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现状、特点及应对策略

2020-10-28 08:46郭洁瑶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4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

郭洁瑶

摘  要:青少年“饭圈文化”具有圈层化、仪式化、资本化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崇尚娱乐与主流价值背离、盲目迷恋导致价值观狭隘、模仿行为导致非理性消费等问题。本文通过发掘明星内在品格的正向引导作用、构建理性主体意识,坚持主流价值与多元崇拜相统一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饭圈文化;主体意识;圈层化

一、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理论内涵

(一)“饭圈文化”的概念由来

“饭圈”一词指的是粉丝对自己所在粉丝群体的称呼。“粉丝”由英文单词“fans”音译而来,“fan”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释义“enthusiastic admirer or supporter  of  sb./sth.”,即对某人或者某痴迷的仰慕者或支持者。“fan圈文化”即饭圈文化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粉丝由于共同的崇拜对象而被联结在一起,依托互联网与明星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及交流,粉丝以明星为载体进行符号编码并进行意义解构,使其形成区别于其他圈层的运作方式及组织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在圈层独特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方式。在我国,追星群体多集中于十几岁至二十几岁的年龄,因而饭圈文化也被认为是青少年的一种文化,由于并非所有青少年都追星,因而也被称为青少年亚文化。

(二)青少年“饭圈文化”特点

1.圈层化。霍尔提出的编码理论对饭圈文化的这一特性产生深远影响。如前所述,粉丝并非被动受众,由于对明星的热爱,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生产文本,对文本进行编码、解码,以此与明星产生更深的联结,形成区别于其他圈层的文化及符号。文本的生产与意义解读,是饭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意义只有深入该饭圈的人才能理解,其他圈层的人很难融入其中。比如,2019年热播偶像剧《亲爱的,热爱的》男主李现的粉丝称呼其为“现男友”,粉丝名叫“天线宝宝”,应援口号为“最好的李,就是现在!”。女主杨紫的粉丝名叫紫米。杨紫的应援色是紫色,应援口号用了她的名字的谐音,“全心全意,紫因有你”。此外,饭圈内会及时清理不忠粉,比如轻信对明星不利的话,擅自上传明星未精修的“生图”或者“丑照”等行为会被圈内粉丝认为不忠于明星,甚至可能会被清理出该饭圈。再如张雨绮粉丝因不满“乘风破浪的姐姐们”节目组为其明星设计的装扮,熬夜为张雨绮P图,拯救明星造型。可见,饭圈也需要遵守一系列规则来增强自我及群体对明星的认同。此外,现在许多大型媒体节目,PK环节都会涉及拉票,比较各明星的人气与流量。饭圈内粉丝会为明星积极应援,在现场高举应援牌并会尽力发动更多资源支持自家明星。

2.仪式化。首先,粉丝入圈方式仪式化,旨在筛选符合条件的粉丝。粉丝想要进入饭圈,需要经过一系列注册验证过程申请成为会员,有的还需要邀请码,粉丝管理人还会对想要入圈的人进行身份验证,通过询问一系列与明星相关的问题,确认其真正了解并且喜欢自家明星方可成为该圈粉丝。其次,圈内活动仪式化,旨在表达对明星的崇拜与喜爱。对于明星的应援要积极参与,并且按照圈内要求规范完成任务。比如明星的生日及作品发行周年等“圈内节日”备受粉丝重视,粉丝们会线上线下集结起来,对明星的作品文本进行精细解读,在此基础上再解码重构,生成独特的文本、音视频等形式的应援作品。现场应援会上粉丝会高举应援牌与萤光棒、灯牌等为明星加油打气,点燃现场气氛,像是一场狂欢会。最后,粉丝互动仪式化,旨在彰显粉丝共同体的共同情感及规范性。饭圈内粉丝之间及粉丝与明星的互动要符合饭圈用语规则,否则会受到指责。饭圈流行“磕CP”,包括磕同性CP和异性CP。CP之间互动为“撒糖”,明星对粉丝的友善举动叫“宠粉”。诸如此类的饭圈文化通过各媒体进行仪式化传播,增加“本命”(自己喜爱的明星)的流量与关注度。

3.资本化。2002年,马特·希尔斯提出,粉丝的阶级高低与粉丝掌握的“粉丝文化资本”(关于粉都对象的知识、资讯)、“粉丝社会资本”(粉丝的人际关系)、“粉丝象征资本”(粉丝的声望、地位)相关。[1]根据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三种形式。拥有资本更多的粉丝也易于成为饭圈中的粉丝管理者。经济资本雄厚可以为其在物质上提供支撑,文化资本可以为饭圈提供更具创造性与独特性的文本内容,为宣传助力。社会资本通过其所处社会关系可以有更多机会获得关于明星的一手独家消息,满足粉丝想要更近距离了解明星的需要。此外,粉丝作为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对于生产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也是企业高度关注的对象。粉丝乐于为明星花钱,比如买明星同款以及明星代言的产品,以彰显自己对所处饭圈的身份认同以及对该明星的喜爱。因而,饭圈文化与资本紧密相关,其资本性在粉丝产生之初至今都一直存在。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即时性可以为粉丝提供关于明星的诸多资讯,而综合资本雄厚的粉丝管理者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明星、获得更多未经媒体曝光的明星话题。由此深受其他粉丝拥护,进而可以依托其资本条件巩固管理者的地位。

