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声说话

2020-10-28 09:31吴锦祥
杂文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东道主老同学场合

吴锦祥

老同学的儿子在日本定居,前一阵他们夫妻俩去儿子家住了一阵,结果提前回来了,说是不习惯。其间有多方面的原因。他特别说了一个细节:他在儿子家里说话时几次遭到儿子提醒:说话音量放低些!他感到奇怪,问儿子:“我说话声音响了吗?”儿子点点头,说日本人说话都轻声细气的,我们在这里时间长了,也养成了轻声的习惯。老同学说,他在国内家里说话从来都是这样的,很平常,怎么到了儿子家里就觉得不平常了呢?

“说话还要刻意压低音量,别扭!”老同学颇为反感。要说明的是,这位老同学并不是粗人,而是一家大企业的退休中层干部,有一定的文化层次。他们夫妻俩原本打算今后在上海和日本儿子家两边住的,就因为多方面的不适应而改变了主意。

中国人说话大嗓门原本是习以为常的事,只是在国门洞开后渐渐显得不协调了。尤其是旅游团队,不顾场合“大声喧哗”常常受到当地人士的侧目和诟病,有的地方甚至用中文挂着警示牌:“请勿大声喧哗!”尽管有识之士及旅行社和旅游管理部门屡屡提示,但不少国人出门后仍然我行我素。有的虽有意识但积习难改,有的则根本不以为然。

其实,一个注重文明的社会不仅对说话音量有所控制,其它方面也同样会注意,如搬放物品要轻手轻脚,汽车行驶中尽量少按喇叭,敲门不能太重,开门关门要温和,甚至有些场合走路和吃饭的声音都要有所节制。台湾作家刘墉讲了一件他曾经历的小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到美国时,他经常坐美国朋友的车,但在下车时总会感觉东道主异样的眼神,他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一个跟他混熟了的朋友直截了当地发问:“刚才您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不高兴,是不是我说什么话让您误会了?”他说没有啊,于是问他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对方说:“因为你刚才关车门时很用力,我以为您不高兴呢!”这时他才恍然大悟,明白之前很多次东道主朋友异样的目光,都因为他关车门时太用力了引起误会。

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需要和趋势,我以为首先从控制说话音量开始。但许多人不习惯,尤其是一些上了点年纪的人,他们大大咧咧,毫无顾忌。体现在说话上就是放开嗓门、直来直去、中气十足、满不在乎,自我感觉超爽,“大老粗”光荣意识根深蒂固。

好在随着我国逐步融入世界一体化,文化的影响日益显现,人们开始懂得环境安静的重要性,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包括说话声音的控制。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一些教育机构从娃娃开始抓起。据《钱江晚报》报道,杭州市凤凰小学正着力推行“轻声教育”。“轻声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学会控制音量。該校对说话音量设定了六个等级,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等级的音量说话。比如专注倾听、就餐、集会及公共空间等要用0级音量静无声;课堂上同桌交流或课间两人交流要用1级音量悄悄说,尽量不让第三人听到;课堂上当众发言用3级音量平常说,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户外活动、集会演讲和室外运动比赛等,用5级音量放声说。为落实“轻声教育”,学校教职工率先垂范,有的年轻女教师甚至不穿高跟鞋,以免与安静的教学环境不协调。“轻声教育”体现的不仅仅是说话的音量,更是一种文化修养和文明追求。

轻声说话是对环境的尊重。人人都需要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需要每个人去维护。任何放任和随心所欲都是对环境的干扰、破坏和不尊重。轻声说话是对他人的尊重。说话者考虑、顾忌的是接收方以及周围人的感觉和体验,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保持一份谦恭,从而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轻声说话是对自己的尊重。温文尔雅,不紧不慢,从容不迫,才能显示出平等和理智、成熟和自信,给人以优雅之感。

猜你喜欢
东道主老同学场合
东道主和“夏到主”
姜 末
东道主文化建构与旅游市场治理
老夫老妻老同学
不同的场合
永远的怀念——忆老同学陈启南先生
全运会东道主效应特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东道主河南省金牌第一可能性研究——基于东道主效应的分析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