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2020-10-30 01:46李召红谢长春陶东亚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7期
关键词:治疗效果

李召红 谢长春 陶东亚

【摘要】 目的 探究茵梔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37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87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蓝光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黄疸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86%, 高于对照组的87.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7%, 低于对照组的31.0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采用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 能够大大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并且黄疸消退时间也明显加快, 对比常规蓝光治疗, 其治疗效果更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能够有效作用于临床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中, 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 茵栀黄颗粒;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7.005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Yinzhihuang granule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pathological jaundice   LI Zhao-hong, XIE Chang-chun, TAO Dong-ya. Department of Pharmacy, Zho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Chongqing 404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Yinzhihuang granule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pathological jaundice. Methods   A total of 374 cases of neonatal pathological jaund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8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ure blue ligh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Yinzhihuang granul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 serum total bilirubin leve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disappearance time of jaundice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86%,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7.17%,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um total bilirubin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serum total bilirubin level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jaundi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3.37%,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1.0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pathological jaundice, Yinzhihuang granules can greatly reduce the serum total bilirubin level in children, and shorten disappearance of jaundic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blue light therapy, its therapeutic effect is better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s lower. It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linical neonatal pathological jaundice, and it is worthy of widespread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Yinzhihuang granule; Neonatal pathological jaundice; Therapeutic effect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症状之一, 该病症的发病率在早产儿中具有较高几率, 新生儿黄疸的表现形式通常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要表现形式, 临床调查中发现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 病症较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核黄疸[1]。病理性黄疸通常由多种因素构成, 一般情况下可由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肝炎以及败血症引起, 同时在胆红素沉积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 影响神经功能[2]。中医学对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病理变化解释为:湿滞蕰阻, 影响肝脾疏泄, 以致胆汁不寻常道, 进入患儿血液系统, 进而扩散至全身[3]。目前针对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式为药物治疗和蓝光照射治疗, 其目的是为改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 同时需要根据患儿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通过对37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研究, 探究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37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87例。观察组男101例, 女86例;日龄1~7 d, 平均日龄(4.30±1.46)d。

对照组男116例, 女71例;日龄0~7 d, 平均日龄(4.22±1.49)d。两组患儿性别、日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儿在接受完整的治疗过程中, 资料完整, 在家属知情条件下参与。

1. 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科学》中病理性黄疸的相关诊断指标, 患儿于出生24 h内出现黄疸;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足月新生儿>221 μmol/L、早产新生儿>257 μmol/L, 或每日上升>85 μmol/L;黄疸持续时间:足月新生儿>2周, 早产新生儿>4周;黄疸现象复发;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4]。

1.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科学相关诊断标准》;②黄疸出现时间<24 h;③血清总胆红素>221 μmol/L;④于家属知情条件下参与,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结合其他功能障碍者;②相关药物或治疗过敏者。

1. 4 方法

1. 4. 1 對照组 患儿采用单纯蓝光进行治疗。将患儿的生殖器以及双眼使用黑色医疗布进行遮盖, 并将新生儿监控室的温度调整至舒适, 对医疗器械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同时完成消毒流程。将患儿与灯管的距离保持于35 cm左右。使用波长为420~480 nm蓝光持续照射8 h, 随后保持8 h的间歇时间再次对患儿进行8 h的持续照射, 照射过程中需定时为患儿翻身[5]。

1. 4. 2 观察组 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茵栀黄颗粒(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30028, 规格:3 g×10袋, 剂型:颗粒剂)进行治疗, 开水冲服, 3次/d, 1 g/次。两组患儿治疗持续时间为7 d。

1. 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黄疸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新生儿黄疸》标准进行评估:患儿治疗7 d后黄疸症状全部消退, 无相关并发症产生, 经相关血生化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90 μmol/L为痊愈;患儿治疗7 d后黄疸症状大部分消退, 因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 经过调理后可恢复, 经相关血生化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90~

