也变成了块根。郁金向来以川产者为佳,在供求不足的情况下于蜀地扩大药源,将C.longa和C.sichuanensis的根茎、块根一同入药的可能性很大,且受到资源、商业流通等因素影响,后世逐渐转移成了块根。

同时《本草乘雅半偈》又将郁金按产地而分:“原从大秦国,及西戎来,今蜀地、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不及蜀中者佳”“由产地不同,尚可区分其功效。广产者色黄,善行气而有功肺部。川产者色紫,能入营而长于活血。”明代后期仅蜀川一地的郁金已不够满足市场,不仅有姜黄C.longa、川郁金C.sichuanensis,还可能有广南所产广郁金C.aromatica和江西所产温郁金C.wenyujin一并以郁金之名入药。以上市场伪充的现象可在清代本草中得到证实。

2.4.2姜黄 《本草蒙筌》载姜黄:“色比金甚黄,形较郁金稍大。论主治功力,又烈过郁金。……(谟)按:郁金、姜黄两药,实不同种。郁金味苦寒,色赤,类蝉肚圆尖。姜黄味辛温,色黄,似姜瓜圆大。郁金最少,姜黄常多。今市家惟取多者欺人,谓原本一物,指大者为姜黄,小者为郁金。”[31]151此时姜黄、郁金以未加工的根茎断面颜色来区分,药材姜黄基原主流可能为温郁金C.wenyujin等呈黄色的根茎,“色黄,似姜瓜圆大”正是说明了当时的姜黄是色黄,体圆大的母根部位,多产于浙江、两广。药材郁金苦寒色赤,类蝉肚圆尖,符合C.longa侧生根茎的性状。该时期药材姜黄与郁金的基原已因资源、产量等问题出现混淆,因此陈嘉谟重点比较2种药材异同,明确指出市场出现同一植物地下部分,大的充做药材姜黄,小的充做药材郁金的现象。同时期多部本草均指出市人有将姜黄充作郁金贩卖的现象,即当时可能是将C.wenyujin或C.aromatica混作产量较少尤其是蜀产极少的C.longa,因此售卖时便逐渐将姜黄属多种植物的块根充做郁金了。

《本草乘雅半偈》载:“出西番,及海南,今江、广、川蜀亦有。根茎都类郁金,其花春生,与苗并出,即缀根际,色红白,入夏即烂,亦不生子,叶如红蕉,长一二尺,阔三四寸,上有斜文,色亦青绿。枝茎坚硬,根盘圆扁,似姜而小,色黄有节,味苦臭重,为别异也。……莪术色白肉明,亦无气臭,言与同种者谬矣。”[32]527花春季生于根茎,叶青绿,根硬色黄,所用为温郁金C.wenyujin根茎。又言莪术色白,可能为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

2.4.3片姜黄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近时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形者,为蝉肚郁金,并可浸水染色。蒁形虽似郁金,而色不黄也。”[16]610本草中第一次出现“片子姜黄”,“扁如干姜”既有可能就是老生姜,亦可能其他姜黄属的根茎。但仅仅提了像干姜一样扁,较难做出准确的推断,可能是指当时的产地加工方法,将母根茎切成类似干姜一样的纵切片者,所以取名为“片子”,这是与完整的个子药材对比而言。后世亦将温郁金的纵切片,不经过蒸煮而直接晒干的称为“片姜黄”。“蝉肚郁金”圆如蝉腹、可染色说明是C.longa侧生根茎,且仍未用作药材姜黄。另言蒁与郁金的差别也很明确是颜色不同。

《本草原始》姜黄条内附有两幅姜黄图,其中一幅为完整的根茎,另一幅与干姜相似,为姜黄母根茎的扁平方向的纵切干燥片,并在该图上方注有“片子姜黄形极似干姜,肉色黄。”图后加注“陈藏器曰: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一如蘘荷。根节坚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近时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可浸水染色。”虽然引用陈藏器的老姜观点,且图亦与干姜片类似,然“可浸水染色”则显然不是干姜所能,而是指C.longa。可见当时的姜黄除了原药材完整个子以外,尚有纵切片规格,这种规格因呈片状,因此名为片子姜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母根茎太大难以干燥而易腐烂,为了便于干燥,便将其纵切成片后进行干燥,这点与今日改属植物的加工亦是一致,可见明代姜黄就有两种商品规格。后世在此基础上,将蒸煮过干燥的因颜色发生变化而作为莪术,如C.wenyujin蒸煮过的根茎作为温莪术,而将新鲜纵切的作为片姜黄。