二、“飯圈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饭圈文化”的发展现状

1.饭圈组织:由松散到规范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追星族主要通过购买唱片CD以及相关杂志,收集明星海报,参加演唱会等方式追星,此外也有线下见面会、签名会等由专门管理人组织的活动,实现追星族与明星的近距离接触。但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追星行为大多为个体行为且追星成本较高。但随着时代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粉丝可以在网络上依据所喜欢的明星进入不同的社区,互联网的即时性与开放性降低了粉丝进入门槛,同时粉丝的个人追星行为结合为粉丝团体的行为,并且在交流过程中形成大量该圈层专属文化,包括粉丝名称、粉丝漫画、粉丝视频等文化形式,并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此外图片、视频、音频的不同处理也由专门人员负责审核与记录。可见,“从追星族到粉丝再到饭圈,粉丝组织性的不断增强,的确是粉丝文化变迁的重要特征。”[2]在频繁的应援和粉丝互动中,粉丝们共用一套规则话语体系,以群体的方式和明星产生联系,从而达到了内部的有序性[3]。

2.造星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多样化,造星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以往明星需要有一定的辨识度以及代表性的作品辅之以专业团队的包装,才有机会获得大众认可,以收获较为固定的忠实粉丝。而今随着抖音、快手等APP的广泛运用,造星门槛变低。许多想成为明星的人通过抖音等APP展示才艺吸收一定数量的粉丝,随着热度、话题度的增加反向吸引了媒体关注,从而有机会面向大众媒体成为明星,再继续发行作品吸粉。这便突破了传统的造星方式,在开放多元的流量时代,粉丝对明星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凸显。因而,很多明星为了保持自身热度,还会去受众范围广的APP与其粉丝进行线上互动,通过向粉丝推荐好物、表演才艺、宣传新作品抑或是幽默自黑等拉近与粉丝距离,明星崇拜较以往更加平民化、生活化。从2005年“超级女声”到2012年“中国好声音”,诸如此类大型音乐选秀节目都在为有志于展现才华的人提供平台,由此草根性明星得以发展,与专业团队力捧产生的明星形成张力。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明星梦得以通过 “自助 ”的方式来完成,从而让 “人人都能成为明星 ”的说法在理论上变得可能。[4]

3.饭圈粉丝形象:由“污名化”逐渐“去污名化”

粉丝群体在兴起之后的很长时间倾向于被视为非理性的群体,有学者以刘德华的粉丝杨丽娟疯狂追星导致其父不堪重负,最终跳海身亡为例,认为青少年在追星方面存在误区,会招致疯狂盲目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更有学者认为粉丝群体为“乌合之众”,如勒庞所言,由于群体的传染现象以及易受暗示性,“在集体思维里,个人的智力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无意识的性格特点占据了制高点。”[5]由此解释粉丝在各自饭圈中的冲动、易变及暴躁等行为。

但随着饭圈文化不断发展,人们对粉丝文化有所改观。西方的“积极受众论”为粉丝正名,认为粉丝是积极的受众,具有能动性与创造性,同时对于社会生产也有促进作用。例如粉丝数量代表着一定数量的市场份额,其可产生的商业价值不可小觑。国内越来越多学者也意识到粉丝群体的价值,例如学者曹宇认为粉丝共同体有利有弊,关键在于积极引导,并提出应该正视粉丝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反对对粉丝文化的瞻前顾后、畏手畏脚。[6]袁志香指出“饭圈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创造力、传播感染力,对于有规则、有纪律,致力于传播正能量的“饭圈”应给予尊重。由此,粉丝群体逐渐“去污名化”。[7]

(二)“饭圈文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崇尚娱乐性导致与主流文化背离

饭圈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受众面积广、商业价值大。且在发展节奏快的社会,粉丝更乐于接受刺激眼球的新奇有趣、快餐式的文化。于是生产者着眼于经济效益,以大众消费为导向,主流文化也不断向大众文化靠拢并逐渐商业化。生产者致力于用简单粗俗的文化取悦受众,使大众获得满足并沉醉其中。针对受众的爱好和口味量身订做的这些文化产品,以娱乐占据着受众的注意力,以“快感”麻痹着受众的大脑,以结合新技术不断翻新的样式陶醉着受众。文化的内在价值被忽视,逐渐偏离轨道以及所蕴含的本真意趣。此外,饭圈中所流行的术语、粉丝行为规范、粉丝与明星互动方式,难免与主流文化相背离,从而影响青少年主体意识建构及行为选择,不利于充盈青少年的精神境界。

