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宜区块长3 段沉积特征及有利勘探相带

2020-10-30 06:19邢丽娟张正强赵莹彬张高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0年5期
关键词:渭北三角洲砂体

邢丽娟,张正强,顾 超,侯 娟,赵莹彬,张高源

(1.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48; 2.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分公司,河南郑州 450048)

1 地质概况

旬-宜区块跨陕西省旬邑、宜君、黄陵等县,区域构造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横跨伊陕斜坡及渭北隆起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现今构造为北西向平缓单斜,地层倾角1°~2°。区内钻遇地层由下到上分别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等,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1]。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的沉积演化经历了早期的初始沉降,中期加速扩张和最大扩张,再到 萎缩,最后湖盆消亡,完成了湖盆从发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沉积演化过程。延长组沉积经历了4 个演化阶段:长10 段-长9 段沉积期为冲断坳陷盆地初始沉降-沉积充填阶段;长8 段-长7 段沉积期为冲断坳陷盆地快速-最大沉降-沉积充填阶段;长6段-长4+5 段沉积期为冲断坳陷盆地缓慢萎缩-沉积充填阶段;长3 段、长2 段、长1 段沉积期为冲断坳陷盆地快速萎缩-沉积充填阶段。研究区距物源较近,沉积物供给充足,沉积了规模较大的长6 段三角洲前缘亚相;长4+5 段沉积时期,湖盆又发生短暂小幅度的湖进,沉积了具次级湖泛特征的深灰色、黑色泥岩。在此之后,湖泊大面积退缩,三角洲前缘强烈进积,沉积了主要产油层之一的长3 段[2]。

图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研究区长3 段地层厚度为105.0~153.0 m,上部地层岩性致密,下部地层岩性以浅灰色细砂岩为主,砂体发育但一般含泥质薄夹层,低自然伽马、低电阻率、低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相对长4+5 段地层齿状更严重,但是相对上覆地层齿状较轻,与上下地层容易区分。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石英含量为42.0%,长石含量为27.6%,岩屑含量为24.1%。岩石粒度以中、细粒为主,磨圆呈次棱、次圆-次棱,分选中等-好,接触关系以点-线接触为主,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中等[3-6]。

长3 段岩石颜色以灰色和浅灰色为主,不存在氧化条件下的红色沉积和湖岸线过渡带的杂色泥岩,整体表现为还原条件的暗色沉积特征,表明碎屑物沉积时整体处于水下环境。细砂岩中常见到植物的枝干,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常见到较多的由河流带来的植物茎叶、碎片和垂直虫孔,这些均表明长3 段处于一个浅水沉积环境。结合区域沉积认识,长3 段沉积时期,由于湖水迅速退缩变浅,盆地边缘碎屑物大量加积和进积充填,在盆缘及盆内大部分地区形成进积式辫状河三角洲,顺物源方向地震剖面前积现象明显(图2),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三角洲平原、前三角洲亚相不发育。

图2 过渭北51 井顺物源方向地震剖面

2.1 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在向水下的延伸过程中,河道加宽、深度减小、分支增多、流速减缓、沉积速度增大,沉积物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砂体厚度大。研究区长3 段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厚度为8.0~18.0 m,平均厚度为12.0 m,孔隙度为8.0%~14.0%,平均为11.3%;渗透率为0.3×10-3~3.0×10-3μm2,平均为0.7×10-3μm2。以渭北79 井为例,纵向剖面具有下粗上细的正旋回特点,砂岩中发育块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底部为冲刷面,见滞留砾,部分泥砾具有一定的分选和磨圆,呈撕裂状悬浮在砂岩中,指示辫状分流河道受季节性洪泛影响的底负载牵引流的控制。垂直流向地震剖面上砂体呈透镜状,侧向渐变为细粒沉积物。自然电位(SP)及自然伽马(GR)呈较高值,自然伽马曲线呈钟形或箱形(图3)。