明代起,本草对3种药材原植物的观察减少,多重复前人所述,关注点转为药材姜黄与郁金的产地及性状鉴别。明代初期药材郁金主流基原经考证认为是C.longa根茎,同时因川郁金产量少,市场出现用姜黄药材充做郁金药材售卖的现象,以至明末姜黄C.longa、川郁金C.sichuanensis、郁金C.aromatica、温郁金C.wenyujin等植物的根茎及块根均扩展为郁金药源。明代姜黄药材是以温郁金C.wenyujin为主流,以及郁金C.aromatica等根茎呈黄色的植物,且根据产地切片干燥方式不同分成两种规格,其中纵切片规格即片子姜黄,后发展成为片姜黄。蓬莪荗在明代并无发展,只是偶有与郁金、姜黄对比描述,或言色黑(蓬莪术)或言色白(广西莪术)。

2.5 清代

2.5.1郁金 清代初期对郁金的描述多是延续明末的说法,此后逐步转变基原。

汪昂[35]《本草备要》载郁金:“出川广,体锐圆如蝉肚,外黄内赤,色鲜微香,味苦带甘者真(市人多以姜黄伪之)。”体有节似蝉肚,色黄赤,应是C.Longa的根茎。但从《本草备要》起,清代诸多本草再未提过郁金染黄作用。

张璐[14]《本经逢原》载郁金:“〈本草〉以为性寒,误矣。安有辛香而寒之理,蜀产者体圆尾锐,如蝉腹状,发苗处有小孔,皮黄而带黑,通身粗皱如梧桐子纹(这显为干燥块根的性状),每枚约重半钱,折开质坚色黄中带紫黑,嗅之微香不烈者真。”张璐指出该时期郁金的药用部位已从根茎演变为块根,生药描述与黄丝郁金完全相符,其原植物仍是C.longa。

《吴医汇讲》卷三,唐容川云:“辨郁金之误。郁金一物,出于川产,野者色黑,不可多得。其川中所种者,皆系外白内黄,即今人误呼为姜黄子者也。至肆中所用川郁金,乃莪蒁中拣出莪蒁之子,因其色黑,与川中野郁金相似而混之也。医俱不究,反以川中种本之黄郁金谓广郁金,或谓姜黄子,殊堪捧腹。余于弱冠时入川,即曾深究此品,当以种本之外白内黄者为是,勿泥姜黄子之说而废之。” 唐容川通过实地调研,认为正品郁金当为川产“外白内黄”,即为蜀地栽培的C.longa,但当时可能因其色黄之故,被认为是姜黄子。而药肆中反而将色黑的认为是川产郁金,误将川产的C.longa当成了广郁金。究其色黑的“莪蒁之子”看,应是指蓬莪术C.phaeocaulis。可见当时蜀地栽培的C.longa开始被误称作姜黄子或广郁金,这也可能是C.longa被后人作为姜黄的前因。此时原本被医家推崇的川郁金逐渐名存实亡,所用莪蒁之子即C.phaeocaulis则已被认作是野生郁金而算作郁金基原,这也是后世郁金基原较多的原因。又因川产C.longa作为市场主流却被冠以广郁金之名,导致广产的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开始进入市场,逐渐成为另一种知名道地药材。此处可能是蓬莪术和广西莪术最早被归入药材郁金的记载。

杨时泰[36]259《本草述钩元》卷八:“郁金生蜀地及西戎,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生苗似姜黄,亦不结实,根如指顶,长者寸许,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外黄内赤,不如姜黄纯黄也”这里郁金基原仍为C.longa。

张山雷[18]《本草正义》载郁金:“今市肆郁金有两种,川产、广产,形颇相近。但川产者形扁,切片亦深黄褐色,中心则紫;广产形圆,切片则作淡黄色,中心略深,亦黄而不紫;时尚多用广产,实则质坚而光洁,其性沉重,其色更微,嗅之亦无甚香味,两者皆然;若色深香烈而形较大,则姜黄也。”按张山雷对生药性状的描述川产者应是黄丝郁金,广产色、气微者应是桂郁金,而色深香烈形大者应是指姜黄C.longa的根茎,可见此时C.longa的根茎已被用作药材姜黄,而起“嗅之无甚香味”的块根则是郁金,这与今日所用基本相同了。