120 μmol/L为显效;患儿治疗7 d后黄疸症状有一定改善, 不良反应情况较为明显, 需要进行额外护理措施,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21~150 μmol/L为有效;患儿治疗7 d后症状无变化, 发热、腹泻现象明显,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变化为无效[6]。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不良反应包含发热、贫血和腹泻。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86%, 高于对照组的87.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黄疸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7%, 低于对照组的31.0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病理性黄疸是属于临床新生儿发病率极高的病症之一, 该现象通常由新生儿围生期的多种因素共同构成, 患儿在患有黄疸情况下非结合胆红素会明显增高, 同时伴有贫血以及缺血缺氧性脑病产生, 严重情况下会对患儿产生脑部神经功能损伤, 影响患儿的成长[7]。有效防止黄疸的产生, 合理控制血清总胆红素, 降低并发症的产生是治疗该病症的主要目标, 目前对于新生儿黄疸现象的治疗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 在常规的治疗方法中可采用酶诱导剂对患儿产生治疗效果,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分解未结合的胆红素, 将其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 最终随尿液排出而达到治疗效果。但有关研究指出, 患儿若长时间受到蓝光照射可能发生发热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 不仅无法形成有效治疗, 并发症产生还会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状况。因此本文通过联合中医的方法, 采用茵栀黄颗粒对患儿进行治疗[8-12]。在中医学说中, 黄疸病机为湿热邪毒、脾阳不振所致肝胆红素代谢障碍。而茵栀黄颗粒中含有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大黄等多种植物的提取物, 茵陈、栀子、黄芩具有清热利湿的效果;栀子、金银花可清热解毒;大黄可清热利湿;另外黄芩可随尿液排出体内湿热邪气, 药物联用可对新生儿黄疸产生针对性治疗效果, 与西医蓝光照射联合使用, 能够显著减少因蓝光长时间照射所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13-15]。由此可知茵栀黄颗粒在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使用中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选取37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86%, 高于对照组的87.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7%, 低于对照组的31.0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看出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的有效性, 显著降低了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且采用茵栀黄颗粒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更快, 可极大缩短治疗时间, 同时其治疗有效性也有一定提升, 综合来看, 采用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可有效运用于临床治疗中。

综上所述, 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采用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 能够大大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并且黄疸消退时间也明显加快, 对比常规蓝光治疗, 其治疗效果更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能够有效作用于临床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中, 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睿霞, 王甫琴, 吴亚臻.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清蛋白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重庆医学, 2017, 46(4):530-532.

[2] 白可红. 茵栀黄联合短时多次藍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7, 11(9):60-61.

[3] 吴静.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临床分析.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19(12):2065-2066.

[4] 郭奎廷, 王逸华, 袁叶. 自拟茵陈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30例临床观察. 中医儿科杂志, 2019, 15(5):31-34.

[5] 刘琦赟, 瞿运萍, 马丽, 等. 早期干预促进病理性黄疸患儿精细动作发育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18, 15(17):137-140.

[6] 张永磊. 蓝光照射配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 34(12):1417-1418.

[7] 王喜成, 张春燕, 于璐.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性.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9(8):42-43.

[8] 葛敏, 唐军. 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治疗进展.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 14(3):360-367.

[9] 邹育庭, 胡继红, 陈建树, 等. 认知训练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病毒感染和黄疸性损伤导致听力受损患儿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师杂志, 2018, 20(12):1876-1877.

[10] 鞠秀明, 刘昕鑫. 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 9(13):134-136.

[11] 杜娟, 朱小琴. 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吉林中医药, 2018, 38(9):1046-1049.

[12] 杨海波, 温晓红. 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家庭医药, 2019(3):188-189.

[13] 李娟蕾, 杨松岩, 齐亚宁, 等. 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疗效分析. 健康前沿, 2018, 27(9):214.

[14] 程连华, 章文春. 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系统评价.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0(1):44-48.

[15] 万丽, 廖细红, 李梅娟. 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护理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观察. 光明中医, 2019, 34(10):141-143.

[收稿日期:2020-05-06]

猜你喜欢
治疗效果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