2.2 河口坝

河口坝微相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研究区河口坝砂体厚度较大,单砂体厚度为4.0~10.0 m,平均为6.3 m。孔隙度为6.0%~12.0%,平均为7.6%;渗透率为0.3×10-3~0.7×10-3μm2,平均为0.5×10-3μm2,是较好的储集岩类型。以渭北51 井为例,439.0~443.0 m 井段为河口坝沉积,发育块状层理、波纹交错层理,分选好,具多个冲刷面,总体上呈向上变粗的反旋回,是由多个次级的向上变细段叠置而形成进积型河口坝微相组合,GR 曲线上表现为“漏斗状”的特征(图4)。在海湖作用较强的河口区,河口坝受波浪和岸流的冲刷和淘洗,并发生侧向迁移,使砂体呈席状或带状广泛分布于三角洲前缘,形成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席状砂的砂质纯、分选好,广泛发育小型交错层理;砂体向岸方向增厚,向湖方向减薄。

图3 渭北79 井长3 段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垂向组合

图4 渭北51 井长3 段河口坝沉积垂向组合

2.3 分流间湾

分流间湾为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相对凹陷的区域,主要由细粒沉积物组成,研究区分流间湾岩性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砂体厚度薄,物性差,主要作为盖层。建1 井、渭北63 井岩心可见植物碎片、植物化石,保存较完好;泥质粉砂岩具波状层理,并发育大量倾斜的生物潜穴。渭北32 井钻井取心为灰黑色泥岩,发育块状层理,GR 曲线呈微幅齿状(图5)。

3 沉积体系展布

图5 渭北32 井长3 段分流间湾沉积垂向组合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旬-宜区块延长组长3 段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南部北秦岭造山带的渭北古隆起[7],沉积体系自南东向北西展布。本次研究在区域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95 口钻井、测井及岩心资料,编制了长3 段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该时期区块内水体较浅,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为主,只在局部井区识别出河口坝微相。在研究区南部由东向西依次发育四条水下分流河道,全部由南东向北西推进,分流河道宽度较大,物源供给充足,在中北部地区相互交汇,随之又分为四条水下分流河道继续向北西方向推进(图6)。砂体发育受沉积微相控制作用明显,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及河道交汇处砂体较厚,渭北7、渭北69、渭北89、渭北32 等井区砂体厚度大于40.0 m,渭北27、渭北46、渭北49 等井区砂体厚度大于30.0 m。

4 有利勘探相带

图6 长3 段沉积相平面分布

旬-宜区块延长组目前油气勘探主要在长3 段发现规模储量,油藏类型为岩性油藏,均集中在水下分流河道分布区域。沉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油气的生成和储集规律[8]。通过分析渭北11 井、渭北13 井、渭北49 井三口典型井压汞数据,明确了沉积微相控制储集结构,从而控制砂体的含油气情况[9]。渭北49 井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主体部位,砂体厚度30.0 m,最大孔喉半径14.80 μm,平均孔喉半径1.80 μm,排驱压力0.1 MPa,累计产油744.0 t;渭北11 井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侧缘,砂体厚度9.0 m,最大孔喉半径2.20 μm,平均孔喉半径0.30 μm,排驱压力0.3 MPa,累计产油363.0 t;渭北13 井位于分流间湾发育区,砂体厚度6.0 m,最大孔喉半径0.20 μm,平均孔喉半径0.03 μm,排驱压力4.8 MPa,未出油。由此可见,低孔低渗油田有利储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10-11],下一步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层微观分析数据进一步明确有利储层发育区,是进一步扩大长3 段勘探成果的关键。

5 结论

旬-宜区块长3 段物源主要来自南部北秦岭造山带的渭北古隆起,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分布范围广、砂体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含油气性最好,是有利的勘探相带。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层微观分析数据进一步明确有利储层发育区,是扩大长3 段勘探成果的关键。

猜你喜欢
渭北三角洲砂体
砂体识别组合方法在侧缘尖灭油藏的应用
渭北长武常见果树缺素症防治技术
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渗流特征及产能研究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富县地区长8致密油储集砂体成因及分布模式
两个苹果品种在渭北旱塬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渤海河流相油田储层连通性研究与挖潜实践
——以KL油田3-1483砂体为例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科罗拉多河三角洲
壮丽的地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