《植物名实图考》载郁金:“今广西罗城出(桂郁金),其生蜀地者为川郁金(黄丝郁金),以根如螳螂者为真,其用以染色者则姜黄也。”[37]633C.longa的块根姜黄素含量不足以染色,可以染色的根茎作为了姜黄药材。可见明末至清代以来,C.longa的根茎由前朝的郁金转为了姜黄,而郁金则成了该属多种植物的块根。

民国《增订伪药条辨》载:“两广、江西咸有之,而以蜀产者为胜。……自唐以后,始入药料,治血证有功,本非贵重之品。清初吴乱未靖时,蜀道不通,货少居奇,致价数倍,甚则以姜黄辈伪之者。……其皮黄白,有皱纹,而心内黄赤。剉开俨然两层,如井栏,产四川重庆。惟本年生者嫩小而黄,若遗地未采,逾年而收,则老而深黯色,如三七状,为老广郁金。……若姜黄皮有节纹,肉色深黄无晕,蓬术色黑无心,最易辨也。然老郁金虽产四川,近今名称广郁金。所谓川郁金,乃温州产也,色黯黑,形扁亦有心,性不香耳。”[19]曹炳章对当时的商品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从中可知,川地所产的“内黄赤、剉开两层如井栏”的显然是指C.longa块根即黄丝郁金。“皮有节纹,肉色深黄无晕”的指C.longa根茎,即药材姜黄。然因C.longa产量有限,便将温州所产的C.wenyujin块根作为川郁金替代,而两广等地则亦产郁金,即广郁金。可见当时已将姜黄C.longa、温郁金C.wenyujin、蓬莪术C.phaeocaulis和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的块根均作郁金药材。

《中国药学大辞典》最早提及了郁金拉丁名Curcuma[38]1977。所配套的《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一书中所附的“川郁金”也明显是块根的横切厚片,“广郁金”则是完整的个子,“郁金”图则稍有失真[39]。

2.5.2姜黄 清代早期本草大多认为C.longa的块根是药材郁金,而在姜黄条下列出两种市售姜黄。如《本经逢原》载:“有二种,蜀川生者色黄质嫩有须,折之中空有眼,切之分为两片者为片子姜黄。广生者质粗形扁如干姜,仅可染色,不入汤药。”姜黄原是以江南所产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为主流,亦有川广的郁金C.aromatica入药,但从清代姜黄开始推崇蜀地“色黄质嫩有须”的片子姜黄,且又于郁金条下言“若大小不等、色黄、皮起细横纹、有须如线,折之中空、质柔、内外皆黄、其气烈者,即片子姜黄也。”此时片子姜黄应是郁金C.aromatica或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另一种姜黄即广产不入药者,形如姜、可染色,加上郁金条下“体圆首尾相似,通身横纹,发苗处无小孔,折开气烈触鼻者,染色姜黄中之小者也。”均指姜黄C.longa的根茎。该时期对姜黄的理解多是望文生义,根茎色黄、可染黄者均算作姜黄,致使郁金与姜黄发生基原与部位的变迁。

《本草正义》记载姜黄:“今市肆姜黄有二种,名片姜黄者,是已切为厚片而后晒干,形如干姜,色不黄,质亦不坚,治风寒湿者即此。又一种则坚实光亮,其色深黄,乃如郁金,是为染色之用,不入药剂者。”[18]张山雷并为言及片姜黄出川广,色淡质不坚应是原姜黄的主流温郁金C.wenyujin的纵切片。另一种色深黄、染色者,结合张山雷对郁金的记载,应是C.longa根茎。

《植物名实图考》载:“今江西南城县里龟都种之成田,以贩他处染黄。其形状全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极黄,气亦微辛。〈图经〉所云,叶有斜纹,如红蕉叶而小,根类生姜,圆而有节,极确。乃又引〈拾遗〉老姜之说,殊为庞杂。陈藏器谓性大热,盖因老姜致误。今姜黄染餻,食多则腹痛,岂非寒苦之证?近时亦不入药用。”[37]634此时C.longa根茎已完全发展作为姜黄药材使用,同时指出自唐时起的真姜黄乃老姜之说为谬误。