2.盲目迷恋导致价值观狭隘

饭圈因其圈层性具有不同于其他圈子的文化形式,粉丝们只关心自家明星及自己所在饭圈的信息,所接触信息具有局限性,对于不同于本圈层的文化包容性较低,甚至可能会因为抗拒异质文化而对其言语攻击,囿于自身的信息茧房闭目塞听而不自知。粉丝迷恋明星,将自身愿望投射于明星身上,对其产生情感寄托与心理依赖,但盲目迷戀可能会导致是非不分,甚至逾越法律底线。例如著名明星范冰冰偷逃税后有粉丝声称范冰冰没有犯法,还澄清范冰冰偷逃税金额不是8亿而是2亿税+6亿罚款并为之自豪声讨。网络上范冰冰的粉丝也与其他粉丝掀起了一场骂战,不免令人唏嘘。在群体中个体由于群体压力及自身判断力下降,本能想要保护自己所在圈层利益,当遭受攻击时容易变得暴戾、盲目,这也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缘由之一。

3.模仿行为导致非理性消费

在饭圈群体之中,粉丝会以拥有明星同款产品以及模仿明星行为等方式表达对明星的追捧与迷恋。有的粉丝会连续数月食不果腹以攒够去明星演唱会的门票,更有甚者,卖血卖肾也要为明星花钱。由于饭圈青少年居多,而青少年正处于接受教育的良好时机,尚无独立经济来源,因而一味模仿明星,透支自己消费能力也要追星,超过必要限度会给自己及家人带来负担。另一方面,为明星花钱,购买和消费承载明星信息的文化产品能够增强自己的身份认同及群体存在感,使其获得自我满足。其中也不乏群体压力的作用,即使无人强求粉丝消费,但不投入资本的粉丝也难免遭受群体的鄙夷与嫌弃。因而,外在压力与内在需求相结合,产生粉丝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三、饭圈文化的应对策略

(一)发掘明星内在品格的正向引导作用

对于饭圈文化,首先应该葆有开放的心态,承认其对青少年存在积极作用。青少年在明星身上可以寻找心理和情感上缺失的部分,弥补现实中的心理缺憾。选择积极上进的明星也可以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鞭策自己求取进步。青少年作为饭圈文化的主力军,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引导其趋利避害,发挥饭圈文化正向引导作用。现如今,青少年更多的是沉迷于某某明星的颜值以及同款衣物、造型等外在的东西,德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青少年由外及内地探索,关注明星内在的品质,借鉴其成功的缘由,用内在优质品格鞭策自己形成更强大的内部力量。例如,可以给学生开展“明星评判会”,让青少年真正全面地梳理明星身上哪些品质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明星并非站立于神坛,引导学生淡化其明星光环,像评价身边朋友一样全面评价明星,筛选出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并将其转化为向上的动力。如此一来,追星与德育才能真正结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饭圈追星的德育效果最大化。

(二)构建理性主体意识

青少年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容易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要引导青少年尊重不同饭圈文化的差异性。差异并非必然引起对立,引导学生用更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差异,用适恰的方式化解冲突。在网络上以暴制暴并非唯一也并非最佳的方式,即使身处网络也应该了解网络规则,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真正接受差异,才能对异质文化的“异”脱敏,更不会因为“异”而言语犀利回怼。同时,在追星过程中应该量力而行,明确自身资本现状,不为了一时痛快而过度消费。引导青少年时刻反思自己追星行为是否适当,对自身保持清醒认识与定位,构建主体意识,明确追星过程中自己的行为规范、所需要汲取的营养,适度投入时间、金钱与精力,拒绝盲目追星。因而主体意识需要青少年对自身有清楚的觉察,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我”,而非“被动我”。主体意识的构建有利于调整自身行为,做到理性适度。

(三)坚持主流价值与多元崇拜的统一

主流价值与多元崇拜是源与流的关系。一方面,在主流价值的引导下,需要鼓励多元崇拜以防止信息传播的单向度而导致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为防止在多元崇拜中无所适从,需要及时回归主流价值。在德育过程中,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圈层的杰出人物,比如政坛人物、体育明星、科学家等,分散其投射到饭圈明星身上的较为集中的注意力,倡导多元崇拜,鼓励学生接触不同信息。同时,在多元崇拜中寻求不同圈层模范人物所具有的共性,比如,他们共有的坚持、正义、乐于奉献、爱国、友善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品质,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主流价值靠拢。比如易烊千玺粉丝积极致力于公益活动,2016年正式成立“千度暖烊公益基金”、通过给学校捐献善款为易烊千玺庆生、筹种“千玺林”。2020年湖北疫情期间粉丝也第一时间筹集善款支援武汉,这些暖心之举获得社会一致好评。因而,饭圈文化要被社会认可,需要与主流价值传达的精神一致,在多元文化比较中找到主流价值的践行方式,找准自身定位,让饭圈文化充分發挥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Hills,M. Fan culture[M].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2:24-31.

[2]  胡岑岑.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J]. 中国青年研究,2020(02):112-118+57.

[3]  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J]. 中国青年研究,2019(05):64-72.

[4]  岳晓东梁潇.青少年明星崇拜系列综述之五[J].青年研究,2010(04):70-79+95.

[5]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

[6]  曹宇. 粉丝文化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引导[J].人民论坛,2017(28):140-141.

[7]  袁志香.“饭圈文化”下青年主体意识的建构[J].人民论坛,2020(14):118-119.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例谈高中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策略
女权主义背景下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研究
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