民国《增订伪药条辨》将片子姜黄拆分成了片姜黄和子姜黄:“子姜黄,气味辛苦而温,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所生。色黄入脾,兼治气,匪特破血除风。闻有以黄北姜伪充,则贻害多矣。炳章按:子姜黄,福建邵武出者,色黄,皮黄黑色,有节皱纹者佳。四川产者,名川黄,略次。江南北地产者,色深黄,作颜料用之。广西柳州产者,形似蝉肚,色深黄兼黑者,次,作香料用之。”[19]子姜黄说法混乱,先说是老姜Z.officinale,又说是各地姜黄属植物,周继斌等[6]考证过闽北种植姜黄历史悠久的建阳县所种植物为C.longa,川广等地亦是如此。其后载片姜黄“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治风痹臂痛有奇功。今肆中有伪品,即姜黄假充,粒大皮粗,味辣,内不结润,非片子也,勿用为是。炳章按:片姜黄与子姜黄,大小块色皆不同。片姜黄比子姜黄大六七倍,切厚片,色淡黄兼黑,边有须根。广东潮州、浙江温州俱出。”[19]加工方法与《本草正义》中片姜黄同,“边有须根”显然是指根茎,而出温州者是温郁金C.wenyujin无疑,潮州所出则不知是C.wenyujin还是郁金C.aromatica。

《中国药学大辞典》载姜黄拉丁名C.longaL.[38]1782,所配套的《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一书中所附的“姜黄”明显是根茎的纵切片,且其颜色似干姜,显然为未经蒸煮的生晒品。

2.5.3莪术 清代莪术基原和药用部位并无改变,只是主产地发生迁移,开始强调广产。如杨时泰[36]252《本草述钩元》载:“一名广荗。(音述)生西戎广南诸州,江浙或有之。根如生姜,而属在根下,状如鸡鸭卵,大小不等,九月采荗。”宋代主流的温州蓬莪荗温郁金C.wenyujin已逐渐减少,主产西戎(蓬莪术C.phaeocaulis)和广南诸州(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近代莪术仍以广西所产莪术为主,虽也认为温莪术质佳,但因产量不高而流通甚少。

民国《中国药学大辞典》载蓬莪朮,处方用名莪朮、蓬莪荗,拉丁名Zedoarial[38]1648。所配套的《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一书中所附的“蓬莪术”图明显是块根个子及其偏切厚片,且颜色较深,显然为经过蒸煮处理后的产物。

综上所述,清代由于交通不便开始出现将伪品转做正品的现象,以至后世姜黄类药材基原混乱。清初郁金主流仍按明代晚期以姜黄C.longa块根作为正品,后来C.longa产量不足,蜀产蓬莪术C.phaeocaulis被当作野生郁金入药,又因当时称黄丝郁金为广郁金,导致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的块根开始流入市场,民国时温州C.wenyujin又被认作是川郁金售卖,至此药材郁金有了多个基原。清代本草普遍记载姜黄有2种,一种片子姜黄即原姜黄,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或郁金C.aromatica,后发展成一个单独的药材即片姜黄,另一种便是姜黄C.longa根茎,开始作郁金药材及染色用,清代中后期转成姜黄药材。此时期,温州所产的莪术或因产量减少或因用作片姜黄,开始以广产的莪术即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为主流。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姜黄属类药材基原的规定最早可见1959年版《中药志》和《中药材手册》,1963年版《中国药典》[24]主要是以此为主要参考依据进行编制,其后众多学者对姜黄属药材进行过大量考证,此中以谢宗万先生的考证最为全面、准确,但限于当时植物分类学和鉴定学的发展不及现在,姜黄属植物的拉丁名有所争议。谢宗万先生最早对姜黄属药材的考证是在1964年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4],书中仅引用《新修本草》《本草图经》《本草纲目》等几部著名本草,对姜黄属药材的基原考证也以明末基原变迁后为准。其对药材原植物的拉丁名参考1963年版《中国药典》,将莪术的学名误记为C.zedoariaRosc.,温郁金则被郁金CurcumaaromaticaSalisb.代替。

除莪术拉丁名有异外,1963版《中国药典》规定药材片姜黄的基原为郁金C.aromatica,而非如今使用的温郁金C.wenyujin。药材郁金的基原也仅有C.longa和C.aromatica.2种。药材姜黄的记载与现行的15版《中国药典》并无差异。1977版《中国药典》中莪术的基原扩增为莪术C.zedoaria、郁金C.aromatica和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3种,郁金基原也扩增至4种,且取消片姜黄。

1981年《中国植物志》中莪术仍为C.zedoariaRosc.但在郁金C.aromatica下列出温郁金Curcumaaromaticacv.wenyujin,认为温郁金是郁金下品种。

1988年谢宗万[4]再次对姜黄属药材基原做了进一步的考证,文中列出历代影响力较大的本草,并对姜黄属药材易出现混淆的地方逐条进行分析,并于最后指出过去文献中所述“莪术”C.zedoariaRosc应是泊来品黄莪术,我国所产应为C.aeroginosaRoxb.,对温郁金的拉丁名书写也与旧版《中国植物志》不同,为C.wenyujinY. H. Chen et C. Ling,可见将温郁金作为姜黄属一新物种。谢先生于2005年出版的《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一书中,对姜黄属药材考证基本与1988年发表的论文一致,并纠正了蓬莪术的拉丁名C.phaeocaulis。

1990版《中国药典》参考众多学者的考证结果,更改莪术、郁金的拉丁名,并重新将片姜黄一药收入《中国药典》,延续至今,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基原相一致(见表2)。

表2 历版《中国药典》姜黄属植物药材基原

2000年《Flora of China》将莪术的拉丁名记为蓬莪术C.phaeocaulisVal.,温郁金记为CurcumawenyujinY. H. Chen et C. Ling,至此均与《中国药典》中的拉丁名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郁金、姜黄、莪术均在唐代被收纳于本草中,此前被用作兽药。《新修本草》将姜黄属植物划分为两类,C.longa的根茎为郁金,其他均是姜黄。陈藏器将后者拆分出蓬莪荗一药,主要以颜色为划分标准,导致莪术、姜黄分划不清。后世多以色黑为蓬莪荗的特征,将经过蒸煮加工后颜色发黑的植物根茎均作蓬莪荗,主要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3种。姜黄属根茎未经蒸煮加工时色黄者均作为药材姜黄,即温郁金C.wenyujin或郁金C.aromatica的根茎。明代李时珍最先提出片子姜黄一药,应是温郁金C.wenyujin根茎的纵切片,后发展成为片姜黄。明代晚期郁金即C.longa根茎因产量不足,块根开始混作正品入药,同时市场普遍以同属其他植物的块根充做郁金,导致郁金基原逐步扩充为本属多种植物的块根。自宋代以来姜黄开始与蓬莪荗以药材加工后的颜色进行划分,明代以来分为两种规格,一种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即为原温郁金C.wenyujin或郁金C.aromatica的根茎纵切片,清代以来逐步转成C.longa的根茎,因其加工后颜色由赤转黄,及可以染黄的特点被归入姜黄条下。

3 道地性及品质考证

郁金、姜黄、莪术均起源于西戎,后产地逐渐扩大,历代产地描述及变迁(见表3)。

表3 不同历史时期郁金、姜黄、莪术道地性变迁情况

根据以上本草记载,结合前文基原考证可知郁金Curcumae Radix药材自唐代收载于本草中,产于蜀地、西戎、岭南,以蜀川所产为道地。宋至明代郁金除蜀地及西戎外亦产于广南、江西州郡,蜀地产者佳,潮州次之。清代药材郁金基原改变,市售郁金以四川、两广两地所产为主,现已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

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唐代至清代以前宜州、澧州所产为道地,清代基原改变,以川产为佳。

莪术Curcumae Rhizoma于唐代起源于西戎,宋代起逐渐扩大药源,以至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以温州产者为主流,后发展成著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明清温莪术产量减少,川产者虽佳,但市场以广南诸州所产为主流。

4 用药部位考证

药材郁金Curcumae Radix于明末以前的本草中记载为圆如蝉肚,亦有横节,但明代晚期开始以“根如螳螂者为真”,据此推测药用部位从根茎转为块根,延续至今。

历代本草均记载药材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体圆、色黄、有横纹,虽基原有所更改,但所述横纹显然是根茎上的环节,因此历代姜黄的药用部位确认为根茎。

莪术Curcumae Rhizoma根茎肉质块状,圆柱形或卵圆形,须根末端常膨大成纺锤状的块根。历代本草均指出莪术质极坚硬难捣,这是因其蒸煮后,所含淀粉糊化所致,由此可知历代莪术药用部位为其肉质根茎,与现《中国药典》中记载一致。

5 采收加工及炮制考证

姜黄属4味药材均使用地下部为,各代本草记载均为秋冬采收(见表4)。

表4 不同历史时期郁金、姜黄、莪术、片姜黄采收加工方法

据以上本草记载可知,郁金Curcumae Radix、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莪术Curcumae Rhizoma多秋末采根,按《本草述钩元》所言,该时期“且其精英不结于实,仍返于根”,按根及根茎类药材采收的一般原则,姜黄属植物均应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根或根茎。另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黑色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著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不知原理为何,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

郁金多生用,善疏肝行气解郁,活血祛瘀止痛。醋郁金能引药入血,增强疏肝止痛作用。莪术干燥后质及坚硬,因此用时需灰火煨透,趁热捣碎,或蒸软切片。净制后的生莪术消积力强,多用于食积腹痛。将莪术片用醋炒制,或将莪术与米醋共煮至透心,切片。制得的醋莪术重在入肝经血分,增强破血消癥作用,多用于瘀滞经闭,胁下癥块。姜黄与片姜黄均多以生品规格入药。

6 结语

综上所述,郁金、姜黄、莪术从唐代开始入药,其中莪术多用“蓬莪荗”作为正名。《新修本草》将姜黄属植物划分为两类,C.longa的根茎为郁金,其他植物根茎均作姜黄。陈藏器将后者拆分出蓬莪荗一药,主要以颜色为划分标准,其认为老姜Z.officinale为姜黄,而姜黄属其他植物又根据颜色不同在蓬莪荗作进一步的细分,然因表述不明确,致使后世沿用过程中莪术、姜黄分划出现混乱。后世多从其说而以色青、黑者作为蓬莪荗的特征,即本属多种植物的根茎经过蒸煮等加工后颜色转为墨绿等较深颜色的作蓬莪荗,主要有C.phaeocaulis、C.kwangsiensis、C.wenyujin3种。而将姜黄属根茎未茎蒸煮加工,直接干燥而呈色黄者均作为药材姜黄,主流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或郁金C.aromatica的根茎。明代李时珍最先提出片子姜黄,则为温郁金C.wenyujin等根茎趁鲜纵切干燥成片,后发展成为片姜黄。明代晚期郁金C.longa根茎因产量不足,块根开始入药,同时市场逐渐以同属其他植物的块根充做郁金,因历代推崇川产,此后多借川产之名而将不同地区所产块根入药,而发展成不同的郁金。C.longa的根茎因其加工后颜色由赤转黄,及可以染黄的特点被逐步转为姜黄药材。可见古代姜黄属植物的药用部位主要使用根茎,而块根则较少使用,课题组实地走访亦发现该属植物的根茎部位含挥发性等成分明显高于块根,气味差异十分明显,块根主要含淀粉等初生代谢产物而气味较弱,也与清末、近代本草文献的记载一致。目前温州等地从C.wenyujin根茎中提取挥发油,而将块根弃于地里。因此,应注意药用部位的变化所带来的疗效影响。

现郁金主产浙江、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清代以来逐步形成了温郁金、川郁金、桂郁金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为川产道地药材,莪术以温莪术为道地。4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综上,根据古代医籍可知历代所用的姜黄属药材并不完全一致,开发研究经典名方时要注意药材基原、产地、药用部位、加工炮制的选择。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中,川郁金Curcumae Radix、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莪术Curcumae Rhizoma各出现1次,其中川郁金出自清代方“宣郁通经汤”,此方疏肝泻火,理气调经,建议使用早期川郁金的主流基原植物,即川产C.longa的根茎,就其功效考虑郁金不建议采用块根。姜黄出自清代方“黄连膏”,此方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建议使用该时期主流的C.longa根茎,C.longa未有炮制传统,因此建议使用生品。莪术出自宋代方“温经汤”,此方主治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建议莪术用宋代主流的温莪术,采收加工后根据其炮制原理建议采用醋制莪术,以增强破血消癥作用。

猜你喜欢
郁金莪术块根
莪术治疗卵巢癌研究进展
安宫牛黄丸中郁金的本草考证
甘薯发根分枝期适宜土壤水分促进块根糖供应和块根形成的研究
尝试打破块根旱金莲休眠
大丽花种球块根的越冬贮藏
三棱莪术药对的研究进展
金果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一指禅”爸爸
探讨莪术的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